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 读书与共鸣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zhuxiaodi

#1  [原创] 读书与共鸣

读书与共鸣

朱小棣

        记得曾读过一位英文作家总结文章之精妙,把阅读的快乐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当读者读到自己想说而未说甚至还不知道如何去说的话。另一种是读到自己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要那样说的话。此语可谓精辟,正合吾意。如此说来话的一半已经被验证了。若是人人回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验证此话的后半段料也不是难事。其实,只要细想一下,后者只是比前者多绕了一个湾,有点出乎意料罢了,但经过思考以后读者还是认同了作者的话,否则读者就会认为作者是在胡说八道而不予理睬。所以前后两者都是读书时的共鸣。

        类似象我目前这样读闲书的人可能不多,我对随意从图书馆借出来的书抱有共鸣的希望也不是太大,更多的是出于好奇,时而因为题目内容范畴,时而因为作者名气人格。(以下删略。文集已出版,见《闲书闲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http://www.bbtpress.com/asp/bookinfo.asp?bh=4587



2006年5月14日


2007-6-11 14:3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2  

>记得曾读过一位英文作家总结文章之精妙,把阅读的快乐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当读者读到自己想说而未说甚至还不知道如何去说的话。另一种是读到自己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要那样说的话。

我还有一个读书乐趣,就是读些不知所云,忽然一天就知所云了。

搞不好哪天又不知所云了。。乐趣。


2007-6-12 08:5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3  

秦瘦鸥、冯亦代都不认识。谢谢小棣介绍。:))


2007-6-12 11:5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zhuxiaodi

#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7-6-12 04:50 PM:
秦瘦鸥、冯亦代都不认识。谢谢小棣介绍。:))

能否请象罔上传更多有关秦瘦鸥、冯亦代的资料?


2007-6-12 21:1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zhuxiaodi

#5  

"我还有一个读书乐趣,就是读些不知所云,忽然一天就知所云了。

搞不好哪天又不知所云了。。乐趣。"

xw,

That's teriffic, worth citing.


2007-6-13 08:4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6  

秦瘦鸥
来源:绿土地 作者:文坛采编 日期:2005-10-27 19:10:24



   

30年代,上海舞台上有两位青年京剧演员,一个叫刘汉臣,一个叫高占魁,都是唱老生行当的。两人扮相均英俊潇洒,很受戏迷们喜爱。

一次,他们到北京演戏,刘汉臣与奉系军阀褚玉璞的姨太太产生了爱慕之情,私相往还。此事被褚发觉,下令将刘汉臣、高占魁逮捕,并且枪杀了刘汉臣。褚玉璞为了发泄余怒,还亲自用大刀在刘的尸体上乱划一通。

据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为了拯救刘汉臣、高占魁,曾经通过张学良去疏通,但是功亏一篑,刘仍被枪杀了。

当时,北京的报界害怕褚玉璞的权势,不敢刊登这一消息。

上海报纸因在租界内发行,不受军阀管辖,便公开发表了这一消息,立即轰动全国。

七、八年后,一部以此为素材,综合了其他京剧艺人生涯的小说《秋海棠》问世了。之所以取名《秋海棠》,是因为秋海棠花姿娇娴柔美,花色缤纷多彩,花朵亭亭玉立,比较适合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的身份。

《秋海棠》的发表,引起强烈的反响,京剧界的同行看了之后,说写出了他们的遭遇。当时,著名戏剧家黄佐临、费穆、顾仲彝等人还将《秋海棠》小说改编为话剧,由著名话剧演员石挥、张伐等主演。在上海公演时,曾经轰动一时。

《秋海棠》一书的作者秦瘦鸥,上海嘉定人,原是学商科的,但爱好文学,便改行到《时事新报》当练习记者,跑体育新闻和社会新闻。21岁就替《时事新报》写了长篇小说《孽海涛》,从此便与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

秦瘦鸥还翻译过《威克斯斐牧师传》和小仲马的《茶花女》。30岁那年,还曾被大厦大学、自治大学聘请去讲授过“小说学”。

近悉,秦瘦鸥又写成了《秋海棠》的续集《梅宝》。塑造了秋海棠的第二代、女儿梅宝的形象。


2007-6-13 11:3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7  

秦瘦鷗

現代作家。原名秦浩。筆名劉白帆、萬子、予遠、陳新等。1908年6月28日生,上海嘉定縣人。現為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輯。主要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秋海棠》、《危城記》;譯作《茶花女》、《御香飄渺錄》、《瀛台泣血記》等。


