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阅读可以致癌!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冷热

#1  阅读可以致癌!

这两天心里不痛快,中午去附近的市图书馆里转,看到阿城的<<威尼斯日记>>,因为前几天从陈丹青的文章里读到过阿成,便随手翻开来看,在第二十七日这一天里,阿成写道:“我不喜欢北京图书馆,甚至不喜欢所有中国内地的图书馆。内地图书馆常常夸耀收藏了多少万册书,但需按等级申请借哪一类书。我不是这个等级系统里的人,所以只好读不到什么书。中国为什么要发明印刷术呢?可能是预测到可以印钞票吧。”

这个钟阿成,真有些想入非非了,但是细细地想,却不能不承认他说得有道理。我对于中国的出版物向来比较关注,不是别的,是因为自己过去在里面混过,曾经负着使命感,喘着粗气,费力地在这块文革以后荒芜了很久的土地上面耕耘。我工作过的杂志社是一家有影响的大型文学期刊,在上面我提到的这个外国图书馆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这个杂志的每一期。我拿起杂志,心里有些激动,但是也有些羞愧。为什么?我在每一期的上面都闻到刺鼻的烟草味道。杂志社的社长由某某卷烟厂董事长兼任了,某一期特刊上还赫然印着:某某杂志创刊二十周年,“是文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烟草界的一件大事”!

我对于文学的认识实在浅薄,尤其改行计算机后,自觉与大陆文学更隔得远了。捧起大陆某些文学作品,往往先把自己搞得一阵心惊肉跳。文学到底是什么?似乎越来越说不清楚了。文学“大不过历史深不过哲学”,既不能济世也不能匡时,什么也不是了。但是在什么也不是的同时又什么都是了,风花雪月吃喝拉撒睡,折扇口红伟哥胸罩避孕套。那“把手伸进去XXXXXXX(以下省去XX字)”的小说散文慢慢我也能看了。可是看到人们如此这般地阐述文学和烟草的关系,我还是要象中学生那样的枉然无措了。

烟草是什么?烟草是尼古丁。在香港,每只烟盒的上面都印着“香港政府忠告市民:吸烟可以致癌”。西方很多国家和议会里经常展开禁烟提案的争论,蕴酿着一个比一个更厉害的法案,电视和正经出版物里绝对见不到烟草的广告,连慈善机构都知道拒绝烟草商的赞助。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里,机关学校餐馆甚至赌场都明文禁止室内吸烟,有的大学正在着手努力在校园之内向吸烟者举起红牌。我不敢说西方和香港的月亮有多圆,但仅此一点,我向表现出起码良知的文化致敬。

一时找不到大陆每年因吸烟致癌死亡的统计数字,但是知道大陆有些地区吸烟者的最低年龄已经降到十岁不到。这是很让人触目惊心的。这样的民族不仅球踢不过人家,而且说起“不”来也烟气十足。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作为社会良知的媒体和出版物良心大大的坏了。打开电视报纸刊物,酒气熏天烟雾扑鼻。就在上面我提到的那家杂志上面,轻而易举你就可以找到如下标题的“报告文学”:“前进中的某某卷烟厂”、“某某卷烟厂狠抓质量管理更上一层楼”。不知你的感觉如何?光看这种标题我就想起了鲁迅的呐喊。

真不知道该如何界说这样的“先进文化”了!

余杰有篇杂文<<太监中国>>,说的是中国文人自宫的勇气。太监们自断命根,表现了男人的无奈和变异。文学和烟草搞在了一起,局长和小姐搞在了一起,警察和黑社会搞在了一起,政府和开发商搞在了一起,而且不再有那种羞于见人的二奶情怀,剩下的只能是那种可以被称作谋财害命的杀机了。

突然也想起高尔基的名言: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同志,在没有扑下去之前,最好先看清了你面前摆的是什么?

