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 麦地思考:华语新诗对古诗的超越之二 [打印本页]

作者: 虔谦     时间: 2011-4-13 23:22     标题: [原创] 麦地思考:华语新诗对古诗的超越之二

面对天地的广大、人的渺小,面对时间的无穷和生的短暂,中国古人,和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先贤们一样,会思考,会找出路。结果,中国古代先贤们找出的出路之一(另一个出路是较后的佛教),便是天人合一的意识和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哲学诉求和观念,它几乎就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信念。在这种信念里,人取得了天的许多属性,人与时俱进,与自然相融。于是,有限和无限是可以转化的,死亡是可以被超越的。正如苏东坡前赤壁赋里写的:"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一切使得人能够在有限和死亡的阴影底下找到出路的信念,从理性角度上讲,都不会同时具备厚重、深刻和痛苦等等属性。因为这种信念本身使人类停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寻求和探索。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这种信念是思维的捷径。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人走向天人合一。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中国几千年文化则为儒家的纲常伦理所主宰。在这种伦理观底下,个人价值被压缩,个人价值被融入整体里,从属于整体的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的宏观视野和特性 ------ 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儒家的社会伦理观以及中国文化里其他的一些方面,比如老子的道德哲学,比如中国的水墨山水和人物画等等 ------ 影响并支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方向和特性。中国古代诗歌于是趋向感性,趋向恢宏。

从近代开始,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中国人意识里个人因素的不断抬头,思维里理性的成分不断增强和充实。这个观念和思维的巨变,可以说引发了一场诗歌的革命。有关中国人个人意识抬头在诗歌里的表现,我们会在稍后涉及,这一节,先以具体的例子了解一下中国新诗里的理性因素。

答 复  (海子)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 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麦地,农业文化的中国人世代触摸着它,然而,除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德价值情怀外,可曾联想到麦芒和阳光的内在痛苦联系?可曾听到来自麦地的质问?可曾因此而与它痛苦相对?

这一切,在海子这首诗里终究是以形象的和感性的语言来说话,但是在这感性之前,已经有了深刻的理性心路。这感性,建立在理性思维之上。

接下来的诗句,并不好懂。我找遍网路,找不到一处对这几句的解释或理解。我反复读,反复思,悟了好久,终于悟出来点什么。麦地本身是实实在在的,是质朴的,相信海子明白这一点。可是海子是一个痛苦思索着的诗人,在他的理性里,连最质朴的麦地都成了神秘,因为寰宇有着庞大渊深的神秘。在这无穷尽的神秘里,诗人感到了个体的单薄和脆弱,感到了空和虚。可诗人又是倔强的,不屈的。他知道貌似渺小的生命里,一定有什么是充实的。那几句诗,展现了诗人在磅礴的天地之间的痛苦的又是磅礴的理性。

我在《风的粼光:华语新诗对古诗的超越之一》一文写到:“我认为中国古代诗歌不乏国画般的静态描写和大意象烘托,不乏比喻甚至拟人,但是较少有动态的描写角度,更少有联态的角度。像这首诗这样水乳交融般地把比喻、描写、拟人、动态及联态等几种技巧融汇贯通,整合运用,我更是没有读过。这样的描写,使得诗歌意象层次化,多维化。一首诗,不再是朗朗上口那么简单。你要读,要细细读,细细品尝和玩味想象。”
同理,感性和理性的互动和互为表里,增加了诗歌的厚重度,层次感和文学含金量。

理性,不等于玄虚,不等于不可理喻,否则理性就是浅薄的。

诗歌的理性,要以感性为翅膀和载体。在《答复》里,那翅膀和载体就是那麦地。在底下这首优秀短诗里,理性的载体,是层叠的意象。


可不可以  (俞昌雄)

可不可以,从我的身上剥离出一些色彩
给那散步的鱼和春日里不愿枯萎的花

可不可以,用我指尖上的血换取第二日的朝霞
用它依偎过的光唤醒陌生人身体里的大海

可不可以,遵照我爱的人所曾给出的警示
在奔跑的栅栏里留下光明的种子和爱的雨露        

可不可以,把我有生以来的沉默都当作黄金
埋在边疆和荒原以等待梦醒的歌者和英雄

可不可以,在我写下这些断句的时候
招来暴风闪电便于整个世界重归威严与平等


这首诗,诗人借用层叠的意象,以忘我的爱表达对个体价值的呼唤和捍卫。读这首诗,令我想起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首诗里,杜甫大声呐喊,直呼胸臆。而这首短诗,尽管最后两句稍微显露了一些,前面的四句,还是相当含蓄的。

这就是理性所赋予诗歌的另一个魅力,它在增加诗歌含蓄性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诗歌的弹力和张力。  


以上,是仅仅就文学而言的。从价值观上说,我并不认为个体主义就一定优于整体主义,或者理性就一定优于感性。所有世界二元,都是互相依存的,也因此,人类社会往往像荡秋千似的在两点之间做宿命般的摆动。



--------------------------

当代华语新诗选读
http://book.zgyspp.com/files/article/html/12/12784/index.html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www.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