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故事后面的故事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简杨

#1  故事后面的故事

下面是我登在新语丝2006年五月号的一篇文章。为了排版的原因,我做了一些标点和字上的修改。这些故事就算是对以前那几篇小说的WRAPUP吧。

故事后面的故事


简 杨

  
  刚来加拿大时,我在一个中餐馆里当女招待。上班的时候,我要在腰间系一个黑色的多功能袋子,里面放着餐巾纸、笔、帐单、客人给的小费。一走起路来,硬币就在袋子里轻轻作响。顾客叫那种腰带是Pouch,和袋鼠妈妈身上的袋子是一个词。后来我想学点儿真手艺,便转而干起了厨房杂工。我梦想着等丈夫学成毕业了,他落脚到哪个地方,我就到哪里开一个餐馆。我没有打算念书,只想自己做自己的老板,攒点儿钱后便把餐馆卖掉,去周游世界。我羡慕那样的生活,勤奋地挣钱,快乐地挥霍。

  做厨房杂工很累,但后来我却常常想起那段经历。中餐馆的世界非常有意思,我在那里遇到了很多难忘的人。一位老板有香港大学的学历,一位师傅曾是国内某家大企业的工程师,一位常用普通话唱歌的广东厨子曾经偷渡过好几次。每逢厨房生意冷清了,我们就坐在一个有半人多高的案板旁,一边包馄饨,一边聊过去的经历。厨房的油烟大,但无论外面的天气有多冷,门也不能关上,冷风从那丝敞开的门缝里刮进来,会把门口的地面盖上一层雪花。前几天我正在商店购物,突然觉得被人从腰间轻轻抱住了。“阿简!”一个女人欣喜地叫道。回头一见那人花白的卷发,我便微笑了起来。她是我曾经的老板,开了一辈子的餐馆,但从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下厨房时还穿着高跟鞋,象随时要去参加晚会一样。中餐馆里的人就有这么奇妙。

  我断断续续打了两年工,直到以前跟我一起干活的女孩子们都纷纷读书去了,还很快乐。但常常在不忙的时候,尤其是在做着切菜或炸春卷那样机械性的活儿时,我脑子里就乱得要命。您想象吧,一个系着条油腻围裙,头戴棒球帽的厨房女杂工,想着餐馆里的见闻和自己过去的理想,心里一阵阵翻动。渐渐地,我就想起了自己久已忘记的爱好:写小说。

  2003年,我第一次参加新语丝主办的PSI文学竞赛,送的作品是《11982》和《不期而遇》。这两篇小说的女主人公都和中餐馆有关,现在想来,觉得绝对不是巧合。

  有一年,我认识了一个女招待。她会一边等着出餐,一边和我聊天。她长得不美,有两颗突出的兔牙,留着中分的老式短发。但她很活泼,说话间常常朗声大笑,好象她的生活格外好过别人。有一次,她对我说,她读书借了很多贷款,但她不觉得苦,因为男朋友正在国内等她。他们已经好几年没有见面了。女孩子很执着,说她一定要回去和他结婚,再把他接出来。不久女孩子就回国结婚去了,我也再没有见过她。她就是我写《11982》的契机。

  《11982》的女主人公叫宁乡,宁就是南京的简称。我因有过一个南京籍的朋友,对那个城市充满了好感,也因此在一个叫作宁乡的女人身上,寄托了我对感情和人性的希望。11982是Freecell里的一个游戏。有位朋友告诉我,那一局是打不开的。我不信,试了好几遍,发现果然如此。我常常在有指望赢的时候,会一下走入绝境,感觉上有些象我出国后一度黯然的心情。但它又相当有诱惑力。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却会觉得自己在成就着什么。感觉上又象我一度陷入困境的思路。但一个人若能把计算机关闭,或把那个游戏永久除掉,或在生活中发现了新的焦点,它的魔力就永远消失了。

