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薄伽梵歌(續) 取消高亮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w

#1  薄伽梵歌(續)

十﹑至上光輝展現瑜伽

薄伽梵
1
請你繼續聽我講述
這些至高無上的話語﹐
知道你喜歡聽﹐
我也善意地告訴你。
2
眾天神和眾位大仙﹐
不知道我的來源﹐
因為我是所有的天神
和大仙的來源。
3
知道我是世界之主﹐
不生者和無始者﹐
他在塵世中不會迷惑﹐
擺脫一切罪惡。
4
智慧﹑知識﹑不惑﹑
寬容﹑真實﹑自制﹑平靜﹑
存在﹑不存在﹑快樂﹑
痛苦﹑恐懼和無畏﹑
5
戒殺﹑平等﹑知足﹑
施舍﹑榮譽和恥辱﹐
眾生的所有這些狀態﹐
全都來源于我。
6
古代的七位大仙人﹐
還有四位摩奴﹐
都從我心中產生﹐
由他們產生眾生。
7
凡是真正知道我的
這種顯現和瑜伽﹐
毫無疑問﹐他就會
堅定不移修瑜伽。
8
我是一切的本源﹐
一切因我而流轉﹐
聰明人想到這些﹐
滿懷熱情崇拜我。
9
他們心中想着我﹐
他們的生命趨向我﹐
互相啟發談論我﹐
永遠高興和滿足。
10
他們永遠約束自己﹐
充滿熱情崇拜我﹐
我給他們智慧瑜伽﹐
他們由此走向我。
11
出自對他們同情﹐
我處于自我狀態之中﹐
用明亮的智慧之燈﹐
驅散無知的黑暗。

阿周那
12
你至高的梵﹐至高居處﹐
至高無上的淨化者﹐
永恆的原人﹐不生者﹐
原始之神﹐遍及一切者。
13
仙人阿私陀的提婆羅﹐
還有毗耶婆都這樣說﹐
神仙那羅陀也這樣說﹐
你自己也這樣對我說。
14
你告訴我的這一切﹐
我相信都正確﹐
眾天神不知道你的顯現﹐
檀那婆也不知道。
15
你本人﹐至高的人啊﹗
完全依靠自己知道自己﹐
眾生之源﹐眾生之主
神中之神世界之主啊﹗
16
你會毫無保留告訴我﹐
你自己的神聖顯現﹔
正是通過這些顯現﹐
你遍及世界﹐屹立其中。
17
我經常思考你﹐尊者﹗
應該怎樣理解你﹖
我應該從哪些方面思考你﹖
瑜伽行者啊﹗
18
請你再詳細地說說
你的瑜伽和顯現﹐
你的話語如同甘露﹐
讓我百聽不厭。

薄伽梵
19
好吧﹗我扼要說說﹐
我的神聖顯現﹐
若要細說﹐阿周那啊﹗
實在是說不完。
20
阿周那啊﹐我就是
居于眾生心中的自我﹐
我是一切眾生開始﹑
中間還有結束。
21
我是阿提迭中的毗濕奴﹐
光明中輝煌的太陽﹐
我是風神中的摩利支﹐
我是星宿中的月亮。
22
我是吠陀中的婆摩﹐
天神中的因陀羅﹐
我是感官中的心﹐
我是眾生中的意識。
23
是耬陀羅中的商羯羅﹐
我是婆藪中的火神﹐
藥叉和羅剎中的財神﹐
我是山峰中的須彌。
24
要知道﹐阿周那啊﹗
我是祭司中的祭主﹐
我是統帥中的室建陀﹐
我是湖泊中的大海。
25
我是大仙中的婆利古﹐
是語言中的單音節“唵”,
我是祭祀中的默禱﹐
高山中的喜馬拉雅山。
26
我是一切樹中的畢缽樹﹐
是神仙中的那羅陀﹐
我是健達縛中的奇車﹐
悉陀中的牟尼迦比羅。
27
你要知道﹐我是
馬匹中出自甘露的高耳馬﹐
是象王中的愛羅婆羅﹐
我是人中的國王。
28
我是武器中的金剛杵﹐
我是牛中的如意牛﹐
我是生殖者中的愛神﹐
我是蛇中的婆蘇吉。
29
我是蛇中的無限﹐
我是水族中的伐樓拿﹐
我是祖先中的阿爾耶摩﹐
控制者中的閻摩。
30
是提迭中的波羅訶羅陀﹐
我是司命中的時神﹐
是走獸中的獸王﹐
我是飛鳥中的金翅鳥。
31
我是淨化者中的風﹐
我是武士中的羅摩﹐
我是魚中的鱷魚﹐
我是河流中的恆河。
32
我是一切創造的開始﹑
中間和結束﹐
我是學問中的自我學﹐
說話中的論辯。
33
我是字母中的“呃”﹐
離合釋中的相違釋﹐
我是不滅的時間﹐
是面向一切的創立者。
34
我是吞噬一切的死神﹐
未來之源﹐陰性詞的名譽﹑
吉祥﹑言語﹑記憶﹑
聰慧﹑堅定和耐心。
35
我是曲調中的大調﹐
詩律中的伽耶特利﹐
我是月分中的九月﹐
時令中開花的春季。
36
我是欺詐中的賭博﹐
我是發光體中的光﹐
我是勝利﹐我是努力﹐ 
我是善人中的善。
37
我是苾濕尼族中的黑天﹐
般度族中的阿周那﹐
我是牟尼中的毗耶婆﹐
詩人中的詩人優沙那。
38
我是懲罰中的刑杖﹐
我是求勝者的策略﹐
我是秘密中的緘默﹐
我是第三者的智慧。
39
我也是﹐阿周那啊﹗
一切眾生的種子﹐
無論動物和不動物﹐ 
沒有我﹐都不存在。
40
我的神聖顯現
無窮無盡﹐阿周那啊﹗
以上我只是簡略地
說明我的顯現。
41
無論怎樣莊嚴吉祥﹐
無論怎樣燦爛輝煌﹐
你要知道﹐一切存在﹐
都源自我部分的光。
42
阿周那啊﹗你又何必
詳詳細細都知道﹖
我只用我的一小部分﹐
就支撐起這個世界。

====

10.6
七仙人是从梵天的思想中生出的七位仙人。
10.14
檀那婆是天国的妖魔。
10.21
阿提迭是一组天神的称谓。
10.22
娑摩是指三组吠陀中的《娑摩吠陀》,用于吟唱,在奥义书中它被称为吠陀的精华。
因陀罗是印度吠陀神话中神的首长,掌管雷雨,即天帝。
10.23
楼陀罗是指一组天神。商羯罗是大神湿婆,毁灭之神。婆薮是一组天神。
药叉是财神俱比罗的侍从。罗刹是妖魔。
10.24
室建陀是战神,大神湿婆的儿子。
10.26
毕钵树是一种无花果速,又称梵树或者宇宙树。
乾达婆,是天国的歌舞伎。迦比罗是数论哲学的创始人。
迦比罗是数论哲学的创始者。
10.27
高耳马和大象爱罗婆多都是因陀罗的坐骑。
10.28
金刚杵是因陀罗的武器。
10.29
无限蛇是大神毗湿奴的坐骑,他经常睡在蛇身上。伐楼拿是水神,阎摩是死神,佛经
中常称为阎罗王,即阎摩罗阇(阎摩王)的略称。
10.30
提迭是一组魔,波罗诃罗陀是魔王的儿子,他虔信毗湿奴,遭到魔王迫害,毗湿奴化
身人狮,杀死魔王,让他登上王位。
10.31
罗摩是毗湿奴的化身,主要事迹是杀死十首魔王罗波那。主要见于《罗摩衍那》。
10.32
自我学是关于自我(或灵魂)的学说。
10.33
呃(a)是梵文字母表中的第一个字母。离合释是梵文名词复合词,分为相违释(并列
复合词)、依主释(限定复合词)、持业释(同格复合词)、多财释(定语复合词)和
不变释(副词复合词)。
10.34
梵文名词分为阳性、阴性和中性。

&&

罗摩是毗湿奴的化身,主要事迹是杀死十首魔王罗波那。


2007-6-29 11:1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三川

#2  

谢XW的帖.


