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3-29  
SunMonTueWedThuFriSat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博客目录

我的日志

    2006-8-24   来点儿绝的:一双绣花鞋

    我正在看呢,小时候总听我哥哥讲,但象“绿色尸体”一样,从来没有听完过。这几天狂喜,终于从网上买到了这本书。不是张宝瑞胡抄的,原汁原味,况祝文写的。来一段啦:

    一双绣花鞋


    况祝文


    峦城。

    寒夜,北风卷扬着尘土,扑拂屋瓦,沙沙作响。

    城郊,一条狭窄幽深的小巷,转角处一盏昏黄的路灯,照着苔藓斑驳的砖墙。

    “当!当当当——当!当当当!”

    沙哑的更声述说着深沉的夜意,三更天了。

    一点黯淡的灯火从远处慢慢移进巷口,灯火后面一条长长的身影蹒跚移动。

    一个老态龙钟的更夫在毡毛帽、棉大夜的掩裹里耸肩缩背,他衣领上斜插着的“气死风”映出了一双涂釉似的眼珠沉滞转动。黯淡的灯火伴随着空洞的脚音,趑趄向前。

    “当!当当当——当!……”

    蓦地一下,老更夫冷怔住了,“甚——么!?”

    光亮!

    老更夫用袖子擦了擦眼睛,举目仰望,前面一幢西式小洋楼,顶楼上忽地又闪起一点微弱的光亮,瞬眩即逝。

    老更夫慢慢走向前去,只见这幢小洋楼的黑漆门上飞着一条白色“飘带”,他抚平后在烛光下看到却是一张封条:

    一九五0年十一月十五日查封

    被揭起的半截封条在浓重的夜色中瑟瑟起舞。

    “这是上月才查封的敌伪财产呀!”老更夫自语着顺手一推,黑漆大门“吱呀,吱呀”裂开一条缝来,他惊愕地钉在那里,迟疑半晌,转身就走,“找公安来”。但走不几步却又毅然转身,“我不信鬼”,他推开黑门径直走了进去。

    屋内。

    老更夫在堂屋的左角上楼梯处,就着昏暗的烛光发现了几个明显的脚印,刺目地显现在厚厚的积尘上。他又迟疑了,沉吟一阵,“怕啥,邪不胜正”,他蹑手蹑足像只老猫似地摸上楼去,但走不几步,一脚踩虚,摔在梯上,铜锣“当”的一声,破哑地响了开来。

    顶楼上响起一阵杂乱的脚音。

    [阅读全文]  2006-8-24 20:51 - 简杨 - 2871 查看 - 10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6-8-16   月光下的郑振铎与《月夜之话》

    今天就说一个叫郑振铎的人吧。

    但在开场之前,得说说钱夫子。人们推崇钱夫子固然是因为他才华横溢,另一个原因是否是因为他命大,活了快九十岁,有时间让读者了解自己也有时间把自己全部展现给读者呢?两年前,美国曾进行过一个民意测验,“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谁?”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本人不戴眼镜,但十分喜爱“大跌眼镜”这个词,一想有那么多人一吃惊就要把眼镜掉下来,此处就不能不删去若干字:是小布什!

    我举这个例子说绝对不是贬低钱夫子,而是想说布什幸运。这年头,大多数人对十年之前的事情就懒得去理了,华盛顿啦,林肯啦,肯尼迪啦,怎么听怎么不如小布什耳熟。不选他选谁?

