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闲话美国的鬼节--Halloween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黄杨

#1  闲话美国的鬼节--Halloween

[img]http://i112.photobucket.com/albums/n191/huiyunwang2006/normal_Absolute_88_5762.jpg[/img]

美国的鬼节又快到了。前几天,我的俩闺女每人从学校抱回家一个小南瓜,吵着让我帮她们在南瓜上画鬼脸儿。然后,自己刻好后摆到门口才算踏实了。每逢这种事,甭管多忙,也得照顾她们的情绪。小孩子们最喜欢过鬼节。每当鬼节来临的时候,小姐俩都自己紧张罗,把过鬼节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小姐俩从这星期开始就吵着让妈妈帮忙准备鬼节穿的黑袍子,穿上袍子满屋子转悠舍不得脱,恨不得鬼节立马就到,好出去要糖。

鬼节是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在美国,这是一个民俗节日而非联邦节日。虽然很多美国人也重视这个节日,但是政府和私营企业的雇员在这一天并不休假,可这并不影响人们过节的情绪和兴致。过节这天赶上周末了,那没得说;若赶不上周末,人们会自动把本街道本地区的狂欢活动挪到邻近的周末。反正一年就这么一次可劲儿撒欢儿的机会,哪天问题不大,重要的是机会不能错过,重在参与,乐在其中。

鬼节同时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节假日的增多。接踵而来的感恩节,圣诞节和新年在时间上离鬼节都不算远。从鬼节开始,上班族总算又有了盼头儿,接长不短的就有个假,这段时间上班的日子不算太难熬。

今年的鬼节是星期二,我们小区举办的“不招待就捣蛋”(Trick or Treat)活动定在星期天晚上。这不仅是因为大多数家长在这一天能有时间陪着孩子挨门挨户去要糖,而且还因为小区里的大多数居民也要有时间呆在家里等候一拨拨登门要糖的孩子。

俩闺女这么一折腾,蓦然想起鬼节快到了。可不是嘛,这几天出门,看院里的街坊家门口,鬼节的装饰与日俱增。有摆着南瓜的,有弄个草垛上面放个稻草人的,还有的门上钉着骨头架子和骷髅的。有一家索性把自家的房子打扮成一座鬼屋,门口硕大的黑蜘蛛外带黑猫警长把门儿,晚上从他们家路过,但见窗户里面蓝光闪闪,鬼火荧荧,不时还有小鬼儿探出头来,发出瘆人的狞笑,。。。这家子,还真有闲情逸致!

商店里节日气氛更浓,很多商店自打劳动节一过,便开始推销鬼节。不要说专门卖鬼节饰品的专门商店,就是沃儿玛这类的大型超市,鬼节之前无不变着花样地烘托鬼节气氛。鬼哭狼嚎的电子玩具,青面獠牙的鬼魅面具,以及典型的鬼节用品—南瓜,花玉米棒子,糖果,等等都充斥商店货架。鬼节在美国一年比一年热闹,主要是工商业资本家们在推波助澜。说穿了,都是钱在闹“鬼”。

对一般老百姓而言,鬼节前一定要预备好糖果。忘了买糖了,鬼节那天晚上您最好就别回家,或者回到家趁早把灯一关,找机会开溜。要不然,您感到尴尬不说,碰上淘气的孩子跟您动真格的,玩一回“不给糖,就捣蛋”,把您的车胎放了气也说不准。您要想在家呆着,就得把糖预备足了,在家耐心地一遍一遍开门迎接那些来要糖的可爱的小鬼儿。虽说一晚上您甭想坐下来踏踏实实看会儿书或电视什么的,可您也能大开眼界,什么样的鬼都能看到,而且还都是活鬼。门口戳一面口袋糖,一晚上功夫保险报销。您说,鬼节之前不往商店跑行吗?您要是带着孩子去商店,小孩看见那些稀奇古怪五花八门的鬼节饰物和道具能不要吗?掏钱吧,您呐!

