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拍马三境界:有比上网三境界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eili

#1  [转载]拍马三境界:有比上网三境界

拍马的三重境界

作者: 鲁晋野


  拍马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乎有人的地方就有拍马。但拍马博大精深,也是区分层次的,会拍者,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不得要领者,拍到马蹄上,适得其反。

  初级马屁。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拍马路。这是第一重境界。

  宋代丁谓有才,宰相寇准竭力推荐提携他。一次寇准吃饭,一粒米粘在了胡须上,丁谓就动了心,顾不上吃饭,庄严地给寇准捋起须来,这一举动,为世人创造了一个“溜须拍马”的成语。

  南宋宁宗时,宰相韩胄在都城临安吴山修建了一座别墅,取名“南园”。其中竹篱茅舍,小桥流水,宛然田园景象。一日韩游其间,感到美中不足:这么多田野风景,只可惜缺少鸡鸣狗叫。结果,不一会儿,园内就传出了狗叫声。原来是一个姓赵的临安知府在学狗叫。韩哈哈大笑,“遂亲爱之”,擢为工部侍郎,时人称之 “狗叫侍郎”。

  这几位虽然都可称为史上拍马的经典,但太直白,过于露骨,为人所不齿。国人一向讲究含蓄,要的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只能算初窥门径,刚刚登堂入室的低境界。

  中级马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拍消得人憔悴。这是拍马的第二重境界。

  易牙原是主管“割烹之事”的小官,见齐桓公“好味”,便使出浑身解数,练就了一手高超的烹调技术。当听齐桓公感慨世上美味皆已尝遍,唯独不知人肉滋味时,就把自己的幼子烹了,做汤献给齐桓公。于是,易牙很快由一名厨子一跃成为齐桓公身边的宠臣。

  东晋年间,桓玄由江陵攻入建康,逼安帝禅位,代晋自立,国号楚。一日,桓玄正睡在床上,忽然间,床塌于地。人们认为是不祥之兆,独侍中殷仲文曰:“圣德深厚,连地都有些承载不下了!”

  武则天的面首张宗昌深得武则天宠爱,当时拍马的人称赞他:“六郎面似桃花。”只有杨再思说:“不然。”张宗昌问原因,他故弄玄虚:“哪里是六郎似桃花,分明是桃花似六郎呀!”说得张宗昌心花怒放。

  朱元璋有一次钓鱼解闷儿,无奈技术欠佳,鱼儿并不给皇帝老儿面子,正恼羞成怒之际,翰林大学士解缙老兄献诗:“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登时朱皇帝龙颜大悦。

  马屁拍到这一境界,虽然拍得抑扬顿挫,风生水起,得心应手,受用无穷,也有了一定技术性,但明眼人还是不难看出端倪,只能算中等层次。

  高级马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拍到这一层次,如武功之入化境,堪称艺术,几可无往而不胜。

  东晋顾悦与简文帝同年,而头发早白。皇上问他:“你头发怎么比我先白了?”顾悦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把自己比作柔弱的蒲柳,经不起风雨,把简文帝喻为傲立的松柏,抗得住霜寒。马屁拍得不露痕迹,言有尽而意无穷。

  清朝嘉庆年间,有个李绍仿中状元时,正赶上嘉庆皇帝过生日,叫大臣们人人写一副贺联。李写了一副嵌字联:“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两联上下正好嵌上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清代开国以来五个皇帝的年号。不单把嘉庆本人恭维得浑身舒坦,还把他的几辈祖宗捧上了天,难怪要评为第一了。

  可见,拍马并非易事,纵横自如、任意驰骋更难,既要脸皮厚,还要有艺术,须把握好分寸、时机、对象、场合。修炼不到家,拍错了地方,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南朝梁武帝是个独眼龙,一日与臣子一起游山玩水,手下一大臣恭维他:“这真是‘帝子降兮北渚’啊!”梁武帝冷冷地对那位大臣说: “你是在笑朕‘目渺渺兮愁予’吧?”遂下令砍了那个人的头。兵无定势,拍无常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头的学问大了去了。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尽力而为。
2008-3-14 11:5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2  

妙文!只挑出一字可改:那拍却在灯火阑珊处。原诗字眼都改了,这句也要改一下才适用。


2008-3-14 12:0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zhuxiaodi

#3  

尚能侃(57):上网三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观堂先生这一“三境说”风靡一时、于今不衰,连黄口小儿,不尽解其意,尚能在中小学作文中引用之。观堂先生对词精于诗,依在下愚见,他自己的词就比其诗好;尤其是对《浣溪沙》的词牌子,用得极为稔熟,多有佳句。其中最为我所欣赏的是:“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我们之中,有几人真的能超尘脱俗呢?

正因为观堂先生对宋词能随手拈来,所以他的“三境说”借用宋词中的名句,便显得极为熨贴,如同天成。其实,观堂先生之“三境说”,古已有之。在《五灯会元》卷十七中,有一则宋代青原惟信禅师的语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我们写文章的人也好,做学问的人也好,只要有一点儿自己的心得,就不难领会其中的妙处—实乃返璞归真之谓也!

更绝的是,那一写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脍炙人口的名句之词人蒋捷,在其《虞美人 听雨》中也写道:“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听雨之三境,与青原惟信禅师和观堂先生岂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回想自己上网两年多来的切身体会,我忍不住要狗尾续貂,来它个上网三境说:“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第一境也。“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此第二境也。“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此第三境也。诸位跟人掐架时不依不饶的,看来你们的火候还差那么一点儿呢。。。


2008-3-14 13:0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zhuxiaodi

#4  

哈哈。
王国维那三境太高,高攀不上。我上网三境是:1) 裤带渐宽终不悔; 2) 独坐高楼,忘尽天涯路; 3) 蓦然回首,众人却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


2008-3-14 21:0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5  

我的啊:

1,争来争去

2,逗来逗去

3,好来好去

;)


2008-3-14 21:4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海外逸士

#6  

那个是梁元帝萧绎,武帝不是独眼龙.


2008-3-17 16:32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侃山闲聊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