  《不期而遇》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篇小说,写到最后时曾长长叹息。有人问过我:他是谁,她是否是你?我回答说,不知道,不是我。《不期而遇》写的是一种普遍失落,我经历过,你经历过,他和她也经历过。这种失落是永恒的,也是美丽的。虽然它是由于青春期的固执或愚蠢造成的,但它会在人成年之后的各个阶段跑回来,象失落的童年一样,让我们在某些瞬间的沉思里微笑、叹息。不管有多少人说过“天造地设”“你是我的唯一”等等很美丽无伤的话,但我却认为,爱情中的偶然性是很致命的。如果文中的她当时上了不同的大学,或上了大学后所作所为和小说中叙述的全然不同,就不会与“他”相遇,又会和“他”相遇。爱情中除了充满偶然性外,还充满了必然性,即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其自身的命运。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小说中的两个人能重新选择的话,我看他们还会重蹈覆辙。因为性格即命运,一些永久的遗憾就是因为性格而产生的。

  《不期而遇》后来得了三等奖。那一年,我在网上发表了十几篇作品,除了个别网友曾从专业的角度给了我中肯的批评之外,绝大多数读者的意见总是简单的好或不好,真或不真。我很喜欢在网上写作,但有时候会因为听不到回声觉得非常孤独。对我来说,《不期而遇》的获奖,就象是从很远的地方听到了一个回声。

  2004年我送往新语丝PSI文学赛的作品是三个中篇:《倒叙哀情》、《夏天在维多利亚》和《逐鹿记》。

  先说《逐鹿记》吧。如果我知道前辈图雅已用“逐鹿记”作过文章题目的话,我会把小说命名为“角逐”的。这篇小说是一个总结青春期生活或向自己交帐的作品。我写的时候很愉快,因为写作的过程就是回忆大学生活的过程。小说涉及的是青春期的失落和朦胧的性意识。

  在这三篇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夏天在维多利亚》。我写东西时很随意,从不勉强自己或为写而写,总是在漫无边际地想。有时候故事虽然有了,却很长时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有时候觉得已把某个故事全忘了,但不知受了什么触动,它又会在最想不到的时候跳了回来。我也很认真,即想摈弃以前用过的方法和相似的情节,回避雷同。

  《夏天在维多利亚》就是这样一篇既随意又认真的小说。和它最后表现的意义相反,起初的写作契机是女人之间的友谊,和婚姻完全无关。我那段时间常想着一句话,“好朋友就象一座山,什么都可以向她倾诉。”有一天我正准备上街买菜,刚离开家就突然想起了那句话,接着又想起了山间的回声,便把车开了回去,坐下来写字。文中的两个女人就是彼此的山。一种深厚的友谊能延续那么多年,是因为经历了一种只有她们两个人才懂得的考验。但在很多时候,无论一个人有怎样关爱的朋友,其内心的挣扎还是必须经过自己的内心才能得到解脱。在那些时刻,人会无比脆弱,也无比孤独。在小说的结尾,女主人似乎对她一团乱麻的生活理出了头绪,但事实上,她只是释放了一次郁积在心里的苦闷。那些以前困扰过她的因素,今后同样还会象幽灵一样追逐着她。生活常常是这样,只有过程,而没有答案。

  获得那年二等奖的《倒叙哀情》,其写作契机也很偶然。我有次和一位女子聊天,被对方的一句话很触动。那位女子和配偶都有稳定体面的职业,孩子们也优秀听话,属于成功了的早期留学生,她对配偶出国后的精神状态却很不满意。她从心里藐视他,失去了对他的尊重。其实那个男人并无大错,不象李新河那样,做出了不忠于婚姻的行为。她是唯一知道自己真实心态的人。我后来想,背着如此沉重的秘密,却要若无其事地和家人谈笑风生,她一定活得很痛苦。