美国的鬼节热闹非凡,除了小孩子们提着南瓜灯一边喊着“Trick or Treat”,一边挨家挨户地要糖之外,大中学生和成年人也举行各种名目的狂欢活动,装神弄鬼吓人,制造快乐的恐怖气氛,尽情找乐儿。各大城市还有鬼节盛大狂欢游行,那种群魔乱舞的狂欢场面,绝对比阎王殿还热闹。

每年纽约市举办的鬼节大游行已成传统,很多纽约人及来纽约旅游的人都把这个活动当作重大的节日庆典。有点儿像中国春节联欢晚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都把纽约的鬼节游行看作是一次一展身手的好机会。在这个以曼哈顿大街为舞台,有电视转播的全国仅有的一年一度的夜间狂欢游行活动中,跳舞的,唱歌的,演杂耍的,加上自发加入游行想露一手的,每年都有四五万人,而观看的人则有两百万之众。尽管鬼节游行有纽约狂欢节("New York's Carnival")之称,但也不是群魔乱舞,毫无章法。去年,纽约的鬼节游行就是以凤凰再生为主题,为死于卡特里那飓风的亡灵招魂。

鬼节在北美成了一年之中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狂欢的民俗节日,欧洲一些国家也在跟风。值得欣慰的是,美国的鬼节文化还未被引进中国。在欧洲,一些看不起美国文化的欧洲人对“美式”鬼节的泛滥正在进行公开抵制。据报道,去年鬼节前夕,奥地利兰克维尔(Rankweil)市市长以个人名义发起一项抵制运动,号召人们不要理会这个“美国人的坏习俗。”他的倡议迅速得到附近8个城镇市长的大力支持。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罗马天主教神学家弗洛西尼更直截了当的指责美国鬼节破坏了欧洲的文化品位,说“那些挖空的南瓜显示出的是美国文化的空虚。”

中国人往往把美国的鬼节称作“万圣节”,其实,这是不准确的。万圣节(All Saints Day或者All Hollows Day)是十一月一日,十月三十一日则是万圣节前夕(The Eve of All Hallows Day), Halloween指的是万圣节前夜,即All Hollows Evening,后来约定成俗写作Halloween。这有点儿像中国的大年三十,这一天是除夕,春节则是大年初一。根据中国人的习俗,年三十晚上守岁,反正也不睡觉,和大年初一联上了,甭管是三十还是初一,都是过年。因此,中国人就很自然地把万圣节和万圣节前夕混为一谈,统统称作万圣节。
其实,美国鬼节(Halloween)和“万圣节”是两个内容和意义都大相径庭的节日。当然,这也不完全是中文翻译的疏忽,这个节日的英文叫法也不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都在一心一意地给鬼过节,没什么人祭祀圣人,却偏偏把这个节日叫作“万圣节前夜”,整个一个打着圣人的旗号行鬼魅之事。为此,好些基督徒一直耿耿于怀,对这个节日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

这些基督徒对鬼节采取抵制态度也不是没有道理,您看,这不是故意混淆阶级阵线,打着红旗反红旗嘛。您要是个坚持原则的人,能对此听之任之吗?

当然了,产生这种现象有其历史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世纪的基督教会低估了鬼在人们心灵深处产生的深远影响,一方面是因为教会在设立万圣节时选错了日子。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鬼节或者与鬼有关的节日,中国的清明节和中元节(盂兰盆节)就是人们跟鬼进行交流的节日。美国鬼节的源头在欧洲,它来源于两千多年前居住在爱尔兰,以及英国和法国北部地区的凯尔特人(Celts)的传统风俗。

凯尔特人的新年是十一月一日,这一天标志着农作物收获季节的结束和冬天的开始。西北欧漫长寒冷的冬天要延续到第二年五月,那时候没有电,冬天带给凯尔特人的不仅是寒冷,还有难熬的黑夜。对凯尔特人来说,冬天的世界就像死去一般,了无生气。因此,凯尔特人渐渐地将人类的死亡同冬天联系起来,在过年的时候就会想起死去的同胞。

凯尔特人相信,阴阳两界的人和鬼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界的季节变换密切相关,因而,认为除夕这天,也就是十月三十一日的夜晚是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时刻。此时不但季节变换处于一种模糊状态,隔离区分人鬼阴阳的界限也不清楚了,死去的鬼魂会在这天晚上重返阳间。如果善待这些孤魂野鬼,你就能得到好报,否则的话,他们就会跟你捣乱,制造麻烦,给你带来坏运。

