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系列精品传递两个信息(下)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系列精品传递两个信息(下)

于显性信息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三部精品传递了一个隐性信息。关于这一点很可能是至今未见之公开文字。



西方社会学中有人把雇佣关系类比作婚姻关系。初听之下,有点儿匪夷所思。仔细想一想倒很有道理。和封建制度绝然不同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却拥有人身自由,于是老板炒掉雇员的同时雇员也一样能够炒掉老板。这就是所谓雇用双向自由,至于能否找到新的饭碗则另作别论不在此展开讨论。拿我一个朋友话来说,就是和不和谐的婚姻没有必要维持一样,不和谐的雇佣关系也没有必要维持。



但是,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君臣关系则完全不同。这就有产生一个如何协调雇佣关系的严重问题甚至与生死存亡直接有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学成文武艺献于帝王家,一旦进入仕途,便实际上构成了一种无法跳槽的雇佣关系。帝王发放俸禄,臣子奉献忠心——当然这种“忠心”完全可以进一步讨论因为是固有话题同样不在此展开。在职官员唯一的自由是辞官也就是挂冠而去(这在传统戏历史常有见)——可有时候却连得撑到七老八十想要告老还乡都不允许:乾隆不准张廷玉退休甚至于不让他离开北京就是一例。



在这种情况之下,求才难才难求做官难难做官求才难才难留——宦海处处藏暗礁的现象时时处处代代朝朝屡见不鲜。对于一个本性正直的人,讲究天地良心的人,要作一个清官廉吏再进一步要能全身而退则越发更是一个难题。



上海京剧院接连三部精品无一不写到贤臣——“处乱世遇明主欣喜过望”的杨修,千古留名“人镜”的诤臣魏征,两袖清风极其清廉的廉吏于成龙。和以往同样写忠臣良将的传统剧目不同的一点是这三部精品都把主题触及到君臣关系前所未及的深度。



这儿需要说明的是在《廉吏于成龙》里虽然康亲王不是当今天子看起来又不是于成龙顶头上司,但是他既是皇室一分子又是驻节东南的方面大员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是直接地能决定于成龙命运的一位(虽然不是由康亲王直接来下诏书)。所以在这儿一样把他和于成龙的关系同李世民和魏征/曹操和杨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皇帝胜似帝皇)相提并论——因为戏中展开的上下级矛盾冲突关系是完全一致的。



同我的第五篇系列文章一样,由近而远依次来进行讨论。



《廉吏于成龙》——



康亲王首次登场,于成龙和康亲王的正面交锋是一场重头戏。“膺圣命驻东南雄镇海疆”的康亲王虽然“盼的是建奇功不负厚望”,却正处于“寝食不安思绪长”的困境之中。“举步维健宏愿难偿”的他“恨无快刀把乱麻斩”正被眼下的局面搞得焦头烂额:“解困何处觅良房”!当然他是绝对不会自责的,反而把责任推到“民不驯吏无能”上面去。



就在这个时候,于成龙登场求见但是被故意阻挡在禁牌之外。于成龙并没有让康亲王一味饮酒作乐拒不接见的下马威吓倒,而是巧妙地指出自己打断王爷宴饮坚持要见是怕有人会说王爷目中无人狂傲无礼而坏了王爷名声。结果康亲王不能不接受于成龙的要求开始“办公事”——因为这都是为了王爷您着想啊!



这个为王爷您着想的宗旨贯穿于全场——于成龙又提出自己的方案有着一利二利三利,其中包括了利于大清利于王爷自身,否则就会陷王爷以渎职之罪可是“不利于您老人家的赫赫官声”!康亲王一听之下马上意识到于成龙此举不仅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而且也是为大清恒久昌盛万代尊荣。他看到“于成龙老泪纵横似泉涌,言恳切语率直意真情浓”知道自己“代天巡狩位列三公”“又岂能漠然处之无动于衷”。其中的关键点便是“这老儿解开我困惑重重”!——真是一个好军师好参谋啊。



