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一次有趣的笔译经历 12
[打印本页]
作者:
fanghuzhai
时间:
2012-6-15 10:28
标题:
[原创] 一次有趣的笔译经历 12
一次有趣的翻译经历
2000年十月,中国军方一个高级别官员访问美国。这是但是的报道:
美国国防部前天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上将从今天起对美国进行为期11天的访问,并将参观纽约州的美国西点军校。也是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的于永波还将到访南卡罗来纳州的杰克逊堡、位于华盛顿特区的伯灵空军基地、佛罗里达州的帕特里克空军基地、五角大楼和美军夏威夷太平洋总司令部。于永波是今年到访美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级官员。国防部说,于永波要求参观普通的美军基地,了解美方为部队提供了哪些保健、福利、法律、娱乐和宗教服务。《联合早报》
新闻中提到的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杰克逊堡,是美军陆军基本训练基地。为了向于永波介绍基地的情况,基地准备了一份英文的PP文档,请我们翻译。这个差事就交给了我(公差没钱的,呵呵)。
除了个别缩略词语以外(军队喜欢用缩略语),这个文档并不难翻译。但是考虑到去做介绍的是一个学过中文的老美,其发音难免有声调不对的时候,为了让老中的将领更容易听懂, 我在翻译的时候特别采取了“归化”的译法,也就是尽量使用中国军人熟悉的表达方式来翻译。
于永波访美结束后,我在网上看到记者刘健写的有关美军基本训练的报道《美国新兵训练见闻》,基本上采用了我翻译的这个文档中的语句。他可能是随访人员之一,也并不知道谁翻译的这个文档。利用美方宣传资料写报道乃是正常的事情。
他的文章前半部分基本采用了我的翻译文档:
***********************************************
美军把新兵入伍训练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叫“基本战斗训练”,时间为9周,在这段时间里,要把从社会上招募的“平民志愿者”变成“经过基本训练的士兵”;后半部分叫“高级单兵训练”,就是对拟担任不同岗位工作的士兵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训练,用美国人的话说,就是要把“经过基本训练的士兵”训练成“军中学徒”。
美陆军训练中心司令小雷蒙·D·巴雷特少将介绍,该基地基本战斗训练的任务宗旨是:“为陆军培养的士兵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积极进取,身体健壮,恪守陆军价值准则,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基本战斗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作“红段”,时间3周,为开始士兵培养过程。主要训练内容有:介绍部队情况;基础价值观训练;体能训练;团队发展课程;普通科目(怎样对付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进攻,认识地图,战地急救,通讯,人际关系等);白刃战训练(攻击课程,拳术);军操和仪式训练等。
第4—6周为“白段”,训练内容主要为:基本步枪射击;露营;体能训练;赤手搏击;价值观训练等。
“蓝段”是指第7—9周的训练,主要有单兵战术和单兵运动技术训练;最后的陆军体格达标测验;最后的阶段测验;信心课程;价值观教育;以及连续4昼夜野外包括10公里强行军、夜间情景训练、班战术等带有综合检验性质的“胜利大练兵”。新兵在每个阶段的训练结束时都要进行严格的测试,合格者方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对成绩差的,要实施“第二次机会”训练计划。三个阶段都合格的,毕业进入高级单兵训练,不合格的即被淘汰,该基地2000年度基本战斗训练总体淘汰率为8.3%。”
*********************************************
当时我做翻译的文档已经丢掉了,但是在我的往日的文件堆里我找到了一份校对用的打印稿。我把它扫描成了PDF,现在还留着。几个截屏,曾经上传到CND:[url]http://my.cnd.org/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78643&forum=6&9[/url]
可以看出,我的翻译策略是尽量把西装变成小棉袄,让于永波主任穿着舒服。
这次笔译经历的花絮之一是,后来我接到通知,说让我去陪着那个老美到基地去,以防万一。不过,介绍还是由他来做。后来到了基地,做介绍的前一天晚上他对我说,他练了半天,速度还是太慢,干脆由我做好了。于是我成了幻灯演示的解说人。
那是我出国以后第一次接触国内来的代表团,而且都穿着军装,一时间似乎穿越了时空,回到在解放军干活的年代。
另一个花絮是,担任中方翻译的是一个美眉。我猜她不是洛阳外语学院的就是南京政治学院的,不过很可能是洛外的。果然,介绍会后的闲谈中她说她是洛外毕业的,不过已经是隔年学妹了。
介绍会很成功。于永波高兴地说,中美两军有很多共同的地方,连用的词都一样。我心里说:“那当然了,您也不看看是谁翻的!”
2024 校对
作者:
xyy
时间:
2012-6-15 14:58
信達雅,可以外加一條:見人譯人話,……。
作者:
程宝林
时间:
2012-6-20 16:26
看完轻松一笑。老方的小小得意,颇为可爱。人才久埋没,偶日露一手。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www.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