    郑振铎,笔名西谛、郭源新等,祖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早年任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1920年与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编《文学周刊》和《小说月报》。1927年旅居巴黎,1929年后在燕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后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因飞机失事逝世。郑振铎一生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文学大纲》、《中国文学史》(插图本)、《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西谛书话》等。郑振铎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整理研究也做出巨大成绩,在他主编的《世界文库》中有由他本人校点的《醒世恒言》、《警世通言》、《金瓶梅词话》等。解放后由他主持出版了一百二十回的《水浒全传》和叫。著有《水浒传的演化》、《三国志演义的演化》、《水浒传的续书》、《岳传的演化》、《明清二代的平话集》、《谈金瓶梅词话》、《嘉靖本〈三国志演义〉的发现》等专论古典小说文章多篇(见国学网站)。

    有时候我忍不住想,假如他也象钱夫子那样,活到二十世纪末,没准儿人们会更了解他的。但他生命短促,死得太早。我总是这样,钓不到的鱼大,死了的人好,神游之际,很想把他树立为心中的一个烈士。

    不管怎么..

    [阅读全文]  2006-8-16 12:25 - 简杨 - 2468 查看 - 12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6-7-28   [转载] 摩罗 ─ 巨人何以成为巨人

    读的头一篇摩罗的文章,是下面这篇,“巨人何以成为巨人”。自那以后,就频频为摩罗的真正“汉子”气质打动。他生动,激情,哲理,思辩,理智。

    巨人何以成为巨人 ─ 读赫尔岑《往事与随想》第一册

    摩罗


      在俄罗斯历史上,赫尔岑属于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巨人。他的思想和血性直接来源于十二月党人。沙皇当局绞死十二月党人五位领袖时,赫尔岑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可他像当时最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样,感到了最深切的耻辱、仇恨和痛苦。执行死刑后,当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式,以示庆祝。三十年后,赫尔岑写道:“我参加了祷告式,我当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丛中,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仪式玷污了的圣坛前面,我发誓要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跟这些大炮战斗到底。”少年赫尔岑的整个精神生活几乎完全被这个重大事件所占领,内心时刻不停地激荡着为光明和正义而奋斗的伟大冲动。一个少年难以长期独自品味这样大的冲动和梦想,他必须把它说出去,必须以某种方式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并得到反应和验证。他郑重地向他的老师倾诉了他的感情和决心。这位老师平时总是训斥赫尔岑说:“您不会有出息的。”可当他了解到赫尔岑的精神世界后,禁不住说:“我的确以为您不会有出息,不过您那高尚的感情会挽救您。但愿这些感情在您身上成熟并且巩固下来。”这位不苟言笑的老师还以激动的拥抱将他的革命热情和自由主义信念传导给这位十四岁的贵族少年。

      这段故事,是赫尔岑《往事与随想》中最吸引我的一节,但每次读后,我都禁不住有点后怕。倘使这位老师是个怯弱而又世故的人,他对赫尔岑的倾诉不予理睬;倘使他是一个愚昧而又迂腐的人,..

    [阅读全文]  2006-7-28 12:51 - 简杨 - 1892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6-7-20   钱钟书《宋诗选注》部分录入

    看了老尚在XW《落日颂》后的帖子,我有些吃惊,没想到还有人依然记得钱钟书的《宋诗选注》。此书的第一版发行于1958年9月。我手上的这个版本是1982年的再印版,购于大学期间。那时候很崇拜名人名著,买书多半是为一个名字而去。此书当时只花了九毛二,大学食堂的排骨是三毛钱一碗:)

    去年回到国内,想起了我在大学时买的书,便问母亲它们还在不在。结果在她的床脚下,发现了那几麻袋的书,被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一本本地检查过后,我把翻译小说全部给了小侄儿,只挑了几本和古典文学有关的书,背回了加拿大。其中就有这本钱注。它书皮墨绿,十分典雅,让我想象,如果是精装的话,这书一定会用带暗花的墨绿缎子,那就会成为古人称的“帙”了。