2007-7-1 10:0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3  

十一﹑至上意識神圣化現瑜伽

阿周那
1
承蒙厚愛﹐黑天啊﹗
對我講了這些話﹐
稱作自我的最高秘密﹐
解除了我的困惑。
2
眾生起源和滅亡﹐
我從你這裡詳細聽說﹔
也知道了你的永恆偉大﹐
眼似蓮花的黑天啊﹗
3
至高的神﹗就這樣
聽你講述你自己﹐
我也想﹐至高的人啊﹗
看到你神聖的形象。
4
如果你認為我能看到
你的形象﹐瑜伽之主啊﹗
那就顯示我﹐主人啊﹗
永恆不滅的自我吧。

薄伽梵
5
請看﹐阿周那啊﹗
我的形象莊嚴神聖﹐
千姿百態﹐變化無窮﹐
各種色彩和形狀。
6
請看眾阿提迭和婆藪﹐
樓陀羅﹑雙馬童和摩錄多﹐
看許多前所未見的奇跡﹐
婆羅多子孫阿周那﹗
7
現在你看在我身體裡﹐
這統一完整的世界﹐
容納一切動物和不動物﹐
一切你想看的東西。
8
但是﹐用你的肉眼﹐
你不可能看見我﹐
我再給你一雙天眼吧﹐
請看我的神聖瑜伽。

全勝
9
偉大的瑜伽之主
黑天這樣說罷﹐
他向阿周那顯示出來
至高的神聖形象﹕
10
無數嘴巴和眼睛﹐
無數奇異的形貌﹐
無數神聖的裝飾﹐
無數高興的法寶。
11
穿戴神聖的衣服花環﹐
涂沫神聖的香料油膏﹐
這位一大神具備一切奇幻﹐
無邊無際﹐向各方位。
12
倘若有一千個太陽
同時出現在天空﹐
照射的光芒才能與這位
靈魂偉大者相比。
13
般度之子阿周那
在這位神中之神身上﹐
看到一個完整世界﹐
既統一﹐又多樣。
14
阿周那看到之後﹐
驚訝不已﹐汗毛直豎﹐
雙手合十俯首敬禮﹐
向這位大神說道。

阿周那
15
我在你身上看到﹐神啊﹗
一切天神和各類生眾﹐
坐在蓮花座上的大梵天﹐
所有的大仙人和神蛇。
16
你無數臂﹑腹﹑嘴和眼﹐
無限的形象遍及一切﹐
但我看不到﹐宇宙之主啊﹗
你起始﹑中間和末端。
17
我看到你佩戴頭冠﹐
握着鐵杵﹐舉着轉輪﹐
光團到處閃耀﹐難以看清﹐
光焰圍繞﹐無邊無際。
18
你不愧是不滅的至高者﹐
你是宇宙的至高居處。
你是永恆正法的保護者﹐
你是最原初的原人。
19
你無始無終無中間﹐
勇力無窮﹐手臂無計其數﹐
以日月為眼﹐嘴巴燃火﹐
以自己的光輝照宇宙。
20
你一個人﹐靈魂偉大者﹗
遍及天地之間和四面八方﹐
看到這神奇可畏的形象﹐
三界眾生無不惶恐。
21
成群成群的天神進入你﹐
雙手合十﹐驚恐地贊頌你﹐
眾大仙和悉陀祝福你﹐
大量的聖歌頌詩贊美你。
22
樓陀羅﹑阿提迭﹑婆藪﹑沙提耶﹑
毗奢﹑雙馬童﹑摩錄多﹑優濕摩波﹑
乾闥婆﹑藥叉﹑阿修羅和悉陀﹐
全都驚訝異﹐凝神注視着你。
23
看到你偉大形象﹐大臂者﹗
許多嘴﹑眼和手臂﹐許多腿腳﹐
許多肚子﹐許多可怕的牙齒﹐
一切世界同我一樣惶恐。
24
你頭頂天空﹐色彩斑斕﹐
你嘴巴洞開﹐大眼放光﹐
看到你﹐我內心感到恐慌﹐
失去堅定和平靜﹐黑天﹗
25
看到你一張張嘴﹐神主啊﹗
布滿可怕的牙齒﹐如同劫火﹐
我頓失方向﹐失去快樂﹐
請愛憐我吧﹐世之庇護﹗
26
所有這些持國的兒子﹐
和其他許多國王一起﹐
毗濕摩﹑德羅納和迦爾納﹐
還有我方的著名武士﹐
27
迅速進入你的這些嘴﹐
裡面布滿可怕的牙齒﹐
有些人夾在牙縫裡﹐
他們的腦袋已被壓碎。
28
猶如條條江河激流﹐
洶涌奔騰﹐流向大海﹐
這些人世間的英雄﹐
進入那些燃燒的嘴。
29
猶如成群飛蛾迅速扑向
燃燒的火焰﹐走向毀滅﹐
世上的這些人們迅速進入
你這些嘴﹐走向毀滅。
30
你用這些燃燒的嘴﹐
舔食吞噬一切的世界﹐
你用光輝遍照宇宙﹐
熾烈光芒燒灼萬物。
31
你形象恐怖﹐告訴我是誰﹖
向你致敬﹐尊神﹗請愛憐我﹔
我想知道你這原始之神﹐
因我不理解你所作所為。

薄伽梵
32
我是毀滅世界成熟的時神
我在這裡收回一切世界﹐
對立軍隊中的所有戰士﹐
除了你之外﹐都將不存在。
33
因此你站起來﹐爭取榮譽﹐
戰勝敵人﹐享受富饒王國吧﹗
他們早被殺死﹐阿周那啊﹗
你就充當一下象征手段。
34
你就殺死德羅納﹑毗濕摩﹑
勝車﹑迦爾納和其他勇士﹔
他們已被我殺死﹐你別怕﹗
戰斗吧﹗你將會戰勝敵人。

全勝
35
阿周那聽了黑天的話﹐
雙手合十﹐渾身顫抖﹐
再次向黑天俯首敬禮﹐
結結巴巴﹐驚恐說道。

阿周那
36
確實﹐感官之主啊﹗
這個世界樂于贊美你﹐
恐懼的羅剎逃向四方﹐
所有的悉陀向你致敬。
37
他們怎會不敬你﹖神主啊﹗
你是比梵天更大的原始創造﹐
不滅者﹐既存在﹐又不存﹐
無限者﹗以至超越不存。
38
你是原始之神﹐古老的原人﹐
宇宙至高居處﹐至高歸宿﹐
你是知者﹐又是被知者﹐
遍及宇宙﹐形象無限者啊﹗
39
你是風神﹑閻摩和伐樓拿﹐
火神﹑月神﹑生主和老祖宗﹐
一千次地向你致敬﹗致敬﹗
再三地向你致敬﹗致敬﹗
40
從前面後面﹐一切者啊﹗
從一切方面向你致敬﹗
你勇氣無限﹐力量也無限﹐
你遍及一切﹐是一切者。
41
出于疏忽﹐也出于鐘愛﹐
我不知道你的崇高偉大﹐
只當是朋友﹐冒昧稱呼你
黑王子﹗雅度人﹗朋友﹗
42
游戲﹑睡覺﹑坐着或吃飯﹐
或者我獨自﹐或者當着眾人﹐
出于開玩笑對你不尊重﹐
我請求你這位無量者寬恕。
43
你是動物和不動物之父﹐
世界的崇拜對象和尊師﹐
無與倫比﹐威力無比者啊﹗
三界中沒有比你更偉大。
44
因此﹐我匍匐向你致敬﹐
你受人禮贊的神﹐請你賜恩﹗
就像父對子﹐朋友對朋友
親人對親人﹐寬恕我吧﹗
45
我樂見于前所未見之形﹐
心中驚恐不安﹐求你垂憐﹗
神啊﹗請顯示你那種形象吧﹗
世界庇護所﹗神中之主﹗
46
我願看到你原來的形象﹐
頭戴頂冠﹐手持鐵杵和轉輪﹐
請呈現你的四臂形象吧﹗
千臂者﹗宇宙形象啊﹗

薄伽梵
47
我喜歡你﹐通過自我瑜伽﹐
顯示這至高的原始形象﹐
光輝構成的宇宙﹐無邊無際﹐
除你之外﹐別人從未見過。
49
在人間﹐除了你﹐阿周那﹗
沒人能看到我這種形象﹐
通過吠陀﹑祭祀﹑誦習布施﹐
儀式或嚴酷苦行﹐都不行。
50
看到我的這種可怕形象﹐
你不要驚慌﹐不要困惑﹗
解除恐懼﹐心懷喜悅﹐
再看看我的這種形象吧﹗