2007-6-13 11:3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8  

http://wf66.com/page/200512/97587912F.htm

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2007-6-13 11:3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9  

秦瘦鸥(1908~1993年)

      
    [秦瘦鸥]

    秦瘦鸥,江苏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大学求学时期,撰写出版短篇小说《恩·仇·善·恶》,这是他文学生涯的第一步。此后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秋海棠》、《危城记》、《劫收日记》;散文集《晚霞集》、《海棠室闲话》、《戏迷自传》;文学评论集《小说纵横谈》;译作《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另有大量未成集的诗歌、杂文、新闻、评论。民国30~31年(1941~1942年)间,小说《秋海棠》在《申报》上连载后,由多家书店出版,1956年修改后由上海文化出版社重印。《秋海棠》曾被改编为话剧、沪剧、粤剧、评弹等广泛演出,后又改编成电影,搬上电视荧屏,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文化大革命”中,秦受到批斗,曾想与老舍、傅雷一样以死抗争。在一次野蛮的街头批斗会之后,人群中有一个老人走到他身边低声劝慰,秦从读者的理解和爱护中得到安慰,终于走出了绝望的泥沼。在干校劳动时,他常偷偷地在香烟盒背面或练习本上写小说草稿,这就是后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劫收日记》。

    1982年,秦迁入法华镇路淮海大楼新寓。他虽步入耄耋高龄,又身患顽症,仍经常参加街道里弄活动,替邻里向街道或区政府写信,反映民情、民意,还为近邻莘莘学子辅导高考作文,指导写作,并给收入低微的里弄清洁工阿姨以接济,受到居民们称道。每从报上得知某地发生灾情,某部队战士生了重病,他总是捐献帮困。有一次,他将一件定做的新鸭绒衫捐出,说:“要捐,就要捐好的。”秦还担任家乡嘉定京昆艺术研究会、七色文学社等文化团体的顾问,并将收藏的文史资料和书画捐赠给家乡的文化机构。


2007-6-13 11:4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zhuxiaodi

#10  

Thank xzhao2 for posting all of the useful information.


2007-6-14 12:2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ugan07

#1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zhuxiaodi at 2007-6-11 07:38 PM:
发誓要寻到的另一位知己,是能与我一样对音乐有所爱好而又不懂、并且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文人。

看前半句,我以为我是小棣的知己,看后半句,我就知道我不是。


2007-6-15 12:3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zhuxiaodi

#12  

哈哈,能做你半个知己也不错啊。你打算何时搞懂音乐啊?


2007-6-15 13:1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zhuxiaodi

#1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7-6-12 04:50 PM:
秦瘦鸥、冯亦代都不认识。谢谢小棣介绍。:))

书评
笑读亦代——读《冯亦代自述》

■王广照

--------------------------------------------------------------------------------

  2005年2月23日,元宵节,冯亦代走了。
  冯亦代原名冯贻德,1913年生于浙江杭州,著名翻译家、出版家。说他是翻译家,是因为他早在1940年代就开始从事文学翻译,是最早将海明威作品介绍到中国的翻译家之一;译作有匈牙利海依·尤利乌斯《生活的桥梁》,英国毛姆《毛姆短篇小说集》等。说他是出版家,是因为1930年
代,他曾与戴望舒、郁风等人在香港办文化刊物;1941年去重庆,创办出版社;新中国成立后又在外文出版社工作多年。说他是“二哥”,是因为抗战时他曾任国民党中央信托局重庆印刷厂(国民党的造币厂)的副厂长,其间资助过很多朋友,加上极好的为人,在朋友间就赢得了二哥的称号,按黄宗江的话说“江湖人称冯二哥!”