    好了。闲话不表,想给喜欢钱的朋友们亲手录入一段妙评。如果有人喜欢,请讲一声,我会继续录入,不喜欢的话,我便就此打住。括号里是我的看法,博大家一笑。


    梅尧臣


    (选自《宋诗注释》第16-17页)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人,有“宛陵先生集”。王禹偁没有发生多少作用;西昆体起来了,愈加脱离现实,注重形式,讲究华丽的辞藻。梅尧臣反对这种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诗体,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他对人民疾苦体会很深,用的字句也颇朴素,看来古诗从韩愈,孟郊,还有卢仝那里学了些手法,五言律诗受了王维,孟浩然的启发。(以上都是套话,不能不说,除了手法二字已让人觉得钱在隐忍之外。)不过他“平”得常常没有劲,“淡”得没有味(忍不住了)。要矫正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习气,就每每一本正经的用些干燥不很象诗的词句来写琐碎丑恶不大入诗的事物,例如聚餐后害霍乱,上茅房看见粪蛆,喝了茶肚子里咕噜之类(我今天..

    [阅读全文]  2006-7-20 19:21 - 简杨 - 6493 查看 - 35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6-6-26   余光中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余光中


       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那时正当抗战,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一寸铁轨也没有。不知道为什么,年幼的我,在千山万岭的重围之中,总爱对着外国地图,向往去远方游历,而且觉得足浪漫的旅行方式,便是坐火车。每次见到月历上有火车在旷野奔驰,曳着长烟,便心随烟飘,悠然神往,幻想自己正坐在那一排长窗的某一扇窗口,无穷的风景为我展开,目的地呢,则远在千里外等我,最好是永不到达,好让我永不下车。那平行的双轨一路从天边疾射而来,像远方伸来的双手,要把我接去未知;不可久视,久视便受它催眠。

        乡居的少年那么神往于火车,大概因为它雄伟而修长,轩昂的车头一声高啸,一节节的车厢铿铿跟进,那气派真是慑人。至于轮轨相激枕木相应的节奏,初则铿锵而慷慨,继则单调而催眠,也另有一番情韵。过桥时俯瞰深谷,真若下临无地,蹑虚而行,一颗心,也忐忐忑忑呆在半空。黑暗迎面撞来,当头罩下,一点准备也没有,那是过山洞。惊魂未定,两壁的回声轰动不绝,你已经愈陷愈深,冲进山岳的盲肠里去了。光明在山的那一头迎你,先是一片幽昧的微熹,迟疑不决,蓦地天光豁然开朗,黑洞把你吐回给白昼。这一连串的经验,从惊到喜,中间还带着不安和神秘,历时虽短而印象很深。

        坐火车最早的记忆是在十岁。正是抗战第二年,母亲带我从上海乘船到安南,然后乘火车北上昆明。滇越铁路与富良江平行,依着横断山脉蹲踞的余势,江水滚滚向南,车轮铿铿向北。也不知越过多少桥,穿过多少山洞。我靠在窗口,看了几百里的桃花映水,真把人看得眼红、眼花。

        入川之后,刚亢的铁轨只能在山外远远喊我了。一直要等胜利还都,进了金陵大学,才有京沪路上疾驶的快意。那是大一的暑假,随母亲回她的故乡武进,铁轨无尽,伸入江南..

    [阅读全文]  2006-6-26 17:47 - 简杨 - 1857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6-6-7   施蜇存:纪念傅雷

    施蜇存是一个被很多人忘却的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早期采用新兴的创作手法,写下了《梅雨之夕》和《石秀》等优秀小说,对文学创作做出了意义特殊的贡献。他和戴望舒,沈从文,傅雷等关系一度非常密切,曾被鲁迅划入所谓的“第三种人”的行列,主编过影响深远的《现代》杂志,可谓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化石。先生1949年后放弃了文学创作,专门从事金石和诗词的研究,是一个类似于沈从文式的沉默的知识分子。我忘记说了,先生是杭州人,虽然文风典雅和煦,但棉里藏针,不失原则。

    纪念傅雷


    施蜇存


        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这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今年今天,正是二十周年纪念。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我连这半张纸也没有献在老朋友灵前,人情之薄,可想而知。不过,真要纪念傅雷夫妇,半张纸毕竟不够,而洋洋大文却也写不出,于是拖延到今天。

