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关于“不肯过江东”之岐见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关于“不肯过江东”之岐见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了不少足以匹敌男性词林大家的名句。可她的诗作主要便是这一首备受称颂的五言诗。但是,在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就对此持有不同意见。当然,决非是文采而是立意。

项羽者,西楚霸王是也。很早就有京剧大师屡屡搬演他和虞姬的爱情故事。从陈凯歌(导演)张丰毅(霸王)张国荣(虞姬)的获奖电影《霸王别姬》红得发紫大红大紫之后,也是当代被搬上文艺舞台最多可说是最经常见到的戏曲人物之一。随便举几个最近上演的例子便有吴凤花出演项羽的越剧《虞美人》余顺主演霸王的黄梅戏《霸王别姬》更有为季国平先生所推崇的话剧《霸王歌行》等等。

据史书记载,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因为羞见江东父老。故而他拒绝了一叶扁舟跨渡乌江东山再起的生路,选择了自愿死于乌江岸边的绝路。这一李清照称颂为人杰鬼雄级别的“壮举”标志着西楚的彻底灭亡,紧接着又让刘邦韩信的部属为争夺项羽那个头颅而相互之间打斗闹得不可开交。

江东父老正焦急地等待着项羽,他们不甘心失败(这里不再去展开讨论这一失败的原因只着眼于此番失败之后应该怎么办)不愿意自己的领袖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早已有专门派人等在江边接应,同时也因大江阻隔杜绝了被追兵追上的可能性。尽管历史没有假如可言,假如项羽他安然渡过乌江,轻舟快橹再加上顺风扬帆让刘邦韩信的追兵只好望江兴叹(没有第十一面埋伏早早就准备下渡江设施啊)的话,不难设想分兵割据的局面就能再度形成。

就算偏居一隅捱到后来更有可能的是即使刘邦一旦称帝,等到中国这位数一数二的流氓皇帝一命呜呼吕后当道把持朝政,幼主软弱心态又过于仁慈,难免项羽的子弟兵便会在他的带领下(哪怕是小项)乘机东山再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说不定也就演变成为“楚虽三户,亡刘必楚”。星星之火,完全可以再次燎原。那个汉家王朝也便保不住跟秦朝一样二世而终,就轮不到周勃他们来左袒灭吕安刘了。

分析项羽乌江自求死路的心态,无疑是一个面子问题在作怪。当年率子弟兵起家,后来纵横天下号称西楚霸王。那是何等的功业何等的气概何等的辉煌!美人名马左拥右抱,一付天下归心长乐久安的样子。没想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落了个一败涂地,心里想的却竟然是有何面目再见江东父老?!

历史证明,凡是成就大事业的大英雄(真正功成名就的英雄人物)都必须有一付厚脸皮有一个铁心肠有一种知耻而后勇的心态,哪怕卧薪尝胆甚至于对方敌手的粪便也拿来试试是啥滋味儿,这样才能笑到最后。因此,像项羽这样轻易地被失败的遭遇被面子的左右草率地自己了断自己的性命,其实毫不可取。

项羽他对不起等在乌江岸边的船夫,对不起等在乌江彼岸的父老,对不起死去的谋士范增,对不起他率领起义的子弟兵。实在是对不起他们啊——而最最对不起的就是那位红楼林妹妹在五美吟里作诗赞美的虞姬!

早知道项羽会饮恨乌江,虞姬又何必挥剑自刎。真可惜了虞姬怕自己成为心爱之人累赘而倾洒的一腔热血,并没有激起这位曾经“力拔山兮气盖世”英雄人物内心一度泯灭的勇气。却因某些国人所看重的“面子”两字,最终项羽仍然走上“英雄气短”的末路。

遇上这样一位付托了她终身的“鬼雄”,禁不住要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



是非是我非我
2008-5-17 10:0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青冈

#2  

不过也兴许是项羽爱虞姬哪,一看虞姬死了,自己还活着有啥意思?
当然,这种可能性比较小。:)


2008-5-17 10:1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3  

儿女情长!


2008-5-17 10:1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笑雨

#4  

我大部分同意LZ文章中的一些观点。


2008-5-17 10:3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5  

Xiexie.


2008-5-17 13:1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6  

重庆出版社王立群书评活动三等奖.


2008-6-13 16:0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诗苑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