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4-24  
SunMonTueWedThuFriSat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博客目录

我的日志

    << 1 2  >>
    2010-1-12   [转载] 蓝鲸沪语小说成网上热点 上海读者对沪语很饥渴

    转贴按语——其实一点没有啥稀奇。我还担心写沪语小说太小众呢。等我腾出时间来,翻出一点沪语小说来。

    也就是把我的现成东东翻译成为沪语便是。

    *****************************************************

    沪语小说曾经作为上海文学的一大特色而拥有大量读者。但是现在看得懂沪语的读者还在,但会写沪语的作家已经是凤毛麟角。所以,上海作家蓝鲸的几篇沪语短篇小说在网上短短时间内就突破百万次点击量,固然是作家的一种荣幸,但其中也不乏无奈。沪语研究专家、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昨对本报说,上海读者存在沪语饥渴。

      沪语在这个城市正越来越边缘化,当电台里唯一的一档沪语新闻栏目的主持人,说沪语都说得并不流畅的时候,读者发现蓝鲸的小说《看医生》、《小街丑女》等里的沪语使用却颇为流畅。记者看到像“现在啥时代?老母亲还以为是在老早。老早人吃天然五谷”“读过私塾的老母亲不管这一套,两只手揿牢肚皮,上气不接下气地教训子女:‘文明……文明不是历史车轮……是人格嘴巴啦!’”这类“书面语+沪语”的句子层出不穷。

      因为此类沪语小说现在基本绝迹,所以蓝鲸的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很大兴趣,一些读者甚至根据《看医生》的内容创作了名为《奈何桥》的漫画,在网上人气也非常之高。钱乃荣肯定了蓝鲸的努力,他认为加一点沪语在小说里,就使小说开始洋溢上海的地方气息,显得生动了,而这归根到底还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

      记者了解到,上海的作家们曾创作过大量沪语小说,最有名的沪语小说《海上花列传》,曾被胡适称为唯一可以与《红楼梦》相提并论者。钱乃荣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上海作家操作沪语的水平非常高,有人甚至可以通篇用沪语创作。但是现在却很少有作家能做到这一点。“这和新中国成立初的语言改革有关。”他说:“当时推广普通话,不鼓励方言创作。”

      令人遗憾的是,沪语文学作品的凋零,不仅仅意味..

    [阅读全文]  2010-1-12 11:36 - xzhao2 - 92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5   [转载] 《红楼梦》原作者研究湖南应该拥有话语权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的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堪称巅峰之作。在红学研究的历史上,人们大多将《红楼梦》与北京及南京联系到一起,从而形成了地域概念上的北京派与南京派。而与湖南及其他地方有关的研究,却被红学界所忽视,也许,这是红学界多年以来所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之一。

    今年,湖南省娄底的红学爱好者、娄星区水利局副局长谢志明依据其家族的传说,顶住各种压力,在红研所专家的支持下,出版了他的专著《红楼湘娄文化考》。将《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地确定在湖南,把《红楼梦》与湖湘文化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原本这个观点就十分雷人。但更为雷人的是:他将始作者认定自己家族的一名叫谢三曼的女子。此论一出,立即招来一片谩骂与质疑之声!当然,也不泛支持者。其实,在谢志明提出如此雷人的观点的先后,土默热、陈林、段晴也夫妇、国光红教授等人也曾有过许多雷人的观点,因此,有人便将他们悉数列为糟蹋《红楼梦》之辈。就连在媒体红极一时的刘心武,也难以避免的遭到了红学内外的一致抨击。

    无论是刘心武,还是土黙热,没有一个能得到红学专家与主流红学的支持与认可。而谢志明的观点,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一些红学专家的支持与认同,至少在《红楼梦》与湖湘文化的关系上得到了红学界的一致支持。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红研所教授孙伟科为谢志明的《红楼湘娄文化考》作序,另一名年逾七旬的红学专家替谢志明的专著作跋,足见谢志明的研究是有一定含金量的。而更为惊讶的是,谢志明带着这一观点,闯入了中国红学会,由一名草根红学爱好者成为了一名红学研究者。这种身份的转变,自然与红学界对他的研究方向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在种种压力面前,谢志明并没有停止他的研究与前进的步伐。据湖南在线报道,今年11月27日,在他的努力下,娄底市成立了红楼梦学会,并成为了湖南的第一个红楼梦学会。学会吸收了42名会员,汇聚了各种人才。其中有教授、副教授9名。由此说明《..

    [阅读全文]  2010-1-5 10:05 - xzhao2 - 894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3   [转载] 走出边缘化的鼓声——关于《绝情华尔街》

    文/沈敏特



    为陈思进、雪域小玲的《绝情华尔街》,我写过“代后记”,已经表达了我对这部小说的基本看法。这之后,在中外媒体上连续刊出了对这部小说的评论;评论者也来自四面八方,观点五花八门。在各种各样的反应中,我忽然感到,从另一个角度,我还有话要说。这个角度就是,长篇小说的命运问题。是的,《绝情华尔街》引发了对于长篇小说命运的联想,而这联想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绝情华尔街》的理解。



    进入新世纪,长篇小说乏善可陈,评论界的基本共识是:数量上有“井噴”之势,年产量突破千部,而质量上却是大面积的滑坡,甚至难见凤毛麟角。在艺术鉴赏的领域,长篇小说进一步边缘化,已是不争的现状。



    而《绝情华尔街》却如一位评家所说:“这部作品的读者群之广之大,也令人难以想象;不仅是文学爱好者、商战痴迷者、投资者、经营者、,还有所有想要在经济低回的迷雾中找到一条路的人们……”(见依林《流行元素——读〈绝情华尔街〉》[1]),这样的效果也有了印证,《绝情华尔街》成了畅销书[2],这仿佛让我们听到了长篇小说来自远方的走出边缘化的隐约的鼓声。



    长篇小说(以至整个文学)边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



    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很“火”,最核心的原因是:给长期处在封闭和近于愚昧状态的读者,带来了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成为思想解放的前驱和推动力。其中多的是政治原因,而文学的本体并没有引起充分的关注。



    如今,可以传播新信息、新观念的新媒体纷至沓来,在传播的覆盖率和快速度上远远超过了纸本的文学。满足这方面的要求,无须通过文学,从各种媒介的本体上看,文学不占优势。



    再加上一种非规范的市场经济,以强大的物质诱惑催生着人们的“暴富欲”,由此而来的贫富差距,又使太多的人陷入谋生的紧张之中。一种浮躁的、低道德的、低人文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泛漫开来,直接影响着文化的接受方式;广大的人群不可能沉..

    [阅读全文]  2010-1-3 18:25 - xzhao2 - 95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9-12-23   红楼的谐音艺术

    红楼梦名字谐音
    贾王薛史----家亡血史,假史枉写。

    王家
    王子腾——望子腾达
    王子胜——望子孙后代强盛
    王仁 ——忘人,忘了自己是人。或“忘仁”。

    史家:史鼎——忠靖侯时,史家最为鼎盛

    贾家
    贾演——假演
    贾源——假源头
    贾赦,贾政——涉政
    贾政,贾敬——假正经
    贾链--假廉(不知廉耻,假廉洁)
    贾宝玉——假宝玉
    邢氏——形式,总做表面文章,虚伪
    尤氏——尤物也
    秦钟——情种
    邢忠——形忠,表面忠孝也

    管家,仆人,佣人
    戴良-------粮袋
    戴权——大权 ;带权;代权
    夏秉忠--------瞎秉忠
    秦业——情孽
    乌进孝-------无进孝
    吴新登——无星戥
    郑华——真滑 石呆子——实呆子
    郑耗时——真耗时
    余信——愚性
    钱华——花钱
    王柱——忘主
    王二调——王二条
    叶妈——“叶”,看花草的。
    祝妈——即“竹”妈,看竹子的。
    何妈——看管荷塘的,“何”即“荷”也。
    柳妈——看树木花草的
    田妈——大观园种菜的
    白老媳妇——金钏妈,暗指金钏“白劳”


    地名
    大荒山,无稽崖----荒诞无稽
    青埂峰———情根峰
    十里街----势利街
    仁清巷---人情巷
    葫芦庙---糊涂庙
    湖州-----胡诌
    大如洲——大概如此

    建筑名
    梨香院----离乡怨
    蘅芜院-----恨无缘
    衡芜君- -----恨无君(独守空房)
    潇湘馆-----消香馆
    怡红院-----遗红怨

    物名  
    枫露茶 ----------逢怒茶
    群芳髓 ----------群芳碎  
    万艳同杯--- ----万艳同悲  
    千红一窟-------- 千红一哭  
    蜜青果------------ 觅情果

    金陵十二钗正册
    林黛玉-----林中待玉(宝玉)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细探因缘
    妙玉-------庙里的玉石;庙宇
    王熙凤----昔日凤凰
    李纨--..

    [阅读全文]  2009-12-23 13:19 - xzhao2 - 99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9-10-23   [转载] 从脂批中看脂砚斋是谁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它而均有道理。红学家有其研究的巨匠之法,我辈普通读者也可以有火花之见,只要有他人未谈之处,就可抛出来凑凑热闹,即使说得有道理,也不见得别人观点没道理,所感所悟只作茶余之言。

    本文前提:假设脂砚斋的评语是可信的。("脂批"总数约3600多条,有署名的评语不到100条:脂砚斋35条、畸笏叟 55条、棠村1条、梅溪1条、松斋2条、玉蓝坡1条、立松轩1条、鉴堂1条、绮园1条、左绵痴道人1条,绝大多数只能靠推测是何人所批,故而脂批总体混乱,自相矛盾,也因此有人认为脂批不足为据,甚至判断脂批是恶意伪托,欺瞒读者。本文以为,作为趣味,或采用部分可信脂批以猜谜索隐,聊解一梦。)

    对脂砚的身份有过众多猜测,诸如宝玉、史湘云、袭人、贾环、曹雪芹本人、曹雪芹之兄弟(如棠村)、曹雪芹之叔舅(如曹頫),等等,节约片幅,不一一评点。笔者观点如下:

    一、曹雪芹与脂砚斋是"一僧一道"

    论据:第一回有脂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这两段脂批透露出的信息:

        * 1. 脂砚斋与曹雪芹是两个人,而非一个人。
        * 2. 脂砚斋将曹雪芹昵称为"癞头和尚"。
          猜想:"一芹一脂"与"一僧一道"相对应,脂砚斋当以"道"自称。
        * 3. "石兄"可能是"癞头和尚",也可能是第三人(主人公原型)。
          猜想:如果"石兄"与"癞头和尚"为同一人,则《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如果"石兄"是第三人,则《红楼梦》是"他叙"而非 "自叙"。

    二、曹雪芹与脂砚斋是作者与解者的关系

    论据1:第一回石头说"弟子蠢物"、"弟子质虽粗蠢"时,批书人均说【岂敢岂敢。】且后文有脂..