        现在,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敏寄赠的,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傅雷送给我的,有他的亲笔题字。我的照相册中有一张我的照片,是一九七九年四月十六日在傅雷追悼会上,在赵超构送的花圈底下,沈仲章给我照的,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这几年来,我就是默对这些东西,悼念傅雷。

        一九三九年,我在昆明。在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傅雷。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傅雷的“怒”。后来知道他的别号就叫“怒庵”,也就不以为奇。从此,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

        一九四三年,我从福建回沪省亲,在上海住了五个月,曾和周..

    [阅读全文]  2006-6-7 23:24 - 简杨 - 2658 查看 - 11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6-6-5   生于六月

    昨天我看了一阵CNN,重温了一下十七年前的那个夏天。说什么呢,心中有无数块垒,但什么也不想说。请相信时间吧!我把这首歌贴在下面,以寄托自己的哀思。歌词的译者不详。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music&MsgID=185669

    Seasons In The Sun
    Jacques Brel

    Goodbye to you my trusted friend
    We ’ve known each other since we were nine or ten
    Together we climbed hills and trees
    Learned of love and A B C ’s
    Skinned our hearts and skinned our knees.

    再见,我信任的朋友
    我们九岁十岁的时候就相识了
    我们一起爬山和爬树
    学会爱和字母表
    敞开心灵,光着膝盖

    Goodbye my friend it ’s hard to die
    When all the birds are singing in the sky
    Now that the spring is in the air
    Pretty girls are everywhere
    Think of me and I ’ll be there

    再见朋友,死亡很难接受
    当所有的鸟儿在空中歌唱
    春天弥漫在空气中
    可爱的女孩随处可见
    想起我,我就会在那儿

    We had joy we had fun
    We had seasons in the sun
    But the hills that we climb were just seasons
    Out of time......

    我们曾有喜悦,我们曾有欢乐
    我们曾有无忧无虑的季节..

    [阅读全文]  2006-6-5 11:09 - 简杨 - 4127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6-5-25   [转载]夏舟 老害怕

    夏舟是一位沉默的小说作者。转他的哪一篇最好呢?其实我哪一篇都喜欢:见手青,羊下桥,地震之后,金罂粟......  但”老害怕”是他最新的一篇小说,所以就转它了。

    老害怕


    夏舟



      婆婆给男娃讲故事,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轻的农夫,从小父母双亡,日子造孽啦,二十几岁还是孤身一个人。农夫自己不觉得苦,早出晚归,打鱼耕田,累了就看看山,看看水,时光像村边的小溪那样静静地流。


      玉临湖对面有个螺湾村,村里有间烧糠的暖房。听说暖房的小鸭出壳了,男娃背了书包,走在玉临湖畔的小道上。

      去螺湾村,要先往南走五六里路的田埂,坐摆船过渡口,再回头往北走五六里路的田埂。小鸭出壳的季节,田里刚刚插了秧,天是蓝的,水是蓝的,我走在无边无际的蓝色中。埂边的草丛冒出哈哈果,红的、紫的,紫的、红的,东一点、西一点,是谁撒了一把玻璃弹。男娃见了,觉得有些渴,弯下腰去摘几颗。哈哈果汁多,甜得很。狡黠的水蛇也喜欢,不愿让人吃,爬过去时就往果子上面吐毒信。男娃不怕蛇,对着哈哈果哈了三口气,哈三口气,毒就解掉了。

      男娃从螺湾村往回走,书包里的火柴换得一只小茸鸭。男娃一边走,一边打开书包往里看。团团的绒球,鹅黄的毛,刚出壳,伸手摸摸,还有些潮。小鸭不睁眼,随着书包摇头晃脑地打瞌睡,梦里也在唧唧叫。小鸭的声音好像打水漂的青石片,跳跃在蓝蓝的水面上。男娃听着听着,嗓子就痒了,不禁扯开喉咙唱起来:

        渔船激起万顷波

        龙骨轻轻把海刺破

        我脚踏龙背口唱歌

        要海龙王交出珍珠宝贝万万箩

      高原上长大的娃娃,自然而然都是深呼吸。稚气的嗓音经过胸腔的共振,..