  朴素,淡泊,真诚,善良,浪漫……这是朋友们对他共同的评价。一生中,无论是在儿时玩耍的杭州、少年读书的上海,还是在一生住的最久的“听风楼”、最后的居住地“七重天”,处处留下了、诠释着先生的朴素。朋友们说他淡泊,不仅因为他可以“耐着寂寞从事中西方文化沟通”,更因为淡泊本身就是他的风骨。真诚是他的情操,唯真诚才可以让黄苗子、郁风、吴祖光、丁聪等众多的人从内心身处喊他“二哥”,唯真诚才决定了他有不少真正的朋友,真正关心他的“一帮哥们”在1982年他住院后回家休养时,门上被强行挂了一幅黄苗子的手迹:“少读书,少用脑,少会客,少开会,少抽烟,多休息。”他对一切的人、物都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去处理,即使对曾经在“运动”中对他进行“声讨”、请他“坐飞机”的人,他仍“心怀善念”,甚至仍视为朋友。平静是他的性格,是他的天性。因为平静,才懂得欣赏平静,于是乎,甚至父亲喝酒时的习惯也让先生回味不已。浪漫不仅是他与生俱来的性情,更是伴他一生、屡经磨难也不离不弃的特征。先生在1941年10月11日的日记中,记下了当他得知原定不日即将见面的郑安娜“飞韶改期”时,产生的一种“挫败”感。字里行间充溢着对郑安娜的思念、对爱的呼唤、对浪漫的追求。

  冯亦代对家人、对父辈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文字中,多次表达着这浓浓的亲情。就连他的兴趣与爱好中,也蕴涵着亲情:“但是爱水仙竟成了我的癖好,以后我也浪迹南北。走到哪里,只要有水仙,总是要栽的。到了开花时,闻得花香,我便会想起我的祖母和祖父。他们去世早已过了一个花甲,但他们的音容还会不时在我心头荡漾着。”其实,对亲人的思念与怀念,何止仅在水仙中。想到祖父,他说“祖父故世后,我狠狠地哭了几场,我觉得老家里再没什么可留恋的了。过了些时,便搬到我四舅家去住。但不时我还回老家去看看,总要到祖父住过而如今显得空荡荡的房子里逗留一下。”想到父亲,他说:“想起父亲,我没有悲哀,只有负疚和歉然之感,我总在心头说,要是我能使他辛苦了一辈子的晚年过得稍稍顺畅些,早有个落脚的窝,他一定不会那么早死去,而看不到光辉的今天的。这真是莫大的遗憾。”想起母亲,想到母爱,自幼失母、由祖母带大、到八九岁时因祖母去世无人照管、父亲便把他托付给寄母———冯亦代生母的莫逆之交———邹淑慧的冯亦代表达了对母爱的强烈的渴望,他说“有母亲的人是有福的,但有时他们并不稀罕,视为应得;可是作为一个从小死去母亲的人来说,母爱对他是多么宝贵的东西。他盼望有母爱,他却得不到;他的幼小心灵,从小便命定是苦楚的。”

  92岁的冯亦代走了,离开了这个他曾经无限眷恋的世界,辞别了晚年相伴的爱人黄宗英,辞别了黄苗子、郁风、丁聪等那些曾经与他相识相知共风雨的朋友,悄悄地走了。先生走了,身后留下的是我们取不尽的财富,是厚厚的译著与作品,是坦坦荡荡的为人,是严谨认真的治学,是浓笔重彩的立于天地间的一个大大的“人”字。

  (《冯亦代自述》 李辉主编 大象出版社出版)


2007-6-17 13:1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如梦

#14  

听说过他的名字, 不记得是否读过他的书. 但这些, 就使我很喜欢他的为人了. 谢谢小棣介绍.

"朴素,淡泊,真诚,善良,浪漫……这是朋友们对他共同的评价。......朋友们说他淡泊,不仅因为他可以“耐着寂寞从事中西方文化沟通”,更因为淡泊本身就是他的风骨。真诚是他的情操,唯真诚才可以让黄苗子、郁风、吴祖光、丁聪等众多的人从内心身处喊他“二哥”,唯真诚才决定了他有不少真正的朋友,......他对一切的人、物都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去处理,......平静是他的性格,是他的天性。因为平静,才懂得欣赏平静,......浪漫不仅是他与生俱来的性情,更是伴他一生、屡经磨难也不离不弃的特征。"


2007-6-17 13:3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