全勝
51
靈魂偉大的黑天說完
再次顯示自己的形象﹐
恢復原來的優美相貌﹐
讓恐懼的阿周那放心。

阿周那說
52
看到你﹐黑天啊﹗
優美莊嚴的人體形象﹐
現在我的思想﹐
又重新恢復正常。

薄伽梵
53
我這種形象很難得見﹐
今天我已讓你看到﹐
甚至眾天神長期以來﹐
也渴望看到這種形象。
54
通過吠陀和苦行﹐
通過布施和祭祀﹐
都不能像你這樣
看到我這種形象。
55
阿周那啊﹗惟有
依靠忠貞不二的虔誠﹐
才能真正地理解我﹐
看到我﹐進入我。
56
誰摒棄執着﹐為我行動﹐
以我為至高目的﹐
對一切眾生無怨恨﹐
崇拜我﹐就走向我。

===

11.6

双马童是孪生神,天国神医。据说是以后观世音的化身。
摩录多是风神。

The setting of th eGita is the battlefield of Kurukshetra as the war is about to begin. It is not only a physical place but is representative of a state of mind. When the assembled troops are arrayed on the field awaiting battle, the sage Vyasa, the traditional author of the Mahabharata, appears to the blind Dhritarashtra and grants him a boon. He will be able to hear an account of the battle from Sanjaya, who is endowed with immediate vision of all thing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us enabling him to see every detail of the battle. Vyasa says to Dhritarashtra: “Sanjaya shall see all the events of the battle directly. He shall have a divine inner eye…. O King, Sanjaya has an inner eye. He will tell you everything about the battle. He will be all-knowing. Whenever he thinks with his mind, Sanjaya will see everything taking place during day or night, in public or in secret.”

Sanjaya, the visionary narrator who serves as the personal bard and charioteer of Dhritarashtra, is thus the mediating voice through whom the audience of the Gita learns Krishna’s secret teaching. Through Sanjaya’s retelling, the mystery of life and death revealed to Arjuna enters into the bardic tradition that preserves it for all to hear. Sanjaya’s role in the Gita begins with the opening verse, spoken by Dhritarashtra.

Sanjaya, tell me what my sons
And the sons of Pandu did when they met,
Wanting to battle on the field of Kuru,
On the filed of sacred duty?

This question reverberates through the entire text, equating the field of internecine war with the field of sacred duty, where Arjuna’s personal moral struggle is fought. In answer to Dhritarashtra’s question, Sanjaya starts his recitation by recounting the dialogue about the war that he overhears between Duryodhana and Drona. This functions like a dramatic prologue, setting the scene of the Gita and preparing the audience to listen to Arjuna’s dialogue with Krishna.

When Krishna and Arjuna enter Sanjaya’s narrative, the focus shifts from action on the field of war to Arjuna’s inner conflict. Arjuna’s dejection is the spiritual abyss into which Krishna’s teaching pours. In his misery Arjuna rejects the conventional rewards of battle and is filled with pity in face of the horror of war. The dialogue that follows is aesthetically grounded in the tension between Arjuna’s state of pity and his basic heroism. The representation of Arjuna’s state of pity and his basic heroism. The representation of Arjuna’s involuntary physical responses, such as his trembling body and bristling hair, dramatizes the pity he feels before the specter of disorder and impending slaughter. In Hindu aesthetic theory such responses are considered highly significant because they arise from inner feeling and cannot be simulated.

Standing on their great chariot
Yoked with white stallions,
Krishna and Arjuna, Pandu’s son,
Sounded their divine conches.
……
Arjuna, his war flag a rampant monkey,
Saw Dhritarashtra’s sons assembled
As weapons were ready to clash,
And he lifted his bow.

He told his carioteer:
“Krishna,
hult my chario
between the armies!”
……
He surveyed his elders
And companions in both armies,
All his kinsmen
Assembled together.

Dejected, filled with strange pity,
He said this:
“Krishna, I see my kinsmen
gathered here, wanting war.

My limbs sink,
My mouth is parched,
My body trembles,
The hair bristles on my flesh.

The magic bow slips
From my hand, my skin burns,
I cannot stand still,
My mind reels.

I see omens of chaos,
Krishna; I see no good
In killing my kinsmen
In battle.”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三川 at 2007-7-1 03:00 PM:
谢XW的帖.

谢谢三川的回贴,还要赶在去伦敦前把这些全贴出来。

了却一桩心事,收获颇丰的。


2007-7-2 12:0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4  

10
無數嘴巴和眼睛﹐
無數奇異的形貌﹐
無數神聖的裝飾﹐
無數高興的法寶。
11
穿戴神聖的衣服花環﹐
涂沫神聖的香料油膏﹐
這位一大神具備一切奇幻﹐
無邊無際﹐向各方位。
12
倘若有一千個太陽
同時出現在天空﹐
照射的光芒才能與這位
靈魂偉大者相比。
13
般度之子阿周那
在這位神中之神身上﹐
看到一個完整世界﹐
既統一﹐又多樣。

就象我们中国道教的阴阳完整统一?


2007-7-3 10:4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5  

55
阿周那啊﹗惟有
依靠忠貞不二的虔誠﹐
才能真正地理解我﹐
看到我﹐進入我。
56
誰摒棄執着﹐為我行動﹐
以我為至高目的﹐
對一切眾生無怨恨﹐
崇拜我﹐就走向我。

哈,很象耶稣基督啊?


2007-7-3 10:4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三川

#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w at 2007-7-2 17:06:
谢谢三川的回贴,还要赶在去伦敦前把这些全贴出来。

祝XW伦敦之行顺利愉快!


2007-7-10 12:0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7  

象罔旅行一切顺利!

在伦敦,顺便钓一下令胡鱼。:))


2007-7-11 11:5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8  

十二﹑虔誠瑜伽

阿周那
1
有人永遠約束自己﹐
誠心誠意崇拜你﹐
有人崇拜不滅和不顯﹐
到底誰更懂得瑜伽﹖

薄伽梵
2
約束自己﹐思念我﹐
懷有信仰﹐崇拜我﹐
我認為這些人才是
最優秀的瑜伽行者。
3
而有些人崇拜不滅﹑
不可言明﹑不顯現﹑
無所不在﹑不可思議﹑
不變﹑不動和永恆﹐
4
他們控制所有感官﹐
平等看待一切﹐
愛護一切眾生的利益﹐
也將到達我這裡。
5
只是思想執着不顯現﹐
他們也就更艱難﹐
因為不顯現的目標﹐
肉身之人不易達到。
6
把一切行動獻給我﹐
以我為至高目的﹐
專心致志修習瑜伽﹐
沉思我﹐崇拜我。
7
這些人思想進入我﹐
普利塔之子啊﹗
我很快就把他們救出
生死輪回的大海。
8
把思想凝聚于我﹐
讓智慧進入我﹐
隨後﹐毫無疑問﹐
你將居于我之中。
9
如果不能做到
把思想凝聚于我﹐
你就練習瑜伽﹐
爭取到達我所。
10
如果不能練習瑜伽﹐
就把為我而行動﹐
作為你的最高目的﹐
這樣﹐也會成功。
11
如果連這個也不能﹐
那就控制住自己﹐
遵照我的瑜伽﹐
棄絕一切行動成果。
12
因為智慧勝于練習﹐
沉思勝智慧﹐阿周那呀﹗
棄絕成果勝于沉思﹐
一旦棄絕﹐立歸平靜。
13
勿要仇視一切眾生﹐
而應表示友好和同情﹔
寬容大度﹐勿自私傲慢
對苦樂一視同仁。
14
永遠知足﹐控制自己﹐
決心堅定﹐信仰虔誠﹐
把思想和智慧獻給我﹐
我喜歡如此瑜伽行者。
15
世界不畏懼他﹐
他也不畏懼世界﹐
擺脫喜怒懮懼﹐
我喜歡這樣的人。
16
無所企盼﹐超然物外﹐
純潔聰慧﹐擺脫疑懼﹐
摒棄一切舉動﹐崇拜我﹐
我喜歡這樣的人。
17
不喜悅﹐不憎恨﹐
不懮傷﹐不渴望﹐
棄絕善惡境地﹐
我喜歡這樣的虔誠者。
18
無論敵人朋友﹐
無論榮譽恥辱﹐
無論冷熱苦樂﹐
一視同仁不執着。
19
責備和贊美等量齊觀﹐
凡事知足﹐沉默不語﹐
居無定所﹐思想堅定﹐
我喜歡這樣的虔誠者。
20
崇拜上述正法甘露﹐
以我為至高歸依﹐
懷抱信仰﹐虔誠
我最喜歡這樣的人。