    [阅读全文]  2006-5-25 14:35 - 简杨 - 2057 查看 - 5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6-5-15   寻找川岛

    我今年很爱淘书。所谓淘,就是到网上旧书店中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书。而这种兴趣的萌发,是因为有一天我读了一篇名为《桥上──断藕之一》的散文,深深为文章的情调所打动。

    作者名叫川岛(1901年6月1日—1981年5月12日),原名章廷谦,浙江上虞人,1922年从北大哲学系毕业。他曾与鲁迅建立《语丝》周刊,并历任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大等处教职。抗战结束后一直在北大任教。

    我对这位章先生很不了解。不了解是因为当年的文学史害人,把好好的一部文学史只用三个词就歪曲了:革命,进步,左联。不属于这些范畴内的人,便不能登堂入室。我现在只好一边读书一边补课。好在互联网发达了,川岛的资料虽然少,但我还是找到了一些。

    川岛是鲁迅的学生和同乡,鲁迅和他相当交心。在《致章廷谦/1927年2月25日》的信中,鲁曾经说道: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

    在参加“左联”的成立大会以后,鲁还向章廷谦说过如此实话:“于会场中,一览了荟萃于上海的革命作家,然而以我看来,皆茄花色(绍兴方言,意谓没起色),于是不佞又不得不有作梯子之险,但还怕他们尚未必能爬梯子也。”凭这一句话,再加上他与周杨、徐懋庸等人的论战,大家就应知道,鲁迅虽然后来被歪曲成了红色的鲁迅,但他其实根本不属革命一党。

    由于和鲁迅特殊的关系,章廷谦对二周失和也比任何一个人都了解。可惜他的“听窗说”不为正史所容。他是亲眼见过二周打架的,据李晚成的《鲁迅兄弟》(续)介绍:

    ——1924年5月,鲁迅正式移居北京西三条胡同,把不堪于信子虐待的母亲也接来同住,生活总算渐渐平稳下来。

    他想起自己在八道湾的书籍和一些什器还未曾搬来,就抽空又去了趟老屋。那天闷热得厉害,鲁迅到了八道湾觉得口渴难忍,就悄悄地步入外院的厨房..

    [阅读全文]  2006-5-15 11:26 - 简杨 - 1799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6-5-8   [转载] 江岩声:苍天之上是惊雷-巴西观瀑

    作者的话:四十年后,如果有一天,有人闲得无聊,给我盖棺论定,他一定会这样写:江岩声,1955年生于北京,学历经历复杂。观摩过文革,当过知青(假如那人还知道什么叫知青的话),建筑工人,建筑会计,餐馆跑堂,软件工程师,大学老师,个体户,无业游民。上过小学,中学,会计学校,大学,研究生,博士后。游历过欧洲,非洲,北美,南美。中年以后,不务正业,写过一些杂文散记。一事无成而终。