    [阅读全文]  2009-10-23 11:31 - xzhao2 - 112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9-9-17   柯云路简介及创作年表

    柯云路·作者简介



    柯云路,当代著名作家。

    作者始终关注社会人文问题,其创作既在文学之内,也在文学之外诸多领域展开。

    在文学领域,著有政治小说《新星》、《龙年档案》、《黑山堡纲鉴》,以及百科全书式全景描绘中国社会的长篇小说《夜与昼》、《衰与荣》、《芙蓉国》等二十余部,并多次引起轰动。

    在文学以外,作者广泛涉猎哲学、心理学、生命科学、东方文化等学科,著有文化人类学专著《人类时间》,历史研究专著《极端十年》,心理学专著《焦虑症患者》、《心灵太极》,教育学著作《情商启蒙》、《中国孩子成功法》、《把孩子培养成学习的天才》,婚恋研究专著《今天我们为什么结婚》、《婚姻诊所》、《交换爱情》等,皆受到读者欢迎。

    近年来,他特别关注当代人的生存境况,以博客为平台,与网友广泛交流心理健康、职场减压、婚姻恋爱等问题。其总结的《大爱健身法》简便有效,新近更在网友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竞相转送的“健康礼物”。

    《破译疾病密码》、《走出心灵的地狱》与《童话人格》是作者关注当代人身心健康与人生智慧的代表性作品。



    柯云路·创作年表



    1980年,处女作短篇小说《三千万》在《人民文学》发表,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1984年,《当代》刊登第一部长篇小说《新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书。

    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小说连播”节目中播出,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将其改编为广播剧。

    1986年,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于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极大轰动,曾创电视连续剧收视率最高纪录。

    《新星》获人民文学奖。

    1985年,《花城》刊登《汾城轶闻——一个系统工程学家的遭遇》(节选);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汾城轶闻》。

    1985年,《黄河》刊登长篇小说《孤岛》,同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6年,《当代》刊登《夜与昼》,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夜与昼..

    [阅读全文]  2009-9-17 10:45 - xzhao2 - 116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9-5-14   卢江良:陌生的钥匙

    陌生的钥匙

    浙江•卢江良



    苏静蕾在给张杰伦洗衣服时,偶然发觉那把钥匙的。

    那天下午,在洗张杰伦的裤子前,苏静蕾清理他的裤袋,不慎弄落了他的那串钥匙。就在她弯身去捡的当儿,意外地发现了那把钥匙。

    那把钥匙就混在那串钥匙当中,要不是捡的时候恰好抓住了它,估计苏静蕾一时还发现不了。

    那是把陌生的钥匙,对于苏静蕾而言。苏静蕾便把它举到眼前,仔细地端详起来。那应该是把门钥匙,且根据它被磨损的程度,苏静蕾推断出不会是新配的,至少用过一段时间了。

    张杰伦竟然有这么一把钥匙!这让苏静蕾感到很吃惊。在苏静蕾的意识里,张杰伦所拥有的一切,应该都让自己知道的。可现在凭空出现了这把钥匙,搅乱了苏静蕾的整个心情。

    苏静蕾懒得再洗衣服,坐到了饭桌的旁边,目不转睛地瞅着那把钥匙,开始揣摸它所隐藏着的秘密。

    是杰伦外面租了房,包了二奶?不可能!据自己对他的了解,他应该不是那种人。是杰伦单位里的钥匙?这可能性也不大。杰伦在单位里,只是个普通员工,这么多年来,一直只有两把钥匙——一把是办公室的门的,另一把是他的抽屉的。

    那这把到底是什么钥匙?苏静蕾百思不得其解。终于,她有了一丝隐隐的担忧:也许真是外面租了房吧?虽然他装得跟自己恩爱无比,可谁敢保证他不在演戏呢?要不,早有了这么一把钥匙,怎么要瞒着自己呢?

    但这样的担忧是焚心的,苏静蕾转而自我安慰起来:杰伦不会是那种人,这把钥匙肯定是他单位里的,或许旁边办公室的门,暂时没有人开关,先由他帮着吧。他的工作能力不怎么样,但在领导和同事眼里,绝对是一个可信的人。

    正这样设想着,屋外响起了敲门声,苏静蕾顿时惊醒过来,她知道是张杰伦回来了,赶紧瞟了眼那把钥匙,将整串钥匙移到不显眼的地方,然后站起身去开门。





    吃饭的时候,那串钥匙还放在饭桌上,苏静蕾瞅了一眼那把钥匙,看着对面的张杰伦,装作不经意地..

    [阅读全文]  2009-5-14 10:54 - xzhao2 - 1098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9-3-27   鲁太光: 当代小说创作需要新的哗变

    当代小说创作需要新的哗变——2008年中短篇小说创作概述

    鲁太光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的小说创作,特别是中短篇小说创作,仍处于八十年代“文学爆炸”“影响的焦虑”笼罩下——那次巨大的“爆炸”所释放的艺术能量(包括精神上的独立性、情感上的真诚性、思想上的多样性、形式上的新奇性)已基本消耗殆尽,而新的艺术能量又未能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凝聚起来,将去的未去,将生的未生,一切都处于变动不居中,导致当前文学创作流向晦暗不明。然而,整体晦暗是真,局部时有闪光之处也是事实。所以,阅读的感觉,恰如穿行在无边的黑暗中,在心为黑暗所浸染而失望时,却猛地看到热烈的灯火在闪烁,失望的心禁不住再次活跃起来。我将从对当前中短篇小说创作中负面因素的批评开始自己的论述,理清道路后,再与您一起向灯火阑珊的光明前进。

      1、?沉重的肉身

      纵览2008年中短篇小说创作,最引人注目也最令人忧虑不安的是:沉重的肉身羁绊了文学的高蹈。我做了一个抽样调查,从所阅读的文学期刊中随机抽取了四本,统计发现与身体(性)有关的小说占该刊所有小说的比例由低到高排列分别是:40%, 57%,63%,71%,平均比例高达58%。这个数据应该有一定的说服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小说中,对身体的描写基本上与精神追索无关,与情感张扬无关,与苦闷的象征无关,甚至与叙述也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为写身体而写身体,似乎离开身体就不会写作。正是这种整体无意识才令人忧虑和担心。

      “学术领域反思自身的一个方法是回顾自己的历史。”这一观点已越来越成为学界共识,因此“再现”身体在新时期文学后的发展和变形,有助于我们理解上述判断:新时期伊始,身体在文学中的出现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因为此时身体的出现..

    [阅读全文]  2009-3-27 18:36 - xzhao2 - 132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9-3-25   假如老三写博客——

    想必山楂树又该开花了吧。

    让我们山楂迷来设想一下——老三就算不是误诊,但是移植骨髓存活。现在在新浪开了博客。

    老三的博客会披露他写的日记。博客本来就是日记嘛,只不过有的区别是当年他写在本子上,现在他敲击键盘码字存在电脑里传输到网站上。更进一步走向世界各地走向各位山楂迷。

    静秋当然健在。静秋看到老三的博客很是感动,加上自己的感触经历,于是一篇网络自传体小说问世。大家都看了,也有反响。只不过静秋忙或许别的原因,总之很低调的结果并没有一炮而红。也有人觉得其文笔有点儿这个那个的。

    好,来了一个艾米。艾米再加工,又特别强调这是真实的故事。当然,她知道老三他旧病复发将不久人世博客停摆。当然她也知道静秋的写作过程。当然她自信,当然她还有一个贤外助——嗬嗬,别忘记谎言唉谜他俩也是几乎和老三静秋并肩的天下第一爱情伴侣哦。

    艾米文笔果然!一下子热烈跟贴。一下子有出版商前来接洽。于是正式书稿出笼,正式上了书架。于是,不见了曾经有在网上声明的合作作者静秋,只剩下艾米一个孤家寡人。

    至于老三,那就更加被丢到九霄云外。哦,纠正一下,老三他本来不是在天堂里吗?

    这样一想,山楂树的培植过程如何开花结果不就很清楚了。

    [阅读全文]  2009-3-25 12:24 - xzhao2 - 1454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9-3-25   对文章好友一声“哇”——

    专门开线比较好,否则一下子断线又接不上会让人有没头没脑的感觉。

    “哇”包含的内容很多,列杠杠容易些些。

    1,赞叹,写长篇真的很不容易;但是你看人家文章一篇篇的长篇。
    2,封面尝试自行设计,够大胆的。
    3,尽管不理想,毕竟是处女作——指设计封面第一稿。
    4,北美女作家真够厉害的!
    5,题目坚持着,这种坚持也难能可贵——
    6,实际上也暴露了作者女作家本人的弱点——抱歉人人有弱点甚至于有致命伤包括我在内也包括我太太在内。
    7,文章本人是愿意集思广益的,并不是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这是抛出来的秦砖,以求汉玉。
    8,诚如同样是北美女作家之一的六六(我猜想她一定是上海人或者至少是半个上海人),熟悉的题材写得很好很精彩;但是毕竟没有能够跳出自己生活的圈子。可能以后会尝试吧。
    ......

    I'm out of door, will be continiuing.......

