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美国漂流》序:漂流在非母亲河上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岑岚

#1  《美国漂流》序:漂流在非母亲河上

  从小生活在青山叠障之中,看惯了迎风山花,婆挲竹林;听惯了松涛呼啸,流瀑轰鸣。我爱大山,更爱那奔涌的清泉,潺潺的溪流。我爱家乡,可也好奇着并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常常幻想着能驾一朵云彩乘风而上飘到天边,或者是划一条小船顺溪流而下直达大海。驾云腾飞当然只是梦想,没有大河的山区乘舟船也难于实现,划木排、竹排出山倒似乎有点可能。小城是个林区,盛产竹木。运输竹木,一条是旱路,经盘山公路靠汽车运载;一条是水路,采用原始的放排法漂至山外,再继续用汽车运输。我见过山上堆积如山的木材,也见过山下的河湾处停泊着的连成片的木排竹排。我特别欣赏舞台上的放排歌舞,而那真正放排人的山歌和号子也一直激荡于心,跳跃着几个从未忘记的童年的音符。

  大约是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小伙伴在小河边玩耍。旁边是一个建筑工地,河岸边扔着一块大约有一米多见方的搭脚手架用的竹垫,半边靠着河岸,半边浸在水里。竹垫是用约两寸宽的竹片编的,很结实,铺在悬空的脚手架上,几个人可以同时在上面走,虽然有些晃悠,但决没有安全之虞。这里的河水特别平缓,我们突发奇想,打算把竹垫当竹排,划着它回到下游一里外的家门口。一人捡了根细竹竿,我们就上去了。刚划了没几米远,竹垫就开始下沉,不一会儿水就浸到了脚踝处。岸上的大人们发现了我们,赶快跑过来呼唤我们划回岸边。小伙伴害怕了,呼地跳下一米多深的河里,“狗刨”着游回了岸边。而我楞楞地站在竹垫上没动,因为我那时还不会游泳。小伙伴的离去减轻了重量,使竹垫上浮了一点,又继续顺水漂动了。我心里于是想着是不是就一个人接着划下去?可岸上的大人们伸过来一根长长的竹竿,要我抓住,硬是把我拉回了岸边。事后,自然少不了受到大人们的严厉批评,说两个小女孩居然如此胆大妄为。我的第一次漂流尝试就这样扫兴地结束了。但我对漂流的渴望不仅没有终止,反而更加强烈了。

  长大以后的我虽然没有得着任何放排漂流的机会,但还是借着时代提供的机遇潮流把自己“放排”“漂”出了大山。也许是我童年的渴望深藏在潜意识里,那放排的山歌总是在心中回响。又过了十几年,我先是搭轮船游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后又乘飞机到了天边――地球另一边的北美洲大陆上。

  漂流,过去我知道的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活动的一种形式,比如放木排竹排,这在山区比较常见,在大河里也不少,在我祖辈生活的那个村子里就有许多能在江河里弄潮的放排好手,至今仍然以放排收入为一年的主要经济来源。另一种是探险漂流,比如黄河源头、长江源头的漂流,与专业登山一样,属于高风险的体育或探险项目,那都不是一般人能参与的。而且这两种漂流基本上都是把女性排斥在外的。

  十几年前,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我所知的漂流的漂流――群众性的气筏子白浪漂流(White Water Rafting)。白浪漂流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按其风险,不同的等级对装备的要求也不同。能允许一般漂流者参与的只是三级以下,一至二级漂流,要求漂流者备有救生衣,但漂流时并不一定非要穿在身上不可。二至三级漂流,要求漂流者在整个漂流过程都救生衣不离身。其它风险更大的等级如二至四级或三至四级+,那漂流者就要戴头盔了,而且未受过专业训练者是不允许加入的。凡允许进行群众性气筏子漂流活动的地方,特别是商业性的漂流活动场所、河段,为保安全,都有警察或安全人员巡查。

  三级以下的白浪漂流,既有一定的风险去满足人们的冒险心理,在实际操作上又没有多大危险,真是一种老少皆宜,其乐融融的户外活动。我曾在一篇散文《漂流》中记述了我第一次看到这种群众性的漂流活动的印象。
 
  我和丈夫,带着我们当时只有七岁的女儿就这样加入了漂流的队伍,成为了漂流爱好者。童年时我想在家乡的母亲河上漂流的愿望没有实现,而人到中年,竟在异国他乡的一条非母亲河上真正地漂流上了,不由我感慨万千。

  也许我命中注定要漂流一生?不是么?自从我把自己“放排”出山后,我一直在漂流。现在,不仅我的人生、我的心,而且我的身体也都在非母亲河上漂流――虚拟的漂流和实际的漂流!

  前一种漂流,当然是一种比喻,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感叹和感悟。后一种漂流却是真实的,它能让你得到一种不同于其他活动的体会和感受――既兴奋有趣又快意刺激。“去漂流,你带着接受挑战的兴奋;漂流中,考验着你的勇气和毅力;漂流后,你心中充满征服者的胜利感和自豪感。漂流,培养孩子们的阳刚之气和团队精神;漂流,是男子汉和女豪杰一显身手的好场所。”(引自《漂流》)

  漂流,让我痴迷,让我回味无穷!