一番言辞绝佳措施恰当地打了一个时间差,解决了康亲王头疼之极筹措军粮的难题。既不用摊派征收,又不用自掏腰包拿出王府私银一万两来却能满足饷银未到粮草不足的需求。于成龙充分周密地分析了康亲王爱新觉罗的皇族身份和镇守东南大权在握的有利地位——简略一句话就是完完全全地进献了一个上上之策,结果当然也就是成全了康亲王的首功以及大清朝的安宁。



“通海案重审得当,借军粮筹措有方。”——在这样一场较量过程中,于成龙处处时时事事照顾到康亲王的威仪和脸面。既不会不经过康亲王的恩准直接八百里快马呈报朝廷,更不会只知道“对抗”而不给对方以莫大的好处,始终都是请示式解释式的语句。心里明知“宦海处处藏暗礁,何苦摧眉又折腰”,到头来某种程度上对权贵摧眉折腰还是不可避免的——于成龙也正是遵循着这样的一条底线。包括最后尽管“百杯落肚”比酒赢了却被康亲王耍赖头上给按上一个大酒壶。



戏中真实展示出来的结果并不是所谓比酒“双方平局”,而是双赢或者可以讲是三赢。康亲王坐镇东南地位更加稳固,于成龙经由康亲王的一系列考察考验保荐朝廷准予告假之后官职升到巡抚,再加上三千死囚得以逐一重审通海冤案彻底平反。



《贞观盛事》——



李世民和魏征这一对君臣早就成为千古美谈。舞台上用典型人物的典型故事还原了历史的部分情节。魏征跟于成龙不一样,他直接面对的是万万人之上刻意做一个千古明君的陛下。



魏征苦苦要表达的是“做臣子纵为后人奉为神明又有何用?”,这就在在提醒了皇上——应该被后人奉为神明的是圣上而不是臣下。魏征诤臣的名声是和君皇明智的名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激烈的冲突在朝堂之上爆发。正因为“隋亡哀歌尚可闻”,魏征他“心潮如浪急翻卷,难按肺腑万千言”一时“糊涂了吧”于是步步紧逼。遭致圣上当着群臣“一时盛怒”发了“从来也没有发这么大的火”,连得战战兢兢的唐公公都要号召众宫女“到皇后娘娘那儿为魏大人讨个活命吧”!魏征这就绝对不是头上顶一个酒壶的小事情了,而是性命交关的大事。



李世民对魏征因第一百三十谏奏一本风雷陡起的怨恨敌视终于冰释。原本惹恼陛下的“狰狞”面容在帝皇心目中重新变得“妩媚”之后,魏征又马上奉上了他对李世民新的贡献——“隋书”。不光如此,“制帝王典章垂询后世深合朕意”完全满足了唐太宗他“心仪尧舜步康庄”流芳百世的毕生愿望。



魏征是侥幸的,他不仅仅是面对着一个最终理解“若非赤诚焉能如此”的明君“我将我心寄明月”知道自己率性任情越过了底线的圣君,而且还有一个通晓“得魏征实乃我大唐之幸,似这等社稷贤才千古难寻”的千古贤后之典范长孙氏。据史载,就是这个李世民恨不得要杀了魏老儿,也就是亏得这个长孙皇后进言方始保全了他的性命——直到魏征寿终正寝之后方才“开刀”。



魏征能够懂得“金殿之上不便直奏”,能够懂得自己是“急不择言”羞辱了皇家尊严故而“此心片刻也难安”,能够懂得天生长着一张“狰狞”的脸面力求退后一步确保总是能够有雨消云散再“见晴天”。这才既免得毁损了贞观年间皇家英名,也保住了魏征生前的身家性命。



《曹操与杨修》——



和于成龙魏征一样,杨修也是一个千古贤臣。同样对“天下大业一片赤诚”的杨修他以药代酒料事如神费心运筹,其刻苦其能力均不在前两者之下。但可惜是他面对的既不是康亲王也不是李世民。尽管曹操一样自认为肩负重任,也想要挽救天下危亡,可面对杨修的步步紧逼忍无可忍终于不得不把他送到了断头台上。