    [阅读全文]  2009-3-25 08:55 - xzhao2 - 1728 查看 - 8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9-3-3   [转载] 从文字基因看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与《滕王阁序》

    一些红学研究者,如马兴华先生("《红楼梦》地舆、邦国考",红楼艺苑)和周汝昌先生("古代神童考:曹雪芹和王子安",文汇报),注意到了《红楼梦》作者对唐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的借鉴。马先生指出,《红楼梦》用到《滕王阁序》中的词汇多达十六处,如" 钟鸣鼎食"、"梓泽"等等;这激起了我对《滕王阁序》的浓厚兴趣。经过比对,我发现《红楼梦》中使用《滕王阁序》的词汇远远不止十六个,竟达到六十来个。《红楼梦》作者不仅熟读了《滕王阁序》,而且融会贯通地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桂殿兰宫 《滕王阁序》(唐,王勃),   桂殿兰宫妃子家《红楼梦》(清,曹雪芹)

    王勃是唐初一位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诗人。他不仅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还在公元675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当時洪州(今南昌)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于九月九日设宴广邀宾客。目的是想让自己的女婿展示预先写好的一篇《滕王阁序》,又假惺惺地让别人先写。其他文人碍于都督的面子,都不肯贸然下笔。只有省亲途经南昌应邀赴宴的王勃没有推辞,当众挥笔为阁作序。年方十四岁的王勃一气呵成,写下《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并作诗一首,在座宾客无不惊叹。自此,滕王阁连同王勃的《滕王阁序》相得益彰,名扬遐迩,流芳后世。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的王勃的《滕王阁序》,同时看看《红楼梦》作者究竟从中吸取了多少营养(【】中为《红楼梦》的引文,后面的数字为该引文出现的回数;后或前,表示该词在后40回和前80回均出现)。

    《滕王阁序》,王勃(唐)

    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
    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
    龙光射牛斗之墟;【犯斗邀牛女,76】
    人杰地灵,【这正是‘地灵人杰’,48】
    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
    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
    宾主尽东南之美。 【..

    [阅读全文]  2009-3-3 08:27 - xzhao2 - 1876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9-2-15   关于创作与再创作

    去年近年底 ,艾园主人郑重其事地发表了一个声明。说是有某人扬言创作戏曲剧本《山楂树之恋》而她从未授权云云。

    我已经对她本人业已授权而又反悔违反通常签约行为的举动做出阐述。现在单单就“创作”和“再创作”作一番必要的解释。

    首先,我从来没有说过我“创作”了戏曲剧本《山楂树之恋》。我说的都是改编,明确表明改编自原著小说。在关于这部戏曲剧本写作的构思有关的系列网文里都一律冠以“再创作札记”的名目。不但是对《山楂树之恋》,就是我写的关于《新结婚时代》的戏曲剧本的系列网文同样也是写明题目“再创作札记”——绝对不是 “创作札记”。艾米她明摆着睁着眼睛说瞎话,故意把一个再字去掉混淆是非。

    所有的改编都是再创作。即使是文字翻译工作,也是一种再创作过程。因为有着“达信雅”的要求,并非是简单地一一胡乱对口就能了事。不信请看,机器人软件的翻译和翻译工作者的译文有着多么大的区别。何况,单就人工译文来看,也可以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推敲的地方,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译文版本。就是国际著名的翻译家,对于一部《红楼梦》也很有些不同样的译法。因此,即使已有译本问世,照样有许多再创作的余地。说实在的,有人再创作之后仍然可以继续 “再”创作。

    就文学领域来说,再创作的例子多多。我曾写过不少集句诗,当然相对于历代高手毕竟是小巫见大巫。集句集句,字字句句都有出处,并且每一句每一字纹丝不动。然而,集句也同样是再创作的成果,绝非抄袭。因为意境已经完全不同。比如我写好莱坞影视作品的集句,曾受到网友包括中国剧协领导同志好评。那就是由于恰到好处的集句表达了那几部电影电视的主题内容。

    到了戏曲领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曹禺大师一部雷雨,有各种版本的地方戏曲包括沪剧甚至于京剧。显然根据各剧种的不同特点,改编的剧本不尽相同。这还不算,安徽黄梅戏剧院还把原先的第一主角繁漪换成周萍,强调了他的痛苦和挣扎。为此,周萍的扮演者蒋建..

    [阅读全文]  2009-2-15 16:29 - xzhao2 - 1342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9-1-28   大年初三致静秋女士——碧落黄泉书一封(4)

    静秋女士:

    新年好,大年初三拜年不算迟。一直要继续这碧落黄泉书一封,等到老三托梦才给你动笔。相信吗?人有灵魂的说法——也就是老三对你说的他会用你的眼睛继续看世界。很可能以后他还会用你女儿的眼睛继续。

    也想向居住在多伦多(根据艾米给我的伊妹儿)的你妈妈问好。我相信我是比较理解她的一位读者。其实,我之所以提出《山楂树之恋》是第一次用深刻的文笔动人的笔触写出了封建束缚下青少年女性的性无知,那实在是一种控诉——当然控诉对象并不是你母亲她老人家。而是那个严酷的社会压力尤其是对一个黑五类家庭的城市少女。

    我读这本小说首先就是署名艾米和静秋共同合作的网络文学。我至今没有看过摆在书店书架上的这本书,也不会准备去买一本来读读。网络文本明确地说明故事是艾米的对话是静秋的。这里已经略去了老三日记本的奉献——这暂且先不提。很可能按照你的性格以及你和艾米的私人关系,你完全可以(也已经这么做)在正式出版时放弃你的署名权,同时也就放弃了你的其他相关权益。对于这一点,因为是你和艾米个人之间的事情旁人无权说三道四。但是,如果说你的对话部分之对小说的贡献已经明显的看出了艾米的欺世盗名,那末,进一步说老三的日记本里记述的所有对话尤其是你自己对老三说的一切语录被轻巧地掩盖掉也是很难让老三的在天之灵安息的。假如你仍然署名,我相信老三能够理解并赞同——他是愿意看到你的成功并极力鼓励支持你的文学写作。可是如果你就是如此地做出对一个他并不认识的北美女士之牺牲奉献,我也确信他不会谅解——尽管他无能为力。

    接下来,我想谈谈之所以要强调你的奉献,那是因为你的独特经历绝对不为艾米黄颜所熟悉。那是不会和他们这一代人引起共鸣的——这也是很多读者关注于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而忽略了字里行间包含的社会背景对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的某种精神摧残。

    假如,要突出这一点并且披露出你母亲对女儿的深切的关爱,小说并没有做到这一条——那白纸黑字..

    [阅读全文]  2009-1-28 10:10 - xzhao2 - 1637 查看 - 9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9-1-9   红楼谜话

    其十二,红楼戏曲中的谜语

    这是红楼谜话系列最后一篇,也算是凑成十二这个红楼特色的专门数目。

    红楼戏曲自有清一代以来,就见之于舞台书场。所谓“开讲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也可以理解为在说书场合开讲,并非是现在央视的那种百家论坛像煞是学术性质的。我想那时候决不会像后来的《红楼梦学刊》那样百家争鸣,只是娱乐性质居多。

    不知道那些戏目中有否谜语,未及一一考证。

    只是在这儿说说我在自己编写的《红楼新曲集锦》一书中安插进去的三条灯谜。

    第一条灯谜是看了灯谜前辈的一段话引申出来编排进去。那原话是——

    有时将古人之谜,为之更换面底,居然青出于蓝者。

    如平旦之气一句,昔人以千不是,万不是,总是小生的不是扣之。人皆誉其有情有趣,余则嫌其太俗,乃以王亦未敢诮公易之。

    实在不敢苟同。因为原来的谜面比较起来通俗——那本来就是一句才子佳人戏目中常用的道白。生旦误会,传统上说来就是小生赔罪。所以说“千不是,万不是,总是小生的不是”。而更换谜面为“王亦未敢诮公”,太过古典,也缺乏那种脑海中浮现小生角色打躬作揖的趣味。

    我在新编红楼戏曲《曹雪芹议亲》第四场“私会”中就化用了这条谜语。

    曹雪芹议亲过程中生旦之间发生误会。后来误会冰释,小生赔罪——这是生旦戏的老套子,本无足奇。引入灯谜的好处是一来舞台生动二来也贴合生旦才子才女的身份。

    于是,一个一面借出谜赔罪同时又等于继续考试,一个迅即猜出谜底。

    曹雪芹右足退后一步,做个戏中打躬的身段,口里念道:
    都是小生的不是!

    娟:哪个要你赔礼!

    芹(恢复镇静,旋即调皮地):乌二小姐有所不知,此乃一个灯谜的谜面。

    娟:请教是何谜目?

    芹:打四书一句。

    娟:可是“平旦之气”?

    芹:正是。

    将周公旦的“旦”转义花旦的“旦”,可谓巧思。

    在这场戏中,为了贯彻“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原则,也为了再显才女的本色,又另外设置了一条灯谜——同样..

    [阅读全文]  2009-1-9 10:02 - xzhao2 - 7214 查看 - 1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12-28   不幸而言中

    我曾预言艾米的后续出版书不会被看好,果不其然!



    请读下列引文------



    "《十年忽悠》忽悠谁?

    07年艾米和《山楂树之恋》都着实火了一把,和大多数狗尾续貂的作品一样,08年《至死不渝》《十年忽悠》等姊妹篇也陆续粉墨登场,包装得和《山楂树之恋》一样(白色封面+大红腰封)。放在书堆里,乍一看,真挺像《山楂树之恋》的。

    不可否认,《山楂树之恋》确实经典,这也是它能赚足银子和读者眼泪的原因。读者看完《山楂树之恋》后,含着眼泪意犹未尽,这时《至死不渝》高调面世了,有的读者移情别恋,较忠实的粉丝们则继续沉浸,结结实实地又体会了一把“最干净的恋情”。粉丝们不禁感叹:哎~这股子情结总算发泄出去了。就在准备转身的时候,咦?书架上又摆出了《十年忽悠》。

    沉浸之余粉丝们就纳闷了:到底是图书市场太繁荣还是艾米太高产?

    还是细心的读者发现了其中的猫腻 ——《十年忽悠》居然是书商伙同作者一起忽悠老百姓的。更离谱的是如业内人士路金波笑谈:“这部标榜‘半自传体’的小说并不是出自艾米手笔,而是写手‘代劳’”。居然还有报道幼稚地声称“该作品保持了艾米一贯的行文风格,语言机智幽默,流畅风趣”,很显然,艾米“一贯”不是这种风格。

    空穴来风吗?我看未必。"



    不想再去追踪,只是感到我先前所指出的艾米真正的代表作之行文风格和山楂树肯定大有区别,确也有人持有相同的感受.



    同时预言的艾米再也不会有如山楂树那样的大丰收.这一点也绝然不同于同为海外女作家的六六为力,更完全没有办法和王海鸰老师一本又一本本本佳作相提并论.



    究其原因所在,就在于山楂树是在静秋老三的现成基础上"再创作"而成,她的其他作品则完全是她们两口子独立完成.因而风格绝然不同,销路也大打折扣.



    对不起,艾米,我又一次预言:你不会再有任何热销好作品----除非你拿到又一本老三日记和静秋回忆录.

