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 年终话节日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fanghuzhai

#1  [原创] 年终话节日

年终话节日

方壶斋

住在美国的华人, 一年的最后三个月要经历很多节假日,有中国的,有台湾的,有美国的。10月 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 今年网上有新的提法, 叫做中共建政纪念日。提出这种说法, 是挑战“国庆节”的说法, 因为中国之存在, 非自1949年始。其实这种挑战,并非是一箭中的的,因为我们都知道, 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周年纪念,不是中国建国周年纪念。说中共建政也没有错,只是“中共建政”这个提法,并没有成功地挑战了什么。

对于海外大陆华人来说, 特别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华人来说,如果他不是一个政治异见人士,十一总是有节庆的味道。相信在不少美国大学里, 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会在领事馆的协助下搞一些庆祝活动。即便是小地方联系不上组织的,今年也能通过电视兴奋一番,因为今年有阅兵式可看。看完以后,也有不见面的网友在一起对它评头品足,足以符合共同参与节日热闹的标准。

10月10号是双十节, 在台湾定为国庆节,在大陆则叫做辛亥革命纪念日。因为大陆不承认是国庆,所以没有放假。不用再挂国旗,自然就没有节日的热闹气氛。咱没去过台湾,不知道台湾人怎么庆祝双十。有一年恰逢双十到旧金山,倒是看到唐人街里多飘扬了一些青天白日满地红,颇有些节日气氛。身边的台湾人,倒是没听说怎么吃吃喝喝庆祝的。我倒觉得这个双十,台湾大陆都应该定为“中国共和节”或者“汉室复兴节”加以庆祝。后者怕有破坏民族团结之嫌,所以还是不叫也罢。

10月底,是美国的骸髅阴节,意思是鬼节。31号晚上可以参加装神弄鬼聚会。小孩子则把自己打扮成自以为可以吓坏大人的样子,去挨门挨户敲诈屋主:“招待还是招灾?”屋主则乖乖奉上一些糖,把这些小祖宗打发走。每到这一天来临,总会听到同事在办公室说, 给小孩子们准备了什么什么糖果, 还会提起以往小孩子来要糖的趣闻,说明这个节日在其个人日程表里是占有一定分量的。

我从来没有参加过鬼节的化装聚会。 我倒是很想参加一次,可惜没人请我。 这基本上是洋人的和年轻人的玩意。华人之参加,或者是因为他们是香蕉,黄皮白心, 早已与洋人无异了;或者是因为他们是留学生, 被同学邀请了去。象我这样的接近不惑之年的决少有机会参加这种鬼把戏。我能去参加的, 是去看鬼域,不用化妆,带着一颗没有大毛病的心脏去就可以了。这种鬼蜮,相当于四川丰都的鬼城,只不过不完全是机械的,也有人扮做鬼怪冷不丁出来吓你一下的。

进入11月,1日是墨西哥人的亡人节, 是他们欢欢喜喜给死去的亲人扫墓的日子。在美国的墨西哥人都会过这个节。 华人则与此无缘了。不过我建议华人去看看,会改变中国人以死为丧的传统观念。

11月里美国放假的节日有老兵节。如果家里没有老兵, 则这个节纯粹是个休息日。这跟中国的青年节,妇女节,儿童节,教师节什么的属于一类,是政治性的, 不是民俗性的。民俗的节日, 则当属感恩节。感恩节的地位,有点像中秋节,对家庭很重要。凡是能回家吃饭的,都应该跟家里人吃火鸡大餐。吃饭的时候有个习俗,是说说一年里自己有什么事情值得感谢。那么这也是一个家庭交流的节日。美国人在感恩节里还特别好客。如果他们认识外国留学生或者单身的外国同事, 很不喜欢看到他们在感恩节的时候看到他们没有地方去,所以就邀请若干到自己家里来。
感恩节的主食是火鸡。菜场里卖得很便宜,不到一美元一斤。华人一般嫌火鸡肉粗,但是有家庭的华人, 在感恩节自烤火鸡的也大有人在,说明是入乡随俗了。有的人还能发挥中华烹饪之精神,把火鸡做成烤鸭,可惜尚未见到有商业化的, 否则也可以给美国感恩节食谱增加一朵奇葩了。建议华人社会尝试一下麻辣火鸡、古姥火鸡、五香火鸡、糖 醋火鸡、水煮火鸡等等。在美国,华人社会的最大问题是窝里美,关起门来享口福,很少想到要自创名牌,打入美国饮食主流社会。怪不得洋快餐能打进中国市场,而外国则没有炸酱面连锁店。

自从不当留学生或者访问学者以后, 我每年的感恩节都是在公共场所度过的。有的时候是做义工,大部分的时候是去做客,跟很多的陌生人在一起吃火鸡餐。我几乎没有美国同事,所以被请到美国人家里的机会几乎没有。我又是个及其独立的人,所以被请到中国人家里的机会也几乎没有。加上中国人家里烤火鸡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我被请到的机会就是少之又少了。倒是今年感恩节前,一个菲律宾同事邀请我去参加教堂的拼够 (bingo),说赢了火鸡的话跟他们家过感恩节, 让我着实感动了一次。结果好几只火鸡,都被别人赢去了。