中国古老的印刷术自发明以来又阐述过多少真相和真理?我劝有志于出版或出版物的朋友们,为着这个民族和自己的后代,各位要守住了做人的底线,想想是不是应该在自己的出版物上面印出:本书作者忠告读者,阅读可以致癌!

(2006,8,30)


2006-8-30 14:0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兰若

#2  

文学“大不过历史深不过哲学”,不过文学又涵概着历史哲学,就好像把一些原材料做成了像样的菜一样,可以有各种口味,选着健康的吃就不致癌啦。。。呵呵,这个关系有些象化学,数学,物理呢,嗯,文学的作用也有些象化学的样子。。。

沙发~


2006-8-30 14:16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诗鸿

#3  

〉〉守住做人的底线。〈〈

说得好!

(冷兄你让我白瞎了两天功夫啊。现在可以去给资本家干活了)


2006-8-30 14:2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谁是我?

#4  

难道我的鼻子不行了?怎么我闻到的是钞票气味、不是“烟草味道”。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冷热 at 2006-8-30 07:09 PM:
...
我在每一期的上面都闻到刺鼻的烟草味道。
...



2006-8-30 14:2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seeyourlight


#5  

冷热说: 谁愿意跟你们中学生在一起混? 你们会上房揭瓦吗? 你们会上树掏鸟吗?

看见冷热, 逗逗他.

这篇文章我还真支持,等会儿找我原先的一个贴子来顶一顶.


2006-8-30 14:48
博客   编辑  引用

seeyourlight


#6  

我们每日的思想, 阅读到的东西, 真真实实地影响我们的健康和幸福, 所以一定要注意.

这不是说当我们有低能量时, 就把它压抑下去.能够对自己的低能量敏感, 通过适当的表达方式把它释放掉, 是很重要的.

但在平日的阅读中, 让美好的, 引领我们向上的思想充满我们. 就象我们的饮食健康一样.
我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 这也应该是我们新文化的一个基石: 明白思想,语言,文字的重要作用.

有的讲员建议大家不要收看晚间新闻, 因为新闻里播放的无外乎战争,灾祸,麻烦. 看了这些马上入睡对我们的健康是不利的. 如果你收看了这样的新闻, 建议你作个祷告, 把事情交托给上帝, 求他的看顾和保守, 这样做也会真实地帮助他人, 并且让自己有平安.

我们聚焦的东西就会铺展开来, 那么你把自己的能量聚焦到哪里?

知道一切都在一双慈爱的手中, 常对自己说: 一切都好!(All is well!)


2006-8-30 14:50
博客   编辑  引用

牡丹妹妹

#7  

>>高尔基同志,在没有扑下去之前,最好先看清了你面前摆的是什么?

佛拉基米尔一里奇同志好象是说过这么一句。

你突然就冒出来了,冷兄!
哈哈哈哈!


2006-8-30 14:5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独善斋主

#8  

〉〉我劝有志于出版或出版物的朋友们,为着这个民族和自己的后代,各位要守住了做人的底线,想想是不是应该在自己的出版物上面印出:本书作者忠告读者,阅读可以致癌!

唉,冷热,要想守住做人的底线,就赚不到钱!


2006-8-30 14:59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9  

阿城的《威尼斯日记》确实很好的:  
http://hnqyyz.com/wenxue/wx/01-author/a/01-a_cheng/005.htm

声名:网上阅读,致癌盖不负责!

>余杰有篇杂文<<太监中国>>,说的是中国文人自宫的勇气。太监们自断命根,表现了男人的无奈和变异。

是这样么?我知道许多贫穷人家的孩子,很小就“阉割”了的,怕他
们还不懂事吧。

就象人类“阉割”牲畜。。。何来自断命根,男人的无奈和变异?

有些可能变成了某一乡一地的职业传统,这个另论。


2006-8-30 15:0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尚能饭

#1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独善斋主 at 2006-8-30 07:59 PM:
〉〉我劝有志于出版或出版物的朋友们,为着这个民族和自己的后代,各位要守住了做人的底线,想想是不是应该在自己的出版物上面印出:本书作者忠告读者,阅读可以致癌!