    [阅读全文]  2008-12-28 10:37 - xzhao2 - 133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12-28   回复新浪艾园

    新浪艾园最近上了一个帖子,涉及到我和艾米的一段往事.感谢网友告知,去看了一看.有必要回复就发了一个跟贴.



    跟贴如下------



    "你所说的"擅自"完全是错误的.因为你曾用电邮通知我授权给我改编为戏剧,并且拟写好合同稿表示同意让我寄给飞星由你签字生效.

    接到你的电子信函此时此刻,万金油等已经"诞生",分场次和序幕尾声均已完成.并且大部分腹稿早已定局.

    至今我未贴出剧本全文的原因在于你收到我已签字的合同后违反了你原先的承诺,不愿签字所以合同并未正式成立."



    和同为授权改编的其他原著作者比如王海鴒老师为力女士等一诺无辞言出如山的作风决然不同,艾米不信守电子信件(从法律界通认已可作为有效文书)承诺"擅自"撕毁协议致使戏曲版本的山楂树虽然开花结果却至今留在枝头不能采集.



    年底年头实在忙不过来,先写这些以正视听.



    附艾米原文-----



    (艾米按: 我知道有位ID为ZHUCHI的网人擅自将"山楂树之恋"改编成了戏剧本,并在几个网站兜售,他以为将"静秋"改成"熊静秋",将"万驼子"改成"万金油",便成了他的"创作".我想请他仔细研究一下叶兆言的这个案子,兴许对他有所启发.

    我也请广大网友帮我带个眼睛,如果在任何地方看到有人购买了ZHUCHI的"山楂树之恋"戏剧本,请通知我,我会把他告上法庭.他在别的网站有不同的ID,但只要是将"山楂树之恋"改编成戏剧本的,都是侵权行为,因为我没有授权任何人改编成戏剧,我只授权中国国家话剧院将"山楂树之恋"改编成话剧,任何人改编成任何其他剧种都是侵权行为,请大家一发现就通知我.)




    备注1: 因为艾米毁约,已完成的戏曲本到现在尚未公布.但已发布再创作的一系列思路.比如"二哥"并非是丑角而是俊扮.如果说老三像林育生,那末老二长得就像萧继业.

    备注2:艾米大概忘了吧,我还读到出的书上把老二名字改作赵..

    [阅读全文]  2008-12-28 10:35 - xzhao2 - 2185 查看 - 6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12-24   [转载]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

    《红楼梦》中四位争议最大的女性之——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
    ——贾母是《红楼梦》的经典

    文/周静浩

    七、贾母是荣国府的保护伞

    "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贾母一上场就体现是棵保护伞,特地接来了林黛玉,养育了黛玉成长。史湘云自幼失去父母,在幼时也在寄养在贾母身边。贾府四个孙女都是在她膝下成长,孙儿女们都离不开贾母的呵护。李纨母子俩寡母孤儿很可怜,靠的是贾母的仁慈爱护。王熙凤虽说是个女强人,但全靠贾母支撑,贾母去世后,王熙凤的风光也终结了。甚至名门贵族出身的王夫人也多少依靠贾母的保护,没有贾母岂能执掌荣国府,甚至连正室的位置也'摇摇动’。贾母维护了大家庭的秩序,保障了大家庭的安全。贾母在小说中一切围着宝玉转,这是小说塑造贾母的主要目的。对宝玉来说,生我身者父母,重生我者祖母。贾母是慈仁宅厚的保护伞,她的崇高威望建立在感情基础上,形成了贾府上下人等一切都围着老太太转的态势。

    (一)、贾母是宝玉的保护伞

    没有贾母就没有贾宝玉,不仅不可能有所谓叛逆的贾宝玉,而且连贾宝玉的生命也早不存在。贾母虽然围着宝玉转,但是宝玉的成长也一步离不开贾母。

    贾母为宝玉避免了人患妖禍,慈感鬼神救了宝玉性命。说是妖禍实是由人禍而起,荣国府嫡庶矛盾激烈,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第二十五回赵姨娘请马道婆施魇魔法,阴谋暗害宝玉和凤姐,妄图夺取家族执掌权和家族继承权。当时,宝玉中了马道婆的魇魔法,危险到了人气也没有了的地步,贾政命人给宝玉和凤姐的两品棺椁都准备好了。"贾母听了这话,如同摘心去肝一般"。王夫人"唬的抖衣而颤,且'儿'一声'肉'一声放声恸哭"。赵姨娘自以为阴谋得逞,前来劝阻贾母,"这些话没说完,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骂道:'烂了舌头的混帐老婆,谁教你来多嘴多舌的!你怎么知道他在那世里受罪不安生?怎么见得不中用了?你愿他死了,有什么好处?你别做梦!他死了我只和你们拼命。"当时,唯有贾母怀疑..

    [阅读全文]  2008-12-24 09:41 - xzhao2 - 4067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12-23   略谈分身法的缘起和滥觞(6)

    其六:分身法的滥觞

    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拿科技的话语来说就是过度就一定要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情形。

    具体到红楼分身法,则有从人物到事物的扩大化以及后来居上的极度扩大化以至于达到滥觞的程度。典型的滥觞例子便是一会儿这个红楼人物代表张三马上转过身来却又代表李四代表赵五代表王六。据不完全统计,有看到同一个红楼人物身上竟然是三四个人或者五六个人化身的现象。

    最最滥觞的例子就是红楼解梦。分身法可以说是红楼解梦的支柱之一——我不采用周培源曾经用过的说法,这儿强调的是支柱之一而不是全部。

    红楼解梦的特点是将金陵十二钗集中到一个“现实”的人物身上。我在这儿把现实两个字打上了引号,表示不能够苟同这个所谓的现实人物——竺香玉。

    同样不想在此再连篇累牍地引用红楼解梦中如何如何地“论证”曹雪芹将竺香玉一分为十二。只是先来说说现实世界现实分析的情况。

    在现实世界里,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的情况甚至于四分五裂在在多见。要将一个事物分裂为十二个碎片,则虽不无可能(有现实例子)但毕竟少见难免让人少见多怪。

    在此别扯远了科技,拉回来只谈文学作品。一个竺香玉,据说把她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不同经历拆分在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这十二个红楼女性身上。

    换句话说,就是这金陵十二钗(正册正钗)每一根钗都是竺香玉的影子或分身。竺香玉的人生经历按照各自对应的关系被分配到这十二个人的身上。

    且不要说这种大胆的设想一分十二是多么的匪夷所思——“胆大包天”故而“石破天惊”,凡是能够不被来势汹汹的解梦口号所吓倒的读者只要仔细静心地想一想,问题马上接踵而至。

    比如,贾巧姐从小养尊处优,如何对应竺香玉的丫环身份以及为曹雪芹伴读的身份从而两个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贾巧姐甚至于是一点儿不像其父其母,很有点儿笨笨地不懂世情的单纯又单纯的小女孩。难道竺香玉小时..

    [阅读全文]  2008-12-23 12:13 - xzhao2 - 3842 查看 - 5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12-4   [转载] 同居时代

    看有些人结婚前犹豫不决的样子,就恨不能在他们屁股上猛踹一脚把他们踹成
    已婚。有什么好琢磨的,又不是拉去枪毙。你们不都号称一见钟情吗,要么就恋爱
    了八百多年,偏等这临门一脚却举棋不定。知道这叫什么?结婚不举症,该硬时硬
    不起来。其实有什么呀,早知结婚没什么不好,我当年就不必奉子成婚了。顺便跟
    所有准新娘们说句悄悄话,男人没一个甘愿结婚的,看见马驹子了吗?没一匹愿意
    套辕拉车,都是被逼被赶上去的。别为男人的犹豫不定伤心欲绝,有这功夫还不如
    把枕头往裤裆里一塞,就告他老娘我怀孕了,你的种儿,看着办吧!我老婆就用这
    手儿把我搞定,说起来都脸红。

      我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考下纽约州律师执照,进入麦克李文律师事
    务所开始我的律师生涯。麦克李文是纽约市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之一,李文是犹太人
    的重要姓氏,其律师生涯恨不能追溯到摩西出埃及时代。我是刚毕业的小律师,人
    家拿我也就当苦力使,每天处理不完的文字稿件,弄不好周末还加班,而且没加班
    费。这是消极的一面。对那个时期的我来说,积极乐观的一面更为重要。我单身汉
    不到三十岁,浑身使不完的劲儿,像头有律师执照的活牲口,再疲再累,喝一小杯
    再死死睡上一觉就又是条好汉。加班多学得东西也多,早一天破茧而出独立门户的
    日子就更快。无论老中老美,每个律师都这么走过来,有什么好说的。

      你是担心没空泡妞儿是吧?这还用愁。什么叫年轻,什么能挡住荷尔蒙的伟大
    力量。有首古诗,谁写的记不清,叫“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能万
    古流的除荷尔蒙还有什么?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始于斯归于斯,离开这个领导我
    们生命的核心力量,人类社会就得塌你信吗?还有个大文豪,好像是鲁迅,或许是
    巴金,也可能托什么斯泰,也说过,“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可
    我试过,海绵也有挤不出水的时候,但泡妞儿则永远有时间。这话该这么说,看来
    大文豪也就那么回事儿,“时..

    [阅读全文]  2008-12-4 12:28 - xzhao2 - 1303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11-30   [转载]宝钗悲剧源于石女身

    (摘自国光红著《红楼梦索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15日出版)

    《红楼梦》以牡丹花象征宝钗,而“牡丹”隐指女儿(丹,红也)而雄性(牡);宝钗的螃蟹咏隐藏着“无经”、“不分阴阳”;宝钗的菊花诗及咏蟹诗三言“重阳”,而“重阳”字样是切盼转阴的隐语;宝钗的情节、细节涉及大量的“七”、“巧”,这就是宝钗的病根:阳之正,也就是“阳之症”;针对宝钗的《终身误》则有“石女”二字隐出。这就是宝钗悲剧的“隐文本”。



    一、宝钗悲剧疑阵如麻



    以常规思路看《红楼梦》诸女儿的悲剧结局,少有悬念的,恐怕薛宝钗得算一个。以往“红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宝钗与宝玉成亲,但是并不幸福,两人的婚姻徒具虚名,而无其实,后来宝玉“悬崖撒手”而去,“妾身未分明”的宝钗在苦闷中熬过残生。不过如此。但是且慢:如果只是满足于结局,人们事先想好的宝钗的结局看似无甚悬念,但是事先想好的结局却未必正确;即使人们事先想好的结局有幸中的,而结局往往是一个漫长过程的末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悬念是没有了,却令人不得要领;过程又往往是结局的原因,不详细分析制约悲剧的过程情节,就不能把握宝钗悲剧的因果;《红楼梦》又往往“将真事隐去”,即使注意到了过程的情节、细节,如果不明白其真正用意指归,到头来还是辜负了曹雪芹的良苦匠心。

    如果深入考察曹雪芹为宝钗设计的情节及有关措辞,而对照她的结局,就会令人顿生疑窦,困惑不解。

    先看正册十二钗的婚姻状况。十二钗的婚姻状况以及可以探佚的走势比较清楚:早已结婚的四人,元春、凤姐、李纨、秦可卿;前八十回末尾出嫁的一人,迎春;前八十回论婚议嫁的一人,史湘云;可以预见不久即出嫁的一人,探春;大家议论已成定势嫁宝玉的一人,林黛玉(第五十五回凤姐说的那句“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就是明证);先后出家为尼的二人,妙玉和惜春;年龄尚小,提不到议嫁日程上的..