===

谢谢几位的回馈,我知道这个不好读的。

我也是在学习。因为这是东方思维的渊源,佛教有一半种子就诞生在
这里,故而有学习的必要。

For Arjuna, and for the audience of the Gita, Krishna is a companion and teacher, as well as the god who commands devotion. Krishna’s mythology suggests that he is a tribal hero transformed into cult divinity. In the Gita, Krishna is the incarnation of cosmic power, who periodically descends to earth to accomplish the restoration of order in times of chaos. The mundane and cosmic levels of his activity are interwoven to provide the background for his role as divine charioteer to Arjuna. The mightiest warrior in the epic, Arjuna is characterized not only by his physical prowess but by his spiritual prowess, which involves a mystical friendship with Krishna. From the start Arjuna knows that his charioteer is no ordinary mortal; he begs Krishna to dispel his uncertainty, and Krishna speaks with the authority of omniscience. As arjuna’s confidence and faith increase, the power of Krishna’s divinity gradually unfolds before him in all its terrible glory, and Arjuna comes to see himself mirrored in the divine. Krishna’s revelation of the cosmic spectacle forces Arjuna to accept the necessity of his own part in it.

Krishna directly addresses Arjuna’s emotional attachments, uncertainly, and inability to act, and in the process, he enlarges Arjuna’s awareness beyond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values that Arjuna holds sacred, compelling him to recognize why he must fight. Krishna insists that Arjuna’s pity is really weakness and that the practice of true duty does not arise from personal passion but is part of a larger order that demands detachment. According to Krishna, Arjuna’s objections to killing his relatives are based on the same subjective, worldly desire that blinds his foes to their folly. Krishna’s solution lies on another level, one where oppositions coexist within his cosmic knowledge. Krishna, the omnipotent lord, teaches that the warriror’s ordained duty(dharma) is grounded in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smic and human action(karma), which is crucial to universal order.

to be continued...


2007-7-30 14:5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9  

十三﹑知﹐所知与能知

薄伽梵
1
身體被稱作領域﹐
通曉身體這領域的人﹐
阿周那啊﹗智者們
稱之為知領域者。
2
你要知道﹐我就是
一切領域中知領域者﹐
領域﹑知領域者的知識﹐
才是真正的知識﹗
3
請聽我扼要告訴你﹐
什么是領域﹖它像什么﹖
怎樣變化﹖又從何而來﹖
是什么﹖有什么能力﹖
4
仙人們已經反復誦唱﹐
在各種頌詩贊歌中﹐
在有推理和結論的許多
梵經的格言警句中。
5
五大成分和我慢﹐
智力和未顯﹐
十種感官與一種心﹐
五種感官對象。
6
願望﹑憎恨﹑快樂﹑
痛苦﹑聚合﹑意識和堅定﹐
對于領域及其變化﹐
這是簡單扼要的說明。
7
不驕傲﹐不欺詐﹐
戒殺﹐寬容﹐正直﹐
純潔﹐堅定﹐
控制自己﹐尊敬導師。
8
摒棄感官對象﹐
決不妄自尊大﹐
看清生老病死
這些痛苦缺陷。
9
對妻兒和家庭﹐
不迷戀﹐不執着﹐
稱心或者不稱心﹐
永遠平等看待。
10
專心修習瑜伽﹐
堅定不移崇拜我﹐
喜歡獨自隱居﹐
厭棄嘈雜人群。
11
追求自我知識﹐
洞悉真知含義﹐
這被稱作知識﹐
此外皆是無知。
12
我將告訴你知識對象﹐
知道了它﹐就嘗到甘露﹐
它是無始至高的梵﹐
既非存在﹐又非不存。
13
到處有它的手和腳﹐
到處有它的頭和臉﹐
到處有它的眼和耳﹐
居于世界﹐包羅一切。
14
它似乎具備感官功能﹐
卻又沒有任何感官﹐
不執着﹐又支持一切﹐
無性質﹐又感受性質。
15
它在眾生內與外﹐
在遠處﹐也在近處﹐
不運動﹐又運動﹐
微妙而又不可知。
16
它不可區分﹐仿佛
在眾生中又可區分﹔
作為眾生支持者﹐
它既吞噬﹐又釋放。
17
它是光明之中的光﹐
被稱作超越黑暗者﹐
它居于一切人心中﹐
是知識﹑對象和目的。
18
領域﹑知識和知識對象﹐
以上做了扼要說明﹐
虔信我的人知我狀態﹐
就能到達我這裡。
19
你要知道原質的原人﹐
兩者都沒有起始﹐
你要知道變化和性質﹐
它們都產生于原質。
20
效果﹑手段和行動者﹐
原質說被說成是原因﹔
痛苦和快樂的感受者﹐
原人被說成是原因。
21
原人居于原質中﹐
感受原質產生的性質﹐
而對性質的執着﹐
是善生惡生的原因。
22
至高原人居于身體中﹐
是監督者和批准者﹐
支持者和感受者﹐
至高自我和大自在者。
23
誰能這樣懂得原人﹑
原質和性質﹐
無論他怎樣活動﹐
也不再出生。
24
有人自己通過沉思﹐
在自身中看到自我﹐
有人通過數論瑜伽﹐
有人通過行動瑜伽。
25
有些人不懂這些﹐
聽了別人的話後崇拜﹔
他們堅信聽來的話﹐
也能夠超越死亡。
26
無論什么動物不動物﹐
要知道﹐它們產生﹐
婆羅多族雄牛啊﹗都源自
領域和知領域者結合。
27
誰能看到至高自在者
平等地居于萬物中﹐
萬物毀滅而它不會毀滅﹐
這是真正有見識。
28
誰能看到至高自在者
平等遍及一切﹐
自己不能傷害自我﹐
就達到至高歸宿。
29
誰能看到一切行動﹐
都是原質所為﹐
自我不是行動者﹐
就真正有見識。
30
誰能看到各種生物﹐
全都立足于一﹐
由此延伸和擴展﹐
他就達到了梵。
31
至高自我永恆不滅﹐
沒有起始﹐沒有性質﹐
即使居于身體中﹐
也不行動﹐不受染。
32
正像遍布一切的空﹐
微妙而不受污染﹐
居于一切身體的自我﹐
也不受任何污染。
33
正像這個太陽﹐
照亮整個世界﹐
這個領域之主﹐
照亮整個領域。
34
凡用智慧之眼看清
領域和知領域者的區別﹐
懂得擺脫眾生的原質束縛﹐
他們就走向至高者。

===

13.5

其中,五大成分是地、水、火、风和空。我慢是自我感觉。未显是处
于原始状态的本性(或原质)。十种感官是五种感觉器官和五种行动
器官。

这一章有佛教的种子。


2007-8-3 13:1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三川

#10  

12
因為智慧勝于練習﹐
沉思勝智慧﹐阿周那呀﹗
棄絕成果勝于沉思﹐
一旦棄絕﹐立歸平靜。

Yes. 写过一首诗"放弃", 什么时候找出,贴上.