唉,冷热,要想守住做人的底线,就赚不到钱!

那“线”和“钱”不就只差半边吗?守也难--但像冷热小子这种死脑筋,他偏要守!你斋主不也是这副德性吗?否则,您现在也不会跟我们这些草民在一起鬼混不是?



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
2006-8-30 15:2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11  

明清时成年男人自宫以求进宫发达,成为一时风气。搞得朝廷都要三番几次明文禁
止,自愿自宫者(什么话,自宫有不自愿的吗)非但入不了宫,还要被治罪。

这篇不错。中国文人是有一种自宫传统的,不是为皇上自宫,就是为财神爷自宫,
反正自宫了方能进宫。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w at 2006-8-30 04:00 PM:
>余杰有篇杂文<<太监中国>>,说的是中国文人自宫的勇气。太监们自断命根,表现了男人的无奈和变异。

是这样么?我知道许多贫穷人家的孩子,很小就“阉割”了的,怕他们还不懂事吧。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6-8-30 15:4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yuyue

#12  

某某杂志创刊二十周年,“是文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烟草界的一件大事”!

绝妙好辞!


2006-8-30 16:5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3  

愿冷兄常来。


2006-8-30 21:0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风信子

#14  

冷热真是性情中人,看他的文字,也经常有些“心惊肉跳”的感觉。


2006-8-30 21:4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杜欣欣

#15  

跟冷兄一贴,这是旧文,文章写得不精密。所以只当作一个跟贴。

吃字偶得

人类文明以语言文字分界,语言文字在人类文明史上举足轻重,而有文字记载的才被称之为历史。语言文字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甚至说过:“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 。

12岁之前,我只有<< 安徒生童话>> 等几本书 。我的父母也不过拥有鲁迅全集中的几集和唐诗宋词等不多的几本 。不知是因为儿时记忆力特好,还是只读那几本书,至今不但记得其中的情节,而且还能背诵其中之妙句。

当我阅读的欲望随着年龄增长,正好赶上文革,把书籍都革掉了。少年的我千方百计地找书看。因为借的是‘禁’书,就必须快读。大约5-6小时,我就可以读完一本<<复活>>。当时,我自以为本领了得。年齿渐长,方知山外有天。国学大师马一浮曾用3年的时间,读完杭州文澜阁所藏的<<四库全书>>,共计三万六千三百册。

处於求知欲最旺盛的年龄,如果连最好的书都读不到,就会患上文化营养不良症。但是所幸,那些被藏庇下来的书都是人们最珍爱的,无意之间,优胜劣汰。

1980年代,禁忌初开,出版界以开启民智为要旨,出版的大部分是名著,基本杜绝庸俗出版物。那是读书的黄金时代,也天然地为我提供了一个读好书的环境。

自工业革命以来,印刷术一日千里,出版物浩若烟海。但是无论如何,相对于今日媒体如洪水猛兽般的规模,还是不能同日而语。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於书面和(或)口头文字的包围之中。即使不读书不看报,掌握话语霸权的媒体也同样让你不得安宁。

仅在中国大陆,每年大约出版17万种书。不幸的是,其中之99.9%的寿命不过两年。即便印刷的都是“精品” ,请问哪有空间容纳如此众多的书籍?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空间。号称<<四库全书>>,不过区区三万六千三百册,我很怀疑,当今还会产生马一浮这样的人物。其中多少垃圾,诸位比我更清楚,不再赘言。

