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5-8  
SunMonTueWedThuFriSat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博客目录

我的日志

    2008-9-26   翻译:From the movie "A Thin Red Line"

    Only one thing a man can do
    Find something that's his
    Make an island for himself
    If I can never meet you in this life
    Let me feel the lack...
    A glance from your eyes
    And my life will be yours.


    I found these few lines very touching.

    [阅读全文]  2008-9-26 12:36 - 晨思 - 2252 查看 - 13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8-9-24   [转载]赏乐三境界 

    唐若甫

      我们都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力来欣赏音乐。但为了研究,我们将整个聆听过程按其组成进行划分,这样整个经过就更趋明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的赏乐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由于缺乏更加妥帖的术语,暂且以其下命名之:(1)感官境界(2)表达境界 (3)纯音乐境界。人为地将聆听过程划分为如此假设的层次,其唯一好处就是我们能对自己的赏乐方式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最简单的聆听方式即为体验音乐音响本身的纯乐趣。这是所谓的“感官境界”。位于此一层次的聆听不带任何感情或遐想。你正在做别的事,顺便打开收音机,然后心不在焉地徜徉在音响之中。音乐纯粹的音响感染力引发一颗不假思索的头脑,只是你确实被它吸引住了。

      你也许正坐在屋子里阅读此文。设想钢琴突然奏响一个音。这个乐符足以立刻改变整个房间的氛围--这也证明了音乐中的音响元素是巨大而神秘的使然力,你若嘲笑之,则显得愚蠢可笑。

      令人诧异的莫过于许多自命不凡的爱乐者在聆听中滥用了这一层次。他们去音乐会是为了迷失自我。他们视音乐为宽慰和逃脱。他们进入了一个无需操劳日常生活的理想国度。当然他们同样没有思考音乐。在音乐提供的梦幻境界中,他们可以遨游于有关音乐的梦境中,然而却从未有过思想。

      不容置疑,音乐的确蕴含着强大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能允许自己仅凭兴趣过度沉醉其中。感官境界固然重要,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要素,然而并不是构成总体的全部。
      
      没有必要在这一层次上进一步展开。它对每个正常人的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作曲家对使用不同种类的音响要素异常敏感。他们运用音响要素的方式也各有千秋。不要产生音乐价值等同于感官享受的误解,也切勿以为最动听的音乐就是由最伟大的作曲家而作。如果真是这样,那拉威尔就成为比贝多芬更伟大的创造者了。关键在于声音元素随着作曲家而千差万别,我们在聆听时需要考虑的是他使用音响形成自己风格中的总体概貌。所以读者也不难..

    [阅读全文]  2008-9-24 00:20 - 晨思 - 1251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8-9-24   [转载]人生的三层楼

    (丰子恺)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的很好,锦衣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这里头。这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 “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 “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 “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我们的弘一大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故我对于弘一大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是当然,毫不足怪。

    [阅读全文]  2008-9-24 00:18 - 晨思 - 1496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8-7-13   [转载]论散文

    梁实秋

    “散文”的对待的名词,严格的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所以有人说过,“图画就是无音的诗”,“建筑就是冻凝的诗”。在图画建筑里面都有诗的位置,在同样以文字为媒介的散文里更不消说了。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诗。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音律。
      
       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比较韵文为更密切。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把我们的脑子里的茧情绪想像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话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示出来。在韵文里,格式是有一定的,韵法也是有准则的,无论你有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只消按照规律填凑起来,平平仄仄一东二冬的敷衍上去,看的时候行列整齐,读的时候声调铿锵,至少在外表上比较容易遮丑。散文便不然,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Calyle)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伯风〔伯风〕现在通译布封。(Buffon)说:“文调就是那个人。”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

    [阅读全文]  2008-7-13 12:47 - 晨思 - 1922 查看 - 6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8-7-10   [转载]扑 蝴 蝶

