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科学与艺术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非马

#1  科学与艺术

科学与艺术



          由于业余写诗,常有亲友笑我不务正业。而在我工作的科研单位,我发现一般科技工作者,尤其是来自台湾的同事们,往往自摒于艺术大门之外,不屑或不敢去接触文学艺术,不肯让文学艺术滋润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我常为此感到困惑。
          日前碰巧在报上读到一篇有关这方面的报导,算是为我提供了一点答案。   
          曾得一九八三年诺贝尔物理奖的芝加哥大学印度裔教授成都拉(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昵称Chandra),是本世纪天文学权威之一。他早年对星球死亡的研究导致了宇宙黑洞的发现。现年八十的他仍每天准时八点半到达办公室,然后关起门来,整个上午用一支老式的钢笔工整地写下一页又一页的文章。只是,他现在写的不是有长串方程式的天文学论文,而是分析艺术创作与科学发现的学术著作。
          引起他对艺术与科学关系的探讨发生兴趣的,是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像贝多芬、莎士比亚这一类艺术家在晚年似乎都心境平和,而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在年轻时建立了良好的事业,却用余生去苦苦寻求答案?
          成都拉教授说,表面上看起来,在科学家的自律与艺术家的感情之间似乎有光年的距离,但他越来越相信,使一个人把颜料涂在画布上同使另一个人透过显微镜去观察的,是同样的人类创造本能。
          一般人都把科学家当成按部就班的研究者,小心翼翼地根据逻辑从一步走向下一步。但许多科学家在回顾他们的重大发现时,却都觉得经历了一种突发的创造力,几乎是像诗人或画家所常有的那种神秘而不合理性的洞察力。伟大的科学家常把自己当成同艺术家一样,是美的朝圣者。物理学家也如画家与建筑师对比例与优雅有天生的
吸引力。但许多科学家的结局似乎指出了科学创造力的基本差异。在发现的瞬间,科学家往往为了自己能窥见大自然的奥秘而有一种超凡的感觉。在下意识里,他开始把自己当成大自然的主宰,而不是大自然的学徒。可能就是因为这种感觉,导致了许多科学家在晚年停滞不前。
          英国科学家兼小说家斯诺(C.P.Snow)多年前曾对所谓「两种文化」的问题大加谴责。他说达文西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发明家及科学家。但现代的科学家及艺术家们却躲在不同的知识小世界里,各自为政互不相涉。
          成都拉教授认为斯诺的论调对文学艺术家来说也许并不正确;他们当中仍有不少人感到有向外发展并广泛吸收各种知识的需要。艺术家们因此常能在晚年达到一种成熟的宁谧,能够继续不断地创作出新的艺术并欣赏他们同侪的贡献。莎士比亚的最后剧本证明他晚年创作力并未减退。而贝多芬在临终时仍孜孜研读韩德尔的全集。
          相反地,现代的科学家们却大多把自己关在小小的实验室里,埋头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他们很少关心别的领域,有时甚至连自己的研究动机都不去加以考察。
          因为这个缘故,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发表相对论之后,直到他去世前漫长的四十年间,不曾对物理再作出重大的贡献。从他的传记里,我们可看到晚年的他一天到晚坐在那里,不搞任何实质的物理,只搬弄著他的数学方程式,徒然地寻求著一个新的、涵盖更广的物理定律。
          成都拉教授说他常问自己,为什么科学家们不能像艺术家一样在他们的晚年展露出一种安详雍和的神情?他说,你能想像贝多芬或莎士比亚在他们临终时不快乐吗?
          附带一提:作为诗人,我也常警问自己,写了大半辈子的诗,如果无法使自己的心灵恬淡安舒,甚或终日栖栖遑遑,像那些为名利而奔逐钻营的人一样,我是否有脸称自己为诗人?


2008-9-22 14:24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更其

#2  

很好的文章呵~,"使一个人把颜料涂在画布上同使另一个人透过显微镜去观察的,是同样的人类创造本能。"

"如果无法使自己的心灵恬淡安舒,甚或终日栖栖遑遑,像那些为名利而奔逐钻营的人一样,我是否有脸称自己为诗人?"