因此,每年十月三十一日这一天,凯尔特人都要为死去的亡灵举行祭祀活动,这个每年一次的祭鬼活动叫作Samhain,人们籍此想让那些到处闲逛的孤魂野鬼看看阳间一年来的收成并用嘉肴美馔表示一下对他们的敬意。祭鬼活动包括点篝火,BBQ,嘴里说是给鬼魂照亮,免得它们迷路摔跟头,心里边呢,一个劲儿打鼓,恨不能让熊熊大火吓跑鬼魂,离咱愈远愈好。

凯尔特人的祭司叫作德鲁伊特(Druids),一到这日子口就他们忙活,他们像街道小脚侦缉队挨家挨户检查卫生似的一家一户的去索要祭鬼用的食物。当然,见着好吃的东西他们先吃,尽管打的旗号冠冕堂皇,咱是为了搞好Samhain这一活动。有些人家不愿意吐血,你再给我背颂经典语录讲世界形势一片大好斗私批修克己奉公全没用,咱给你来个铁公鸡一毛不拔。您瞧没有,人和鬼还没斗起来呢,人和人先干起来了。

德鲁伊特都是一些有点儿文化的脑筋比较活泛的人,要不然怎么能干祭司这一行呢?人家就能想出招儿来,把收集祭祀食品的工作做得更好。您猜怎么着?他们后来到各家索要食品时,都提个罗卜灯。找大个的青罗卜,把心掏出来,里边装上个蜡烛,外边再刻画上鬼符,又能照亮,又能增加和渲染鬼节的气氛。瞧见没有?鬼魂就在罗卜灯里坐着呢,眼睛像摄像机似的,看谁还敢不热情招待?“不招待就捣蛋”(Trick or Treat )。您说,见这阵势,谁家还敢不上贡啊?这就是现在过鬼节时小孩子们挨家挨户要糖时说“不招待就捣蛋”的来源,只不过,美国盛产南瓜,又便于雕刻,南瓜灯取代了罗卜灯。

凯尔特人在鬼节之夜,还喜欢用各种道具和行头把自己打扮成牛头马面的鬼,一方面,吓唬村里的人,觉得好玩儿,增加过节的气氛;另一方面,也能吓唬吓唬鬼。本来就没想跟鬼打成一片,得,咱用这招儿先把鬼吓跑了,躲咱远远的,省得跟咱捣蛋。这个风俗也保留至今,只不过现在的人明明知道没有鬼,却把鬼的形象变得愈来愈狰狞可怕。在此,您也可以看到,人在丑化和妖魔化鬼的时候,从不节制自己的想象力,更为不幸的是,人还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鬼。

公元43年,罗马人征服了凯尔特人的大部分领土。在罗马人统治的几个世纪中,罗马人对凯尔特人的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政策,结果使鬼节的内容变得更丰富。罗马人 也有个鬼节(Feralia) ,恰恰也在十月底,没的说,那就和 Samhain一块过吧。罗马人的另外一个节日是珀嫫娜节(Pomona),和凯尔特人新年庆丰收的习俗也沾边儿。珀嫫娜是主管水果蔬菜树木的女神,苹果是这位女神的象征。现在人们过鬼节时玩的嘴咬苹果的游戏就是从这儿来的。

早期的罗马人重视武功,忽略文治。从公元四世纪罗马人接受了基督教后,这种状况就大大改观了。等到基督教席卷欧洲,文化多样性就开始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凯尔特人的传统习俗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文化,需要经过基督教的洗礼。在对凯尔特人进行再教育,促使他们改信基督教的过程中,基督教圣徒派垂克(St. Patrick)和考伦希里(St. Columcille)等人立下了汗马功劳,(详见拙文《闲话圣派垂克节》)。

传统的力量是根深蒂固的。虽然,凯尔特人接受了基督教洗礼,但是,他们的传统习俗并未一下子被消灭殆尽。鉴于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表现,教廷下决心要花力气消灭异教徒的节日。