    [阅读全文]  2008-11-30 20:13 - xzhao2 - 142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11-30   李宪源《血火痴情——被尘封的文革故事》评论

    文革历史长篇小说《血火痴情》作者李宪源先生,是网络上被围剿的著名“毛左”人物。尽管我们在思想上有着许多歧见,但是,他不屈不挠的讨论使我心生敬意。他对于文革有着持久的思考热情。文化大革命是对于每一个思想者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认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一道巨大难题。它对于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民族性格,都是一个重要的契机。文化大革命充分暴露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文化大革命结束已经 30年了。尽管已经有了“全盘否定”的结论,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在坦克下形成的“不争论”的“共识”拖延的时间愈长,人们对于文革的认识日形分歧。对文化大革命的审判已经结束,但是对于文化大革命客观、公正、全面的研究,似乎还没真正开始。

    2003年,我参观重庆著名的红卫兵墓。寂寂墓园,丛丛墓茔,许多墓碑的铭文已经斑驳脱落。年轻的生命在花季提前凋落。对于我们来说,过去年代的热血、浪漫、激情和狂热是如此地陌生遥远,不可接近。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变得不可理解,不可思议。在今天,剩下的只是时代的荒谬、残酷和非理性。

    很多人将文革和纳粹德国以及斯大林主义相提并论。可是,事实却是,在所有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只有在毛泽东的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并且,中国与苏联以及所有其他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大区别就是,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反映了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异化的强烈焦虑和深刻忧思。文化大革命是对斯大林主义的造反。它企图轰毁无比强大和牢固的官僚主义专制机器。王力雄在《毛泽东主义与人间天堂》一文中指出,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是“毛泽东思想”最独特的内容,因此称为“毛泽东主义”。王在《以“超越者联盟”突破“精英联盟》中指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群众运动,摧毁官僚利益集团。王一方面将文化大革命定义为巨大的历史灾难,另一方面又视之为一次悲壮的历史超越。《血火痴情》的作者..

    [阅读全文]  2008-11-30 08:36 - xzhao2 - 140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11-25   [转载] 张教授的师爷生涯

    张教授的师爷生涯
      段建中
      (一)
      张维金教授虽以经济学为主业,但却是学界有名之全才,对衣食住行,房地
    产,金融股票等都能指点江山。既是红顶学者又是商家座上客,近一二十年来,
    张先生的‘生意’很是红火,地方政府,高校,研究所,大老板邀其当师爷的挤
    破了头。起先的报酬是吃吃喝喝,后来则是连拿带拖,出场一次票子不得少于几
    万。
      张教授长期以来如日中天,也非偶然。年轻时勤奋好学,关心国事,写下了
    不少不朽之作。改革开放后,他又率先走出国门经历了欧风美雨的洗礼,这样土
    洋皆通的稀有之士自然有资格成为名流。
      张教授的论点往往是语不惊人誓不休。
      奇缺白面大米时,文章题目是“以土豆与胡萝卜为主食是最健康的饮食习
    惯”。
      市面上肥猪肉卖不掉时他会写一篇“肥膘炼成的猪油替代植物油是大势所
    趋”:肥膘在学术上虽然也称为脂肪,但此脂肪不同于彼脂肪:经扁鹊中医学院
    徐经络教授多年对古代名人饮食习惯的潜心研究,指出:猪肉肥膘虽富含脂肪,
    男性多食可壮阳(《苟氏春秋》记载,秦始皇母亲的情人醪毐‘阳功极佳’,皆
    因‘食不厌膘’),女性食用可滋阴、美容(据考证,当年杨贵妃胖得适中,水
    灵,极招唐明皇喜爱也是因为爱吃肥猪肉),少年儿童食用则可显著增强记忆
    力。…….特别是把肥膘用梅干菜烹调成条子肉后,食而不腻,且不破坏食物的
    有效成分…….。
      政府号召农民大量种白菜,结果大白菜臭了市。没办法,还得搬出张教授。
    教授的金点子:凡吃公家饭的人,每人从工资中扣除几十元充作‘支农白菜卷’,
    那些拿工资的芸芸众生只好把成麻袋的白菜往家扛。当然同时会有大作见报:
      “不是神话:大白菜的营养远远超过人参”:据美国一著名营养学研究机构
    证实,大白菜中含有一种被称为维生素Ω的物质,能大大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维生素Ω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新..

    [阅读全文]  2008-11-25 09:25 - xzhao2 - 1300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11-12   长篇小说《追逐》述评——她也在追逐!

    第一男主人公在逃遁!有人在尾随追逐!

    第二男主人公也在逃遁!有人在尾随追逐!

    第一女主人公在逃遁!有人在尾随追逐!

    第二女主人公也在逃遁!有人在尾随追逐!

    既有逃遁就有追逐,一场逃遁和追逐的好戏在读者面前展开。

    两条线索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显示了作者掌控文字铺陈情节的功力。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加籍华人女作家为力所写的这本第一部描写贪官潜逃海外的长篇小说《追逐》。贪官逃遁的手法颇为惊心动魄,先是香港后是北美,假护照假名字甚至于有一张假面孔。

    而我们的女作家根本不用逃遁,但是完全可以说她也在追逐!

    或许因为最受“裸官”们喜爱的国家是加拿大,该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引渡协议。身为加拿大农业部科研所科研人员的为力女士对此深有感触。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说,有四千名腐败官员裹走五百多亿美元逃亡外国。而且这还仅仅是2005年的数字——那是奥运房地产热形成之前的数字。出于海外赤子的一颗拳拳之心——洋装虽然穿上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为力她用键盘作武器口诛笔伐揭露了那么一小撮贪食民脂民膏的不法官吏的种种丑态。跟着她的文字段落,在她的笔下面对罪恶摆脱惩罚的逃遁面对忏悔心灵挣扎的逃遁刻画得细致入微。值得深思的是为何面对如此猖獗的外逃行为,鲜少有作家拿起笔作刀枪来体现作为一个作家的良心所在。与其他海外女性作家比如六六的《双面胶》所写的婆媳纠纷家长里短和艾米所写的《山楂树之恋》实质上是新时代的鸳鸯蝴蝶派作品相比之,毫无疑问为力的这部长篇小说《追逐》的社会价值要高得多得多。

    为力对曼哈顿五指湖多伦多温哥华等地风土人情的熟捻,轻巧地把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炉。随着逃遁和追逐的路线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北美风情画。同时,也细致地描写了国内大戈壁槐树村园阜县华中市的风貌人情。

    必须指出的是为力女士在繁忙厚重的科研工作之余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充实丰富的家庭生活包括旅游和园艺之余,写下了..

    [阅读全文]  2008-11-12 18:11 - xzhao2 - 5574 查看 - 54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11-6   [转载]象棋游侠 - 1

    象棋游侠

      帅士象 著

      自序

      写中国象棋的长篇小说,我实在没有读到。显然,写这个题材,是有很大难
    度的。所以,即使有人写过,也许因为层次低,可能也很难浮出海面。
      因为我写了十一部长篇小说都没有出版,我决定放弃长篇小说的创作。但是
    当我面对象棋题材时,又重新开始长篇小说的创作了。为什么?这个题材是我愿
    意写的,而且是极有兴趣写的,我并不在意她是否能够出版与发表。
      我喜欢象棋,而且是一个象棋高手。
      虽然说我发表过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但是我用在文学创作上的时间,与我
    下棋的时间相比,下棋的时间是创作的好多倍。我毫不怀疑自己今生已经下过了
    10万局象棋,这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不可思议的。
      象棋永远是一种让我冲动与兴奋的智慧运动。正因为如此,早在1986年,我
    就将自己的笔名取为“帅士象”,象棋中的三颗子。
      在中国最好的联众象棋网上,我的等级分最高曾经下到了2370分,二级象棋
    大师。2000分至2199分是三级象棋大师,2200分以上才是二级象棋大师。那时,
    我的状态肯定是最佳的——彼时觉得满世界只有象棋,没有其他;而我下棋时,
    真的是物我两忘;那时,在“国手竞技场”,经常有数百人看我下象棋。
      我的棋力所以能达到这种境界,可能与我长期研究中国特级象棋大师们的棋
    谱与学习他们的理论有关。学习最好的象棋对局方法,棋艺才能进步很快。在象
    棋上,我最崇拜的是十冠王胡荣华,我一直认真研究他的棋谱,特别是对他的过
    宫炮,独有心得。互联网给我提供了向全国优秀棋手学习的机会,在联众棋室里,
    我从1级棋士升到三级大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保卫三级大师资格,不掉入1级
    棋士的行列,又用了一年多时间。所以,象棋实在是一种体现实力的运动。
      下过10万局象棋,且等级分那么高,象棋不是我最熟悉的题材么?象棋中的
    哲学,对生活的帮助真是太大了,这就是我为什么决定写这部小..

    [阅读全文]  2008-11-6 17:03 - xzhao2 - 2180 查看 - 13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10-30   “洋”女士艾米和“老土”我的分歧

    总结起来,最大的分歧其实在于是否是对题材从总体上把握从主题上深化——说得形象一点就是是否抓住那个“睛”。

    起先“洋”女士对我这个老土是欣赏有加的——

    请看以下评述:

    “我也看到很多人只是羡慕老三的出身地位外貌金钱,再加上他的爱,想的是嫁老三,而不是做老三Smile. 对于静秋的妈妈,理解的人不多,不是忽略了,就是把她当成爱情路上的绊脚石,甚至觉得老三静秋的爱情悲剧就是静秋的妈妈造成的Smile”

    “象你这样深刻的评论还不多, 不光因为你自己经历过那个时代,是黑五类子女,还因为你用心里的那双眼睛看见了现象后面的本质.”

