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好莱坞的《午夜巴塞罗那》和文章的《寻找浪漫》(即《情感危机》)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好莱坞的《午夜巴塞罗那》和文章的《寻找浪漫》(即《情感危机》)

继续奥斯卡系列。

这一回是罗曼蒂克的《午夜巴塞罗那》。好莱坞的罗曼蒂克电影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同时也是常青类别。这一次找了《赛末点》女主角斯佳丽约翰逊和上届奥斯卡《老无所依》最佳男配角来搭档。

那里面照旧是西方式的直截了当的对面挑逗直截了当的要求上床。不讲究含蓄不讲究“道德”。两位结伴到西班牙旅游的女郎一正一邪(或许说斜更恰当),最后都拜倒在那位浪荡男艺术家的床上甚至于野外的地上。

所谓“正”的一位已有未婚夫,开始拒绝挑逗明确表示对那种性爱不感兴趣。最后在步步追逼下,终于抵挡不住。所谓“邪”的一位是单身,一直在追求朦胧的最爱却不知所以然。很快地上了贼船——一下子爱上那位男艺术家和他的藕断丝连的前妻。发展结果还是可以同时爱上他和她两个人。

西方的性开放性观念有了如此明了的注脚。但是,这种三人之间的“爱”其实又是一点都不牢靠的。斯佳丽准备退出继续去寻找她的最爱,让她的女伴去顶替去接受那位浪荡子的爱的方式。结果,前夫前妻之间的争吵枪声一响方始清醒过来。

相比而言,旅加华人女作家文章笔下虽然生活在西方的华人还是随时随地有着反省的机会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所以。尽管那首关于“小雨”的情诗写得多么的美好,最后雨水毕竟要降落到坚实的大地上面广阔的江河湖海之中。

同样有外遇,严峻的区别是一个是刻意去发掘去追逐,一个是心灵感应的不期而遇。这样,本身的放荡和自身的净化就成为一种鲜明的对照。

文章的小说由原先的书名《寻找浪漫》改为《情感危机》,可以说是描述了一种婚外恋发展的途径。家庭生活失去浪漫出现情感危机,在迷迷茫茫之中寻寻觅觅,突然有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机遇。然而由情感引起的危机也有情感来加以克服,原先浪漫的家庭经历了不浪漫的阶段再度回归浪漫——或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浪漫。

午夜巴塞罗那的情节展示大量地用了日记式的画外音,以一个局外人报道的形式推进剧情的进展。那不能不说是一种浅薄的结构组织,也成为观众观看的一种导游跳跃式障碍。可以说丝毫不是通过观众的眼睛自己去理解去明白剧情进行到哪一步,而是干巴巴地不断地“告诉”现在是何时何地在干什么。

文章的《寻找浪漫》小说里面的线索要比这部奥斯卡电影来得复杂,但是组织得有条有理层层解构丝丝入扣宛如慢慢展开的一幅长卷或者用生化学者熟悉的双螺旋来加以形容。

很希望能够看到这样细腻的作品能够搬上银幕或者屏幕。虽然,国内已经对婚外恋题材有所禁忌,但要是如果有愿意“哈”中“哈”华的投资商制片人来一部好莱坞式的海外华人的“午夜巴塞罗那”那将是一种由衷的欣慰。

最后要说一说的是《午夜巴塞罗那》的情节彻底地告诫了大家:李银河所谓的婚外恋能够促进婚姻的巩固完全是一派胡言。若要家不和娶个小老婆,在三妻四妾的封建社会尚且如此,那么连小老婆的名分都没有的二奶三奶之类的外室如何能够使得夫和妻之间的爱情纽带更加耐磨损呢?!

唯一的一种可能也在电影里找到答案——那就是斯佳丽她同时爱上那一对男女。这段时间里前夫和前妻殊途同归一片和谐。最后,随着斯佳丽的离去旧病复发导致几乎可能的枪杀。而观众可以深思的就是:三人行的这种方式难道就是社会学家李银河给我们描述的伊甸园吗?