当时,教廷制定了一个鸠占鹊巢移花接木的政策,挺成功。公元601年,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就异教徒的信仰和风俗问题给传教士们发了一道敕令,告诫传教士们采取利用并非消灭的手段来对待异教徒的文化传统。他形象地指出,如果他们崇拜一棵树,你们没必要把这棵树砍到,相反,应当用基督的名义把这棵树神话,让他们接茬儿崇拜。听明白了吗?就是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为宣传基督福音服务。

在这一政策精神的指导下,教廷把好多基督教节日设立在原有的民俗节日之上,譬如,六月二十四日的夏至,很多人在这一天祭水,祭火,祭庄稼,盼望丰收,那咱就把圣约翰节设在这一天。据说,把圣诞节定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也是因为许多民族有在这一天庆祝The Mid-Winter的传统习俗。

公元837年,教皇格里高利四世把基督教的殉道者纪念日----“万圣节”正式定为十一月一日,想以此把凯尔特人过鬼节的习俗转变成对基督教圣徒的崇拜活动。然而,这一举措并未收到良好效果。虽然表面上鬼节(Samhain)不再叫鬼节,改叫万圣节前夜(Halloween)了,人们过鬼节的习俗并没有消失,相反,万圣节反倒被人们冷落了。好好的万圣节非挪到这鬼节来凑热闹,结果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让历史上立下丰功伟绩的基督教圣徒坐冷板凳,这不能不说是教廷的一次政策性失误。

基督教在同异教徒争夺宣传阵地这一原则问题上从不含糊。既然用万圣节来压制鬼节的做法不成功,教廷又在十一月二日设立了一个“万灵节”(All Souls Day),以方便人们为死人的灵魂祈祷,进而以此抵消鬼节对人们的不良影响,但是,收效甚微,人们照样在万圣节前夜欢度鬼节。

鬼节大约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美国的。一八四五年,爱尔兰爆发历史上著名的土豆大饥荒。只几年工夫,就饿死了一百多万人。为了逃避饥荒,贫苦的爱尔兰人抛弃家园挤上开往北美的船只,移民美国。据估计,从1845开始到19世纪末,约有500万爱尔兰人移民美国。这些爱尔兰移民,不但为美国工业革命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也带来了他们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给多元化的美国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爱尔兰人过的两个节日----圣派垂克节(St. Patrick's Day)和鬼节(Halloween),都为美国社会所接受,并且成为美国的主要节日。

现在人们所过的鬼节,已经没什么宗教色彩了,尽管在形式上继承了鬼节的传统,但在实际上它不过是美国人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如果您非要把孩子们的这项娱乐活动上升到上帝和撒旦争夺青少年的高度来对待的话,过完节后,叫孩子多念两遍《圣经》,精神污染还是可以消除的。再说了,让孩子们看看由人化妆扮演的魑魅魍魉,也有利于孩子们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增强识别天使和魔鬼的能力。

也有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抵制鬼节,认为这个孩子们最热衷的节日过分恐怖,对小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其实,这种娱乐性恐怖同法国大革命和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制造的恐怖根本不是一码事。鬼节所制造的恐怖如同迪斯尼乐园的过山车,是孩子们故意追求的一种刺激。

当然,不少人批评美国的鬼节是因为它变得愈来愈商业化了,这的确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连鬼都逃脱不了被商业化的命运,人能脱离这种商业文化的氛围吗?


[img]http://i112.photobucket.com/albums/n191/huiyunwang2006/pop8.jpg[/img]

(注:照片均为网上资源,非本人所照。)


2006-10-30 21:1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2  

[size=3]有节日,是因为人们喜欢热闹。

至于内涵,就看大家怎么想了。

尤其是习俗,瞎较真又什么用?

谢黄杨长文介绍鬼节。[/size]


2006-10-30 22:3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lucy

#3  

这个南瓜MM, 化了我2小时。给她照了张标准像。

第 1 幅


2006-10-30 22:4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金凤

#4  

原来鬼节还有这么多历史,谢谢黄杨!