2007-8-5 14:3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11  

十四﹑宇宙運作三法則瑜伽

薄伽梵
1
我還要講述知識中
至高無上的知識﹐
所有的牟尼知道了它﹐
便達到最高成就。
2
依靠這知識﹐阿周那﹗
他們便與我同一﹐
創造時﹐他們不出生﹐
毀滅時他們不恐懼。
3
偉大的梵是我的子宮﹐
我安放胚胎在裡面﹐
由此產生一切眾生﹐
婆羅多子孫阿周那啊﹗
4
任何子宮產生的形體﹐
貢蒂之子阿周那啊﹗
偉大的梵是他們的子宮﹐
我是播種的父親。
5
善性﹑懮性和暗性
是原質產生的性質﹔
在身體中﹐它們束縛
永恆不滅的自我。
6
懮性即是激動性﹐
因執着渴望而產生﹐
要知道﹐它執着行動﹐
而束縛了自我。
7
暗性產生于無知﹐
蒙蔽一切自我﹐
它放逸﹑懶惰和昏沉﹐
而束縛了自我。
8
善性執着快樂﹐
懮性執着行動﹐
暗性蒙蔽智慧﹐
執着驕慢放縱。
9
善性壓倒懮性暗性﹐
懮性壓倒善性暗性﹐
暗性壓倒善性懮性﹐
這三性存在的方式。
10
在身體九門中﹐
閃耀智慧光芒﹐
由此可以知道﹐
善性佔據優勢。
11
如果懮性佔據優勢﹐
婆羅多族雄牛啊﹗
便產生貪婪﹑活動﹑
行動﹑焦躁和渴求。
12
如果暗性佔據優勢﹐
俱盧子孫阿周那啊﹗
便產生昏暗和停滯﹐
還有放逸和愚痴。
13
善性佔據優勢﹐
生命解體以後﹐
前往清淨世界﹐
與無上知者為伍。
14
懮性佔優勢﹐死後
投生出執着行動的人﹔
暗性佔優勢﹐來世
投生愚昧者的子宮。
15
人們說善行的果實
具有善性而純潔﹐
懮性的果實是痛苦﹐
暗性的果實無知。
16
善性產生智慧﹐
懮性產生貪欲﹐
暗性產生放逸﹑
愚昧和無知。
17
善性之人上進﹐
懮性這人居中﹐
暗性之人下沉﹐
性質行為低劣。
18
如果看到除性質外﹐
沒有任何行動者﹐
並知道什么超越性質﹐
他就進入我之中。
19
一旦自我超越過
產生于身體的三性﹐
擺脫生老死之苦﹐
也就嘗到甘露。

阿周那
20
超越三性之人﹐
具有什么標志﹖
通過什么行為﹐
怎樣超越三性﹖

薄伽梵
21
光明﹑活動和愚痴﹐
出現時﹐他不憎恨﹐
消失時他不渴望﹐
般度之子阿周那啊﹗
22
他坐着像旁觀者﹐
不為三性所動﹐
明知三性在運動﹐
他也端坐不動。
23
立足自我﹐對苦樂﹐
對沙石金子一視同仁﹐
對可愛和不可愛﹐
責備贊美等量齊觀。
24
等同榮譽和恥辱﹐
等同朋友和敵人﹐
棄絕一切舉動﹐
這就是超越三性。
25
運用虔信瑜伽﹐
堅定侍奉我﹐
他超越三性﹐
就能達到梵。
26
因為我是甘露﹐
不滅的梵之所在﹐
永恆正法之所在﹐
終極幸福所在。

====

这章谈三性及其运作,轮回。

人总有些不由自主。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aradoxical interconnectedness of disciplined action and freedom, Krishna develops his ideas in improvisational ways, not in linear arguments that lead to immediate resolution. The dialogue moves through a series of questions and answers that elucidate key words, concepts, and seeming contradiction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crucial relationships among duty(dharma), discipline(yoga), action(karma), knowledge(jnana), and devotion(bhakti). The concepts are drawn from many sources. Most important are several ancient systems of thought: Sankhya, the dualistic philosophy that analyzes the constituents of phenomenal existence; Yoga, the code of practical discipline based on dualism; Vedanta, the pantheistic doctrine of metaphysical knowledge; as well as Buddhism. Krishna teaches Arjuna the way to resolve the dillema of renunciation and action. Freedom lies, not in the renunciation of the world, but in disciplined action(karmayoga). Put concretely, all action is to be both performed without attachment to the fruit of action(karmaphalasanga) and dedicated with loving devotion to Krishna. Disciplined ac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devotion is essential to the religious life envisioned in the Gita.

Each of the eighteen teachings that comprise the Gita highlights some aspect of Krishna’s doctrine, but there is much repetition throughout them as the central themes are developed and subtly interpreted within the text. The text also has a broader triadic structure. In the first six teachings the dramatic narrative modulates into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s on self-knowledge and the nature of action. The third and fourth teachings develop the crucial relation between sacrifice and action. The fifth and dixth teachings explore the tension between renunciation and action; Arjuna’s query is resolved in the ideal of disciplined action. It is Arjuna’s probing questions and hi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apparent inconsistencies in Krishna’s answers that expose Arjuna’s state of mind and open him now to more advanced teachings. In the seventh teaching, focus shifts toward knowledge of Krishna. The language of paradox intensifies and hyperbole heightens, culminating in the dazzling theophany of the eleventh teaching. The theophany ends in a cadence on devotion, and the twelfth teaching develops this idea. Arjuna is transformed, not by a systematic argument, but by a mystical teaching in which Krishna becomes the object of Arjuna’s intense devotion(bhakti). The representation of Arjuna’s mystical experience of Krishna is poetically structured within the dialogue form to engag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audience in its drama.

In final six teachings, the dialogue recedes as Krishna emphatically recapitulates the basic ideas he has already taught and integrates them into the doctrine of devotion. Devotion allows for a resolution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wordly life of allotted duties and the life of renunciation. By purging his mind of attachments and dedicating the fruits of his actions to Krishna, Arjuna can continue to act in a world of pain without suffering despair. The core of this devotion to Krishna is discipline(yoga), which enables the warrior to control his passions and become a man of discipline(yogi).

to be continued...


2007-8-6 10:3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12  

“善性之人上進﹐
懮性這人居中﹐
暗性之人下沉﹐
性質行為低劣。”

学习了,谢谢象罔!


2007-8-11 22:3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13  

十五﹑至上核心瑜伽

薄伽梵
1
人說永恆的畢缽樹﹐
根在上﹐枝在下﹐
葉子是頌詩﹐知道它﹐
便是通曉吠陀者。
2
它樹枝受到三性滋育﹐
上下伸展﹐芽是感官對象﹐
樹根受到行動束縛﹐
下在人世間延伸擴展。
3
無始﹐無終﹐無基礎﹐
世上無人知其形象﹐
而用鋒利的無執着之斧﹐
砍斷這堅固的畢缽樹。
4
人們就找到一條路徑﹐
通向不復返的地方﹐
說﹕“我到達原初的原人﹐
以往一切活動的源地。”
5
不驕慢虛妄﹐不執着﹐
永遠把握自我﹐抑止欲望﹐
不愚昧﹐不苦樂對立﹐
他便能達到永恆境界。
6
那是我的至高居處﹐
日月火光照臨不到﹐
阿周那啊﹗人們到那裡﹐
就再也不會返回。
7
只是我的一部分永恆﹐
變成生命世界的生命﹐
支配居于原質中的感官﹐
其中心是第六感官。
8
自在者佔據身體﹐
以後又帶着感官離開﹐
猶如一陣風吹過﹐
帶走了原處的香味。
9
眼﹑耳﹑鼻﹑舌﹑觸﹐
還有第六感官“心”
它們全都受自在者支配﹐
侍奉于感官對象。
10
它或離開或停留﹐
感受或擁有性質﹐
愚痴之人看不見﹐
智慧之眼能看見。
11
勤勉的瑜伽行者﹐
看見它居于自身之中﹐
無知者不約束自己﹐
既使勤勉也不見。
12
你要知道﹐陽光
照亮整個世界﹐
還有月光和火光﹐
都是我的光輝。
13
我進入這個大地﹐
用精氣維持眾生﹐
我成為多汁的月亮﹐
滋潤一切藥草。
14
我依附眾生身體﹐
成為生命之火﹐
與呼氣與吸氣結合﹐
消化四種食物。
15
居一切心中﹐由我﹐
方有記憶﹑智慧和否定﹔
由一切吠陀知道我﹐
吠檀多者﹐精通吠陀。
16
這世界上有兩種人﹐
可滅者和不滅者﹐
可滅者是一切眾生﹐
不滅者是不變者。
17
還有一種至高原人﹐
稱作至高的自我﹐
進入三界﹐維持三界。
這永恆的自在者﹐
18
由于我超越可滅者﹐
也高于不滅者﹐
在世界上和吠陀之中
被稱作至高原人。
19
凡是思想不愚痴﹐
知道我是至高原人﹐
他就是通曉一切的人﹐
全心全意崇拜我。
20
這最秘密的學問﹐
我已告訴你﹐阿周那﹗
知道了就會變聰明﹐
完成自己的職責。

