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杂谈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fanghuzhai

#1  [原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杂谈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杂谈

方壶斋

首先界定一下本文中的成语,主要指四字成语,包括临时性的四字结构,但是不排除四字以上的惯用语。总之,成者定也,大体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方式。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无论是在中国人自己的汉语学习中,还是在汉外翻译领域,对成语都有相当的研究。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成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近十年来,写这个题目的文章开始多起来了。这是好事。谷歌“对外汉语,成语” 就可以看到很多链接。

课本和教学实践总是倾向于孤立地向学生介绍汉语成语,而且这种介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的方法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怎样使用成语。成语教学在选材,时机和教法上都值得探讨。成语选材上,要注意克服典故情结,不能以偏概全,仅仅测重介绍那种有历史故事背景的成语,而要注意普通成语的学习。成语的介绍要和课文的编写结合起来并且和课文的难易程度相适应。在教法上,要注重成语出现的语境和成语使用交际情境。要讲清楚成语使用的直接语言环境。我们可以称之为成语的语法或句法。其次,要讲清楚成语使用的交际/表达情境。我们可以称之为成语的语用。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成语使用符合说话人的使用意图和汉语成语的使用规范。成语教学要注意充分利用真实语料总结成语的句子成分、语意和使用的常见上下文,而不能仅仅给出一个可能会误导学生的外文定义。*

(** 写完此文草稿后,在网上发现一篇资料,表达了与本文类似观点,即成语教学要重视语境,要对成语进行语义分析。(作者不详 (201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12月第12卷第6期)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

成语,特别是四字成语,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表达手段。我们且不说成语结构凝练,含义丰富。 这些已经是汉语研究者和使用者的共识。我想说的一点是,四字成语是广义上的四字结构的一部分,是历史上的四字结构的沉淀,而四字结构,可以说是汉语表达的灵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四字结构,就没有汉语。至于说为什么汉语喜欢用四字结构,可能和汉语的特性有关,特别是和声音有关,讲究韵律上的四平八稳,但是不管怎么说,四字结构自古有之。在远古时代的散文中,四字结构占相当大的比例。《诗经》基本上是四字结构占据了统治地位。翻开诗经, 四字短语比比皆是: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又如《礼记》: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

又如《书经》: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虞书·尧典)


以后随着汉语的发展,句子结构日益复杂, 一部分四字结构走向了精炼化的方向,逐渐出现了固定的成语。同时,用一种不科学的方式来说,四字结构的灵魂并没有随着汉语结构的复杂化而消失。中国人在口语中,在文章中,仍然有使用四字结构的习惯。

四字成语不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开放体系。邹洪民和刘向晖(2002?)也指出这一点,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成语,也要重视临时性的四字结构的教学。他们提出一个“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认为有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这种临时性的四字结构,也是由汉语的特性(我认为主要是声律特性)决定的。让学生注意这种结构的存在,无论是对于提高口语表达中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正确性,还是对于正确理解语法结构,都有帮助。

普普通通一篇课文中就可以找出很多非成语的四字结构,也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意群:

大卫: 张老师,您太客气了。我们在中国/学习期间/,您对我们的/帮助很大/。现在我们马上就要离开中国了,我们大家都想向您/表示感谢/。
张老师:你们在学习上/都很努力/,个个/成绩优良/。现在我说中文,你们都能听懂了。
琳达: 老师过奖了。我们今后还需要/继续努力//学习中文/。
张老师:现在你们的/中文学习/已经结束/了,最近你们都在干些什么呢?
大卫: 我们正在/收拾行李/,打算/回国以前/到/中国各地/去旅游,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张老师: 你们能有机会到/中国各地/去看看,这对你们/学习中文/一定会/很有帮助/。
琳达: 张老师,希望您以后能有机会到美国去看看。
张老师: 要是有机会,我一定去美国看你们。
大卫: 张老师,这是我的名片,咱们以后/多联系。【多多联系】
张老师: 你们有我的名片。以后学习上有/什么问题/,可以给我写信,也
可以给我发电子邮件。我一定尽量/帮助你们/