    “写了一个故事, 走了红,但如果读者都是因为误解而喜欢这个故事的,那真不如不走红不写Smile”

    “所以真诚地感谢你,让我觉得山楂树在国内出版还是有意义的,因为还是有懂它的人的.”

    后来这位“洋”女士终于发现我不是那种总说好话总干吹捧之能事的人。于是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再请看以下评述:

    “先说序幕尾声:

    “静秋站在树下饮泣,掏出手帕轻轻擦泪”
    -- 恶俗,跟共和联动搞的“掩面而泣”有一比。

    “静秋身穿八十年代知识女性服饰,脚下一侧是一只手风琴,另一侧是一只出国旅行用的滑轮车”
    -- 静秋是九十年代出国的,不是八十年代。出国也不可能带手风琴,你这就叫不真实。

    “梦里一棵山楂树,你站在树下笑哈哈。”
    -- 为了押韵,就使用这么恶俗的语言。

    “静秋身穿新世纪海外白领女性流行服饰,推着一部国外常见的婴儿车在幕后合唱声中缓缓地上场走近山楂树,肩上背着一只手风琴”
    -- 又来了,静秋是在国内生的孩子。推婴儿车背手风琴,有病?

    静秋从来不穿“流行服饰”,她也从来不把手风琴背来背去。还有什么“好年华”,“小秋娃”,俗不可耐。“

    “你对那条狗的推测不符合客观实际,所以你说的不对。”
    “你可以说那条狗用在那里不合适,你也可以说那条狗用在那里合..

    [阅读全文]  2008-10-30 08:50 - xzhao2 - 6855 查看 - 1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10-27   [转载] 情调


      



    张听第一次见吴卿,是为他所在的证券公司讨债。那笔债务本金七百万元,
    吴卿只是京华证券的普通职员,她的权力不能决定一文公款;另外,欠债的也不
    是京华,而是另一家,天鹏证券。按此说来,张听找吴卿讨债,纯属搞错了对象,
    更不可能讨回钱来。不过吴卿是天鹏证券总经理老巩的情人,把这一点考虑进去,
    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张听找吴卿讨债,时间是在96年,那一年他二十四岁,是国安证券武汉分公
    司的国债部经理。国安和京华相距不过两站路,然而张听知道世界上有吴卿这个
    人,全靠他老婆陈文艳的提醒。陈文艳也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吴卿是从那里跳
    槽到京华的。就凭陈文艳知道吴卿是老巩的情人,也足以证明她和吴卿交情不坏。
      



    天鹏一年前向国安借款七百万,白纸黑字签了合同。如今借款到期,张听敦
    促老巩恪守信用,老巩说,信用就像贞节,一次守不住,再守也没意义,不瞒你
    说,我早就是破罐子破摔了。其实破罐子破摔的也不只一个老巩,国安借给天鹏
    的钱,也是从别处借来的,如今天鹏不还钱,国安自然也没钱还给别人(有钱也
    说没钱),大概是受了“三角恋”启发,人们称这种现象为三角债。96年三角债
    像蔓延的瘟疫席卷了金融业,每家证券公司都欠着一屁股债,同时又有两屁股欠
    款收不回来,以国安武汉分公司为例,公司欠债1.7亿,又有2.1亿元应收款。张
    听所在的国债部,实际上成了讨债部,因为同事见了张听,殷切的问候不外如下
    几种:“张经理,这又是上哪儿讨钱哪?”或者,“张经理,今天讨了多少钱?”
    ——去掉"张经理"三字,这些话很像打听一个叫花子的生意。
      



    其实在国安,国债部一向牛逼烘烘。公司借出去的资金,都是国债部借来的,
    弄回那么多钱,自然少不了东奔西跑交际应酬。大把的公款流水似的花,吃香的
    喝辣的,飞来飞去逛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其他部门的员工羡慕得要死。而在国债
    部,最牛逼的当然是张听经理..

    [阅读全文]  2008-10-27 08:43 - xzhao2 - 3962 查看 - 2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10-17   [转载] 破解北静王名字之谜

    北静王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人物。他和贾家的关系密切,和宝玉情可以说是投意合。但是红学界对北静王的名字到底叫什么却有争论。这种争论是由于脂评本的出现而引起的。在1791年程伟元出版的120回本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名字叫世荣。而在1911年狄葆贤影印出版的80回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中北静王的名字叫水溶。他在眉批中说:"北静王水溶,今本作'世荣',当以原本为是。"他这里所说的今本即120回程甲本,原本即他所出版的80 回石头记。以后陆续发现的脂本也无一例外的作水溶。自此,北静王的名字也成为红学中脂真派和脂伪派的一个重要战场而争论不休。我们家乡的方言使得这个棘手问题的解决变得轻而易举。在提出我们的论据之前先看看争论的双方是怎么说的。这里我们以刘心武先生和陈林先生的论述作为代表性例子。如果你能耐心地读完本文,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刘心武先生认为北静王水溶的原型取自乾隆第六个儿子的名字永瑢和康熙第二十一王子允禧(乾隆的叔叔)的形象气质。他对程本中的世荣没有发表意见,也许是他认为不屑一顾的缘故。他的论证如下:

        水溶,这是《红楼梦》里北静王的名字。永瑢,这是乾隆第六个儿子的名字。永瑢两个字各减一笔,便是水溶,再明显不过。那么,小说里北静王的原型,是不是永瑢呢?永瑢后来过继给慎靖郡王允禧(乾隆的叔叔)为孙,先降袭贝勒,后晋质郡王,"靖""郡"这些字眼都与"静"很接近,看来,北静王原型问题,可以拍板定案了。但是,且慢。细查一下年代,问题来了。我们在《红楼梦》现存最早的本子甲戌本里,就可以看到北静王形象出现,而且在后来各种抄本里,关于北静王的文字都很稳定,但是脂砚斋甲戌再评本的那个甲戌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该年永瑢才刚刚十一岁,也就是说他乾隆八年(1743年)才出生,曹雪芹至少要比他大二十岁,曹雪芹构思与初撰《红楼梦》时,永瑢还是一个婴儿,并且永瑢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年底..

    [阅读全文]  2008-10-17 08:18 - xzhao2 - 119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9-20   关于我的第一篇红学文章

    出自对《红楼梦》的热爱,出自自身专业的浸淫,我的第一篇红学文章“红楼梦服饰色彩纵横谈”在观看八七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之后写作并发表于就职高校的学报上面。这篇文章第一次较为详尽地从比较文学角度对红楼服饰色彩进行分析对照。在此之前未见同类文章问世,之后有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上的类似后续文章登载。

    “红楼梦服饰色彩纵横谈”分三大部分:
    (一)《红楼梦》中关于服饰色彩的精彩描写;
    (二)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服饰色彩;
    (三)《红楼梦》服饰色彩描写与作者的独特身世。

    我这第一篇红学文章中首次提出将后四十回合前八十回相比,在服饰色彩描写上和其他文学水平一样有着相当差别。日前这篇文章已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文学网收录于《红楼梦》研究专题之中。

    [阅读全文]  2008-9-20 16:54 - xzhao2 - 1790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9-19   [转载] 薛宝琴新编怀古诗猜想

    第五首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怀古诗说的是隋炀帝杨广为到扬州观琼花,人工修凿的从京都洛阳到扬州的一条大运河。第一句蝉噪鸦栖转眼过,字面意思是龙船行驶在大运河,顺流而下,两岸杨柳上的蝉鸣鸦栖,一转眼就被抛到身后,同时它也隐喻隋政权的短暂。自杨坚从宇文氏手中抢夺过政权,到杨广到扬州观琼花,一去无回,被宇文氏所杀。正是得于宇文氏,又失于宇文氏,一还一报,仅传父子两代几十年的时光,真是兴也勃,亡也乎。当年炀帝为看琼花,修凿这条大运河,广征天下人夫钱粮,搞的天下鼎沸,起了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用这蝉噪鸦栖转眼过,来形容这个朝代的乱与短暂,真是再贴切不过了。第二句隋堤风景近如何,时过境迁,隋政权早以烟消云散,而大运河千载悠悠,鉴证着那段历史,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第三句只缘占得风流号,是说隋炀帝破国亡家的原因。第四句惹得纷纷口舌多。偌大的一个万里江山,被隋炀帝短短几年时间就给葬送了,其中那丰富的内涵,多少史学家、文人、墨客,编写了无尽的史书、笔记、小说、诗、词等。就连最大众化的茶馆里,那说评书的,一拍醒木,开口就是"响马传",这些纷纷的口舌,说的都是隋炀帝风流奢华,葬送了锦绣江山。

    猜谜:第一句蝉噪鸦栖转眼过,蝉噪是声、鸦栖是形,你想沏茶时,开水浇着茶叶,发出的滋滋声,听着是否有蝉噪的意思,而茶叶被开水一沏,上下翻滚,渐渐沉落,那颜色、那形态、那种慌乱无序,形容成鸦栖,是不是惟妙惟肖。这沏茶时发出的声,与茶叶飘动的形,都是在水杯沏满水的这短暂时间之内结束,那真是转眼过。第二句隋堤风景近如何,这一问问的好,在此句隋堤是比喻茶杯的杯口,沏完水后,茶杯盖一扣,茶杯内的风景虽近在眼前,确也看不到它已如何了。第三句只缘占得风流号,这一句说的极占神韵,品茶是一件讲究的风雅的事,这在红楼梦书中就有多处描写,即使是在现在,日本也还有..