  其实,人生的“漂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渴望“漂流”,渴望探究外面的世界,是大多数人童年的梦想。也正因为这种渴望产生的动力,才使许多人从自己家乡的小溪“漂”到了辽阔的大江大河,甚至“漂”进了浩瀚的大海!能在母亲河上漂流,是一种福气,也更有成功的把握。可在非母亲河上漂流,不是更多一些刺激、挑战和机会吗?

  在漂流运动中,每个漂流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漂流级别与地点,新手最好从较低的级别开始,并请一位向导作现场指导,然后逐渐提升风险度。在人生的漂流中,也是一样,不能一下水就进入白浪六级的汹涌波涛中去招致灭顶之灾,你也得一步一步来,在实践中学习技巧,总结经验,装备好自己,然后去应付更高风险的挑战。

  我们全家都爱漂流并乐此不疲,在我们的带动下,许多朋友和他们的家庭也都为河上漂流增加了一只只气筏子。漂流,给我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乐趣。

  我想,只要心中有一条母亲河在温柔地流淌着,非母亲河上的风浪险滩又有什么不能对付呢?漂流在非母亲河上,照样也可以乘风破浪,尽享“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自豪和快意啊!

  更何况,我们现在不也在饮着这条河的水吗?我们的后代也是或也将在这条河的乳汁抚育下长大。天长日久,陌生的非母亲河也许会逐渐转变成让你感到亲切,亲近和认同的母亲河了。一个拥有两条母亲河的人应该是幸运的、知足的吧?尽管有时会有些困惑……


2007-5-6 08:5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况也

#2  

真有什么母亲河吗?大山里出来的人呢,高原上出来的人呢?- 自言自语


2007-5-6 18:4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3  

“更何况,我们现在不也在饮着这条河的水吗?我们的后代也是或也将在这条河的乳汁抚育下长大。天长日久,陌生的非母亲河也许会逐渐转变成让你感到亲切,亲近和认同的母亲河了。一个拥有两条母亲河的人应该是幸运的、知足的吧?尽管有时会有些困惑……”

岑岚写得好!

当初有勇气离开祖国,现在也应该有勇气成为地球人。地球是母亲,每一条江河都可以是母亲河。


2007-5-6 20:3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岑岚

#4  

况也,谢谢跟贴。我想你也明白,其实母亲河也就是一个比喻,或者说是个说事的事由儿。我也是从大山里出来的,山里没有大河,有泉水,有小河小溪。高原也一样,涓涓细流汇成江河,长江、黄河都是从青藏高原发端的。)


2007-5-8 19:2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岑岚

#5  

为力,谢谢理解。我觉得你说得很好,更有豪情:“当初有勇气离开祖国,现在也应该有勇气成为地球人。地球是母亲,每一条江河都可以是母亲河。”


2007-5-8 19:2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三川

#6  

漂流,这序多美啊!

这漂流让我想起象罔的诗《飞行的种子》,被风吹的种子,吹到哪里,落到哪里,没有定向,挺美丽的。漂流肯定是往下游漂流了,还有激流,有时挺险的,一般漂流者都知道最终漂到哪里吧?很多中国人就漂到美国去了,若漂不到美国,再做第二目标选择。岑岚勇敢,不会游泳就上了水中木筏。

岑岚小时候生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羡慕,估计在南方,南方山青水秀。我小时候和为力差不多,在北方的山沟里。山上是顽强的植物,如松树和酸枣刺灌木,紫藤类耐旱植被。

到英国后,一下飞机,坐上来接我的汽车,奔驰在公路上,我就被满目绿色的田园,起伏的丘陵,广阔的牧地,和散在绿草间,如米粒一样的羊群吸引住了。又跑题了,打住。

岑岚,您能否在您的丛书线上提供购买途径(特别是网上购买途径)。

象网:飞行的种子
http://www.yidian.org/viewthread.php?tid=4011.html


2007-5-10 04:1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岑岚

#7  

三川,谢谢你夸奖我“勇敢”,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得了一朵小红花一样高兴!我小时候确实生长在南方的一个山青水秀的山沟里,风景很美,现在是国家自然风景区。像其他山里的孩子一样,我小时候有点胆大,喜欢上山玩,砍柴,摘野果,采花什么的,下水漂竹筏子,还就是那没成功的一次,要不怎么成了个梦想呢?呵呵。很多梦想都是孩提时代就形成的。小时候没见过多少世面固然是遗憾,可也由此产生了好奇,一心想出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不,就漂到伊甸来了,也才能遇到了各位。幸会!

关于《彼岸日月丛书》的三本书,书已经出版了,正在发行过程,可能不久就可以在国内各地的书店里看到了。目前好象还没有网上销售。等有了新消息,我一定会及时告诉大家,谢谢关心。


2007-5-10 20:0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8  

我三岁到七岁,是在秦岭大山里。
感觉最深刻的,是要过那么多的独木桥。尤其是在一个阿姨不慎落水后......

自然的挑战,和人为的挑战,的确不同。


2007-5-11 14:4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9  

T


2008-3-24 13:3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