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戏台忆旧(16)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戏台忆旧(16)

紧接着沪剧界四珍之一的凌爱珍,说说她长时期曾任团长的爱华沪剧团主要演出阵地——红都大戏院。

红都大戏院位于静安寺。地处静安区最热闹所在,离香火鼎盛的静安寺不远。隔壁的隔壁走过去几步就是百乐门跳舞厅。我从小就经常去西庙弄舅公家,那时候百乐门的跳舞厅早就不复存在——取消了呗。记得是类同于跳蚤市场的各式摊位。我改编的戏曲剧本《色戒》则专门有一场百乐门舞厅的戏。白先勇写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也应该发生在此。

小时候记得的那个静安寺一景——那个南京西路上的涌井还在,后来就填没了。至今犹存的便是静安寺本身大概还得算有西区老大房。

红都大戏院位置好,附近其他戏园子又离得远有点儿一枝独秀的样子。爱华沪剧团的演出大本营主阵地就在这里。其他来演出的剧团记得有出新越剧团。出新越剧团后来也不复存在,台柱是邵文娟,我的一位表姨是她的铁杆粉丝——当然那时候尚没有粉丝这个外来语。

袁滨忠韩玉敏这一对舞台搭档献演的剧目就多半在此展示在观众面前。远的有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翻箱底的凌爱珍拿手戏《少奶奶的扇子》。原先凌爱珍年轻时演的女儿角色改由韩玉敏来演,她自己演母亲。袁滨忠演那个女婿,袁派著名唱段“羽毛扇上画玫瑰”就选自此剧。当年演这类西装旗袍戏是很弹眼落睛的,袁滨忠和凌爱珍是各自穿的西装,韩玉敏则是落地长裙非常出彩——不说演技即便是服装就够看的。同类的戏比如一样从海外搬演过来的《茶花女》,杨飞飞演女主角同样落地长裙,但是男女主演的卖相都赶不上袁滨忠韩玉敏,所以尽管杨派有口皆碑可是舞台形象是不能相比的。

其他爱华沪剧团赶演的现代剧目比如《桃李颂》《千万不要忘记》《年青的一代》《红珊瑚》以及后来变成样板的《红灯记》都是在红都大戏院上演。

即使在文革中他们三人(凌爱珍的李奶奶袁滨忠的李玉和韩玉敏的李铁梅)都被撤换,在继续上演《红灯记》(此时已经完全照样板京剧台词唱词)时,不知道是谁的主意叫袁滨忠出演磨刀人。这一点和艺华沪剧团的大搬风不同,却不料反而给袁滨忠带来了杀身之祸。

有传闻说袁滨忠平时生活如何如何——不知确否断乎不能猜测。但是台下一帮捧场的男士每当磨刀人出场即是碰头彩——接下来的喝彩声接连不断一下子把个李玉和比下去了。这在那个时期岂能容忍!于是袁滨忠受到了更大的折磨,自然磨刀人是不能再让他演了。

曾有人署名李滨红以一位青年演员的名义在南京路上张贴传单从红都大戏院直到外滩——不久就被覆盖掉。其主要内容是揭发爱华沪剧团内如何如何的乌烟瘴气。涉及的还有其他几位二路三路男演员——至今记得的只有一位,名叫夏剑青。

最后的结果是袁滨忠“自杀”身亡。这自杀和筱爱琴一样是个始终没有破解的谜。如果这两位没有遭到迫害致死的话,文革后复出必定更上层楼占尽风光。太可惜啦——实在可惜!



是非是我非我
2008-9-4 10:0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