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尴尬的丽江,丽江的尴尬 — 重游丽江有感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鹿希

#1  [原创]尴尬的丽江,丽江的尴尬 — 重游丽江有感

我生活在云南的时候,飞机远未似今日般普及。众人现在津津乐道的许多美丽地方都位于遥远的边陲,非经一日以上在高原山路盘山越岭,不畏艰险并出生入死方可到达。说出生入死并非夸张,尤其滇西,滇东的盘山公路的曲折,汽车常常在拐弯处半个甚至一个轮子空悬在崖上,一不小心就翻下去。我的一个朋友常喜欢对人讲及她幼年随父母在滇西腾冲与昆明路上经历的种种险境,“人家都说我从小在滇西公路上跑,居然没摔断胳膊腿,咋个活过来的?” 云南公路的危险程度简直可以成为云南人在航空将昆明和所有地州连接起来之前的集体记忆的重要内容。政治体制固然是主导人和自身环境的生活状态和前景走向的首要因素,但无孔不入的全球化,商品经济以及航空对当地人行为生活甚至思维方式等等的冲击和影响大约也不亚于明清时代中央政府对云南实行的“改土归流”,日后准是本土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在有一定的年代距离之后的博士论文题目。无奈眼下的我还在患时差后遗症,只能胡思乱想飞机与今日丽江的关系,尽管脑子里尚在运转的那一小部分大脑指示首先应该复习复习马绍尔-萨林斯(Marshall Salhins)等前辈,重温其大作就欧洲航海轮船如何影响太平洋诸岛文化历史政治什么的,可时空错乱,只能信马由缰了。

我第一次去丽江应为一九九七年初冬,飞机通航不久。幸亏如此,可以从昆明飞至丽江以免受汽车困顿颠簸之苦。当时丽江正在经历地震后的重建,人们发现传统榫木结构的木式民居比貌似先进的水泥房屋抗震,除瓦片窗户等外部受损外,房屋基本结构未受大的破坏,较易修复。丽江的纳西族官员也颇有见地,加之了解丽江的海内外学者和有识之士的呼吁,再者我臆想大概作为民族自治州,依《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依据保护民族文化天经地义,当地政府遂决定禁止在古城建水泥房屋以保护古城原貌。于是,丽江的古城大研古镇得以幸存。

我见到的便是寒意带着玉龙雪山的冷风习习吹拂的丽江,那个正经历着震后复苏渐渐入冬的丽江。四方街周围一片工地,地下的清泉流水尚未见天日,漫步古城,虽时见稍有油漆剥落并倾斜的房屋和东游西荡的三两游人,但居民们的生活似并不受太大影响。人们如常在房前屋后街边的流水前按照纳西族的规矩,每天早上八点之前洗菜淘米,中午十一二点洗衣服,下午洗拖把之类。居民上班上学的急急脚步与微微冷冽的晨风相伴,街边卖鸡豆凉粉,米线,面条,丽江粑粑等早点的店铺简朴洁净,吃的人专注,卖的人平和。总之,一幅人与自己的家园经千百年相依相存的修炼之后才会有的那种随意悠闲,甚至几许漫不经心。别致小店和咖啡虽开始出现,却因零星分布在错综盘绕的小街小巷之中,竟一时有些难以觅到。光顾宣科先生的纳西古乐队表演的也多为西方游客,稀稀拉拉,常常坐不满当时表演的小院子。周围雪山美景包括云杉坪,甘海子等地的冷清自然景象以及处处显现的云南县城乡镇特有的几分清贫,这一切便是我记忆中的丽江。

河东十年。丽江名声鹊起,本一乡村美女,因天生丽质,被一番刻意收拾涂脂抹粉之后推荐参加选美,结果中了头奖!上了联合国认可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单。成为举国首选的必游之地,更有甚者,被列为死前必去的几十个地方之一;朝野上下,商人游人趋之若鹜硬是把个山野古镇变得个商店漫溢,纸钱横飞之地。这还不算,据说朝圣丽江已成为晋升小资的必修课。本来,世界之大,地方和人一样,很难纵比而不陷主观落臼,更何况受各种因素影响,实在难分伯仲。但在万里之外,听着种种八面飘来的有关丽江的故事,不禁引起了我对今日丽江的好奇,猜疑甚至某些悲观的设想,不知丽江的小桥流水纳西人家如何承受这般疯狂?