  小说发表之后,读者们讨论很多。我无意责备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物。一个婚姻能发展到走投无路的地步,是两个人共同掘墓的结果。我同情徐静如。她是一个典型的陪读太太,在国内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虽然不一定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她有过自己喜爱的工作和生活。可这一切都因为李新河的出国留学而终止了。陪着别人移居异国并不轻松,仿佛植物猛然被从土壤中拔起,人没有选择,只能服从。徐静如就是一棵从地里被连根拔起的植物,始终没有从移居的阵痛中复原过来。但我也同情李新河。他在异国的土地上充满了苦恼。他为一家人不懈奋斗,却不被妻子理解,得不到儿子的尊重。我更同情他们的心理孤独。一些华人虽然在异国建立了事业,过上了所谓幸福的生活,但很多人活得很孤立,除了家庭中的其它成员,没有朋友亲人。这种特殊的几乎是静态的生活,可以把许多微小的矛盾升级扩大。我们中国人向来对心理健康不大重视,总是相信只有不为的事情,没有不能的事情,对家庭秘密更是守口如瓶,让它们永远藏于内心深处,直到腐烂病变。

  很多读者对结尾的悲剧觉得不忍。两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回去读过那篇小说,因为还记着写作时自己异常沉重的心情。我后来幻想过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尾,即病入膏肓的徐静如并没有在文中死去,小说以李新河看了她的日记后在风雪中朝医院走去而结束。但我又觉得那样的结尾虚伪。因为现实中确实有这样一种生活,什么都象尘埃一样静静飘落着,等活在其中的人有了窒息之感时,却怎么走也走不出去了。让徐静如活着固然能慰藉一些读者,但失去了癌症和悲剧的象征意义。

  2005年我送给新语丝网络大赛的作品也是三部:《梦蝶》、《回首夕阳红尽处》、《一条汾河门前过》。

  《梦蝶》看上去很花哨,其实很简单。我某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正站在一间房子里找东西。醒来后我本想把那个有意思的梦写下来,但写着写着就写成了一篇小说。《回首夕阳红尽处》在手法上很跳跃,但在意义上没有走出《不期而遇》的影子。

  《一条汾河门前过》构思于2002年。2001年,阔别故乡七年的我终于回了一次家。在那以前,我的加拿大朋友常喜欢问我一句话:你刚来这里的时候,是否有过Culture Shock?说实话,我记不得自己当年怎么被加拿大震惊过了,但那次回家的经历却让我相当震惊。我觉得自己象是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虽然面对一样的亲友,一样的城市,一样的汾河。让我最震惊的不是具体景观的变化,而是世态、人情和观念的变化。一次,我一边扫地一边与母亲和姐姐聊天。起初我只是问了一下某个儿时夥伴的近况,母亲也只是回答说那个人早离婚了。但说着她们便提起了更多的离婚了的人。这些人中有我小时候的朋友、大学同学、也有姐姐的同事、院子里的邻居,共十几个人。其实那些人都是在不同时间离婚的,我因为七年没有回家,猛地听说,感觉却是:天哪,怎么会有这么多?

  后来,我到南方旅行了几天,又坐着大巴赶回了太原。两个坐在我前面的中年男子正在聊天。一个说,山西人过得真苦啊,报上统计了,说城市居民在副食上花钱最少,在粮食上花钱最多。另一个说,可咱们山西人在银行里攒的钱一点儿不比别人少。正说话间,坐在车最后排的一个女人用很高的声音打起了手机。她的语气炫耀,不断提到自己怎么受公司经理的信任,陪经理出去吃饭,跳舞,经理和她出差时,还把他酒店房间的钥匙给她让她整理行李。她毫不尴尬,好象是成心要让车上的每个人都听到。

