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七十年前海龟路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尚能饭

#1  七十年前海龟路

七十年前海龟路  

尚能饭

前几天,翻阅《纽约时报》艺术版,看到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艺术总监David Finckel 和Wu Han 的演出预告,节目单上的主要曲目为Prokofiev 的Cello Sonata in C major, Opus 119. 这是一对夫妻档,David Finckel(犹太人)是Emerson String Quartet 的大提琴手,Wu Han是来自中国的钢琴家;近年来,小两口搭档的巡回演出,逐渐增多。去年,曾去听了他们的音乐会,两人配合默契,自不待言;可女才郎貌,也着实扎眼。我不知他们最近选择演奏Prokofiev 的Cello Sonata,有无特殊的意义;但作为历史迷的我,却马上想到了3月5日是Prokofiev 的忌日,53年前的这一天,晚间八时许,他在莫斯科的公寓里,因脑溢血身亡。50分钟之后,斯大林也因脑溢血,死于莫斯科郊外的一座别墅里。

记得三年前,英国著名乐评家Norman Lebrecht,写了一篇纪念Prokofiev逝世50周年的文字,发表 在“Evening Standard”上。他说,这种巧合是空前未有的,这只有倘若莎士比亚跟伊丽莎白一世在同一小时内去世,或歌德与拿破仑在同一晚上升天,才可与之比拟。除了莫斯科音乐家的小圈子之外,Prokofiev逝世的消息,三天后才传到西方,六天后《真理报》才报道。可是,在斯大林棺木旁边奏乐的弦乐四重奏的乐手们,一边演奏一边流泪—他们是在为Prokofiev而痛哭!全莫斯科的冬天温室里的鲜花,都放到了斯大林的灵堂里,因此,Prokofiev的灵堂里没有鲜花。由于苏联举国上下关心着国葬,Prokofiev的追悼会只有40来人参加。但当时全苏最负盛名的小提琴家David Oistrakh和钢琴家Sviatoslav Richter, 在Prokofiev的追悼会上演奏了作曲家的Violin Sonata in F minor, Opus 80中的第一和第三乐章。

Prokofiev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也是神童型的天才。他五岁时,写了第一首钢琴曲;九岁上,自己作词谱曲,写了第一个歌剧,由家人担纲演出。1904年,十三岁的Prokofiev,通过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以该校有史以来年纪最小的新生,进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入学考试的主考大人是Rimsky-Korsakov,他对Prokofiev的评价是:“我心中最理想的学生”。

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早期阶段,Prokofiev 业已才华横溢、自视很高。他对比年龄是自己两倍的同学们,一点也不放在眼里,把批评人家当成是乐善好施;而对别人对他的批评,则不以为然,反唇相讥。因而,被大家称为是“肆无忌惮的小子”。

十月革命前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聚集着像Alexander Glazunov, Rimsky-Korsakov, Reinhold Gliere (芭蕾《红罂粟》的作曲家),Anatol Liadov,Nikolai Tcherepnin (老齐尔品) 等著名音乐教授。但是,他们还在俄国浪漫主义作曲家Mikhail Glinka 和Modest Mussorgsky的影响之下。然而,学生中却涌现出Prokofiev,Stravinsky 和 Miaskovsky 等极为前卫的先锋派“异数”。尤其是Prokofiev,学生时代就崭露头角,在校期间即完成了一、二号钢琴协奏曲,但他的作曲课却勉强混了个及格,盖因他的老师们实在无法忍受他的标新立异和离经叛道。Prokofiev不但是天才的作曲家,而且是卓越的钢琴演奏家。他在毕业演出上,演奏了自己的一号钢琴协奏曲,并荣获了Anton Rubinstein奖,这是给钢琴系毕业生的最高奖。他的钢琴老师包括老齐尔品(其子小齐尔品,Alexander,1930年代曾在上海音专任教,马友友的父亲是他的学生之一)。

Prokofiev毕业后,正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接下来又是十月革命。在动乱的年月里,他颠沛流离,从圣彼得堡到伦敦再到高加索,依然作曲不止、创作颇丰。仅1917年他躲在高加索的九个月中,就写了三、四号钢琴奏鸣曲、三号钢琴协奏曲、一号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交响曲(古典交响乐)等—当时他身边连架钢琴都没有!

十月革命胜利后,一方面大多数苏联艺术家都成了特权阶层,另一方面他们也失去了创作自由,即: 共产党管饭,也管思想。Prokofiev看到1914年跟着白俄逃跑的Stravinsky,在西方声名鹊起,他也动了去西方的念头。他于1918年8月经由日本、夏威夷而后抵达旧金山。可到了旧金山之后,已身无分文;他借了300美元,于9月间到了纽约。他虽然在11月下旬开了一场个人音乐会,但纽约客对他的音乐,是见仁见智的—一方面观众被他的音乐所震撼、为他的琴技所倾倒,另一方面乐评人对他的音乐颇有微词,称他为“布尔什维克钢琴家”。

同年12月,Prokofiev到了芝加哥。有趣的是,他的一号钢琴协奏曲和Scythian Suite在芝加哥的演出,极为成功。芝加哥歌剧院要上演他的一部歌剧,可他的歌剧Gambler的乐谱却丢在了俄罗斯,只好答应完成其Love for Three Oranges的未完稿,并签约于次年(1919)秋杀青初演。虽然Prokofiev如期交稿,但歌剧院导演突然病逝,使初演推迟了整整一年,直到1920年12月。资本主义不管思想,但也不管饭;歌剧不能按时公演,作曲家也拿不到钱。他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对美国十分失望,于1920年春,返回巴黎。

有两点值得提及的是:一,Prokofiev似乎是歌剧导演的克星,20年后(1939)在Prokofiev海龟回苏后,他的另一部歌剧(Semyon Kotko)的导演,在该剧上演前夕,突然被斯大林逮捕并处决。Prokofiev一生写了十部歌剧,至今只有三部得以公演(另一部是War and Peace)。二是,每当他在职场失意的时候,他在情场便会得意;1919年秋,他在芝加哥邂逅了他未来的妻子、西班牙女高音歌剧演员Carolina Codina (艺名为Lina Llubera)。

其后的16年间,Prokofiev在西欧和北美间往返颠簸,他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也经历了不少挫折。他依然是位多产的优秀作曲家,但是在享受创作自由的同时,却也失去了经济上的安全感。总的来说,用CND某网友的话来一言以蔽之:憋气!