===

15.14

四种食物是按嚼、吮、舔和喝四种进食方式分类。

15.15

吠檀多的原义是“吠陀的终极”,也就是阐述吠陀真谛的“奥义书”。


2007-8-15 14:5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14  

十六﹑圣愚分界瑜伽

薄伽梵
1
正真無畏﹐心地純潔﹐
堅持于智慧瑜伽﹐
布施﹐自制﹐祭祀﹐
誦習經典﹐修苦行﹐
2
戒殺﹐誠實﹐不發怒﹐
棄絕﹐平靜﹐不誹謗﹐
憐憫眾生﹐不貪婪﹐
和藹﹐知恥﹐不浮躁﹐
3
精力充沛﹐寬容堅定﹐
無惡意﹐不驕慢﹐
阿周那啊﹗這些是屬于
生來具有神性之人。
4
欺詐﹐狂妄﹐傲慢﹐
暴躁﹐鹵莽﹐無知﹐
阿周那啊﹗這些屬于
生來具有魔性之人。
5
由神性導致解脫﹐
由魔性導致束縛﹐
阿周那啊﹗別懮傷﹐
你生來具有神性。
6
世上創造的生物﹐
分為神性和魔性兩類﹐
神性我已詳細描述﹐
現在聽我講魔性﹕
7
那些具有魔性的人﹐
不知道活動和停止﹔
純潔﹑規矩和真誠
在他們身上找不到。
8
他們宣稱世界不真實﹐
不牢靠﹐沒有主宰﹐
是出于欲望互相結合﹐
此外沒有別的什么。
9
他們堅持這種看法﹐
喪失自我﹐缺乏智慧﹐
行為暴戾﹐成為
導至世界毀滅的人。
10
狡詐﹐驕慢﹐瘋狂﹐
沉迷于難以滿足的欲望﹐
愚昧無知﹐執着虛妄﹐
懷着邪惡誓願行動。
11
他們直到死亡臨頭﹐
充滿無窮的焦慮﹐
以欲望為至高的目的﹐
堅信這就是一切。
12
身纏千百條願望繩索﹐
耽于欲望和憤怒﹐
不擇手段﹐斂聚財富﹐
為滿足欲望和享受。

13
“今天我已獲得這個﹐
明天我要獲得那個﹔
這份財富是我的﹐
那份也將成為我的。
14
“我殺死了這個敵人﹐
我還要殺死別的敵人﹐
我是主宰﹑享受成功者﹑
是強大者﹑幸福者。
15
“我是富有﹑高貴者﹐
有誰能夠和我相比﹖
我祭祀﹑布施﹐我快樂。”
愚昧的人如是痴說。
16
他們思想顛倒混亂﹐
陷入愚痴之網﹐
一味執着欲望和享受﹐
墮入污穢的地獄。
17
只顧自己﹐冥頑不化﹐
依仗富有瘋狂傲慢﹔
他們舉行祭祀﹐徒有其名
虛偽﹐不合古代儀規。
18
他們執着自私﹑暴力﹑
驕傲﹑欲望和憤怒﹐
仇視居于自己和別人
中的我﹐滿懷忌妒。
19
殘酷粗暴的仇視者﹐
這些卑劣的惡人﹐
我不斷把他們投入
魔性子宮﹐輪回不休。
20
這些愚昧的人進入
魔性子宮﹐生而又投生﹔
他們達不到我這裡﹐
只能墮落沉淪。
21
欲望﹑憤怒和貪婪﹐
導致自我毀滅﹐
通向地獄的三重門﹐
應該皆遭到摒棄。
22
避開三座黑暗之門﹐
所作所為有利自我﹐
這樣的人﹐阿周那啊﹗
就能達到至高目標。
23
無視經典的規定
隨心所欲行動的人﹐
不能獲得成功和幸福﹐
不能達到至高目標。
24
經典是行動的准則﹐
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你知道了經典的規定﹐
就能在世上行動。

===

Arjuna can dedicate himself to Krishna only after his delus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life and death have been dispelled and he has the power to see Krishna in his cosmic form. Once he has been instructed by Krishna in the most profound mysteries, Arjuna asks to see Krishna’s immutable self. In the eleventh teaching, Krishna gives him a divine eye with which to see the majesty of his cosmic order. The aspect of himself that Krishna reveals to Arjuna on the battlefield embodies time’s deadly destructiveness: a fearsome explosion of countless eyes, bellies, mouths, ornaments, and weapons—gleaming like the fiery sun that illumines the world.

At this juncture Sajaya reenters the drama, interrupting the dialogue he is recounting and speaking in his own voice, as the bard who shares with the blind king and the audience what was revealed to Arjuna:

If the light of a thousand suns
Were to rise in the sky at once,
It would be like the light
Of that great spirit.

Arjuna saw all the universe
In its many ways and parts
Standing as one in the body
Of the god of gods.

Then filled with amazement,
His hair bristling on his flesh,
Arjuna bowed his head to the god,
Joined his hands in homage, and spoke.

Sanjaya speaks twice again within this teaching, each time intensifying the theophany for his audience. Then the text continues in Arjuna’s stammering voice of terror:

Seeing the many mouths
And eyes
Of your great form,
Its many arms,
Thighs, feet,
Bellies, and fangs,
The worlds tremble
And so do I.
……
Seeing the fangs
Protruding
From your mouths
Like the fires of time,
I lose my bearings
And I find no refuge;
Be gracious, Lord of Gods,
Shelter of the Universe.

Arjuna begs, “Tell me – who are you in this terrible form?” Krishna responds:

I am time grown old,
Creating world destruction
Set in motion
To annihilate the worlds;
Even without you,
All these warriors
Arrayed in hostile ranks
Will cease to exist.

Therefore, arise
And win glory!
Conquer your foes
And fulfill your kingship!
They are already
Slain by me.
Be just my instrument,
The archer at my side!

to be continued...


2007-8-15 15:0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15  

“不驕慢虛妄﹐不執着﹐
永遠把握自我﹐抑止欲望﹐
不愚昧﹐不苦樂對立﹐
他便能達到永恆境界。”

傲慢?


2007-8-15 21:0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16  

“經典是行動的准則﹐
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你知道了經典的規定﹐
就能在世上行動。”

同感。


2007-8-15 21:2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17  

十七﹑三种特質人事瑜伽

阿周那
1
有些人無視經典規定﹐
滿懷信仰舉行祭祀﹐
他們依據什么﹖黑天啊﹗
屬善性﹑懮性或暗性﹖

薄伽梵
2
人的信仰可分為三種﹕
善性﹑懮性和暗性﹐
它們產生于自己的本性﹐
請聽我詳細地說明。
3
一切人們的信仰﹐
都符合各自的本性﹔
信仰什么﹐他就是什么﹐
人是由信仰造成。
4
善性之人祭祀眾天神﹐
懮性之人祭祀藥叉﹑羅剎﹐
而那些暗性之人﹐
祭祀各種鬼怪亡靈。
5
有人無視經典規定﹐
修煉可怕的苦行﹐
他們虛偽和自私﹐充滿
欲望﹑激情和暴力。
6
要知道﹐他們喪失理智﹐
折磨身體的各種元素﹐
甚至也折磨身體中的我﹐
他們下定了魔的決心。
7
一切人喜愛的食物﹐
還有祭祀﹑苦行和布施﹐
全都可以分為三種﹐
請聽我講述這種區分。
8
味美﹐滋潤﹐結實﹐
增強生命﹑精氣和力量﹐
促進健康﹐幸福快樂﹐
是善性人喜愛的食物。
9
那苦﹑酸﹑咸﹑燙和辣﹐
刺口的和灼嘴的食物
引起痛苦﹑悲哀和疾病﹐
最為懮性之人喜愛。
10
那些發餿的和走味了的﹐
變質的和腐敗了的﹐
殘剩的和污穢的食物﹐
卻為暗性之人喜愛。
11
按照規定舉行祭祀﹐
不期望獲取功果﹐
只認為應該祭祀而祭祀﹐
這是善性之人祭祀。
12
舉行祭祀﹐企盼功果﹐
只是為滿足虛榮﹐
你應當知道﹐這種祭祀
是懮性之人的祭祀。
13
不按照規定進行祭祀﹐
不供祭品﹐不念頌詩﹐
不付酬金﹐缺乏信仰﹐
這是暗性之人的祭祀。
14
尊師﹐敬神﹐敬智者﹐
尊敬婆羅門﹐純潔﹐
正直﹐行梵行﹐不殺生﹐
這是身體的苦行。
15
言語不激憤﹐真實﹐
動聽而對人有益﹐
經常誦習神聖的經典﹐
這是言語的苦行。
16
思想清淨而安定﹐
心地純潔而溫和﹐
控制自己而沉默﹐
這是思想的苦行。
17
懷着最高的信仰﹐
修煉這三種苦行﹐
不期望獲取功果﹐
這稱作善性苦行。
18
懷着虛榮心修苦行﹐
企盼禮遇﹑榮耀和崇敬﹐
這稱作懮性苦行﹐
動搖不定﹐難以持久。
19
愚昧固執修苦行﹐
採取自我折磨的手段﹐
或者為了毀滅他人﹐
這稱作暗性苦行。
20
在合適的時間地點﹐
布施合適的人﹐
不求回報﹐只為布施﹐
這是善性布施。
21
一心期望回報﹐
或者企盼功果﹐
勉強進行布施﹐
這是懮性布施。
22
不合適的時間地點
布施不合適的人﹐
不按禮節﹐態度輕慢﹐
這是暗性布施。
23
唵﹗遝﹑撒“那真”
相傳是梵的三種標記﹐
婆羅門﹑吠陀和祭祀﹐
在古時候由此形成。
24
因此那些知道梵的人﹐
從事祭祀﹑布施和苦行。
遵照經典規定﹐
總是要念誦“唵”
25
渴望解脫﹐從事祭祀﹑
苦行和布施﹐
不求獲取功果﹐
只是想着那“遝”。
26
“撒”這個詞(真)﹐
用在真性和善性上﹐
阿周那啊﹗也使用在
值得稱贊的行動上。
27
堅信祭祀﹑苦行和布施﹐
這被稱作“真實”﹐
為此而採取的行動﹐
同樣也被稱作“真實”。
28
從事祭祀﹐布施和苦行﹐
而無信仰﹐阿周那啊﹗
這“不真實”﹐無論他
現世死後﹐都無價值。