  人变了,汾河也变了。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建于1998年10月,2000年9月首期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总投资5.6亿元。我回家探亲时汾河公园建成还不到一年。新迎泽桥的两岸相当美丽。一天晚上我沿着公园朝南边走去,渐渐地,堂皇美丽的人工花园不见了,蓄水池里清亮的水也消失了。月光之下,我看到了一条无比熟悉的汾河,在未经改造的河道里缓缓地流动。我虽然曾在汾河边上长大,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它有怎样的关联。但那时站在河边,看着它象泥浆一样浑浊滞缓的水,两眼不由发热。

  回到加拿大后,我一直躁动不安。但直到2002年夏天,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才写下了初稿。然后便将它放起。2003年我拿出看了一次,改了一次。2004年又如此重复。

  《一条汾河门前过》不是写爱情的,而是写变迁的。我觉得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总是很容易,但若在精神上失落了却很难修补。我想在作品中表述一种古老恒久的品质。它从汾河存在那天起就已经存在,在汾河被美化装扮了的今天也依然没有消失,它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象丁汝兰那样的普通人,就是这种古老恒久的象征。汾河的力量,是普通人生命的力量,是永远让我仰视令我卑微的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候显得很脆弱,尤其是在所谓“与时俱进”的喧嚣之下,它不受主流文化的弘扬和青睐,显得奄奄一息,似乎有了灭绝的危险。但它永不会死。因为它是根,土,母亲的乳汁,父亲的脊梁。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在小说中表达了一种悲观和怀旧的情绪。我不这样看。丁汝兰、姐夫、唐凯丰属于上一代,现在快五十岁了,而丁强正当壮年,棒棒则青春年少,是真正的未来。我对未来和普通人的力量总是充满了希望。有一种精神已薪火相传了几千年,它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丁汝兰并没有原型。我把她写得很美,总说她穿蓝色的衣服。她和蓝色似乎融为了一体。能把蓝色穿出品味的女人应该肤色稍淡很有活力。她总是留着一头短发,面目线条应该很分明,脸颊稍微塌陷,短发正好使得她的脸颊略显丰满。她还有一对灿若秋水的明眸,有时不怒自威,有时略带笑意。

  在这篇小说中,我写了很多对自己来说非常温馨的细节。曹操过河的故事是我小时从父亲那里多次听过的。唐凯丰的皇冠牌轿车在初稿里是大红色,但当我把小说的那一段通过电话念给一位朋友时,她连声反对,说大红俗艳,体现不了唐的气质,要用勃艮的才对。为了感谢她,我将那辆车改成了她最喜欢的颜色。小说里还多处写到了太原的街道,那是我的一位同乡建议的。“你要多写一点老家的风物”,他说。棒棒喜欢车,他看到唐凯丰的皇冠后,初稿里是这样写的,“这车真好,开起来的声音真亮。”我先生听了这段后建议,“好车是没有噪音的。”所以后来棒棒会遗憾地说:“(这车)好看是好看,就是车发动起来的时候声音太小了,不气派。”

  文章写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我还想说些什么。

  2005年,我又回了一次国。在我父母居住的院子里,象《一条汾河门前过》里的姐夫那样,有一个人也在看门房。那人三十出头,是一位美丽的下岗女工。她和丈夫、两个孩子都住在那个门房里,能伸展的空间窄小得可怜。出了门房就是宿舍楼的大院。但她在沿着墙根的地上养了几盆花,那条供人们来来往往的小路也就变成了她的花园。她还养了两条小狗,狗们躺在阴凉里,满足地打着盹儿。她的两个女儿没有地方玩耍,就坐在院子里的砖头上游戏。你若见了她,一定会象我一样,觉得她很了不起,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希望。

  我只和她说过一次话。有天早上,我要去五台山。五点钟时,我走出了楼门。院子里静悄悄地,只有一个人沙沙沙的扫地声。她在衣服外面套了一件白大褂,嘴上蒙了一个口罩,正在挥动一个比她还高的大扫把。见了我,她把口罩摘下,说,你姐姐昨晚已经告诉我了,你今天要出去玩儿,我已经为你把锁打开了。

  谢过她,我朝大铁门快步走去。我几乎是夺路而逃。听着身后她扫地的声音,我不由问自己:我凭什么?

