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动魄惊心敲门声 —— 纪念《麦克白》400周年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冷热

#1  动魄惊心敲门声 —— 纪念《麦克白》400周年

(德•昆西这篇发表于1823年的《论“麦克白”剧中的敲门声》是历代被公认的名篇。德•昆西从批评者的感受出发,把新鲜的活泼的有生命力的批评带到了这里,使得这篇文字在浩如烟海的莎评中一直显示活力。德•昆西把文学分为两类,知识的文学和力量的文学。前者教导读者,后者感动读者。此篇仅仅评论《麦克白》一剧里的第二幕第二场,文体十分短小,却提出和建立了一系列有趣的命题,比如“单纯的思考力是人类心灵中最低下的能力,并且最不可靠,告诫读者不要让自己的思考力去压制自己的观察力。批评家的任务就是描述读者对一篇或一段文章中的印象或直接的感情反映,用理论来说明为什么读者会受到感动。本文是对于德•昆西这篇文章的学习。尽管德•昆西论述的某些词汇翻译与我们一般理解存在差异,但是他的一些从个人感受出发理解作品以及把莎翁作品比作大自然的现象,仍然具有非常警醒的作用。)


   在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里,1606年写的《麦克白》是剧作家写得最短却也是最悲的一部。麦克白这个人物的悲剧,或者更进一步说,他比其他悲剧人物更 其可悲的地方,就在于他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了,在野心和欲望的诱惑下,一个强大的生命,一个“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 博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巨人”(文艺复兴时期)规模的人堕落了,掉下万复不劫的深渊,进入人性泯灭的黑暗隧道。

  几乎所有研究《麦克白》的人都能发现,第二幕第一、二场是悲剧写得最为精彩的高潮。在这两场的衔接中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 “9.13”事件——麦克白谋杀邓肯王!这一谋杀,是全剧麦克白三次谋杀里最重要的一次,也是悲剧最重大的剧情发展。有趣的是,莎士比亚偏偏将这次重大事 件做了暗场处理,并不表现谋杀场面,而是努力渲染麦克白进行谋杀前后的内心世界,他的恐惧自责和犹豫,顾及“现世的裁判”、“一丝不爽的报应”,以至于神 情恍惚眼前出现幻影异象:滴血的刀子、脚步和钟声。他说:“坚固结实的大地啊,不要听见我的脚步声音是向着什么地方去的,我怕路上的砖石会泄露了我的行踪”。显然,莎士比亚的“兴趣”和“同情”不在“天使一般”仁慈的邓肯王,而是完完全全放在了凶手麦克白的身上。

  二百多年以后,英国文学批评家德•昆西在《论“麦克白”剧中的敲门声》的名篇中试图对这个现象进行阐释。他说,在通常情况下,当 人们的同情完全寄托在受害者身上的时候,谋杀是一件令人恐怖、厌恶的粗俗的事;那是因为这件事把兴趣专门投放在我们坚持生存下去这个自然的,但不光彩的本 能上面;由于这个本能抹煞了一切区别,并且把最伟大的人物降低到“被我们践踏的一只无知的甲虫”的地位,因此这个本能所显示的人性处于十分卑贱、可耻的状 态。这种状态不会符合诗人的要求。那么,他该怎么办呢?他必须把兴趣投放在凶手身上!我们的同情必须在凶手一边!当然这里所说的同情是由于理解而同情,通 过这种同情我们能够体会他的感情,理解他的感情,而不是一种伶悯或赞许的同情。在被害者身上,一切思想斗争,激情和意图的一切涨落,都淹没在压倒一切的恐 惧之中。但在凶手——诗人情意屈尊描绘的凶手——身上,必须有某种强烈感情的大风暴在发作——忌妒、野心、报复、仇恨——这种感情风暴会在凶手的内心制造 一所地狱。

  身为散文家和批评家的德•昆西为医治面部神经疼痛曾经服用鸦片,因此言论中包含了许多心理分析的潜意识活动。德•昆西认为读者的 感觉和印象比思考和理性更重要更可靠,对此见仁见智,但是德•昆西对于人类情感作如此细致独到的分析,却不能不让我们惊叹!沿着德•昆西的思考,对于艺术 如何表现深刻丰富的人性,或许能够得出许多颠覆性的启发。