当然,汉语的表达方式既然已经丰富多样了,四字结构便不再成为表意抒情描写叙事的主要手段,而是只担任一定的修辞任务。至于什么任务,我孤陋寡闻,不知道有没有专门的学者研究成果,但是我凭一个汉语母语者的直觉可以说,四字结构,特别是四字成语,在我们的汉语心理上来说,不是随便使用的。如果这方面还没有专门研究,这将是一个有趣的题目。现在电脑手段发达,完全可以做以下这个研究,不过本人只抛砖引玉,自知无能为力搞这样一个大工程。

如果上述的论断成立,那么教汉语如果不教好四字成语,并扩大到四字结构,那仅仅是教了一半。



1. 我所见到的教学中的成语学习

1.1一个是在语音阶段,拿来成语小故事让学生读其拼音,同时通过英文翻译了解其意义。在DLI,这种做法伴随的是给学生印发材料,劳民伤财没什么结果。第一并不能练习发音。在这点上,还不如古诗。古诗至少还有个韵律。成语故事则体现不出任何语音的规律性,除了四个音节以外。所以我建议在语音阶段,完全抛弃成语故事的使用。

1.2第二是在课文阶段,常常穿插一两个成语作为点缀来学习。所选择的成语故事的词汇和语法又常常跟课文无关,而且难于学生所掌握的词汇和语法,徒然增加了学生负担而收效甚少。学生并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掌握成语,除非是那种有对应英语成语的例子,如说曹操曹操就到----Talk about the devil and the devil comes。但是学生对这个成语的掌握,充其量是一种机械的英汉代换。

1.3第三是我觉得在介绍成语时,往往偏重有典故的成语,如“井底之蛙,画蛇添足,囫囵吞枣,拔苗助长,朝三暮四,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塞翁失马,画龙点睛,走马看花,对牛弹琴,掩耳盗铃,叶公好龙,滥竽充数,狐假虎威,自相矛盾”,因为讲这类成语的故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有介绍文化的美誉。但是实际生活中作用的成语,大都没有典故。台湾大学的陈立元和国立师大的陈怡静对小说《棋王》的统计表明,没有典故或者说比较透明的成语占90%以上。大陆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词汇表里的成语也是可以望文生义的成语占大多数。

1.4第四是几乎不讲怎样在句子中使用成语时保证句子的语法正确。也就是说不讲成语的句法。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郑培秀的论文《成語句法分析及其教學策略研究》也指出这个重语义不重句法的问题。


2. 我所建议的成语教学


2.1 成语教学要和课文挂钩,以便提供成语的使用语境。课文的编写要考虑到讲什么成语,在什么阶段讲,用什么语境讲。

2.1.1对话教学中可以介绍成语,但是初级阶段的纯交易型对话很难出现成语,所以不安排成语教学。低层次的对话,不宜出现成语,比如不可以在指方向的对话中,介绍“按图索骥”这个成语:

A.请问去美国大使馆怎么走?
B.我给您画个地图,你就可以按图索骥了。

因此如果课程还是处于日常情景交际阶段,没有必要介绍成语。

2.1.2在日常对话中,不少成语的使用,多和态度、价值判断和角色互动有关,因此对话中成语的教学,应该在这类语境中出现,如:

A.小王,你和丽华什么时候结婚啊?
B.结婚?结黄昏!我们分手了。
A.为什么,她跟你吹了还是你跟她吹了?
B.当然是我跟她吹了。哪有老爷们让老娘们蹬了的道理!
A.你也太不地道了吧。人家丽华帮你考研究生,还把你农村户口弄到城里来了。你研究生刚毕业,就跟人家吹啦?你这不是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嘛!