  但愿我永远能问自己一声凭什么吧。只要能问,我就还是有救的。


2006-5-16 10:1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2  

伊甸需要你。


2006-5-16 10:3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简杨

#3  

不好意思,但想收在文集里,也好把那些旧账还掉。


2006-5-16 10:3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冷热

#4  

简阳小说写得好,她有如此可贵的情愫。


2006-5-16 10:5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文章

#5  

简杨,非常喜欢你的文笔。就连一篇看似随手写出来的东西都那么好看。你真的应该多写才不辜负上天赐你的才华。


2006-5-16 10:5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可见光


#6  

自己讲自己写故事的事, 娓娓道来, 喜欢


2006-5-16 11:07
博客   编辑  引用

weili

#7  

这是非常可贵的分享,谢谢简杨!


2006-5-16 11:4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8  

通常作者都喜欢保持神秘,让评家有更多的猜想。感谢简杨开诚布公。


2006-5-16 12:2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金凤

#9  

简杨多写,实在喜欢你的文字。


2006-5-16 12:5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10  

>>>
我因有过一个南京籍的朋友,对那个城市充满了好感,也因此在一个叫作宁乡的女人身上,寄托了我对感情和人性的希望。
>>>

是的, 在土干的小说里我也读到他"对感情和人性的希望". 这是文艺美的永恒源泉.


2006-5-16 14:4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尚能饭

#11  

三秀老妹写什么都好看! 看了您这故事后的故事之后, 我一定要把您早些时候写的故事拿来补课。

我一直认为,自己来美后从未在中餐馆打过工,是生活中的一个缺憾。毕竟academic life 是相当单调和乏味的,让人有井底之蛙的感觉。所以,我从来不敢说我的那些狗屁文字是小说,只是一种孤陋寡闻、夜郎自大的疯话而已。

您得从容地写下去!有朝一日,我可以跟人家吹:你说谁?简杨?哈,她是我的三秀老妹!(我虽默默无闻,确有不少名人朋友)。


2006-5-16 22:3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兰若

#12  

简杨,很为你这种精神感动。。。支持你。。。。


2006-5-17 03:00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pugongying

#13  

感慨的一句话,要是连着读起来却感到和风细雨的。
简阳的东东怎么读不累得慌,绝活!
俺是读者也只会说“好”,“真”


2006-5-17 04:3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adagio

#14  

简杨的文字能让我看到她的内心之洁净 。。。 这就是我说的文品。

然而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多非常传统,个性上似乎有点欠缺独立意识,也许简杨偏好端庄淑净的好女子,谁又不是呢?尤其在这个浮躁功利的年代,这样的女子几乎绝迹。

因此简杨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看作是对一种早已逝去的美好东西的留恋和呼唤,我能理解。



世界無窮願無盡, 海天寥廓立多時
2006-5-17 09:4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eige

#15  

"-----连着读起来却感到和风细雨的。
简阳的东东怎么读不累得慌------"

再加一句,和简杨讲电话,那一端传来的声音也是“和风细雨的”女中音,很好听的声音,不会让人“累得慌”------;)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2006-5-17 12:2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16  

噢,发“错”了,其实也没错。那就在这里再发一遍(本来想在这里发的):

“梦蝶”可能是简杨小说里我最欣赏的一篇,颇有意识流的味道。准备再细读一遍。


2006-5-17 18:1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简杨

#17  

谢谢各位的厚爱。

兰舟所说的的传统女性问题,我不是第一次听说,有人(也在这个网上)对我说过更直接的话,我当时听了很害怕。题材其实很多,因为生活本身就很丰富,要放开胆子让自己想。在这一点上,为力,文章和爱阳就很出色。想开了,题材就会很多。我写上面那篇就是这个意思,那些人物都属于过去了。悲歌有次对我说,能写的东西太多了。他说的时候可能无意,但我听了之后很触动。