  德•昆西着重分析了第二幕第三场开始时的敲门声,即敲门声具有“一种特别令人畏惧的性质和一种浓厚的庄严气氛”,突破人类思考力,宣示一种世界的重建。为了更准确理解德•昆西的分析,让我们回到特定的戏剧情境中去。

  敲门声紧跟着发生在麦克白谋杀邓肯王之后,敲门的是剧中次要人物、苏格兰贵族麦克德夫和列诺克斯。敲门声引出看门人,以及看门人那段极为著名的内心独白:

   “门打得这样厉害!要是一个人在地狱里做了管门人,就是拔闩开锁也足够他办的了。敲,敲,敲!凭着魔鬼的名义,谁在那儿?一定是个囤积粮食的富农,眼看 碰上了丰收的年头,就此上了吊。赶快进来吧,多预备几方手帕,这儿是火坑,包你淌一身臭汗。敲,敲!凭着还有一个魔鬼的名义,是谁在那儿?哼,一定是什么 讲起话来暧昧含糊的家伙,他会同时站在两方面,一会儿帮这个骂那个,一会儿帮那个骂这个;他曾经为了上帝的缘故,干过不少亏心事,可是他那条暧昧含糊的舌 头却不能把他送上天堂去。啊!进来吧,暧昧含糊的家伙。敲,敲,敲!谁在那儿?哼,一定是什么英国的裁缝,他生前给人做条法国裤还要偷材料,所以到了这里 来。进来吧,裁缝;你可以在这儿烧你的烙铁。敲,敲!敲个不停!你是什么人?可是这儿太冷,当不成地狱呢。我再不想做这鬼看门人了。我倒很想放进几个各色各样的人来,让他们经过酒池肉林,一直到刀山火焰上去。来了,来了!请你记着我这看门的人。”

  按照德•昆西“一切施加于任何方向的作用可以用反作用来加以说明”的理论,在敲门声响起之前,我们这个正常的世界,充满善良人性 的世界,暂时地消失了,“必须把凶手们和谋杀罪与我们的世界隔离开来”,“必须使我们感觉到日常生活的世界突然停止活动”,“必须把时间毁掉;取消与外界 事务的联系;一切事务必须自我引退,进入深沉的昏睡状态,脱离尘世间的情欲”。但是,“当谋杀行为已经完成,当犯罪已经实现,于是罪恶的世界就像空中的幻景那样烟消云散了:我们听见了敲门声;敲门声清楚地宣布反作用开始了;人性的回潮冲击了魔性;生命的脉搏又开始跳动起来;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重建起它的 活动;这个重建第一次使我们强烈感到停止活动的那段插曲的可怖”。这里,联系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敲门声使我们更加感受到悲剧特有的那种“净化”、“怜悯”和“恐惧”的力量和效果。

  麦克白谋杀了邓肯王,也谋杀了他自己对于生活的兴趣,“我已经活得够长久了;我的生命已经日就枯萎,象一片凋谢的黄叶”,“明 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一天地摄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道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 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侩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臭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 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整整四百年了,《麦克白》剧中的敲门声,仍然在世界悲剧之林中回荡,撞击着这座让人仰止叹绝难以逾越的稀有伟大的高峰!莎士比亚的伟大,起码在他最好的据作中,还象于自然和生命现象、人性的各种表现淋漓尽致。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不仅“属于他那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的世纪”(本•琼 生《题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遗著,纪念吾敬爱的作者》)。只要人类活着,莎士比亚就活着!