    去尽可能多的地方,见识尽可能多的事情,方不负沧海人生。

    2001.10

    苍天之上是惊雷——巴西观瀑



    ·江岩声·



      我最近去法国出差,途经巴黎乘地铁,在地铁站里充斥着各色美女的广告中,赫然看见巴西现代作家Paulo Coelho的大幅招贴画,给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是在为他的一本新书做广告。我不禁感叹法国人对读小说的热情。我到过世界上许多大都市,从未见过像这样为一个写严肃作品的作家做广告的,而且还是一个外国作家。法国《世界报》的一则新闻说,高行健获奖后,和他住同一栋楼的许多市井小民去买《灵山》读,而且读后反映都还可以。这和中国的鸿儒们普遍对高的书感到头痛成为鲜明对比。难怪王小波说世界上只有法国人把读小说当作一种生活方式。Paulo Coelho的小说,我读过一本,书名叫《炼丹人》。说的是一个牧羊人,赶着羊群,寻找自己心目中的金字塔的故事。这故事与本文并没有关系。我提到Paulo Coelho和他的这本书,是因为作家在书中说到了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共鸣。他说,当你面对大海,或者注视着大火时,常会默默无言,好象失语一般。他对此的解释是,大海以其广阔无垠的规模(immensity),大火则以其光芒四射的威力(power),把我们的心灵熔化为其中一点,使我们不再意识到自..

    [阅读全文]  2006-5-8 11:23 - 简杨 - 2214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6-5-1   推荐:我们的抽屉或“潜在写作”(陈思和)

    我们的抽屉


    ——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


    陈思和


      有一位朋友告诉我,她想写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们的抽屉是空的》。她大概是想说,真正的优秀作家的写作是听从良知召唤的,即使环境不允许他发表作品,他也会写出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放在自己的抽屉里,静静等待命运再次对他发出召唤。––但是我们的文学史上却没有这样的作家。不知道我有没有理解错那位朋友的想法,她把那种写出来准备放在抽屉里的文学作品称作为“抽屉文学”,我则称它们为“潜在写作”。两者意思有点相似,就是指那些写出来后没有及时发表的作品,如果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指作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活动。但这两个定义还都有补充的必要:就作品而言,潜在写作虽然当时没有发表,但在若干年以后是已经发表了的,如果是始终没有发表的东西,那就无法进入文学史的研究视野;就作家而言,是以创作的时候即不考虑发表,或明知无法发表仍然写作的为限,如有些作品本来是为了发表而创作,只是因为客观环境的变故而没有发表的(如文革的爆发迫使许多进行中的写作不得不中断),这也不属于潜在写作的范围。作家的创作和作品的完成是一个互为证明的写作过程,我之所以称之为潜在写作,是因为这个词比起“某某文学”(如抽屉文学等)的命名更加强调了写作这一动作对文学的意义。

      其实,当代文学史上并不缺乏潜在写作。这类写作含有多种意思,第一种是属于非虚构性的文类,如书信、日记、读书眉批与札记、思想随笔等等私人性的文字档案。作者写作的最初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其“潜在”意义只是在于这些作品虽然不是创作,却具有某种潜性的文学因素,在一些特殊环境下这样一些文字档案被..

    [阅读全文]  2006-5-1 15:20 - 简杨 - 2585 查看 - 7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6-4-26   “内战结束之后”封面

    “内战结束之后”封面

    [阅读全文]  2006-4-26 10:07 - 简杨 - 2268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图库


    2006-4-24   你如此美丽,我如此绝望

    不知道你是否听过这首歌:你如此美丽。James Blunt站在悬崖边,后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他动情地唱着一场美丽的灵魂的邂逅。爱情那么遥远绝望,他一边唱,一边脱去那些象征着束缚的东西,衣服,鞋子,手表……最后纵身跃入了大海。

    总是在一些时候,我们会觉得世界上充满了庸才和自我标榜的艺术家,甚至会觉得生活枯燥不堪,让人郁闷,而也总是在那些时候,一颗灿烂的星星会划破天空,让我们为它罕见的夺目忍不住惊叹。James Blunt就是这样一个天才。

    “James Blunt 的首张专辑《Back to Bedlam》,早在2004年时便已发行。不做任何公开宣传行程的他,一个人,一把吉他,在英国各地的小酒馆一站一站,慢慢地唱出他对生命的体认,也渐渐地打开知名度,在专辑发行将近一年后的今天,专辑里的一首歌 You are Beautiful,就像施了魔法般地,在英国的大街小巷传唱开来,也让 James Blunt 的单曲及专辑纷纷爬上英国金榜销售的冠军位置。”

    James Blunt - You're Beautiful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music&MsgID=175221

    My life is brilliant.
    My love is pure.
    I saw an angel.
    Of that I'm sure.
    She smiled at me on the subway.
    She was with another man.
    But I won't lose no sleep on that,
    'Cause I've got a plan.