    ◎叶公超


    所谓这成功只是那扑中的一下;在未扑之前当然是没有成功,既扑中之后,成功已是过去了。这是生活有了目的,做事有了途径的人的悲剧。

    前几天同一位朋友到乡间去散步。顺着河畔一条小道而行,正穿过一个村落,望见河对面一群小孩儿,在那边追着一只小小的白蝴蝶。我们已放弃了玩耍意味的成人,偶尔看见几小孩赶着蝴蝶玩,就说有这些闲空也难得去理会;但是那天却真有使我们止步理由:我想,许是因为他们不但在追那蝴蝶,一面还吶喊着──好像从前北京丘八们赶着天桥的电车似的──但是就凭几个乡下孩子的喧嚷又有什么稀奇?事后我那位素日寡言的朋友倒说出条线索来了,他说:究竟乡下的小孩儿不如城中的聪明。在公园里面玩耍的孩子早有他们的保姆告诉他扑蝴蝶的时候,必得蹑手蹑脚的上前去,不要当头迎牠,也不要挡牠的路,只要诈为不瞧见牠的样子,趁牠正和一朵鲜花甜言蜜语的时候,轻轻的走上去一扑。只要一扑就是,若是一次没有扑中,便得等牠再飞过来才是;要说放开了腿去追牠,那老实说是犯不着。

    蝴蝶,和人间的成败得失一样,是一种天生来愚弄人力的东西,你越要追着去扑牠,牠越得其所哉。你看牠迎风翩跹,忽然忽落,结果必弄到你由失望而放弃,由放弃而懊恼。好在乡下的孩子都没有这样认真,他们赶了一阵,鼻涕已流到嘴唇上,在汗淋气喘中还是带玩耍的高兴。今天没赶到明天就许再赶;常常如此,他们倒觉得好玩。城里面的小孩却有点儿不同,先说在花园里,花多菜少,这时候飞着的多半是彩色蝴蝶。研究这类昆虫的人说,彩色蝴蝶比白色的性情奸诈的多,行动当然也比较敏捷。因此乡下小孩儿所赶的白蝴蝶,在城里小少爷们的眼光中只怕还瞧不起。再说城里的小孩纵容成性,虽然得了诀,几下扑不中,就许不哭,至少也有几分烦恼;那心痛的保姆免不了也帮着扑几下,末了还得哄他去玩别的东西。

    我们大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扑蝴蝶是没有绝对可靠的方法;连到南美洲去采集蝴蝶标本的人也不过是扑来扑去..

    [阅读全文]  2008-7-10 19:15 - 晨思 - 1547 查看 - 6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7-11-16   [转载]谈婚姻

    柯云路谈婚姻:

    婚姻就是交换。

    婚姻没有单方面的给予,一直给予不收获,行吗?也绝不存在单方面的获取,只得到好处,没有任何付出,行吗?不行。
    婚姻确确实实是男女双方的一种交换。
    它和人类世界的其他交换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当然,具体来讲又有它的特殊性。
    一,婚姻在男女之间要交换“性”。
    这是天经地义的,不要耻于承认这一点。

    二,婚姻交换爱。
    这里当然包括性爱,但又是比性爱宽泛得多的感情。
    在给予爱的同时也获得对方的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交换。
    如果更深刻地补充一句,有时候得到爱是一种收获,是一种情感需要;有时候给予爱也是一种收获,是一种情感需要。有一定人生经验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一点。譬如,在父母照顾子女时,子女是受益者,父母也得到快乐。夫妻之间也一样。
    因此,爱的交换在婚姻中具有双重含义。

    三,婚姻还是一种互助。
    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互助行为。婚姻是一种长期稳定的互助模式。
    这有时与爱相联系,有时又不尽然。

    四,婚姻中的互助常常体现为金钱与物质。
    两人在一起生活,同住一套房子,共同衣食消费,优于普通朋友在一起拼房拼车拼饭,这种贯穿金钱的结合,降低了双方独自生活的成本。

    五,婚姻还互相提供最重要的人生保险。
    你失业了,我还在工作。我生病时,你很健康。到了老年,彼此的照顾更为重
    •        相互照顾,共担风险,这也是很多人需要家庭的一个非常实际的原因。

    六,婚姻是生育子女不可或缺的条件。
    男无女不能生育,女无男同样。而生育子女对于大多数人所具有的人生含义自不用说。男女之间无论是交换性,交换爱,还是彼此相助交换金钱与物质,交换保险,在生育子女中都有综合体现。

    七,正因为上述这些交换,夫妻还彼此提供安全感。
    你给予我安全感。我也给予你安全感。这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交换。

    八,婚姻更深层的交换,涉及到无所不及的心理支持。
    有些婚姻可能已经超越物质的互助或者人生互为保险的..