    [阅读全文]  2008-9-19 08:37 - xzhao2 - 2224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9-18   为了并不一定确知的“前途”——也来说说“不奴隶 毋宁死”

    “红外线”刘先生不甘寂寞,对前文化部长王蒙大加鞭鞑。或许是觉得“解梦”再也没有啥可解故而另起炉灶再找一个发挥余热的新起点。其实,他的文章了无新意在在都是拾人牙慧。要说有创新之处则是越加暴露了东拉西扯前后矛盾的份额——比如我在跟贴里表示异议表达不解的诸如晴雯算是白领女性之类。

    好啦,这些都不去说它——因为太过无聊太过低俗。还是从根子上来看王蒙引起大大争议的这个标题。

    标题本身够弹眼落睛!其实这并没有啥不对——谁写文章要发表想出版不找一个好题目呢?所谓画龙点睛即是此意。所以,在小说电视戏曲三个版本的《新结婚时代》里都有给女作家陈蓝的小说取书名的段落。所以,艾米的小说放在网上征求书名最后是一位网友给题为《十年忽悠》。所以,为力的首部海外追捕贪官的小说《追逐》至今仍在征求书名。

    所以,没有必要对此横加指责。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文人追求应有的境界——只有那些只会老生常谈的才永远是恒古不变的老套子题目。看看张义春副教授,他就偏不用“红学人物述评”之类的题目——用的是“治‘红学’的那些人”!

    书归正传吧。先是“奴隶”两字用来不算错。“买断了”以及“家生子”这两类都说明这些情况下这些人是属于东家即主人的私人财产。换句话说,没有人身自由。这种情况甚至于延续到巴金的笔下——《家》里面的鸣凤丫头是可以被高老太爷拿来送给冯乐山的一样礼品一件东西。鸣凤不屈投湖自尽之后,轮到另一位丫头婉儿——她们都是无法决定自身命运的,只是物品而已。这就看得很清楚,奴仆中有一类是属于奴隶——即便当时总体来说早已不是奴隶社会而是进入到了封建社会。再有到了高阳先生写的《红楼梦断》里说得很清楚——那一张纸,也就是卖身契!什么叫做卖身契?不是很明白的说明这些人已经被“买”下来啦。没有人身自由,就是奴隶的最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恐怕除此之外就是囚犯(这不属于奴隶不奴隶讨论的范畴)。

    其次便是“不奴隶 毋宁死”是否真实..

    [阅读全文]  2008-9-18 11:29 - xzhao2 - 2074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9-10   碧落黄泉书一封(3)

    原南村坪村长家的欢欢小朋友:

    现在你应该是大朋友了吧。一般想来,无论你爷爷你奶奶你叔叔你姑姑身体如何寿数几何,你现在早就长大成人该有三十多岁了。

    在你幼年生活里,曾经出现过一个三爸,也出现过一个静秋姑姑。即使你当时年纪小,或许你忘记了他们切实的长相具体的相恋,你也应当听你妈妈和你爷爷奶奶叔叔姑姑说起过他们两人吧。

    现在,《山楂树之恋》这本书那么热,你一定读过了。就算你记不得从城里来的静秋姑姑怎么拉着你的小手去勘察队宿舍找三爸叫他回“家”来吃饭,就算你记不得你吃过你三爸的多少块糖糖,现在你总会想起来这三爸(老三)和静秋姑姑都不是像艾米说的那样是虚构出来的了。

    好好地回忆一下,这很重要。因为涉及到你爱他的三爸,以及三爸和你叔叔爱过的静秋姑姑。

    好啦,不多写了。相信你一定会和当年村里的村民(你的父辈和同辈)一起回想起那个勘察队那个来村里搞教材改革的小组。

    或许你还会看到有一个小朋友在电视里扮演你的角色呢,怎么能不关心一下子,啊。

    [阅读全文]  2008-9-10 09:50 - xzhao2 - 1663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9-9   [转载]38军包围北京——文革中的一个谜

    文章来源:文学城博客

    38军包围北京——文革中的一个谜

    1,是小说,但这本小说在大事叙述上比较可信

    2,论坛以前讨论过,结果是倾向否定

    京郊遍布「蘑菇群」

    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贺龙元帅,没经电话请示,迳自驱车来到中南海西北角的西花厅,求见周恩来总理。值班卫士连忙赶去後院总理书房报告。

    周恩来亲自到前院来接见:贺老总啊,什么事?这么急?

    贺龙握住总理的手:有个意外情况……

    前院不便说话,周恩来引了贺龙去後院书房。贺龙在总理耳边说:对不起,没有事先打电话……家里的机子最近总是有杂音,薛明怀疑被人侦听。操鸡巴蛋的,搞侦听也不弄点好设备,技术不过硬。

    周恩来站下了,低声问:有人敢对你贺胡子搞侦听?你和薛明多心了吧?

    贺龙苦笑笑:总理,到您办公室汇报吧。出大事啦,狗日的!

    来到书房。服务员上茶,退下,掩上房门。

    周恩来目光犀利:胡子,你说。我这书房每天测试……什么大事?

    贺龙一向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军队元老,此时却神色紧张,尽量压低了声音:前天深夜一点钟,我接到杨勇一个电话,报告他和北京军区的所有头头,要连夜赶赴内蒙草原指挥大演习,司、政、後负责人统统走,一个不留。杨勇在电话里说,驻保定、石家庄的第六十三军,驻张家口的六十六军,驻承德的六十九军,已经直接得到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命令,开赴内蒙古草原去了。杨勇不明白,调动北京军区属下的部队,为什么要绕开军区司令部……我在电话里要他正确对待,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昨天一早上班,我查问了总参作战部、训练部、军委机要局,都说不知道北京军区这次的内蒙大演习任务。我又查问了总政、总後,也不得要领,查不出结果。拉倒!不就是一次军事演习?人家不把我这个看家的军委副主席看在眼里,我又何苦操心?

    周恩来也感到事有蹊跷:杨成武在那里?他是代总长,这么大的演习,为什么事先不和军委办公厅通气?

    贺龙说:杨成武不是原先的那个兵团级干部啦,一直陪..

    [阅读全文]  2008-9-9 09:12 - xzhao2 - 1658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9-8   [转载] 1556年的地震故事

    1556年的地震故事

      帅士象

      一

      公元1556年1月23日(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近0时的时候,陕西华县县城儒文诗社的几个人,还在城西学舍的灯下饮酒吟诗。儒文诗社的社长叫高登科,独身一人,是这家学舍里的当家教书先生。

      高登科吟完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战马震天崩”,大家就叫起来,说“天”字在这里不好,不如“山”字,理由是战马根本震不了天,只能震动山。同意的一派,反对的一派,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诗人其实也挺难的,吟了一辈子诗,赚不到银子,到了老年,反而将一大把胡子都扯光了。

      正在这时,大地突然剧烈摇晃起来,四下好像有几万个雷在同时咆哮。一股黑烟突然卷过来,将这帮诗人的灯卷熄了,大家在摇晃与四周的房倒声中,谁也看不见谁!高登科在黑暗中趴在地上,先感觉地在猛烈地往下沉,接着又把他往上抛;地一会儿沉,一会儿往上拱,一会儿左右摇晃。他叫着一个个诗人的名字,突然觉得头上挨了一重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等他醒来,已经是早晨天亮的时候。他本还有些酒意,但是四下一看,他的酒全吓醒了。整个华县县城的房子,全成了一片废墟,四周全是躺着的死人。那不死的,求救之声不绝。高登科举目一望,县城内历经数百年风雨不倒的那座十三层宝塔,现在也只还有个塔基了。

      他近处一看,儒文诗社昨夜喝酒的人,已经死了三个。还有两个人,正在塌下来的房梁与砖头中,呼喊着“救命”。于是,他使出全身力气,将他们从废墟中拖了出来,一个全身挂花,好在没内伤;另一个则是砸断了右腿。

      高登科安置好他们,然后满城去转。他看见全城有一半的人都死了,地上到处都是尸体。另外一半人,在县衙小吏的指挥下,正在刨房救人,呼嚎之声满城。

      高登科走到城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四处都是巨大的裂缝,纵横交错,深不可测,许多地缝里,还在往外冒着火与烟子;无数个地方喷着一、两丈高的泉水,平时城里可缺水了;城外最大的..

    [阅读全文]  2008-9-8 08:15 - xzhao2 - 126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9-5   [转载]从清人后续红楼看《红楼梦》的主旨

    《红楼梦》从手抄到刊印全本后,现在研究发现存在10几个版本。在近300年的时间里,读者们都在苦苦的寻求小说的主旨思想,也就是说,曹雪芹究竟通过洋洋洒洒的文字欲倾诉的情绪到底是什么?

       现今社会可称得上盛世太平,文化艺术得到充分全面的继续发展。

    上世纪三大显学之一的红学经过几个阶段的研究进展,已经得到若干经典实际的结论。专家学者的专题论著,各大学院的院刊等文字传媒大量出版发行,电影电视话剧戏曲评书等等空前于红楼里繁荣。

       进入今天的二十一世纪里,互联网的普及更是一个被红友利用的平台,当然,红学出版物更是日新月异。权威和草根们痴情红学的状态与日俱增,形势大好。

       林林总总的红楼梦之红学渠道中,网络、著作、电视的主题版块等等。都或多或少的在接触一个主要的部分,《红楼梦》的主旨思想、精神本质到底是什么?笔者在学习的过程里便从各个的结论里体会感悟着,虽然大体不是相差甚远,也还存在各自的不同。

       可以相信的是,《红楼梦》带给读者首先的是情感,就是说,每个读者对红小说里的人、故事的体会感情各有不同。曹雪芹安排的梦里梦外、天上人间的复杂系统性质,各种哲学思想的独立统一的出现,要求读者在探讨分析红楼主旨的过程里要经常的离开自己的情感看法,进行客观的总结学习。

       笔者以前80回的石头记为学习的主要对象,简单的认为,小说的主线有两条。一是故事情节的,全书以爱情和经济利益的争夺为发展线索,爱情和利益也是互相融合促进进行。二是小说的思想以有无、真假来发展哲学思想。《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成书于乾隆近20年,增删中基本完成全书,后30回遗失。

       可以这样说,我们的红学知识是在前人的成就上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管你承认与否。从胡适周汝昌等等,然后,才可以产生自己的观点结论。

       在翻看清人的后续红楼小说过程里,发现个现象。这些清人都在简单但深刻的阐述..

    [阅读全文]  2008-9-5 08:07 - xzhao2 - 117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9-5   请所有订书者给璧华邮寄地址

    趙先生、为力,你们好!

    短篇小说很快就可以开始邮寄了,请给我所有订书者的名单和订购数,并请通知他们给我邮寄地址,按邮寄地址我会告知不同的寄费。收到寄费后,就会寄书。

    希望在9月份可以把书都寄出,10月份我会离开一段时间,请大家配合。

    下面是我已有的地址和订购数,请确认:

    笑言:2本

    晨思:2本

    青冈:1本

    文取心:2本

    为力:10本

    主持:20本

    独善斋主:10本

    我的E-mail地址:Bihua@cozygraphics.com

    邮寄地址:

    Cozy House Publisher
    61-20, G.C.P.  B1204
    Forest Hills  NY 11375
    USA

    谢谢!