2.1.3叙事文体可以介绍成语,但应该编写成语自然出现的故事情节,比如讲过年洗碗打碎盘子,有人说“岁岁平安”, 或者编写的课文涉及学校学生霸凌,可以设计一个靠着高年级学生撑腰欺负同学的坏孩子形象,从而介绍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

2.1.4 高级阶段多使用真实语料,无须为编写合适的成语语境伤脑筋。随出随教就是了,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把成语当成一个生词一带而过。

3. 教成语要注意的几点:

3.1对成语要进行充分的义项分析

如画蛇添足

包含以下义项:1不必要,2 工作已经圆满完成,3 增加的部分导致与意图相反的后果。

不进行这样的分析,不足以让学生学会怎么正确使用成语。成语的故事,总是在故事结尾点出成语的意义,但是这种意义解释又不是为非母语人写的,当然照顾不到非母语人可能的误解。 所以“画蛇添足”的意义如果仅仅解释成不必要地做某种事情。这种解释并不足以让外国学生充分领会这个成语的意义,而只是领会一部分,从而导致在使用成语中出现误用。比如说“我可以乘公交去机场,可是老王画蛇添足,非要开车送我去不可。”

(程燕2012)称之为“语义偏误” 。她举的例子:

*我终于感到在一道轰轰烈烈的街会那么凡忙[原文]。

* 这几天天气风起云涌,你要注意身体。

3.2.讲成语的意思的时候,还要指出其褒贬义,

因为在词汇表里用英文解释成语的意义的时候,很难体现出褒贬。比如“积少成多”是中性,可以褒如谈储蓄,也可以贬如谈小错变成大错,但是“聚沙成塔”就不会用于贬义。积重难返则主要用于贬义。不正确的使用:

*你的错误会聚沙成塔越来越多。

3.3 对成语要进行定性分析,确定词性,有动词性成语,有名词性成语,有副词性成语等等。

根据一个成语的最常见用法,不一定拘泥成语内部结构:

大张旗鼓是个动宾结构,但是主要不适用做谓语,而是多用于状语,可以定

*我们大张旗鼓。

我们大张旗鼓地干起来了。

(Note:潘维桂编《汉英汉语成语用法词典》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4 变通用法 可拆用吗?可颠倒吗?

任劳任怨——当干部不仅要“任劳”,还要“任怨”。( http://wenwen.soso.com/z/q147849338.htm

夜半三更//三更半夜;离乡背井//背井离乡
七上八下, *八上七下

3.5 句法环境分析。

这个不是分析成语内部的语法结构,如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而是说用一个成语的时候,那个包含成语的句子一般是什么样的。 有什么句式和词语常常和成语呈现一种共生的关系。

3.5.1第一是讲清成语跟其他语法手段的关系,比如能不能用“了”“着”,能否跟某种语法成分,如补语。外国学生所犯的错误,常常是中国老师预想不到而外国学生又“言之有理”的。所谓言之有理,就是他们往往把学过的语法规则误用到成语上。如 “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兴高采烈及了!”(程燕2012:91)又如“自然而然”英文很可能翻译成 natural。外国学生难免说出:“他的中文说得不自然而然。”。 这就是个跟成语有关的句法问题。

3.5.2第二是提醒学生注意成语出现的直接上下文。比如起定性作用的句子常常在成语前边使用“是”、“叫”:

你这不是忘恩负义吗?
你这叫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讲手段的常常用“来”:

他干脆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我们给小鬼子来一个瓮中捉鳖。

在成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上,潘维桂编的《汉英汉语成语用法词典》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6对成语要进行语用分析,讲清使用的场合和意图。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使用起来可以大大提高说话的效率,增强说话的力度,而有典故的成语又有丰富的联想意义。成语的使用也有调节说话人角色互动的作用(参加陈&陈)。

成语使用语境和情境的素材来源一是可以使用语料库,如北大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二是田野搜集,主要是观察日常口语中人们怎样使用成语,三是从文艺作品中收集。特别注意从对白中收集口语交际中使用的成语,考察其语境。

3.7 对成语要进行量的分析。

成语的使用也有少而精的特点。堆砌成语是说话行文的大忌。口语中,一句话顶多连用两三个成语,排比使用多个成语的情况很特殊,都是为了特定的修辞效果,或是因为感情激动,或是为了铺陈写景, 或是为了令人动容, 如凤姐之欺骗尤二姐:

“我今来求姐姐进去和我一样同居同处,同分同例,同侍公婆,同谏丈夫。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亲妹,和比骨肉。”

4. 词汇表中的成语项目

词汇表包括发音,词类,例句和异体用法。成语的词类,不像单词那么容易界定(程燕2012:91)。对于成语的词类性质可以按照惯常用法界定。成语词汇表避免以英文释义误导学生,力求英文释义的可套用性。常做谓语的,英文也是谓语:

