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 这就是美国穷人过的日子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hesunlover

#1  [转载] 这就是美国穷人过的日子

完全崩溃了:这就是美国穷人过的日子

雅虎社区


美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富裕国家之一,但这里也不乏沿街乞讨者和无家可归者,还有一些住破旧房屋的穷人。美国通常把穷人称为“低收入者”,而各州对“低收入”的定义有所不同。在记者暂住的密苏里州,月收入少于下列标准的就算是穷人了:单身家庭1064美元;2人家庭1427美元;3人家庭1789美元…… 每增加一个家庭成员,这个数字增加363美元左右。

吃和穿:饿不死冻不着

美国人口普查报告显示,超过10%的美国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于穷人来说,首先要解决的自然是温饱问题。符合低收入标准的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 (持绿卡者),可以向政府申请食品券(FoodStamps)。人口不同的家庭每月可获得的食品券最高金额如下:1人家庭155美元,2人家庭284美元,3人家庭408美元,4人家庭518美元,5人家庭615美元,6人家庭738美元,7人家庭816美元,8人家庭932美元。8人以上家庭每增加一个成员,可多领117美元。这种食品券就像一张不可透支的银行卡,政府每月把钱打入卡里,持卡者只能在商店购买面包、水果、蔬菜、肉类、鱼类、奶类等食品,而不能用于烟酒等其他生活用品的消费。

记者认识的一位中国朋友,移民到美国之初,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她自己一时没找着工作,先生生病失业在家,一家3口顿时成了无收入家庭。“政府和社区很关心我们,寄来了很多信件,教我们如何申请各种各样的补助,生怕我们饿死!”后来他们每月领到了上千美元的救济金和300美元左右的食品券,渡过了难关。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申请食品券的美国人平均每餐有1.05美元的补助。1美元在麦当劳只能买到一个最便宜的汉堡包,如果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仅靠食品券是肯定吃不饱的。不过,美国的非政府组织(NGO)比较发达,他们也会为穷人提供帮助。

哥伦比亚市有一个专门为穷人提供免费食品的民间组织----“食物银行(FoodBank)”,设有145个以教会为依托的点,便于穷人就近领取食品。记者特地到市内的一个点观察,许多穷人开着汽车来,凭着一张写着户主姓名、社会安全号、家庭人口数等信息的红色卡片,进来挑选食品。货架上摆放着面包、麦片、炸薯片、葵花籽、饼干、甜点等干货,冷藏柜里还有水果、蔬菜、玉米等,看上去像个小超市。除面包外的其他食品都按家庭人口限量供应,每个家庭每月只能领取一次。面包则可以无限量领取。有了随时可取的面包,至少可以保证饿不死人了。

这些免费食品是哪儿来的呢?工作人员兰迪告诉我,大部份是食品店或生产厂家捐献的,也有个人送来的。那些即将过期的蔬菜、水果,在超市不好卖了,老板就会主动打电话给食物银行,让他们开车来拉走。兰迪说:“这些食品在这里一般只能存放一两天,如果没有被拿完,过了有效期我们就会扔掉,或给农场喂牲口用。”

据密苏里中心食物银行提供的资料,去年他们共向穷人发放2000多万磅的各类食品,价值3000多万美元,每月受惠者多达8万人。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向慈善机构捐赠钱或食品的企业和个人,可获得部份免税的优惠。这也是政府鼓励企业和个人资助穷人的政策之一。

怎样才能申请到那张免费领取食物的红色卡片呢?兰迪递给我一张空白的“家庭状况表”,上面列有姓名、地址、电话、社会安全号、种族、家庭人数、工作状态 (全职、兼职、失业、退休)、月收入、是否有政府食品券等项目。低收入者只要来这里如实填写这份表格,就可以当场得到领取食品的卡片。申请人是否需要出具收入证明?兰迪说不需要,完全靠个人自觉。

由于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难免有人冒领食品。据说,曾经有位来自某国的访问学者也来食物银行领取免费食品,后来信息反馈到邀请他的大学,这位贪小便宜的学者不得不提前回国。

“但是,对于真正的饥饿者,不管他在美国的身份是否合法,都可以来这里领取食品。”兰迪说,即便是偷渡客,他们也不会向移民局报告,“因为我们的最低目标是保证这个地方没有人饿死”。

记者注意到,在这个食品供应点外面,有一个放着旧衣服的筐子,一位黑人老太太正在里面翻拣衣服,然后把挑好的衣服放在自己的蓝色小汽车里。兰迪说,人们把旧衣服捐献到这里,集中到一起,谁需要都可以随便拿。

避难所:无家可归者的“家”

“衣食”解决了,接下来是“住行”。据报导,46%的美国穷人家庭拥有自己的房屋,75%的美国穷人家庭拥有一辆汽车。相当多的美国穷人没有自己的房产,甚至有人无家可归。