重游丽江前,恰与一久违的纳西友人重逢。身为学者,他对故乡的现状和前景无不忧心忡忡。年初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监督机构对丽江的过度商业化提出严厉批评甚至警告,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正在破坏丽江古城的生态平衡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期监测评估世界文化遗产的报告如此认为。友人又说到当地政府正苦思冥想四方求教,拟制定行动纲领计划之类,为丽江传统文化和作为这与此休戚相关的纳西人在自己家园正常生活寻一道良方。听着他的话,觉得自己的怀疑好象不似空穴来风,看来这经过千呼万唤方才至的旅游繁荣和伴随而来的巨大名誉及其后果使丽江越来越难以消受了。

尽管如此,见到的丽江仍然使我愕然。一刹那不知如何形容只好罗列成语:游人如潮如鲫,摩肩接踵,人头涌涌…….?夜幕降临时分,河边的饭馆、酒吧灯红酒绿、觥筹交错。所谓的玉龙雪山冰川不过为面积非常小的一片残留冰川,为目睹这几百平方米的冰川,索道不畏艰险直冲云霄般载着潮水般的游人毫无顾忌地侵犯纳西人崇拜信仰千年的圣山,唯一的安慰只有滑雪道的关闭,尽管关闭的原因是因雪少而非为尊重纳西人之为,而索道和人给冰川融化雪线下降带来的后果似乎无人关注。至于商家店铺,简直如蝗虫整个包围蚕食吞并了丽江,五花八门真假难辨的各类所谓与纳西有关,与东巴文沾边的商品充斥每个角落,关于如何在丽江有病无病都伸吟的书籍诗歌泛滥成灾,年轻的纳西人多在外地人的店里做工服务。连张艺谋也不甘寂寞要来分一羹,在玉龙山脚上演声光并进的大型表演,谁也不在乎是否如实再现历史和纳西文化。

古城里原来居住着六千多户纳西族居民,自旅游业狂潮袭来以后,主要街道上的许多家户主纷纷开起了店铺和客栈。据官方统计,这其中有七十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在经营,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铺面出租合同往往一订就是几十年。于是,纳西人迁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搬到新城里崭新明亮的商品房中。最大的冲击来源于古城不得不迎合游客的需要。更有甚者,豪华庭院酒店携厚资进入,占地万顷,极尽奢侈。如此以往,人口的置换和空间污染将导致古城文化的彻底变形和失落,而这恰恰正是古城作为文化遗产最有价值的部分。祖祖辈辈生活在丽江生活的纳西人面临着空前未有的困境:世人喜爱丽江固然无罪,但利润却似只可怕的动物明目张胆堂并而皇之地掠夺着当地居民的需求和空间。他们如世代靠小船捕鱼自给自足的渔民,突然来临的狂潮既带来大鱼,也同时摧毁着渔船甚至渔民自己赖于安身立命的家园。

丽江的流水,纳西人独特的文化,高原风光对人的吸引无可厚非,情理之中。然而过度渲染煽情鼓动的丽江热折射对应的又恰是时下泛滥的浮躁,喧嚣和无奈,只是这一切的代价却总是转嫁给了当地人,而这当地人并非偶然常是少数群族或原住民,总之那些曾被“多数”“主流社会”不屑的群体,全球化的到来又赋予他们新角色,即为“多数”的无奈,困惑,彷徨提供参照甚至慰籍。丽江,西双版纳,中甸藏区,滇缅边境的腾冲,横断山谷的怒江峡谷,贫瘠险峻的滇东北……似有被一网打尽之势。

我不愿太过悲观,说丽江尴尬之余不知所措并不确切,因为纳西人从不缺有识之士,和当地其他民族一样,经历幸存于历史上的同化浪潮冲击,他们从未为困境寻路而停止探索实践和努力。比如提高各类景点门票价格,曾以补助鼓励居民留在古城但因财源告罄补助数额与将房子租给商家的价格相比微不足道而罢,建立有争议的对每个游人征收古城维护费,禁止在古城用塑料袋包装,禁止车辆直接进入某些保护地等等,虽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可却真真用心良苦。话说回来,作为少数民族,在有千年同化传统的中国保持维护自己的身份,文化,传统甚至家园,从来就非易事;更何况当下的同化狂潮乘着商品经济的雄翼而来,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丽江人的无奈与努力便如堂吉呵德般孤独,他们不可能象格林兰岛人一样,控股航空公司以抑制游客上岛人数,更不可能象不丹王国选择孤立强行限制游客人数。政府引以为荣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似乎也不能为丽江的纳西族傈僳族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提供更为有效的保护,更何况丽江由县升市,连民族自治的有限自治权利都丧失了。于是乎,丽江人的种种努力更弥珍贵,如大卫战戈利亚般悲壮。

2007.8


2007-8-25 11:5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fanghuzhai

#2  

这些地方,用别人的时间和金钱坐在自己家里看看那就算了,真是不值得亲自跑一趟。湘西的凤凰跟这个差不多,还近一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FoLJu3mNLw&mode=related&search=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nPWCi3O0Tw&mode=related&search=


2007-8-25 14:2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3  

"商品经济以及航空对当地人行为生活甚至思维方式等等的冲击和影响大约也不亚于明清时代中央政府对云南实行的“改土归流”,"

too long a sentence? )


2007-8-25 19:1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4  

“游人如织”的现象有另一种说法,就是“人满为患”。


2007-8-25 22:1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fanghuzhai

#5  



2007-8-26 23:0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6  



2007-8-27 09:0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鹿希

#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7-8-26 12:13 AM:
"商品经济以及航空对当地人行为生活甚至思维方式等等的冲击和影响大约也不亚于明清时代中央政府对云南实行的“改土归流”,"

too long a sentence? )

有点。多谢看得那么认真。


2007-8-27 21:1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