投鼠忌器----restrained by negative consequence when dealing with a problem (lit. fearing damaging a vessel while aiming at a rat)

隔靴搔痒---- dealing with a problem indirectly and ineffectively (lit. scratch itchy foot from outside the boot)


词汇表应包括异体用法。 A. 变通用法; B. 衍生用法:
“无可奈何-----有可奈何”(你无可奈何,难道我就有可奈何了?),
投鼠忌器----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


5. 偏误分析

当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学生一般还到不了堆砌成语的地步。所以对他们主要是分析可以用而不用的情况和用了但是用得不对的情况。史式(1979)对成语的使用作了一个风趣简明的小结(p367):

1画饼充饥-----用之不当,没起作用
2 画地为牢----不敢活用成语
3 画龙点睛----用之得当,恰到好处
4 画蛇添足----用之不当且多余
5 画虎画皮难画骨----望文生义,语义不当
6 画虎不成反类犬----乱用错用闹笑话

我想外国学生容易出问题的是1、4、5、6。

要注意对学生成语误用进行及时全面分析。我认为对外国人的错误分析是发展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语法的基础。通过错误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外国人说中文的心理。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语法解释是在中国人学中文的环境中出现不了的。

成语误用常有似是而非的问题,如:

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就各奔前程,晚上殊途同归。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成绩不好时,爸爸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可能为虚构例子)

似是而非,就是可以强行解释为什么用这个成语: 爸爸是工程师,当然会指挥这个指挥那个===》指手画脚。 这是一种相声似的幽默,但是幽默的不是地方就成了偏误。

所以偏误分析要多费口舌。


我曾随机让学生用他们学过的成语和四字格表达方式造句,发现一些问题。这里有些例子。

对症下药

1. 这个周末喝酒是我对症下药。(语义语用不对。学生本意是学习了一周,累得要死了,周末要放松一下,喝点酒。)
2.修车的时候你得对症下药。(句法对,语用不对。虽然修车跟看病相似,但是修车的时候已经很具体了,也就是具体到一个问题了 )
3.如果孩子不听老师的话,你应该跟孩子聊天所以你能对症下药。(句子直接上下文不足,宜补出“发现孩子问题所在,以便对症下药,删掉 “所以”。

转眼之间

4.你别相信我的猫,转眼之间它们已经做恶作剧。(语义错误,他想说的其实是猫常常出其不意地做一些坏事。)

5. 他一会儿跟朋友聊天,转眼之间他们吵架。(修改直接上下文。 这多是修辞问题:他们刚才还聊得好好的,怎么转眼之间就吵起来了?)
6. 二十年以前我儿子出生的,转眼之间他就长大了。(句子语义前后不吻合,或者说这个成语使用的铺垫不合适。20年前出生,已经很久了。这里应该删掉前边的句子。比较“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孩子都上大学了。)。

7. 我刚才跟超人说话,然后转眼之间他就离开了。(语义不对,说话人把这个成语当作"很快地"使用了。

救死扶伤

8. 对我来说喝酒就是救死扶伤。(语义不对,含义不明。学生本意是学习了一周,累得要死了,周末要放松一下。)

9. 这个周末我打算救死扶伤。(语义不对。这个成语不用于具体的行为,故不能用来谈一个计划。)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0. 我刹车弄坏了的时候,我觉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们修我车比我新的好。(语境不对,应该改为定性判断句。没有人坏车的时候马上想到会有好结果,除非别人撞了你的本来要报废的老车。可以改成:“ 我的刹车坏了,拿到修车的地方修好以后,比新的时候还好,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即使这样,也还不自然。因为成语本身的语境是一种损失带来了避免更大损失的幸运: 摔伤了没有被征兵,丢了办公室的钥匙,没有进去,正好办公室发生失窃,避免了被当作嫌疑人,等等。

药不离身

12. 我有心脏病。我每天吃速效救心丸。所以我药不离身。(在这一句,学生本意是描述情况,不是告诉做什么。“所以”的意思是,我这种情况就可以是什么的意思,不是表因果。在这个意义上,学生漏掉了“是”. 可以有两种改法:
因为我有心脏病,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得吃速效救心丸,所以我药不离身。
我有心脏病,每天口袋里都放着速效救心丸。所以你可以说我是药不离身。