感恩节后的黑色星期五,相信不少华人早已经随大流起五更去排队买便宜货了。此不赘述。 只是不知道有没有对这一天牵肠挂肚的。如果有, 那这一天则是真正在华人社会也民俗化了。

感恩节后的重大节日当然就是圣诞节了。在国内上学的时候,圣诞节还是一个宗教的节日。 学外语的自然有个理由举行圣诞活动,比如唱唱外文的圣诞歌曲, 举行圣诞舞会什么的。这也算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学习吧。 这在学校里已经成为风气,可是校方还要声明一下,不准这些活动打着圣诞的旗号,要打就打元旦的旗号,否则就是政治上不正确。现在在中国, 圣诞已经堂而皇之地世俗化了。商家争先恐后推出圣诞大餐。大城市里,商厦前面耸立着巨大的圣诞树,光彩照人。相比之下, 美国的圣诞节反而有些冷清。记得我在美国的第一个圣诞节, 竟怪异为什么只放假一天。我是在华盛顿一个大学同学家过的圣诞。我们圣诞前夜去参加了中国使馆的一个聚餐会。然后就是呆在同学家里,没有什么活动。 我相信这是因为同学没有彻底美国化,所以不搞唱圣诞歌曲什么的。 不过也难说,家里有客人,自然会拘束一些。我想要是在美国人家里做客可能就不一样了。很可能会唱圣诞歌曲, 也一定会请客人加入。但是圣诞节的热闹,也仅限于此了,远不像中国的春节。本来圣诞节只是基督教的节日,不管多么世俗化,还是脱不了宗教的味道。


圣诞节在美国有双重性, 它是一个宗教节日, 也是一个家庭节日。作为家庭节日, 它的主题是家人团聚、圣诞夜聚餐和互增礼品。作为宗教节日, 它的主题是庆祝耶稣降生。对于没有家庭的人来说,过圣诞节的方式,不如采取宗教式,因为毕竟教堂里不会只有一个人,所以不会觉得很孤单。如果不采取宗教式, 则可以采取社区式, 参加社区的圣诞活动,以获得一种虚假的归属感。

节日的本质是什么? 是人事,不是时间。如果没有人事即节日的习俗,节日就是个空架子。 人事分为两种,一种是公众的,一种是个人的。 公众的如大年三十吃饺子,差不多人人如此。 个人的则是人际关系的重申,包括家人的、同事的、朋友的,客户的,上下级的等等。逢年过节,相互走动,互增礼品,请客吃饭,人际关系就得到了一次刷新。

当然, 人际关系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也就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但是不管人际关系多么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利益的和非利益的。在节日里得到刷新的人际关系,既有利益的,也有非利益的,都是人类社会躲不开的。在我个人来说, 我喜欢在节日里刷新的, 是没有利益交换的人际关系, 这样的关系没有献媚、虚伪、阴谋、算计,也就没有压力。

记得小时候过春节,电台里有有奖猜谜的活动。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春节晚会。 家里人在一起猜谜语,还弄点小猫腻,一个答案每个家庭成员都寄一份,以图得到一个小礼物。现在我已经回想不起来那时的具体情景了,但是这样的家庭娱乐,无疑给家庭成员之间增加了凝聚力。

上学以后,随着年龄增长,一些涉及感情的活动,渐渐离开家人而转向同学。一些节日的活动,也是跟要好的同学在一起玩,非常开心。到了外地上大学则更加如此。

家里的大人自然也有其过节的方式。老街坊互相串门,没有什么利益要维持,维持的只是不同家庭之间的友谊。我跟外祖母一起住。外祖母的社会关系,都是湖南人。串门的时候,提上一点点心,或者谁回过乡带回来的一些特产。跟来的小孩子们则自玩自的。外祖母是个家庭妇女,相互串门的也是平头百姓,可是社会地位的平凡并不影响交往的诚挚。有一年,外祖母的一个朋友廖老太太(记得是广东人),要永远离开北京了,因为腿脚不方便了,让儿子背着来跟外祖母辞行。又过了多少年以后,已经定居国外的儿子回国,还不忘(或是受母之托)来我家看我姥姥。可惜我姥姥那时已经不在北京了。那个时候没有电子信件。人一走,就是天各一方。多年不通音讯,却不忘老友,其情可叹也。

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习俗也多些。大扫除,送灶王爷,拜祖先,守岁,拜年。这些活动与其说是在刷新人神关系,不如说是在刷新家庭关系。如果一个家庭在这样的节日里不能聚集到一起进行这些民俗活动,则离精神上的解体不远了。当然,随着社会的变化,很多传统丧失了,但是在新的条件下会产生新的传统,新的凝聚人际关系的仪式。

人在海外,远离家庭。即便回国探亲,也并不总能赶上传统节日,和家人过节的机会便少了很多。由此而来的后果便是和家人渐渐生分,弄到最后,自己都没心情回去了。这样的事,这样的人,也是有的,也算漂流海外的无奈吧。


2009-12-12 23:1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