《午夜巴塞罗那》简介 


  美国女孩维姬和克里斯蒂娜结伴来西班牙旅游。维姬为人古板而且即将结婚,克里斯蒂娜则思想开放、充满好奇心。这两个性格相异的主人公,来到西班牙后,邂逅了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艺术家和他美丽但很爱吃醋的前妻。随后四个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爱情故事。

一句话评论:

影片是对爱情的一次诙谐、充满智慧、独具匠心的冥想,里面包含了与爱有关的所有令人着迷的改变。

——《SSG辛迪加》

伍迪·艾伦赋予影片一种自然、流水行云般的活力和生命力,故事处处浸透着有如阳光普照般的光彩,让人信心备增,永不会畏缩。

——《纽约客》

一部性感、幽默的娱乐作品,观影的过程就有如在巴塞罗那轻松地度过了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般让人享受。

——《综艺》

影片是伍迪·艾伦赠予西班牙最著名的城市的一件情人礼物,虽然里面讲述的爱情故事并不是那么深刻,却是他继《子弹飞越百老汇》之后最具娱乐性、最有市场潜力的一部作品。

——《顶级评论》

2005年,一部《赛末点》让伍迪·艾伦重新找到了他作为一位电影人的最佳状态,然而自那以后,他好像重新跌回到"平庸"的漩涡,这部影片自然也不例外。

——About网站



是非是我非我
2009-2-12 12:1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文章

#2  

谢谢主持对拙作的美言,有点受宠若惊啦

关于婚外情,人类真的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功课。。。。



足球妈妈
2009-2-12 13:3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3  

不谢。从文字的细腻来讲,那部电影剧本比你的小说差得多,尽管是两类不同的体裁。


2009-2-15 15:2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文章

#4  

主持,可惜你不拍电视剧~~


2009-2-15 17:1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5  

我不是制片导演摄影的干活。我只能找适合我自己的活儿干。

记得在西恩地有一个北京电影圈的海外女士把你的小说带回去,给你的回复是必须增加篇幅,否则拍不成二十多集的连续剧。后来情况如何?甚念。

我已经找到了一篇伊甸海外小说,很适合拍电影,也是篇幅不够必须要增肥才行。


2009-2-16 08:5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文章

#6  

后来不了了之。觉得写手还是要靠作品说话。作品不好别人也很难帮忙~~


2009-2-16 09:0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7  

我的看法是你的这部小说对影视界来说或许可以比方为“生不逢辰”。另外,关系铁不铁也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不是生不逢辰(能撞大运),关系够铁(其实烂泥也能扶上墙——比如豆腐渣工程比如那些很次的连续剧),你的那部浪漫史早就登上屏幕啦。

所以,对于很多(包括我自己)不喜欢不擅长拉关系的就只能一是等待时机总有时来运转的那一天二是以不断闪光(哪怕是萤火虫的毫末之光)的方式坚持亮相。

打个比方吧——我对我的几个学生说过:你们要年年参加学会的年度会议,发表中听的意见;如有论文哪怕不是级别较高一些的宣读论文就要不厌其烦地去投送。你自己不去打响牌子,是没有人来发掘的——谁叫你们不是帅哥不是靓女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一份子啊。

我们两口子评定高级职称都是采取“让你们职称评审委员会无可挑剔”的策略,厚积突发战术。提交的材料有驼在自行车架子上厚厚一沓子。使得最“严格”的最不“喜欢”你的教授研究员都不能不替你说好话——当然具体投票中是否暗地反对那是另外一回事。
  


2009-2-16 10:1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文章

#8  

主持你说得对,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不懈,不断闪萤火虫的毫末之光,或许哪一部被导演看上了,撞上大运也未可知~~

再说这也不是很难啦,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乐在其中~~


2009-2-16 10:4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9  

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乐在其中!


2009-2-16 11:0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