13. 我把绿茶看作药。我一感冒就喝绿茶,所以我是药不离身。(把药不离身理解成了药不离病.)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比喻用法

14. 我的孩子回到家总是恶作剧。我去学校问老师。老师说我的孩子被bully。 我和老师谈一谈,让他们停止bully。我的孩子不恶作剧了。所以这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意思满拧)

成语教学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成语的形式。既然大部分成语都不是典故型的,教学的重点也就不在讲故事上。从程燕(2012)所列举的留学生使用成语偏误来看,形式上的错误还是常见的。除了错别字以外,对成语结构的记忆错误也应该是教学注意的重点。比如带有数字、颜色词、季节词、时间词、方位词的成语中,次序有没有什么一般的(不是绝对的)规律,如果能总结出来,对帮助学生记忆有好处。再有就是分析成语的内部语法结构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成语,而不是死记硬背。


成语教学中的练习形式
用所给成语填空
在段落中改写划线普通词语为成语:
给出情景要求学生说或者写出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使用合适的成语
英汉翻译
趣味练习:成语复原,从广告成语复原为本来的成语(见附录)




总之,成语是要教的。成语不同于语言可以自然习得。即使汉语本族语人也会犯错误:

1.在十四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名将罗雪娟不孚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绩刷了新的亚洲纪录,并且为中国队再添一金。(不孚众望,不使群众信服。意思反了。改为“深孚众望”或“不负众望”。)

2..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不能形容商品。)

3..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狭路相逢,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不可用于老友见面。)
4.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要说成“对……漠不关心”。)
5. 近一段时间来,巴以暴力流血冲突持续加剧,巴以和平面临空前绝后的威胁。(“巴以和平面临的威胁”是空前的,但今后可能更严重,不会“绝后”。)

(华语网 http://www.thn21.com/base/yu/22808.html



如果中国人尚且用不好成语,遑论外国学生。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成语教学。

5. 成语教学中的练习形式
?        用所给成语填空
?        改写普通词语为成语
?        给出情景要求学生使用合适的成语造句
?        英汉翻译
?        趣味练习:成语复原,从广告成语复原为本来的成语
一“明”惊人, 一“网”情深,  “琴”有独钟,“咳”不容缓
?        排序练习: http://www.studystack.com/flashcard-413335
?        成语接龙:用前一个成语任何字说出下一个成语:
画蛇添足-画饼充饥—饥不择食—择路而逃—逃之夭夭


References

陈立元、陈怡静:从语言经济省力原则与礼貌原则看成语
http://edu.ocac.gov.tw/discuss/academy/netedu03/papers/C12.pdf

程燕 (2012):.基于语料库的中级留学生四字成语偏误分析——以汉字背景的学生为考察对象[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2(2):88-92.

史式 (1979) 《汉语研究成语》,四川人民出版社

邹洪民和刘向晖(2002?)“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深圳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pp87-89






附:成语广告趣题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修改广告中篡改的词语,还原成语本来面目;还有一类会析广告成语用法特点。下面是收集了30条广告用语,请你试分析一下。
  眼镜广告:一“明”惊人
  网吧广告:一“网”情深
  钢琴广告1:一见钟“琴”“琴”有独钟
  药品广告:“咳”不容缓
  治结石病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胃药广告:一“不”到“胃”
  补品广告:“鳖”来无恙
  某蛋糕广告:步步“糕”升
  烧鸡广告:“鸡”不可失
  快餐店广告:“烧”胜一筹
  饭店广告:“食”全“食”美
  赛马广告:乐在“骑”中
  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
  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
  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
  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
  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
  空调广告:终生无“汗”
  打印机广告:百闻不如一“键”,不“打”不相识
  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
  洗衣粉广告:“衣衣”不舍
  洗衣店广告:洗新革面 “衣衣”不舍
  服装广告:百“衣”百顺
  服装店广告:“衣帽”取人
  某房产公司广告:万“室”俱备


2022-4-5 12:4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