为此,美国政府花巨资为这部份人提供廉租房。低收入者均可提出申请,一旦获准,不仅房租大大低于市价,而且只需缴纳不超过家庭收入30%的租金,差额部份可凭住房券向政府兑取现金。在纽约的黄金地段有座叫“孔子大楼”的公寓,就是当地政府为低收入的华人提供的廉租房。

有些穷人觉得租住在公寓楼不舒服,如果想自己买房子,也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购房优惠,比如可申请抵押信贷证书,10年内享受个人所得税的抵免。根据4 年前布什总统签署的补助无房户买房的法案,凡有能力支付月供款、但无力支付首付款的美国家庭,均可申请低收入家庭特别资助,政府将为他们交首付款和办理房屋过户手续的有关费用。廉租房的申请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排队”是免不了的,不可能“立等可住”。

那些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突然失去家园,或因其他原因无力支付房租的人怎么办呢?这时非政府组织又开始起作用了。

记者曾经采访过当地一家由基督教组织“救世军 (SalvationArmy)”筹办的“避难所”。这是一座两层的楼房,共有61个床位,无家可归者可以申请到这里来免费吃住。这里有家庭间(两张并排的上下床、独立卫生间),有男人间(16张床位、共用卫生间)和女人间(12张床位、共用卫生间),食堂、电视图书室、健身房、教室、电脑室、洗衣房、儿童游乐场一应俱全。

避难所负责人詹姆斯介绍说,这里常常客满。住在这里的人,短的一两天,长的达两年之久。有人刚来的时候一无所有,避难所还为其提供衣服和洗漱用品。住在这里的人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不准吸毒、喝酒,晚上10点半熄灯,早上6点半起床,白天必须出去找工作或接受社区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找到工作之后,收入的 10%用于交房租,65%由避难所代为保管,攒够了2500美元,就可以离开避难所到社会上租房子独立生活了。

避难所也为社会上的人提供免费午餐,任何人只要签个名就行。詹姆斯邀请我一起到食堂用午餐,我是最后一个签名的,在我之前有31个“蹭饭”的人。午餐很简单,一块夹着奶酪的面包,一杓拌酱的豆子,一杓蔬菜色拉,还有一杯牛奶。詹姆斯说,来这里吃免费午餐的基本都是些老面孔。

在纽约和密苏里州,我都见过有人睡在路边或废弃的车厢里。既然有“避难所”,为何还会有人流落街头呢?詹姆斯说,这些人多半是酒鬼或吸毒者,他们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受约束,就喜欢流浪,谁也帮不了他们。

詹姆斯告诉记者,这个避难所每年耗资50万美元左右。这么多钱从哪儿募集而来?他说,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别拨款3.5万美元和7000美元,大部份靠企业和个人捐款。曾经有个老人捐赠的遗产就超过100万美元。

穷人反而不担心生病

在美国,看病非常昂贵,住院一天的费用约等于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但是,对于穷人来说,反而不用太担心,因为他们可以向政府申请免费的医疗保险。即便没有医疗保险,有病也尽管上医院看,医院会先看病后再寄账单,即便交不起高额的医疗费,还可以和医院讨价还价或申请缓交。

记者在美国看过几次小病,尽管我买了医疗保险,但每次自己还得再掏上百美元。付账时我声明自己是低收入者,医院一般会给我按七折或八折结算。我问收款员,如果有人确实付不起账怎么办,她说可以“分期付款”,每个月付50 美元以上就行,付完为止。她还告诉记者,真正拖欠医疗费的往往并不是穷人,而是那些中低收入者,因为穷人的医疗费由政府埋单了。

通过富人的缴税,美国穷人有机会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所以他们一般没有强烈的生存压力,没有强烈的反社会尤其是仇富情绪。当然,美国也经常发生一些反社会的暴力事件,但基本上是零星的、局部的。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穷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才会有根本保障。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9-4-16 21:0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程宝林

#2  

让穷人有尊严,让富人无恐惧。


2009-4-16 23:38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3  

通篇看下来,我有了这样的感叹:美国是穷人的天堂。开着私家车去食物银行领导取救济物资;病患者不必先交钱就可看病。这一切真象是天方夜谭啊。我好奇问一下章凝,金融危机的美国现在还是这样吗?


2009-4-17 09:4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fanghuzhai

#4  

Such an article got published in Chinese media with only one effect: encouraging Chinese to come to the U.S. to be a poor man or woman so that the U.S. government and tax payers can provide for them.