===

17.23

Om Tat Sat - 唵﹗遝﹑撒

Om refers to the Supreme Infinite Spirit or Person.

Tat refers to 'that', or 'all that is'.

Sat refers to 'truth', that which is not evanescent or ephemeral, the underlying basis, which is most fundamental and universal.

这一章我很喜欢,直接而通达!可惜这“唵﹗遝﹑撒”,尤其是““遝”
,“撒”两个字,搅坏了我脑子的。

Here the devine charioteer reveals his terrifying identity as creator and destroyer of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As destroyer, he has already destroyed both mighty armies. As creator, his cosmic purpose is to keep order in the universe, as well as in the human world. Although the sight of Krishna’s horrific power is too much for Arjuna to bear and he begs to see him again in his calmer aspect, the experience brings Arjuna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his duty to fight is intimately linked to Krishna’s divine activity. Overwhelmed by the vision of time’s inexorable violence embodied in his charioteer, Arjuna sees the inevitability of his actions. He realizes that by performing his warrior duty with absolute devotion to Krishna, he can unite with Krishna’s cosmic purpose and free himself from the crippling attachments that bind mortals to eternal suffering.

In the thirteenth teaching Krishna redefines the battlefield as the human body, the material realm in which one struggles to know oneself. It is less a physical place than a symbolic field of interior warfare, a place of clashing forces, all of which have their origin in Krishna’s ultimate reality. In the teachings that follow, various aspects of Krishna’s material nature(prakrti)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three fundamental qualities(guna) that constitue it – licidity(sattva), passion(rajas), and dark inertia(tamas). The scheme of natural qualities, introduce in the third teaching, is now elaborated to amplify Krishna’s relation to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etaphysics, morality, and religious tradition. In the long final teaching, in response to Arjuna’s request to know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nunciation(sannyasa) and relinquishment(tyaga) of action, Krishna returns to the central dilemma of action. He reiterates the crucial connection between action and devotion, and the dialogue closes with Arjuna’s avowal that his delusion is destroyed and he is ready to act on Krishna’s words.

to be continued...