    You're beautiful. You're beautiful,
    You're beautiful, it's true.
    I..

    [阅读全文]  2006-4-24 10:08 - 简杨 - 3829 查看 - 1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6-4-20   淘一本《山山水水》

    淘一本《山山水水》



    贾俊学





      1925年在上海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邮购到一本《志摩的诗》。从此少年和诗结下了缘,又成了徐志摩的学生,他就是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早期的这首《断章》,短短的一首小诗,余光中说此诗“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哲理妙品”;然而四十年代我们的诗人写小说却少为人知。

      说来也巧,去年冬天笔者路过北京建国门内社科院,赶上社科大楼后面拆除平房,在东门外就看见大捆大摞发旧发黄的书刊往楼上搬,淘书人看见,真想借用李逵的一对大斧杀将进去挑个痛快(其实咱不敢)。只好在大门口外和收废品的天长地短的混上几天,一块儿饱喝腊月里那几天的大风。拿出昔日在各个旧书摊上死磨硬泡的功夫来,不怕你里面人不打盹,不信你们不挂万漏一。果不其然,一车车废旧办公桌椅往外送。有意思的是还有不少单人铁床。每张床板背面有墨笔字“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并编写着阿拉伯数字。看这些铁床就心里一怔。眼下这些铁床没准哪张就是顾颉刚、谢国桢、卞之琳睡过的。我因太注意破书烂本了,没去太注意其它,凡是送去变“还魂纸”的我先检阅一遍,且不说这里面夹杂着冯友兰信札,唐?的便条……光是在一捆港台期刊丛书中就找到一本香港山边社1983年出版发行的卞之琳《山山水水》(小说片断)。此书印得精美,书品干净,书的扉页上有卞先生的签名,更有趣的是,书内夹着卞先生的一封短札。卞先生的字我见过,字小草率,笔划极细腻,落在纸上就像虫脚爬行,一望便知是卞先生的字迹。

      短札的内容是……“在香港精印的此书很少送人,仅送巴金、师陀、黄裳等一本。”……淘到此书谁说不是淘到了宝。接下来春节间去拜访姜德明先生,姜..

    [阅读全文]  2006-4-20 22:34 - 简杨 - 1722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侃山闲聊


    2006-4-16  



    琦君



      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把青丝梳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白天盘成了一个螺丝似的尖髻儿,高高地翘起在后脑,晚上就放下来挂在背后。我睡觉时挨着母亲的肩膀,手指头绕着她的长发梢玩儿,双妹牌生发油的香气混着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有点儿难闻,却有一份母亲陪伴着我的安全感,我就呼呼地睡着了。

      每年的七月初七,母亲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头。乡下人的规矩,平常日子可不能洗头。如洗了头,脏水流到阴间,阎王要把它储存起来,等你死以后去喝,只有七月初七洗的头,脏水才流向东海去。所以一到七月七,家家户户的女人都要有一大半天披头散发。有的女人披着头发美得跟葡萄仙子一样,有的却像丑八怪。比如我的五叔婆吧,她既矮小又干瘪,头发掉了一大半,却用墨炭划出一个四四方方的额角,又把树皮似的头顶全抹黑了。洗过头以后,墨炭全没有了,亮着半个光秃秃的头顶,只剩后脑勺一小撮头发,飘在背上,在厨房里摇来晃去帮我母亲做饭,我连看都不敢冲她看一眼。可是母亲乌油油的柔发却像一匹缎子似的垂在肩头,微风吹来,一绺绺的短发不时拂着她白嫩的面颊。她眯起眼睛,用手背拢一下,一会儿又飘过来了。她是近视眼,眯缝眼儿的时候格外的俏丽。我心里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见妈妈这一头乌亮的好发,一定会上街买一对亮晶晶的水钻发夹给她,要她戴上。妈妈一定是戴上了一会儿就不好意思地摘下来。那么这一对水钻夹子,不久就会变成我扮新娘的“头面”了。