2009-4-19 17:5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5  

我是想展示美国穷人的艰难处境,你们怎么都看反了,觉得他们过得还不错。看来
还得找其它材料。

我没有领过救济,具体情况不清楚。好象如果有自己的房产,就不能领政府救济了,
汽车也必须是比较旧的,不能超过一定价值。免费看病是千真万确的,私人医院无
法将没钱的病人置之不理,不然要吃官司的。

自然,美国穷人比中国穷人有多得多的权益和权利。中国到达美国这步还有漫长的路
要走。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冬雪儿 at 2009-4-17 10:49:
通篇看下来,我有了这样的感叹:美国是穷人的天堂。开着私家车去食物银行领导取救济物资;病患者不必先交钱就可看病。这一切真象是天方夜谭啊。我好奇问一下章凝,金融危机的美国现在还是这样吗?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09-4-19 19:0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程宝林

#6  

美国医院里,用多种外语写着这样一条标语:任何人不会因为无力付款而被拒绝服务。像在中国那样,即使急救病人,车祸刀伤,不先办理手续、缴纳保证金,医生就在一旁,袖手看着生命分分秒秒流逝,错失最佳抢救时机。这种事情在美国绝对不会发生。如果发生了,医院吃不起官司。
    冰雪儿可能不相信,将自己的中国父母申请移民到美国,哪怕这些在中国拿退休金的老人,在美国一天都没有工作过,对美国没有任何贡献,却一到美国,就可以每月领取600美元以上的福利金(具体名称我不知道)。夫妇两人住进政府补贴的老人公寓(需抽签排队,抽中即可住到去世),租金象征性,一室一厅300美元左右(旧金山地区,正常租金至少1000美元),享受一切福利照料,包括理发、娱乐、各种老人康乐活动,公寓还用大巴,组织老人外出游览。靠这种福利金生活的老人,每年可以回中国一次,但不得超过30天。

他们的好生活,靠的是我们这些纳税人。所以,我们也算帮中国养老了。


2009-4-19 20:14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章凝 at 2009-4-20 12:03 AM:
我是想展示美国穷人的艰难处境,你们怎么都看反了,觉得他们过得还不错。看来
还得找其它材料。

我没有领过救济,具体情况不清楚。好象如果有自己的房产,就不能领政府救济了,
汽车也必须是比较旧的,不能超..

不是我们看反了,章凝。而是你看到的穷人生活艰难处境与我看到的穷人生活艰难处境相差十万八千里。你看看这组图片,就知道我为什么感叹,美国是穷人的天堂。

第 1 幅
这就是孩子们在洗脸

第 2 幅

第 3 幅
这是山区人的饮用水

第 4 幅
到哪儿去找饮用水呢?孩子.


2009-4-22 10:1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8  

她们还是孩子,就开始承受生活的艰辛.

第 1 幅
泪珠儿挂在脸上的孩子


2009-4-22 10:3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程宝林 at 2009-4-20 01:14 AM:
美国医院里,用多种外语写着这样一条标语:任何人不会因为无力付款而被拒绝服务。像在中国那样,即使急救病人,车祸刀伤,不先办理手续、缴纳保证金,医生就在一旁,袖手看着生命分分秒秒流逝,错失最佳抢救时机。..

宝林,我相信你说的任何一句话.问题是,能迁徙到海外去的父母亲,毕竟还是少数.绝大多数老人及更多的公民在故国经受着:有病无钱不能进医院治疗的生存处境.


2009-4-22 10:4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白荒地

#10  

曾经和很多无家可归的人聊天。感觉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的是自己的选择,当然其中也不乏有心理问题酗酒吸毒的,因为他们找到工作养自己是完全可能的,在卖当劳打工扫地一个小时挣十块八块的没有问题,但他们喜欢自己自由无拘束的生活,一批研究生扮演成无家可归者乞讨为生,发现完全饿不着,也不会营养不良,因为有太多善心的人和组织的捐助。最近金融危机,有些人住帐篷,但不至于吃不上饭,而且食物在美国生活的开支中占的比例绝对是小头。刚来美国的时候经济拮据,就买鸡吃,一只鸡拷熟的几块钱就能买下来。至于猪蹄子因为美国人吃得少,穷人也可以管够吃。一个三口之家,如果月税后收入是八千的话,食物支出一般不会超过八百,也就是收入百分之十。比例比国内小得多。
感觉中国目前的问题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享受得不够,原始资本主义的弊端让人们充分领略。如果医院让急症病人因无钱医治死在门口,在美国真的要吃官司。此外,还真很少听说考上名牌大学因为无钱不上的。认识一个越南华侨家庭,老公在餐馆当大厨师,月收入两千多,政府提供廉租房,六百元三房一厅,两个孩子上学免学杂费还包括免费早餐午餐。财政年度退税,还可以找回万八千的,一家人乘坐游轮旅游一次。他们是乘船从越南出来的难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


2009-4-23 12:1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综合类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