    [阅读全文]  2007-11-16 16:15 - 晨思 - 1800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7-11-16   [转载]婚姻的实质--爱情变亲情,携手过一生

    新华网 作者:右手光阴

    人类的感情丰富而复杂,有时难于非此即彼,朦胧而含蓄,处于一种动态之中,左右不是,一不小心就犯规。而感情的发展和深化,或是爱情的一种退转,或是一种理智的选择,更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广义的爱。要守住拥有的这份感情:高兴喜悦之事希望一起分享。困难忧虑之时,相互帮助排解。什么事都没有,也愿聊聊。彼此间的那份依赖,那份关爱,已化作一种默契,尽管没有任何承诺,甚至是一份无奈。这是当代社会给予人们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提供一种多元选择的可能,也实在是人们一份不可或缺的精神依赖。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寻找自己生活伴侣,仅仅是找到了一块你中意的感情原材料,要创造相融互通的感情,避免遗憾和无奈,必须双方间要相互适应,小心呵护,细心培植和真诚沟通。我不会回避挑战,我认为接受一种新的环境是对自己的挑战,而成败却没有什么把握,只好随其自然,或可说成是听天由命。

    每个人一生中要想婚姻幸福其实可能必须结三次婚。
    第一次, 嫁(娶)给他(她)本人;
    第二次, 嫁(娶)给他(她)的家庭和朋友;
    第三次, 嫁(娶)给他(她)的环境和背景。

    一个事业有成的朋友,谈恋爱近二十年,终于在三十八岁的时候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而新娘是他交往过的女友中像貌和其他条件都最平常的一位。问起原因,他回答说,每当他快要结婚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这样,别的女孩就觉得他不够爱她们而离开了。而这次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却问他婚姻是什么,不等他回答,她说,你以为婚姻是什么?

    对男人而言,婚姻就是用一张纸把一个跟你不相干的别家女子变成你的家人,每个月把你的薪水如数交给她还要挨她的臭骂。如果你有这种思想准备,你就可以结婚了,否则结了也可能出问题。

    对女人而言,婚姻就是当一张纸把一个别家的小伙变成自己的家人后,每天你都要考虑他最爱吃什么,而不光是自己最爱吃什么;逛商店的时候,你就留心他穿什么合适,而不光是你穿什么漂亮。你还得忍受..

    [阅读全文]  2007-11-16 16:12 - 晨思 - 1613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7-11-2   [转载]人生的意义何在?——读托尔斯泰《忏悔录》

    作者:落叶满阶


      1
      
      这不是一篇要忏悔自己罪孽的文字,也和卢梭、奥古斯丁要叙述自我的真性情不同,这篇文字要探讨的问题只有一个,这个问题也是缠绕着托尔斯泰一生的,那就是: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为什么而活?人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法国作家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这个说法在托尔斯泰那里绝非虚言,他用他的一生来证明和阐释。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答,对于他而言,这样的生活就毫无意义。
      当他无法解答这个问题时,他写道,“我每天在生活的道路上行走,好象已走到了深渊边上,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前面只有死亡,别的什么也没有。我不能停步,不能后退,也不能闭上眼睛不看前面,前面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生活和幸福的假象,以及真正的痛苦和真正的死亡——真正的毁灭”。
      读着这篇文字,它在那里,真实地存在着,它所叙述的,深入灵魂的语言,使人的心长久不能解脱,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受着它的影响。心灵在徘徊良久之后仍旧在思索,我想,为了它,我总要留下点什么吧,于是有了今天这个浅薄的记录。
      
      2
      
      我思故我在。
      托尔斯泰说,“在寻求人生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我体验到的心情,与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完全一样。走到了林中一块空地上,清楚地看见了广阔无垠的空间,却没有看到那里的房子,也不可能有房子。我向森林深处,向黑地里走去,只见一片黑暗,同样没有房子。我也在人类知识的森林中,在数学和经验科学知识投放的光亮中寻找出路。它们向我指示了明亮的地平线,但按照它们指引的方向走去,是不可能找到房子的”。
      在经验的范畴无法找到答案,托尔斯泰是痛苦的。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够看到这种痛苦求索的痕迹,看到一个个严肃、正直,纯洁、善良,努力探索精神世界奥秘的人,《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复活》中的聂赫留多夫。他们和这些作品本身一样,之所以..

    [阅读全文]  2007-11-2 17:38 - 晨思 - 1984 查看 - 5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Powered by © 20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