      父亲不久回来了,没有买水钻发夹,却带回一位姨娘。她的皮肤好细好白,一头如云的柔鬓比母亲的还要乌,还要亮。

      两鬓像蝉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后面,挽一个大大的横爱司髻,像一只大蝙蝠扑盖着她后半个头。她送母亲一对翡翠耳环。母亲只把它收在抽屉里从来不戴,也不让我玩,我想大..

    [阅读全文]  2006-4-16 13:35 - 简杨 - 1793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6-4-16   爱的辨证(一题二式)

    庄子在《盗跖篇》中写“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也是一个爱的悲剧。尾生和情人相约在桥下见面。她没有来,尾生等着;河水涨了,尾生还是等着,直至溺水而死。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双臂还抱着桥柱。尾生之信和尾生抱柱这两个词就是这么来的。诗人洛夫用下面两首诗演绎了尾生的痴情。


    爱的辨证(一题二式)

    洛夫


    式一:我在水中等你

    水深及膝
    淹腹
    一寸寸漫至喉咙
    浮在河面上的两只眼睛
    仍炯炯然
    望向一条青石小径
    两耳倾听裙带抚过蓟草的窸窣
        
    日日
    月月
    千百次升降于我胀大的体内
    石柱上苍苔历历
    臂上长满了牡蛎
    发,在激流中盘缠如一窝水蛇

    紧抱桥墩
    我在千寻之下等你
    水来我在水中等你
    火来
    我在灰烬中等你


    式二:我在橋下等你

    風狂,雨點急如過橋的鞋聲
    是你倉促赴約的腳步?
    撐著那把
    你我共過微雨黃昏的小傘
    裝滿一口袋的
    雲彩,以及小銅錢似的
    叮噹的誓言

    我在橋下等你
    等你從雨中奔來
    河水暴漲
    洶湧至腳,及腰,而將浸入驚呼的嘴
    漩渦正逐漸擴大為死者的臉
    我開始有了臨流的怯意
    好冷,孤獨而空虛
    如一尾產卵後的魚
    篤定你是不會來了
    所謂在天願為比翼鳥
    我黯然拔下一根白色的羽毛
    然後登岸而去
    非我無情
    只怪水比你來得更快
    一束玫瑰被浪捲走
    總有一天會漂到你的手中

    >>>>

    [box=#FFFFFF]下面是我从网上找到的关于洛夫的简历:

    洛夫,本姓莫,湖南衡阳人,1928年生,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1978年曾任教东吴大学外文系。1954年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新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多年,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

    [阅读全文]  2006-4-16 13:18 - 简杨 - 111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诗苑


    2006-4-10   不期而遇读美文

    博客就我的理解,应该是一个写手的电子日记。这个概念自身充满了矛盾--既然是日记,它就应该是最私密的;既然能登在网上,它就应该是最公开的。但伊甸给我们开辟了博客,让这么一大片土地荒废着真是可惜。所以,尽管我不打算在这里写日记,却准备利用它。我没有什么爱好可以称作为“癖”,唯有读书。我会在这里把自己读过的一些书和美文断续地介绍上来。如果能偶尔与朋友们电石击火,迸发出些思想的光芒,那就是我的收获了。

    请看废名的《初恋》和周作人的《怀废名》。

    [ Last edited by 简杨 on 2006-4-12 at 01:59 ]

    [阅读全文]  2006-4-10 15:58 - 简杨 - 2717 查看 - 10 评论 | 收藏 侃山闲聊


Powered by © 20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