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李兆阳谈诗之十四:东方审美趣味:高、远、天人合一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zhaoyang

#1  [原创]李兆阳谈诗之十四:东方审美趣味:高、远、天人合一

李兆阳谈诗之十四:东方审美趣味:高、远、天人合一

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短短四句诗,让中国文人吟咏了一千多年。不见古人不见来者,独也。以独身之小,置于天地之大、之悠悠无尽,独身没也,其远、其大、其高,与天地同一。这是天人合一:以人境入天境。李白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高、远、迷丽,也写出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天境入人境。可以说,“天人合一”,是“高”、“远”境界的最高境界。

但中国人谈天人合一,同样的话,却有不同的意涵。儒人谈天人合一,和李兆阳谈天人合一,同样的话,却说不同的事、不同的境界。儒人的天人合一,自卜卦始,以天象兆人象、事象、物象,比如《周易》、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再以“天道”中日月运行的行为 -- 所谓“天理” -- 规范人理,便出现儒家的伦常纲纪:天地君亲师,三纲五常。所以,儒家的所谓天人合一,是规范性的,约束性的,不过是统治阶级治理天下的工具而已。

反之,老庄一派的“天人合一”,却是一种完全相反的境界。老庄一派的“天人合一”,虽说可以从《老子》中找到根源 -- 所谓“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可以是天人合一,但老庄的天人合一观念,却是在庄子中被完全表述的。在庄子的《齐物论》,把我们的日常观念如大、小,高、低、善、恶彻底地相对化,而《逍遥游》又把天、地、人、物、古、今、醒、梦等分际彻底泯灭。这样的天人合一,使人和天地、乃至万物,真正意义上达至混元合一,是彻底的天人合一,可以这么说,《庄子》之于《老子》,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庄子》发展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庄一派所谓的天人合一,是释放的,也是自由的,也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再谈谈东方和西方的根本区别。西方之别于东方,在于西方(1)个体的独立性,(2)平等的观念。个体的独立性,源自古希腊的公民意识,而平等的观念,源自犹太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意识,也就是所有人都因原罪在罪中平等。而个体的独立和独立意识以及平等的观念,正是中国所缺乏的,造成这种状态,其原因也是儒人的“天人合一”。如上所言,儒人谈天人合一,只不过是把天象变成人象而已,把日、月变成太阳、太阴,再把“君”变换为“阳”,“官”变换为“阴”,老百姓则是成为无足轻重的“民”或者“草民”。在儒人看来,阴阳和合顺化,就能风调雨顺,天下太平。这就是所谓的“官本位”。而老百姓,除了能“载舟覆舟”之外,只不过是“官本位”这个天人合一的系统中,被“纲”“常”网住的沙子而已,在纲常不及的地方,就成了孙中山所说的“一盘散沙”。虽说有那么多忠臣死柬要“重社稷”、贤圣喊“民为重、君为轻”,但社稷,说透了只是纲常而已,而民再如何重要,也只是纲常网住的沙子而已。可以这么说,儒人谈天人合一,让中国社会失去了支撑这个社会的老百姓作为生命独立个体的独立性,而儒人的纲常,让中国人丧失了平等的观念。

如果说中国文化中有平等观念的种子,那么这粒种子就是老庄。老子的无为论,貌似消极,其实积极。众所周知,《老子》所谓的为,实际上指的是“治理”行为,是外在于物事、人事的“治”和“理”:把老百姓视为“治”、“理”的受体,实际上已经把人物化。所以,在治人者眼里,被治理的老百姓,已经不是站在自己面前、有独立人格的、和自己平等的生命个体,而是被治理的对象而已。在这个意义上讲,《老子》无为,就是让生命按照自身的状态生存和发展,不把百姓对象化、物化,这样发展出来的生命,才是正常的、非病态的、独立的生命,这样的个体意识,才是独立的个体意识。而庄子齐物,换个说法,就是物齐,也就是平等。所以,和儒人的天人合一相反,老庄一派的天人合一,是平等的天人合一,是释放的天人合一,也是自由的天人合一。可以这么说,老庄思想中所体现出的独立和平等意识,和古希腊传统和犹太基督教传统所体现出的独立、平等意识,殊途同归。而老庄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所体现的解放和自由意识,却彻头彻尾是东方式的解放和自由意识,因为无论是古希腊、还是犹太基督教传统,都缺乏天人合一的观念。

谈到这里,笔者想谈谈禅人常说的“佛界”与“魔界”,一休说:“佛界易入,魔界难进”。让人费解。笔者对佛理没有研究,对禅宗也一知半解。但佛界和魔界一说,应该是禅宗的说法,是佛教在中国与中国的原生文化结合的产物。所以,要理解“佛界”“魔界”,恐怕要从老庄的天人合一谈起。禅者,其要旨就是坐禅得领佛性,禅者因“悟”而达“人”“象”合一。所谓佛界和魔界,就是禅悟中天人合一的境界。禅悟境界中,以天境如人境,就是佛界;以人境入天境,就是魔界 -- 所以禅者有言,佛界魔界之间,一线之别而已。由天境入人境,所以佛界易入;由人境入天境,所以魔界难进。

总之,儒人谈天人合一,并依此治理中国社会,成就了中国,却也让生活在中国的人缺乏个体主体意识和平等观念。儒人的天人合一,是约束性的,和诗歌及艺术之美相抵触(因美具有自由、超越、和释放诸属性),所以决不会是东方审美趣味中的一个元素。因此,我们在谈论中国文学和艺术中谈到天人合一时,必须知道这个天人合一决非儒人的天人合一,而是老庄的天人合一,这样的天人合一才是自由的,超越的,也是释放的,这样的天人合一才是中国诗歌和艺术美的最高境界。

先谈到这里。


李兆阳        2008年5月17日


2008-5-17 19:5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zhaoyang

#2  

略改了一下:好文章啊。劝有兴趣的人好好读读


2008-5-20 11:5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晨思

#3  

"老子的无为论,貌似消极,其实积极。"

不错,老子说事物总是在向其反面转化,现代人越积极,文明越发达,对地球的破坏越大,自然灾难越多。积极也是消极。

天人合一,东方哲学的精华。


2008-5-20 15:0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zhaoyang

#4  

谢晨思读:沉思就好


2008-5-22 02:2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诗苑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