LUCY妹妹的南瓜刻得有水平。。。


2006-10-31 01:0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5  

多谢黄杨好文,我将仔细拜读。:smile:

露西的南瓜小鬼真cute呀,呲牙咧嘴但慈眉善目,让人看了发笑。

大家鬼节愉快。为了今晚的盛会,明天我请假不上班了。:D

(字体改过了,请先磨将重复帖删了吧)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06-10-31 08:4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6  

露西的南瓜真棒啊!

我是有两个儿子帮我刻。连南瓜PIE,也是11岁的大儿子一手做的。

清不要忘记南瓜籽,撒上佐料,进烘箱烤,味道好极了!


2006-10-31 10:4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ugan

#7  

黄杨兄真能侃啊,把我乐的。下面是摘要:

[color=blue]大家都在一心一意地给鬼过节,没什么人祭祀圣人,却偏偏把这个节日叫作“万圣
节前夜”,整个一个打着圣人的旗号行鬼魅之事。

您瞧没有,人和鬼还没斗起来呢,人和人先干起来了。

美国盛产南瓜,又便于雕刻,南瓜灯取代了罗卜灯。

珀嫫娜是主管水果蔬菜树木的女神,苹果是这位女神的象征。现在人们过鬼节时玩
的嘴咬苹果的游戏就是从这儿来的。

他形象地指出,如果他们崇拜一棵树,你们没必要把这棵树砍到,相反,应当用基
督的名义把这棵树神话,让他们接茬儿崇拜。听明白了吗?就是利用现有的文化资
源,为宣传基督福音服务。

据说,把圣诞节定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也是因为许多民族有在这一天庆祝The Mid-Winter的
传统习俗。

好好的万圣节非挪到这鬼节来凑热闹,结果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让历史上立下
丰功伟绩的基督教圣徒坐冷板凳,这不能不说是教廷的一次政策性失误。

如果您非要把孩子们的这项娱乐活动上升到上帝和撒旦争夺青少年的高度来对待的
话,过完节后,叫孩子多念两遍《圣经》,精神污染还是可以消除的。

连鬼都逃脱不了被商业化的命运,人能脱离这种商业文化的氛围吗?[/color]


2006-10-31 12:0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黄杨

#8  

谢谢土干兄提醒把这篇旧作转贴过来,也谢谢以上诸位赏阅。由于最近忙,一直没来伊甸,值此鬼节之际,向大家致以人的敬礼。等忙过这阵,再到伊甸和各位一起来玩。


2006-10-31 19:5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9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黄杨[/i] at 2006-11-1 12:50 AM:
谢谢土干兄提醒把这篇旧作转贴过来,也谢谢以上诸位赏阅。由于最近忙,一直没来伊甸,值此鬼节之际,向大家致以人的敬礼。等忙过这阵,再到伊甸和各位一起来玩。 [/quote]

谢谢你的功夫文章,详细生动.我核实了一些文章和资料,也包括你的文章,才写了我的诗.
希望你的小孩玩得开心.


2006-11-1 00:0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pugongying

#10  

昨天多亏看了这篇文章。下班前公司的俩位女孩在洗手间的对话才听明白。
一个女孩问另一位“今晚Halloween,azabu的街上一定很热闹,不去看看吗?“
我顺便插了句嘴;有发糖块的地方吗?
“没有,没有,pu 你也去吗?”
“那我就不去了”(^0^)

看来日本还是假鬼节。

"一面口袋糖"有都少斤重?在日本可从来没看过有这么买糖的。


2006-11-1 00:3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tugan

#11  

lucy的瓜是刻得精致,连眉毛都刻出来了。
花俩小时,一定时快乐的俩小时。
伊甸的字变大了,痛快。


2006-11-1 12:4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lucy

#12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tugan[/i] at 2006-11-1 10:40 AM:
lucy的瓜是刻得精致,连眉毛都刻出来了。
花俩小时,一定时快乐的俩小时。
[/quote]

谢谢 tugan 喜欢!
这个漂亮南瓜MM 娥眉大眼, 满脸喜气  :D
但没有告诉你们还有3位南瓜MM 被我破了相!
要一把快的小刀, 还需要在南瓜上画好想刻的图。


2006-11-1 22:2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13  

以后每年鬼节都要过一遍这篇文章了。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06-11-3 13:2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14  

提。


2007-10-31 15:3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首页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