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一九八四》:反乌托邦还是反极权主义?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冬雪儿

#1  《一九八四》:反乌托邦还是反极权主义?

《一九八四》:反乌托邦还是反极权主义?

作者不详


 与其说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是反乌托邦,不如说是反极权主义。虽然乌托邦很容易演变成极权主义,但是两者并不能简单的划上等号。如果乌托邦是理想中的天堂,那么极权主义就是现实中的地狱。

  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本身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或空想。按照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的描绘,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劳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最早的乌托邦,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一种乌托邦。极权主义是一种现代专制政体,在此种政体下,国家笼罩于社会各个层面,包括其公民的日常生活。极权主义政府不仅要控制所有的经济、政治事务,还竭力控制人民的意见、价值和信仰,从而消弥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切分别。公民对国家的义务成为共同体首要的关注所在,而国家的目标则是用一种完美的理想社会替代现存社会。

  极权主义国家最重要的三个共同点是:1、存在某个意识形态,它规范生活的方方面面,勾勒出达到终极目标的手段。2、要有一个唯一的群众性政党,以此动员人民的热情和支持。3、包括思想控制在内的全面控制。这个政党一般是由一位独裁者领导,该党的领导层全面控制政府体系,包括警察、军队、通讯、经济及教育等部门。不同声音受到系统的压制,而人民则生活在秘密警察的恐怖控制中。历史上的独裁者为实现对被统治者的控制,不惜运用一切手段,比如秘密警察和军队。然而只有借助于现代技术,政府才得以有可能全面控制社会。因此,极权主义乃是现代才出现的现象。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一词在西方学界一般用以概括德国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以及苏维埃共产主义。

  由此看来,《一九八四》里的“大洋国”完全符合极权主义国家的标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苏联的影子,无处不在的党显然是影射苏共,留着黑胡子的老大哥显然是影射斯大林,两分钟仇恨会的公敌果尔德施坦显然是指被斯大林驱逐并暗杀的托洛茨基。但是奥威尔并没有在苏联生活过,他是如何了解极权主义呢?了解奥威尔的经历,有助于理解《一九八四》。30年代,他参加国际纵队在西班牙作战,后因喉部中弹而不得不回国修养。这期间,他看到了由共产国际领导的国际纵队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清洗。接纳了奥威尔的巴塞罗那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被共产国际认定为托派组织,斯大林下令消灭马统工党,把政治警察特务、搜捕异端及清洗专家和军事指导员一起派至西班牙,在共和军中建立恐怖统治。奥威尔夫妇被视为“狂热的托派分子”,受到严密的监控。妻子爱琳的房间受到西班牙共产党的搜查,他保存的一批资料也被抄走。更为可怕的是,受伤的马统工党党员仍然遭到逮捕,甚至连孩子和被截肢的人也不放过,包括奥威尔本人在撤退到巴塞罗那之后还遭受到共和军的追杀。1996年欧洲影展最佳影片《以祖国之名》(Land and Freedom)再现了这段历史。奥威尔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西班牙内战和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七年间发生的事件改变了态势,此后我就知道我的立场如何。一九三六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人性遭到扼杀,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这些都是极权主义国家的特征。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我们,对于《一九八四》有着切身感受。历次政治运动无不打着极权主义的印记。时至今日,官方媒体还在扮演真理部的角色,用谎言来掩饰真相,用伪造来粉饰太平。或许和温斯顿一样,我们身边也有一个无处不在的电幕,只是看不见而已。

原载:在线阅读网


2011-2-28 00:0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小说界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