2006-5-17 20:4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ugan

#18  

  也说一下我的另一个感想。

  简杨说她出国七年后,才回了一次国。红洋的小说里也提到大卫长到十六岁,
才去中国两次。西草地里也有文章提到有人出国十年才回国探亲,回到家时,老父
老母已经老得认不出儿子了。这些情节触动我。

  为什么回国次数这么少?是生活的压力吧,也许北美不好请假,有签证问题。
现在,大家既然站住脚了,就多回去看看。

  我这次回国,又有好多材料,没时间写。现在,我也不想写太多,担心写作技
巧粗糙,损害一个个有意义的故事。

  简杨的小说里,我喜欢《梦蝶》《失狐记》;纪实里,我喜欢《故乡的面》。
我曾经专门写文章批判《一条汾河门前过》,可是,人家愣是获一等奖了,您瞧我
的眼力!我看到了我的前途。

  悲歌说:“和简杨讲电话,那一端传来的声音也是‘和风细雨的’女中音,很
好听的声音,不会让人‘累得慌’。”

  简杨,你的电话号码是什么,等停电时,我上不了古狗,给你打个电话咨询一
下,也减轻我的疲劳。


2006-5-18 04:3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文章

#19  

简杨,赶快给土干电话。辨别土干颜色的重任就落在你身上了。


2006-5-18 09:1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尚能饭

#20  

网友通话和见面,是有趣的事。人们都说网里乾坤虚拟世界,不可当真,但是每一个马甲后面都是一个真实的人!我已跟这里不少的网友私下有联系,从未失望过,马上回国后又要见上两位--让她们见识一下什么叫“见光死“!:)))你们的武器装备一定要超过我们见清华女生所需的才成(这里没绿青蛙吧?:)))


2006-5-18 09:2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21  

简杨最好的文章(之一)是批玛雅胡兰成的那篇,痛快淋漓,怎么不贴过来?


2006-5-18 09:2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风信子

#22  

“认识”简杨,是从“11982”开始的。一个南京来的女孩,一个我也很喜欢玩的电脑游戏,一种对于感情及人生永远的希望,这个故事让我久久难忘。现在我还是会时不时地去玩一下Freecell,也会试试11982,还是解不开这一局,但心情不再会因为解不开一局牌而沮丧。

谢谢简杨,谢谢“11982”。


2006-5-18 10:0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23  

简杨有批玛雅胡兰成的文章?快快贴来!


2006-5-18 12:0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旧城

#24  

原以为投稿时你只选送了一篇,看过这篇我才知道,是我理解错误了。


2006-5-18 19:1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逍遥

#25  

从简杨富有张力和节奏感的文字中,更能感到她有一颗富有良知的心.


2006-5-19 09:1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牡丹妹妹

#26  

简杨的故事好看,大家也都喜欢,由此就想起了在哪里看的一个帖子,说是有个老师教学生做文,就是一句话“观世音菩萨”。观是要善于观察,世是要懂得人情世故,音是要有音韵,菩萨是要有热爱众生救苦救难的善良心。简阳的故事打动人的地方就是来自作者热爱众生的善良心。

尚能饭大哥竟然没有在美国打过餐馆,却还要叫尚能饭!不服啊。


2006-5-21 17:1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zuileigong

#27  

"我几乎是夺路而逃。听着身后她扫地的声音,我不由问自己:我凭什么?"

有些革命,但还不够,何如:“我冲上去夺过扫帚,然后......"


2006-7-26 12:5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简杨

#28  

谢谢意见,尾巴是有些革命:)

但去年夏天,每天经过那个门房时都很不自在,产生了无可奈何的负罪。一个门房的工作在国内也是要关系才能维持。所幸的是,她因为相当好,院子里的人们都喜欢她。所以目前还在那里做。


2006-7-26 16:1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