艺术的道行从内心的境界就能判断,还不仅仅是作品.把科学和艺术融会贯通的人,是幸福的.


2008-9-22 19:1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梦冉

#3  

非马怎么看待那些自杀的诗人呢?海子,戈麦,顾城......

我所见到的中国诗人很少有恬静的,大多数都因为敏感和自身的癫狂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之中。也许是时代和社会背景所致?

有一个诗人朋友,本身是在美国搞物理的,他曾告诉我,他几乎被科学和诗歌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事情搞得快要精神分裂了。他已经很久没写诗。

我在想,是不是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和热爱太过分了。


2008-9-22 19:2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晨思

#4  

写得好。科学或者应用学科与人文艺术比较,一个务实,一个务虚,两者都不能少。过分依赖偏重某一方面,都要神经崩溃的。

人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能取得平衡的人,才是比较快乐的。问题是很少有人能平衡得好


2008-9-22 19:4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非马

#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梦冉 at 2008-9-23 12:27 AM:
非马怎么看待那些自杀的诗人呢?海子,戈麦,顾城......

我所见到的中国诗人很少有恬静的,大多数都因为敏感和自身的癫狂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之中。也许是时代和社会背景所致?

有一个诗人朋友,本身是在美国搞..

海子,戈麦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我对顾城的了解比较深。他去世前一两年的精神状态同画家凡高似乎颇相近,常看到幻象(如乌鸦群)。可惜许多人以为这是“诗人”或“艺术家”的敏感,或精神特征,而没把它当一回事,失去了医治的机会。


2008-9-22 20:32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梦冉

#6  

我也听医生(兼诗人)朋友说过,顾城是患有精神性疾病导致的悲剧。也听说海子是炼气功而走火入魔。

我在中国接触到的绝大多数诗人和作家都不会是恬静的。很羡慕非马能有恬静的心怀!难能可贵。也许是因为美国是一方净土的缘故?


2008-9-23 00:0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7  

作为诗人,我也常警问自己,写了大半辈子的诗,如果无法使自己的心灵恬淡安舒,甚或终日栖栖遑遑,像那些为名利而奔逐钻营的人一样,我是否有脸称自己为诗人?
---说得真好! 这种心态的诗人才是最可敬的~~~


2008-9-23 19:53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8  

张纯如也在美国,也自杀了, 我想作家和诗人与一般人有些区别, 但不大, 诗人自杀的多, 也不是因为他们是诗人, 我也认为自杀的人是一病态,是忧郁症和精神病所致, 如果早发现早医治,可能就减少这种悲剧啦.



沉默是金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2008-9-23 19:59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非马

#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冰花 at 2008-9-24 12:59 AM:
张纯如也在美国,也自杀了, 我想作家和诗人与一般人有些区别, 但不大, 诗人自杀的多, 也不是因为他们是诗人, 我也认为自杀的人是一病态,是忧郁症和精神病所致, 如果早发现早医治,可能就减少这种悲剧啦.:..

冰花说得对, 自杀的人当中诗人只占极小部分,只不过诗人比较容易引起注意罢了.其实写诗(甚至从事其它艺术)是纾解压力的最好工具,美国便有许多人用它来做自我治疗.听说芝加哥有不少公司的高级主管在上下班的火车上写诗.


2008-9-23 22:48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梦冉

#10  

哦,中国自杀的诗人中,还有些是因为穷困。这一年,听到好几起诗人自杀是因为这个原因。

--------------------------------------

“努力地扇动翅膀/依旧没能绕过/雷电潜伏在云的周围/他爱的人都在下边……”广东诗人吾同树在完成他最后一首诗《消失》后的第二天(8月1日)在其东莞家中自缢,令诗歌界扼腕叹息。还不到29岁的吾同树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在广东诗歌圈里,他是“一位才华横溢、具备广阔创作前景的诗人”,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位热情忠厚、仗义的朋友”,他去年在东莞买了一套小户型,有一个体贴的女朋友,但为何还决然赴死?
  
诗坛新秀,死有预兆?
  