1926年,Prokofiev在西欧和北美已声名大振;这时候,他反而感到更憋气,更加想念自己的祖国了。苏联政府趁此机会,邀请他回国访问和演出。他于1927年元月回到了阔别近十年的祖国,巡回演出了两个半月。每到一处,观众云集,他被视为用革命音乐征服了西方的英雄。这种飘飘然的感觉,一点也不亚于当今回国当特聘讲座教授的美籍华人学者们。因此,海龟的念头首次在Prokofiev的脑子里扎根。两年后,他再度返国演出,这一次由于当时苏联内部政治风云的变化,他受到了官方的冷遇。1932年,他三度回国演出;像第一次一样,这次他又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此时,他在西方已被视为在世的俄国最卓越的作曲家之一;苏共当局为了搞面子工程,决计要把他作为“海外杰出人才”吸引回国。

为此,苏共当局也摆出了一些诱饵:莫斯科的一套公寓、一辆新车、郊外一座别墅。当然,Prokofiev是个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俄国人,他的好朋友都在国内,他在西方无论多么成功,总是感到憋气!他曾在回忆录里写道:我对政治不感兴趣,我是纯粹的作曲家。在欧洲我得为演出奔走,得迎合乐团指挥和剧院老板。在苏联,他们都得来找我,我简直应接不暇。。。

当然,也有人认为:在西方Stravinsky先于他而成名,他无法改变或忍受斯氏胜于自己的状况,海归可以使他在祖国找到知音,以便与斯氏在东西方的音乐界间分庭抗礼、各领风骚。

值得指出的是,当年的Prokofiev跟眼下的中国海龟们一样,做永久海龟的决心,并非是那么容易下的。在1933至1936年间,他还是以巴黎为据点,频繁回苏演出,即如今所谓的“海鸥”。这期间,他创作了芭蕾《罗密欧与朱丽叶》、二号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电影音乐 “Lieutenant Kije”.

1936年初,Prokofiev正式海归了,不久他的妻子Lina也带着两个儿子,回到了莫斯科。当时的苏联嗣裆?詈芗杩啵?绕鹚?窃诎屠璧淖什?准渡?睿?蛑笔翘烊乐?稹5??叭耸切枰?幸坏憔?竦摹保?Prokofiev对这些物质条件上的“恶化”,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挺住了!在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创作自由受到极大限制之下,他仍然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他的电影音乐 “Alexander Nevsky”, 儿童音乐作品《彼得和狼》、第五、七交响曲、第七钢琴奏鸣曲、二号弦乐四重奏、芭蕾《灰姑娘》和歌剧《战争与和平》等重要作品,都是海归后创作的。他先后两次获斯大林奖,在他去世后,他的第七交响曲,还荣获了列宁奖。人不仅仅是为面包而活着的,今天的中国海龟们,不少人不也是为各种各样的奖和光环,而自鸣得意吗?所以,拿30万还得憋气的事情,还是经常会发生的。

对于有点本事的中老年男海龟们来说,海归的最大吸引力,是收到上帝赠送“最好的礼物”的概率比较大!1938年,在Prokofiev海归两年之后,上帝送来了一位如花似玉的、比他小25岁的年仅23岁的犹太女诗人Mira Mendelssohn, 她为他的好几部歌剧(包括《战争与和平》)作词。不到三年后,他与妻子分居。

1947年,苏联颁布了苏联公民与外国人结婚一律无效的法令,Prokofiev顺理成章地与其西班牙籍的妻子结束夫妻关系。其后不久,他与Mira Mendelssohn正式结婚。时隔不久,他的前妻被怀疑为外国间谍,流放西伯利亚达八年之久。直到Prokofiev去世四年后,在其子找到肖斯塔科维奇的帮忙下,才得以获释。

啊,祖国啊,您好比母亲!像鲁迅所说得那样,有的母亲像冬天里的湿棉袄,不穿,太冷,穿在身上,也不舒服。海归与否,是个人的选择,无需赞扬,也无须诽谤。

2006年3月12日完稿

[ Last edited by thesunlover on 2006-4-19 at 11:25 ]



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
2006-4-2 00:2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杜欣欣

#2  

尚兄,读了你的饿鬼。很难过。请看我的<<婆婆和婆婆的婆婆>>。


2006-4-2 01:2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尚能饭

#3  

欣欣你好:

您的那篇文章,是我刚上CND时,读到的最精彩的一篇文章,因此也就注意到了你。很喜欢你的文字,更喜欢你的为人;你那篇关于你爸爸妈妈的文章,我读后也难过了很久。


2006-4-2 10:5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三秀


#4  这个网名很重要

尚兄:上一代人的故事,根本无须我们虚构幻想,写出来就是惊心动魄。我在<<青山何处埋忠骨>>中,只提了我奶奶一句。她死于1960年。“饿鬼”之类的文字需要超强的神经,我现在还做不到。


2006-4-2 10:58
博客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