  结束这篇小文,也想起第一次看《麦克白》的情景。1982年,也许是1981年,导演系进修班毕业演出《麦克白》,在棉花胡同刚落成的小剧场内,获得很大成功。是不是后来又移师去北京人艺剧场去演出,现在回想不起来了。

  这次演出使李保田大出风头。保田在剧中扮演的正是看门人的角色,上场不超过十分钟,却用那略微嘶哑低沉的嗓音将那段台词的每个字都清晰地送入剧场的各个角落,风采初露,盖过了剧中的主角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

   出风头的结果是保田再没有返回他的派出单位徐州市话剧团而留在了学校。保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罗锅着腰咧着张嘴,走遍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顿失滔 滔。但我记忆里的保田却一直是那个只用四段台词却让人拍手称绝的看门人。这些年来保田走红银屏,走穴走穴,从一个洞里窜入另一个洞里,红粉知己知多少!但 保田不重色轻友,百洞之间,曾于1991年前后参加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受人之托给我捎来一本《河殇》讲解词。那时正忙于生计,没能去蒙特利尔取。让保田 兄背着来又背着走,回到国内专门挂号再寄到我加拿大的家里。保田与我同校不同系,并不十分熟悉,随书寄来的信里三两问候,了无责备之意!

(原发表于《华夏文摘》2006年)


2006-8-20 22:5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2  

我虽无研究, 但是一小莎迷. 我一直希望冷兄廖兄能继续评莎的文字. 我也一直磨拳擦掌想试, 终因底气不足而作罢.

再为冷兄这篇叫声好!


2006-8-21 00:1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3  

这个我要顶。德*昆西写的鸦片,我还压在床头板上。这《麦可白》
我更喜欢,前不久又还看了一回威尔弟歌剧,依旧魔力。

余兄手头有没有傅雷的《塞尚》?我还在读傅雷呢。


2006-8-21 11:1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4  

象罔兄, 我没有那本书. 我手头书很少. 西洋美术史是傅的专长, 加上他那颗对文学艺术高绝敏感的心, 想必那书一定好看.

听我一治法文的朋友说, 罗大纲曾讥笑傅译粗滥, 我深不以为然. 盖我读过罗译罗曼罗兰的”母与子”, 很干躁无味么. 那样的译笔岂配指责傅译?


2006-8-21 11:3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冷热

#5  

那条线上先磨兄提到的<<堂兄弟>>和八十一子的“人格深处的裂纹普遍存在”的论述,以及莎翁剧作里复杂的人物形象,都指向了人性。人是多么高贵的杰作,人的感情多么丰富精妙。莎翁几大悲剧,有凄婉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对人的叹息,比如这个麦克白,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巨人,却将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撕毁了。我们活着,追求功名金钱,但是究竟要什么,自己也常常是不可知的。直到人生的大幕垂落下来,才黯然垂泪,然而仍然有人记得伸出两根手指讨要谁欠了他的二百文钱。


2006-8-21 11:4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任平生

#6  

冷热兄的大作以前就介绍给女儿看了,她当时上12年级英文也读《麦克白》。


2006-8-21 11:4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冷热

#7  

德*昆西从莎剧里见出模仿自然,各位提到的优秀文学作品,对于孩子成长的熏陶无法考量。我放假这几天里,天天晚上看韩剧,楼上是<<女人之家>>,楼下是<<天国的阶梯>>,楼上看不下去就转到楼下看,反正也出不去,都是要呕吐的感觉。楼下在说:“我爱你,我一直爱你到死!”楼上在喊:“皇上,你把臣妾给杀了吧!” 一些韩剧里人物情感的表达就是这么廉价,还把我家里某些妇女同志们感动得热泪横流。


2006-8-21 11:5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8  

罗大冈的译作我也读过一些,他选译的东西没味。

说傅译滥,可是有眼无珠。怕是早年傅雷得罪了他,交了一生的仇隙?

其实,文人几句随便说的话也不用当真的。


2006-8-21 12:0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seeyourlight


#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冷热 at 2006-8-21 12:59:
德*昆西从莎剧里见出模仿自然,各位提到的优秀文学作品,对于孩子成长的熏陶无法考量。我放假这几天里,天天晚上看韩剧,楼上是<<女人之家>>,楼下是<<天国的阶梯>>,楼上看不下去就转到..

冷兄,你早就应该戒电视, 别等到呕吐了.


2006-8-21 12:16
博客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侃山闲聊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