吾同树本名曾桓开,1979年12月生于广东梅县,2005年7月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 他的诗歌曾在《诗刊》《星星》等刊物发表,入选《2003年大学生最佳诗歌》等十余个选本。记者不久前收到了广东诗人俱乐部编辑出版的《白诗歌》第三辑中还收录了他的两首诗歌,诗人任评说,吾同树的诗写得极有水准,非一般诗人所能及,“我想,他会成为海子第二,一点也不为过。”吾同树的朋友刘大程撰文透露,在自杀前一天,他们还在网上聊天,吾同树还劝他不要因为生病花光积蓄的事情伤心,“健康了,再挣回来”。吾同树不想别人猜测自杀的原因,因为他早就写过一篇文章,说“死亡是不可解释的。尤其是自杀,能找出来的原因都不是最关键的原因。”他在这篇文章中谈到了海子、张国荣等人的自杀,他甚至在一次纪念柯特·柯本的酒会上大吼:“想死的今晚就去死吧,不要犹豫;想活的要坚强一点,留下来,不要悲伤!”这篇文章似乎为他如今的自杀做了注脚。
  
失业青年,几多抑郁
    
诗人罗西是吾同树好友,他2日告诉记者,吾同树是在8月1日上午9时左右自杀的。罗西说,吾同树显然是下定决心赴死,“他的遗书有六页,写了四次,第一次是6月17日写的,第二天他又做了补充,7月又写了两次,对身后事做了详细的交代。”吾同树的好友赵原说:“小树的死,与诗歌无关,主要是因为在我看来不太严重的抑郁和生活的压力。”罗西也认为,生活的压力和抑郁可能让吾同树想不开,吾同树是农家子弟,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父亲又早逝,和母亲、妹妹相依为命,他当年读大学的钱都是靠贷款。吾同树毕业之后相对比较顺利,今年年初,他和朋友到深圳合作开了一家文化公司,但这家公司并没有给他带来收益,反而让他亏了不少钱,两个多月前,吾同树回到东莞,成为一个失业青年。
  
窘迫房奴,压力过大?
  
朋友们猜测,导致吾同树自杀的可能是他的一次生病和供房压力,吾同树去年在买房后曾写过一篇关于房奴的文章,他在文中透露,向各方借钱凑够了首付10万元按揭买了一套房,他和女朋友需要在今后20年每月支付银行2000多元的按揭款。罗西说,吾同树买的房子并不大,而在失业之后,女友的工资仅够支付按揭,加上生了一次病,生活愈发显得窘迫,“他走的时候,身上只有200多元现金,卡上剩下的存款也不到3000元。”据了解,在得知噩耗之后,很多诗人来到东莞,川籍打工诗人郑小琼也到他家帮忙处理后事,诗人们紧急凑集了1万多元让朋友走得体面一点。据赵原透露,3日上午将在东莞殡仪馆设灵堂吊唁吾同树,下午将火化遗体,由其母将骨灰带回梅州。(蒋庆乔雪阳)
  
附:吾同树最后一首诗
  
    消失
  
    一只鸟,在层云上飞
  
    那疲倦的身躯、迷茫的眼神
  
    只能被云朵的灰色遮蔽
  
    或许云有多么脆弱,然而
  
    他无法穿透,他的力气已将用完
  
    内心的虚弱,更能感觉天空的缥缈
  
    努力地扇动翅膀,依旧没能绕过
  
    雷电潜伏在云的周围
  
    他爱的人都在下边
  
    大地上熙熙攘攘地过往
  
    他们无法飞起,沉溺其中———
  
    幸福和苦痛,在尘嚣中难分彼此
  
    雨下了,寒凉的雨丝
  
    没有零落的羽毛
  
    再无孤独的影子
  
    之后,天空像新鲜的蓝床单
  
    而大地,继续像垃圾场
  
    物质坚持物质的腐烂
  
    梦在无形地蒸发,一切在缓慢地
  
    消失,于相近或遥远的未来。


2008-9-24 00:1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11  

歌德就是一个好例子。

“作为诗人,我也常警问自己,写了大半辈子的诗,如果无法使自己的心灵恬淡安舒,甚或终日栖栖遑遑,像那些为名利而奔逐钻营的人一样,我是否有脸称自己为诗人?”


2008-9-24 08:2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