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与大家共同学习故事的逻辑性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eili

#1  [转载]与大家共同学习故事的逻辑性

与大家共同学习故事的逻辑性

作者: 孙新华

    最近,故事论坛上谈得最多的是故事逻辑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我国明朝时候,大凡五品以上的高官,他们的公堂上往往会挂有一块横匾,横匾上写有六个大字:“天理、国法、人情。”这横匾就相当于他工作的座右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时的中央政府不可能像今天下发这样多的红头文件,也就是说不可能像今天管得很细,管得很具体;那时的法律也是很宏观的,没有这样多的条款。当官的在处理许多具体事物上,或是评判某件事的对与错方面,很大程度上就要靠个人的主观推断。因此,那时把这些推断都称之为“断事”、“断案”。他的这个“断”也不是没有依据,依据是什么?就是横匾上的“天理、国法、人情”。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写手在编造某一个故事的时候,中央不可能给你下个文件说这个故事写得写不得,写手也不可能请个律师做你的法律顾问。实际上我们的写手在编造某个故事前,就是一个明朝的官,就在“断”。这个“断”也要有个依据,我认为这个依据也应该是“天理、国法、人情”。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戏剧受到电视节目的冲击,上至国家文化部,下至地方文化局都把抓剧本创作当作工作的重点,只要出了一个来势较好的剧本,文化局就会请来各路高手开剧本座谈会,采取“打群架”的办法帮着把剧本推上去。象这样的座谈会我不知道参加过多少次。会开多了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高手们看作品的时候首先不看这个剧本的艺术效果,而是先看作品的逻辑性,也就是说经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推敲的被称之为“立得住,”“骨架很稳”,经不起推敲的就叫“这个戏写垮了,”“这个戏是无中生有”。至于艺术效果怎样,曾有人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姑娘再美可她是石女,男孩再帅可他是太监。有人还打了一个比方,说逻辑是基石,情节是基石上盖的房屋,基石不稳,房屋再漂亮也要倒塌。我这样说不是不要艺术效果,艺术效果不仅要,而且非常重要,但他必需要建筑在可信度上,就像我们交朋友,这个朋友不可信,在玩虚情假意,你还当他是你的朋友吗?当然,这是写戏,写故事要不要这样的“推敲”我就不知道了。

    《西游记》有一个天大的漏洞,有人问,孙悟空一跟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力大能把定海神当棒来戏耍,他为什么不背着唐僧一跟斗翻到西天去呢?后人做了这样的解释,说孙悟空是神身,背凡人寸步难行。今人的解释就更为科学了,说孙悟空的跟斗快如闪电,唐僧在他肩上经得起空气的摩擦吗?不管怎么说,总算堵了漏眼,要不堵,令炎黄子孙不服。
    写神话故事也有人推敲,更何况以现实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呢?

    我在念书的时候曾有位教授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个成功的作家他必需经历四个阶段,一是“想点子”;(当你为点子而犯愁的时候,其实你还处在初级水平。)二是想性格;(性格出来了,只能是你把点子变得圆润光滑了。)三是写人情;(知道写人情了,你的人物就鲜活了,就我了血肉)第四是写人性。知道围绕人性写作品了,作品中的漏眼就会少许多,因为你就知道了哪些事是人做的事,哪些事不为人所持。真正到了第四阶段,你才会忽然发现,想点子是一件多么幼稚的事情。我常拿这段话检查我自己,我发现我还处在想点子的初级阶段,常为想不出点子写不出作品而发愁。

    因为在学写故事,拜读了许多故事作品,好故事我这里就不说了,除去这些好故事,我又发现了一种“故事现象”:有些作品总是把开头做得很大,触目惊心。很大和触目惊心不是不好,问题是后面的情节要与之匹配,要符合天理、国法、人情。不符合的且不说“立不住”,起码也是龙头蛇尾,虎背虾腰,就是一只纸老虎,貌似可怕却不堪一击。

    有人说作品需要特定环境,只有特定的环境才有人物的特殊行为。这一点不仅不假而且很重要。问题是不要为特定而搞“假、大、空”。再说,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行为也要符合逻辑。比方说某人上了飞机,这飞机就是特定环境,不等于飞机上了天就等于这个人物长了翅膀。他在飞机上的行为还是人的行为,不是鸟的行为。

    罗嗦了许多,在罗嗦的同时我发现我也犯了一个错误,在班门弄斧,在好为人师,在招惹是非。错误犯了, 但用心是好的,希望大家多出作品,多赚稿费。同时也希望朋友们不要砸我,和老头叫劲没意思。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尽力而为。
2007-6-16 22:3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enfangd


#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7-6-17 03:39 AM:

《西游记》有一个天大的漏洞,有人问,孙悟空一跟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力大能把定海神当棒来戏耍,他为什么不背着唐僧一跟斗翻到西天去呢?后人做了这样的解释,说孙悟空是神身,背凡人寸步难行。今人的解释就更为科学了,说孙悟空的跟斗快如闪电,唐僧在他肩上经得起空气的摩擦吗?不管怎么说,总算堵了漏眼,要不堵,令炎黄子孙不服。
    写神话故事也有人推敲,更何况以现实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呢?

谢谢为力转来这篇贴子.

关于"西游记"的这段论说,其实有问题.

"说孙悟空是神身,背凡人寸步难行。"这个解释疑是来自书中的一个章节里,不过引用错了,
书中说,"唐僧是神身,所以孙悟空背不动".但是,问题在于,
妖怪背唐僧毫无问题,这就有逻辑的问题了,为什么孙悟空连妖怪反而不能及?

今人的解释更说不通了,孙悟空如果只能翻快跟头,不能翻慢跟头,那么果林如果只是在不远的前方,
孙悟空就没法到达了,因为一翻就过头了.这样如何去找果子吃?这同样讲不通.


2007-6-17 06:57
博客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侃山闲聊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