这里不分析曹操的多疑性格,不分析他的双重人格,只接着上面两部精品来分析“君臣”上下级关系。



一方面是“欲振国无明主心中惆怅”算定了赤壁之败后的曹操今夜会来祭奠郭嘉,一方面是“罡风卷战袍大雪满弓刀”满肚子宏图大业的苦苦在寻觅贤才。真是相见恨晚啊,可以说是惺惺惜惺惺吧。但是,两人的蜜月期很快就结束了——“翁婿们屡屡反目意相违”,最后竟变成了鹿鸣女口中所说的水火不容。



曹操着意笼络杨修,一开始就乱封官职(兵马大都督)继而由仓场主簿跃升为丞相主簿再后来甚至于将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鹿鸣女儿许婚。表面上的亲善重用实际上是要换得掩饰谎言以求相安无事。由于杨修的再三再四地不肯妥协,曹操内在心理其实就是三次要杀杨修——第一次是杀了孔闻岱之后;第二次是谎称夜梦杀人被杨修设局被迫再杀妻之后;第三次是大雪巡营与杨修牵马坠蹬之后(可“恶”的杨修他则是强调为使丞相言而有信杨修不敢不骑)。



从雇佣关系来看,杨修确实是屡屡冒犯了曹操。况且还远不是魏征式的犯颜直谏,而是公开地诛心式地“冒犯”。尽管他的出发点无可非议——所谓本意是好的:要曹操将真心的话敢于对人言讲;要曹操知错必改承认夜梦杀人是撒谎;要避免又一次赤壁之败等等,总之是要为曹操的宏图大业着想。



这里面莫大的区别首先在于根本不是释放后宫三千宫女发还西域女子这样的“小”事,而是直接牵涉到曹操这个当权者个人品质水准的“大”事。俗话说,宰相肚里好撑船,那不过是指那种朝代那时候的小帆船而已。不要说是航空母舰,就是一般炮舰,也是绝没有哪位丞相能够有这样的肚量来让你肆意驰骋(炮击)的!



“我父纵有沧海量,沧海也会起风雷”。终于,费尽苦心实实地不想杀杨修却又实实地不能不杀杨修的曹操举起了屠刀。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的此心此意于今安在是和救国救民念之断肠的襟怀于今安在互为因果,于是有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之后水火不容的矛盾也就有了一个最终解决的办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才争似无才好,无知无识无烦恼。正如鹿鸣女所洞察的“似这等恃才傲物不思改”势将种下恶果不可收拾——“怕只怕狂澜未挽身先毁,空抛了少年头悔恨难追”!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曹操在再二再三地欲杀不杀之后,借杨修擅自作主“动摇军心”“私调”兵力之际砍下了他的头颅。



曹操本来也是想利用“智谋世少有”的杨修来妙笔为他写春秋,结果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在此情况下岂能容你!——欲留下这运筹帷幄的擎天手,难将这赦免二字说出口;到了再发现“平日里一片颂扬对曹某,却原来众望所归是杨修”的时候,杨修之死已成定局。



三部精品三位贤臣三个老板三种结局。于成龙是加官进爵,魏老西是寿终正寝,杨德祖是死于非命。套用现代的雇佣关系来看也就是——第一个是晋升另一个是维持再一个是开除。



试想一下,如果于成龙在当面揭穿勒春的报效捐银实则上必定是民间摊派(因为按照俸禄银数计算很容易得出此结论)的同时,也指出康亲王所谓的王府私银也一样是来自掠夺收刮的民脂民膏;如果魏老西在朝堂上奏章时并非说的“奢侈糜费是祸根”而是说的荒淫糜烂是祸根的话,那末这些“明君”们能否也能够还有沧海肚量就非常值得怀疑了。



上海滩上曾经有一个“名”人说过一句“名”言:千得罪万得罪,顶头上司不能得罪。就把它化用在这儿,千“谏议”万“谏议”,与顶头上司提“谏议”的时候必须要注意不能越出一个“度”。



天下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度在管着。掌握了这个适度的“度”,才能在雇佣关系中顺利地安然地度过处处藏有暗礁的“宦海”风波。推而广之,如果你在这儿想把从上海京剧院三部精品中悟出的这个道理引申开来,就拿“宦海”换成“寰海”也未尝不可。



是非是我非我
2008-10-14 08:5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