一个患上文化肥胖症的时代,犹如一个肥胖病人,那些赘肉需要不断地补充能量,把原有的人体精华也化为赘肉。在一片垃圾之中,寻找好书,判断好书,费时费心,还费视力。

一位非常令我尊敬的朋友告诉我这样的一种现象。当年有两位大陆作家来到香港,完全听不懂广东话,也看不大懂以广东话为主的刊物。虽然他们生活在中文世界,却与中文完全或部分地隔绝,无意间,他们保持了文字的清新,成为香港最好的作家。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虽较他国发达,但毕竟赶不上当代。历史沉淀下来的而且古人翻来复去也不过那几本经典,比如<<诗经>>、<<老庄>>、<<楚辞>>、<<唐诗>>、<<宋词>>和<<古文观止>>等等。古代诗人发表自己的作品,不过是将其诗作题于壁上(那时虽无版权问题,但是剽窃历来为人所不齿) 。如果看到别人的诗比自己的好,只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见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 。相对于年代的悠远,那留下来的文字数量非常的少,只有最好的词句才能流传于世。

在大自然和时间面前,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渺小,时间会对作品做出最后的裁判,而非一时的名气。

反观当今中国大陆的印刷量,难道精神产品是以量取胜?更不必说这样大量的废物对民族精神文化的污染。

在文化饥渴的时代,专政的禁锢谋杀了许多有才华的作家,不幸之中,如王小波先生在<<我的师承>>一文中提及的查良铮先生,虽然被迫将自己的才华献给了翻译事业,却又为黑牢中的读者带来一线亮光,那些少数却非常幸运的读者将身心尽量侵染其中。在生活的沉重和苦难中,有识之士在读书之余反复思考,我们才有了林昭、王小波、胡平、杨晓凯等等。

对于读者来说,有书读的时代当然好过没书读的时代。然而,在以商业为目的文化肥胖时代,媒体制造了一个喧嚣浮躁的氛围,剥夺人的思考空间,予人以知识的假象和名气的虚幻,并为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文化’混混和骗子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使他们成为社会的蛀虫。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许多有才华的作者也难逃思想和文字上的庸俗浅薄。可以说,相对於文化饥渴时代,这样的文化肥胖时代同样不适合产生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和哲学家。这个时代也未必不以文化的极端贫乏而载入史册。

在一个非多元价值的社会里,由於垃圾读物无孔不入,我既不具有因方言形成的屏障,也不具备大贤康德罗素之坚强而独立的头脑,就只能采取有意隔绝,即拒绝阅读任何垃圾出版物,不听广播不看电视,尽量地将自己与大众媒体隔绝开来。对於大陆近半世纪来的作品,我只读并且反复地读那少数的几本好书,比如<<美的历程>>,<<论言论自由>>,<<黄金时代>>和<<往事并不如烟>>, 以保持自己文字的干净和思想的清晰。

可惜的是,我在近天命之年才懂得这个道理。
记于2004年7月4日


2006-8-31 10:0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谁是我?

#16  

我比你更极端,我几乎只读从公共图书馆借的英文“老”书。中文“新”书,已经有
若干年都不读了。苏轼诗选集,我还是常读的。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杜欣欣 at 2006-8-31 03:06 PM:
跟冷兄一贴,这是旧文,文章写得不精密。所以只当作一个跟贴。

吃字偶得
...
在一个非多元价值的社会里,由於垃圾读物无孔不入,我既不具有因方言形成的屏障,也不具备大贤康德罗素之坚强而独立的头脑,就只能采取有意隔绝,即拒绝阅读任何垃圾出版物,不听广播不看电视,尽量地将自己与大众媒体隔绝开来。对於大陆近半世纪来的作品,我只读并且反复地读那少数的几本好书,比如< <美的历程>>,<<论言论自由>>,<<黄金时代>>和<<往事并不如烟>>, 以保持自己文字的干净和思想的清晰。
...



2006-8-31 12:5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hotel

#17  

>>我只读并且反复地读那少数的几本好书,比如<<美的历程>>,<<论言论自由>>,<<黄
金时代>>和<<往事并不如烟>>, 以保持自己文字的干净和思想的清晰。

十分赞同。读好书,还能保持心境的平和。


2006-8-31 13:5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侃山闲聊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