2007-8-16 09:5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18  

十八﹑究竟解脫瑜伽

阿周那
1
我想知道﹐大臂者﹗
棄絕和摒棄這兩者﹐
它們各自的真正含義﹐
感官之主黑天啊﹗

薄伽梵
2
棄絕充滿欲望的行動﹐
詩人們稱之為棄絕﹔
摒棄一切行動的成果﹐
智者們稱之為摒棄。
3
有些智者們說行動
如同罪惡﹐應該摒棄﹔
有些說祭祀﹑布施苦行
不應該加以摒棄。
4
婆羅多族俊杰啊﹗
請聽我對摒棄的論斷﹕
摒棄可以分為三種﹐
人中之虎阿周那啊﹗
5
祭祀﹑布施和苦行﹐
這些行動不應該摒棄﹐
而應該實行﹐因為這些
是智者的淨化手段。
6
摒棄了執着和成果﹐
這些行動仍應實行﹐
阿周那啊﹗這是我的
最終想法和結論。
7
棄絕必要的行動﹐
這樣並不合適﹐
這樣只是暗性之人﹐
出于愚痴而摒棄。
8
如果懼怕身體勞累﹐
以為痛苦而摒棄行動﹐
這是懮性之人摒棄﹐
不獲摒棄的果報。
9
從事那些必要行動﹐
認為應該這樣做﹐
而摒棄執着和成果﹐
這是善性之人摒棄。
10
聰明的人充滿善性﹐
斬斷疑惑﹐實行摒棄﹐
他不憎恨討厭的行動﹐
也不執着愉快行動。
11
這世界上﹐還沒有人
能夠徹底摒棄行動﹔
只要摒棄行動成果﹐
他就被稱作摒棄者。
12
不摒棄者死後獲得
三種行動的成果﹕
稱心﹑不稱心或參半﹐
而棄絕者一無所獲。
13
數論原理中講述﹐
一切行動獲得成功﹐
有五種原因﹐阿周那﹗
請聽我告訴你。
14
基礎和行動者﹐
各種各樣手段﹐
各種各樣行動﹐
還有第五神明。
15
一個人從事行動﹐
用身體﹑語言和思想﹐
無論行動正確錯誤﹐
原因都是這五種。
16
誰智力不全﹐把自己
看作唯一行動者﹐
這只能說明他思路不正﹐
缺乏足夠見識。
17
誰的本性不自私﹐
智慧不受污染﹐
即使殺了世人﹐
也未殺﹐不受束縛。
18
知識﹑知識對象和知者﹐
是行動的三種驅使者﹔
手段﹑行動和行動者﹐
是行動的三種執持者。
19
知識﹑行動和行動者﹐
分別在性質數論中﹐
按照性質分為三種﹐
請聽我如實告訴你。
20
通過它﹐在一切眾生中
看到永恆不變的狀態﹔
在一切可分中看到不可分﹐
這是善性的知識。
21
依據個別性在一切
眾生中看到﹐阿周那啊﹗
各種各樣個別狀態﹐
這是懮性的知識。
22
盲目執着一種行動﹐
仿佛它就是全部﹐
淺薄狹隘﹐毫無意義﹐
這是暗性的知識。
23
不執着﹐無愛憎﹐
從事必要的行動﹐
不企求行動成果﹐
這是善性的行動。
24
充滿欲望﹐或者﹐
懷着自私心理﹐
竭盡全力地行動﹐ 
這是懮性的行動。
25
出于愚痴而行動﹐
不顧能力和後果﹐
不惜破壞和殺害﹐
這是暗性的行動。
26
擺脫執着不自負﹐
勇猛精進有毅力﹐
成敗得失不動搖﹐
這是善性行動者。
27
熱烈渴求行動成果﹐
嗜殺成性﹐污穢不潔﹐
貪得無厭﹐或喜或悲﹐
這是懮性行動者。
28
放蕩無羈﹐驕橫﹐
粗野﹐虛偽﹐狡詐﹐
懶惰﹐拖沓﹐沮喪﹐
這是暗性行動者。
29
阿周那啊﹗請再聽
我分別依據性質﹐
細說三種智慧﹐
以及三種堅定。
30
知道活動和休止﹐
什么該不該做﹐恐懼﹑
無畏﹑束縛和解脫﹐
這是善性的智慧。
31
不能如實地理解
合法與非法﹐
該做什么和不該做﹐
這是懮性的智慧。
32
為痴暗所蒙蔽,
視非法為合法,
顛倒一切是非﹐
這是暗性智慧。
33
堅定不移修瑜伽﹐
控制思想和呼吸﹐
約束一切感官活動﹐
這是善性堅定。
34
正法﹑愛欲和財富﹐
緊緊抓住不放松﹐
充滿執着﹐渴求成果﹐
這是懮性堅定。
35
頭腦愚痴而不能
擺脫昏睡﹑恐懼﹑
懮惱﹑沮喪和瘋狂﹐
這是暗性堅定。
36
現在請聽三種幸福﹐
婆羅多族雄牛啊﹗
通過反復實踐﹐
感到快樂﹐滅寂痛苦。
37
自我和智慧沉靜﹐
開始如同毒藥﹐
結果如同甘露﹐
這是善性幸福。
38
昏睡﹑懶惰和放逸﹐
無論開始和結果﹐
自我始終困惑不安﹐
這是暗性幸福。
39
三性產生于原質﹐
沒有生物能夠擺脫﹐
這個大地上沒有﹐
天國眾神中也沒有。
40
婆羅門﹑殺帝利﹑
吠舍和首陀羅的行動﹐
按照他們各自本性
產生性質加以區分。
41
平靜﹑自制和苦行﹐
純潔﹑寬容和正直﹐
智慧﹑知識和虔誠﹐
是婆羅門本性行動。
42
勇敢﹑威武和堅定﹐
善于戰斗﹐臨陣不脫逃﹐
慷慨布施﹐大將風度﹐
是剎帝利本性行動。
43
耕種﹑畜牧和經商﹐
是吠舍本性的行動﹔
以侍候他人為已任﹐
是首陀羅本性行動。
44
熱愛各自的工作﹐
人們獲成功﹐阿周那啊﹗
怎樣熱愛自己工作﹐
獲得成功﹖請聽我說﹕
45
一切眾生都源自它﹐
它遍及所有一切﹐
用自己的工作供奉它﹐
就會獲得成功。
46
自己的職責即使不完美﹐
也勝似執行他人職責﹔
從事自己本性決定的工作﹐
就不會犯下什么罪過。
47
即使有缺陷﹐也不該
摒棄生來注定的工作﹐
因為一切行動都有缺陷﹐
猶如火焰帶有煙霧。
48
無論何處﹐智慧不執着﹐
控制自己﹐消除渴望﹐
通過摒棄成果而獲得
超越行動的至高成功。
49
聽我扼要地告訴你﹐
怎樣像獲得成功那樣﹐
獲得梵﹐阿周那啊﹗
梵是智慧最高境界。
50
接受純潔的智慧約束﹐
堅定地控制自己﹐
摒棄聲色等感官對象﹐
拋開熱愛和憎恨。
51
離群索居﹐節制飲食﹐
控制語言﹑身體和思想﹐
專心致志修禪定瑜伽﹐
永遠摒棄世俗欲情。
52
擺脫自傲﹑暴力和驕橫﹐
消除欲望﹑憤怒和佔有﹐
毫不自私﹐內心平靜﹐
阿周那啊﹗就能與梵同一。
53
與梵同一自我平靜﹐
他不懮傷﹐也不渴望﹐
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達到對我最高崇拜。
54
由于這種崇拜﹐
他真正理解我﹔
由于真正理解我﹐
他直接進入我。
55
他永遠依托我﹐
從事一切行動﹐
憑我的恩惠﹐
達到永恆不滅境。
56
全心全意崇拜我﹐
把一切行動獻給我﹐
努力修習瑜伽智慧﹐
永遠思念我吧﹗
57
思念我﹐憑我恩惠﹐
你將克服一切困難﹔
如果自私﹐聽不進去﹐
你就會走向毀滅。
58
你出于自私心理﹐
決定不參加戰斗﹐
這是錯誤的決定﹐
原質將會約束你。
58
受到出自自己本性的
行動束縛﹐阿周那啊﹗
即使你困惑﹐不願行動﹐
也將不得不行動。
60
阿周那啊﹗自在者
居于一切眾生心中﹐
他用幻力轉動
機關上一切眾生。
61
全心求他庇護吧﹗
憑他的恩惠﹐阿周那﹗
你將獲得至高平靜﹐
你將達到永恆之居。
62
這是最秘密的智慧﹐
我已經告訴你﹐
你充分考慮之後﹐
按照意願去做吧﹗
63
請再聽我至高之語﹐
一切之中最高秘密﹐
因為我十分喜歡你﹐
要指明你利益所在。
64
你要思念我﹐崇拜我﹐
祭祀我﹐向我敬禮﹐
我保證你會到達我﹐
因為我十分喜歡你。
65
摒棄一切法則﹐
以我為唯一的庇護﹔
不要懮傷﹐我一定會
讓你擺脫一切罪。
66
不修苦行﹐不虔誠﹐
不願聽取我﹐忌恨我﹐
無論何時﹐你都不能
把這些話告訴他們。
67
誰在信仰我者中間﹐
宣講這個最高秘密﹐
以我為至高崇拜對象﹐
無疑將到達我這裡。
68
人類中﹐沒有哪個人﹐
比他令我更喜歡﹔
大地上﹐也沒有別的
比他令我更喜歡。
69
誰能學習我倆這席
合乎正法的對話﹐
我認為﹐我將會受到
他的智慧的祭供。
70
懷抱信仰﹐摒除怨憤﹐
虛心聽取﹐獲得解脫﹐
這樣的人就會到達那些
行善者的清淨世界。
71
你是否聚精會神﹐
已經聽清楚這些話﹖
你因無知產生的困惑﹐
是否皆已經消除﹖

阿周那
72
由你的恩惠﹐我已經
解除困惑﹐恢復記憶﹔
我打消疑慮﹐變得堅定﹐
將按照你的話實行。

全勝
73
聽了吉祥薄伽梵
和高尚的阿周那之間
這一席奇妙的對話﹐
我高興得汗毛直豎。
74
瑜伽之主黑天啊﹐
親自講述瑜伽﹐國王啊﹗
我承蒙毗耶婆恩惠﹐
聽到這最高秘密。
75
黑天和阿周那之間
這番奇妙聖潔的對話﹐
我一遍又一遍回想﹐
一次又一次歡欣。
76
黑天神奇無比的形象﹐
國王啊﹗令我驚詫﹐
我一遍又一遍地回想﹐
一次又一次歡欣。
77
哪裡有瑜伽主黑天﹑
弓箭手阿周那﹐我認為﹐
那裡就有吉祥勝利﹐
有繁榮和永恆正義。

===

这是薄伽梵歌的最后一章。谢谢伊甸!

At every stage of Arjuna’s dramatic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the charioteer Krishna is aware of his pupil’s spiritual conflict and guides him to the appropriate path for resolving it. Krishna urges him not to resign himself to killing but insteade to renounce his selfish attachment to the fruits of his actions. By learning how to discipline his emotion and his action, Arjuna journeys far without ever leaving the battlefield. Krishna draws him into a universe beyond the world of everyday experience but keeps forcing him back to wage the battle of life. He advocates , on the one hand, the life of action and moral duty, and on the other, the transcendence of empirical experience in search of knowledge and liberation. Though much of Krishna’s teaching seems remote from the moral chaos that Arjuna envisions will be a conseque3nce of his killing his kinsmen, Krishna’s doctrine of disciplined action is a way of bringing order to life’s destructive aspect. When the puzzled Arjuna asks, “why do you urge me to do this act of violence?” Krishna does not condone physical violence. Instead, he identifies the real enemy as desire, due to attachment, an enemy that can only be overcome by arming oneself with disciplie and acting to transcend the narrow limits of individual desire.

The text of the gita ends by commenting on itself through the witness of Sanjaya, who re-creates the dialogue in all its compelling power as he keeps remembering it. He recalls for the blind king Dhritarashtra, and for every other member of his audience,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Krishna’s wondrous form and the language of poetry that represents that form. Anyone who listens to his words gains consciousness of Krishna’s presence. Sanjaya says:

As I heard this wondrous dialogue
Between Krishna and Arjuna,
The man of great soul,
The hair bristled on my flesh.

By grace of the epic poet Vyasa, I heard
The secret of supreme discipline
Recounted by Krishna himself,
Lord of discipline incarnate.

O King, when I keep remembering
This wondrous and holy dialogue
Between Krishna and Arjuna,
I rejoice again and again.

In my memory I recall again
And again Krishna’s wondrous form—
Great is my amazement, King;
I rejoice again and again.

THE END.


2007-8-20 15:1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19  

53
與梵同一自我平靜﹐
他不懮傷﹐也不渴望﹐
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達到對我最高崇拜。

好像这段是概括总结。


2007-8-22 19:5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0  

每小节之间,虽然有数字分段,但视觉上还是感到紧凑,影响阅读。所以最好能空一行。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7-8-23 08:2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诗苑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