    璧华

    [阅读全文]  2008-9-5 07:53 - xzhao2 - 2806 查看 - 2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9-2   [转载] 池塘水满蛙成市——霍国玲、紫军、霍纪平、霍力君

    霍国玲、紫军、霍纪平、霍力君,"解梦派"红学的创立者。其中三霍是嫡亲姐弟——力君(女)居长,国玲(女)次之,纪平老末。紫军(张晖)是霍国玲丈夫。三霍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霍廷显是北京四中美术教师,荣宝斋委员,善画国画山水,重视创新,力争紧跟时代,使国画反映社会现实。霍廷显既是紫军岳丈,也是老师。

    "解梦派"红学的风格——以王国华为镜子。

    "解梦派"红学的思想武器是一柄镜子(见后),如果以王国华这柄与他们同属异端的镜子解剖他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

    1、"解梦派"红学没有王国华纯粹,王国华潦倒而不减壮怀——"红楼为妻,书稿为子",而"解梦派"红学则戚戚于贫穷。

    " 解梦派"红学一开张就赫赫扬扬(见后),继之则有烈火烹油之盛,现在也死而不僵(见后)。经过近二十年的经营积累,已经出版《红楼解梦》七集之多,每集的印刷数量几万册(见后)。有"治"红学的稿酬版税收入,加上有比较好的职业收入(见后),他们不仅声明显赫,而且已经是中国社会富起来的一部分。例如:霍国玲、紫军夫妇不仅在北京城区有不错的住所,还在香山杰王府18号,建一所"月地云居"的院落。据知情者说,这屋子的房顶很高,上半部分开有窗子,很令城市生活者羡慕。据霍国玲自己介绍,这是她亲自设计,自己买来材料,找人盖的。

    但霍国玲说,红学研究不但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名利,还给我们一家人带来了一些烦恼甚至困难,"我们每走一步都很困难,所有资料都是我们自己花钱买的。为了参加哈尔滨红学会议,我们光打印论文就花了四五百,来回路费食宿费,大概花了上千块钱,是我们多年的积蓄。当时一个月工资就五六十块钱,除去吃饭,一个月能剩下一二十块很不错了。"我属于提前退休。各种福利待遇都受到了影响,现在的退休工资仅仅1000元。霍纪平也说,为了全力研究《红楼梦》, 1985年姐姐霍国玲49岁时就提前退休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很难与读者见面。1989年版的《红楼..

    [阅读全文]  2008-9-2 12:06 - xzhao2 - 127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8-4   [转载] 沉重的奥运

    作者:小鱼

      一

      厂里已经完全停产十多天了。

      实际上,从六月底开始,生产就没有办法正常进行了。

      原料已经运不进北京了。所有国道和高速公路的进京通道都已经被掐死,尤
    其是我们厂需要的甘油等液体原料,一滴也运不进来。正常的原料库存是半个月
    的用量。到七月十号左右,已经断炊了。当时,有一个订单还差一点点原料,公
    司领导十分着急。

      “既然货车不让拉,开公车的几个小车去拉,应应急。”

      “经理,不行,我早就想过这一招了,小轿车也查,开后备箱查,查着了连
    货带车一起没收。”

      经理一摇头,不说话了。过了很久,才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这破奥运!停
    产两三个月,客户都得丢了。公司就完了!”经理的眼睛都红了。

      不光是原料进不来,产品也运不出去了。三百公里以远的客户,以前一般从
    铁路或公路运输公司走。现在铁路已经不收粉状货物,公路货运公司90%以上都
    被迫放假了,以往昼夜热热闹闹的货运场已经冷冷清清。实际上已经无法向外发
    货了。

      七月十五日公司正式放假,遣散民工44人,办公室留4人,其余放假。放假
    期间民工无工资,其他人员半薪。

      六月份公司营业额361万元,七月份为17万元!

      二

      前天,实在闲得无聊,和同事小钱一起到厂外去遛达。

      公司在北京西六环外,走不了多远就是成片的农田,空气清新。因为经常见
    面,和附近的农民也熟了。这里的农民上半年主要靠西瓜。令我吃惊的是,快立
    秋了,地里还密密麻麻的瓜。

      我们来到老郭的瓜棚边。瓜棚边摘好的西瓜堆积如山。

      “小于、小钱,来吃瓜吃瓜。”

      “老郭,今年能卖多少钱一斤?”

      “还没开卖呢。奶奶的,没有车敢来拉呀,我都急得满嘴是泡了。这他妈屌
    奥运,把老子害惨了。80多亩西瓜,全烂地里了。光地租金就3万元多,全部加
    起来得赔十几万!全是贷的款,歇大了!”

      “我靠!国家..

    [阅读全文]  2008-8-4 12:04 - xzhao2 - 1433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7-23   碧落黄泉书一封(2)

    南村坪的乡亲们:

    你们好,虽然时隔多年,猜想你们一定能够帮忙回忆一下,或许很可能有重要信息出现呢。

    农村里一旦有外人来,都是大事,此乃惯例。1995年,宜昌八中工宣队和老师带队有学生来你们村搞语文课教材改革,算是一件大事情吧。

    你们想一想,有住在村长家的一位姑娘,也有住到其他村民家里的学生啊老师啊工宣队啊。来了一大批人,并且是来采访来听你们南村坪的革命史的,你们一定很自豪吧。他们她们回去还要编写语文课新教材呢,想起来了吧。

    你们还应该记得你们村附近有一条鄢家河,那儿驻扎过地质勘察队,想起来了吧。地质队员也有人曾经住在张村长家,对不对?

    哪怕你们想不起来许多,那么张村长的小孙子应该想得起来吧。他爸爸在邮局工作他妈妈是民办教师。说不定你们中有人同那个小孙子同年或年龄相仿,或者在张村长的大儿媳当老师的班级里念过书,是不是啊?

    那颗村口的山楂树据说已经不存在了,埋在树下的老三你们也可能记不得他的模样,可是埋在山楂树下的抗日英雄们终究是你们南村坪的骄傲,绝对不会忘记的。忘记革命先烈,不是有一句话说的是——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吗?

    所以,你们即使不记得别的,决不会忘记抗日烈士,由于他们的革命事迹才引来了宜昌中学的教材改革组进驻,才有了《山楂树之恋》这本小说啊。

    没有看过,不要紧;没有买过,不打紧。上网查一查,就能很方便地阅读。相信你们读过之后更有助于你们回忆当年。往事历历,相互交流启发,会有很多收获,不是吗?

    杜鸿旗下的纪录片摄制组也到你们南村坪来过,肯定能帮助记忆的回放。如果回忆起来,哪怕星星点点,一定记得要告诉当年的张村长后人,特别是张长林张长芳后代啊。

    在这里先谢啦。

    为了长眠于山楂树下的老三,开动脑筋,放下包袱,机器就转起来了。

    [阅读全文]  2008-7-23 17:08 - xzhao2 - 146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7-16   碧落黄泉书一封(1)

    曾在湖北宜昌郊区鄢家河地质勘察队工作过的同志们朋友们:

    你们好!还记得你们和“老三”一起工作的日子吗?

    老三自己已经不方便给你们写信。但是,设身处地想一想,他是有很多很多的话和你们讲的。

    你们一定记得这样的一个男青年,年龄不到二十五岁就和你们生活在一起,在那个勘察队驻地的集体宿舍里。

    据说他当过文艺兵,后来自己主动要求到你们勘察队来工作。他有一架手风琴,也拉得一手好曲子。经常拉的就有俄罗斯歌曲“山楂树”。

    多少个日日夜夜,你们生活在一起。在宿舍没有落实之前,他是住在南村坪张村长家里的。后来宿舍有了腾出来的空铺,他就搬离村长家,回归大集体。

    你们中间有人一定记得,在老三搬到勘察队集体宿舍之后,终于有一天来了一个城里姑娘,应该记得很清楚的就是那个关于绿豆汤败火的笑话。那个女孩子看上去才十六岁左后的年纪,一付清纯的高中女生模样。不至于想不起来吧——我相信你们一定因为这个无心之失,因为这个笑话让你们平时枯燥的生活添加了一道色彩。你们也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好几次地和老三开玩笑。

    后来,老三就走了。他有部队背景,他父亲出面办些事情还是非常得力的。你们可能不知道他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也很可能不久之后你们的这个勘察队不是转移就是你们中有的人转业了。总之,你们离开了鄢家河。你们很可能不知道他在76年5月4日去世,就埋在南村坪的一棵山楂树下。

    大致推算,你们中有些人的年龄应该和老三相仿,那时也就是二十多岁,最多三十出头一些。到今年也就是退休前后的档次。不会那么健忘。

    如果你们看到这封贴在网络上的信件,一定来回忆一下老三你们这位曾经的同事真名实姓。非常可以肯定的是你们一定记得他有记日记的习惯。他除了手风琴之外还有日记本,当然,他是秀才,文笔一定好。说不定你们勘察队出啥壁报之类的,老三当仁不让,写过不少豆腐干。

    先谢,感谢你们宝贵的时间来一起回忆大家心目中的老三。


    主持字

    [阅读全文]  2008-7-16 10:13 - xzhao2 - 129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7-16   [转载]旅日女作家杨逸夺芥川奖

    文章来源:星岛环球网

    旅日女作家杨逸夺芥川奖 华人首次获此殊荣

    日本最具权威性的纯文学大奖——芥川奖的评审委员会15日晚在东京宣布,将第139届芥川奖授予小说《时光氤氲的早晨》的作者、中国旅日女作家杨逸。这是中国人首次获此殊荣。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杨逸在东京欣喜地表示:“特别特别高兴。觉得自己终于被(日本文学界)接受了。”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过程中,始终笑容不断的她表示:“原以为这次大概不会获奖。对自己的日语没有甚么信心。真像是融入了日本。为作品获得认可而感到高兴。”

    去年,杨逸曾凭借同样以描述旅日华人生存状态的处女作《小王》,而获得日本《文艺春秋》杂志社颁发的日本文学新人奖,并获第138届芥川奖的提名,但最终以第二名的身分与大奖失之交臂。《时光氤氲的早晨》是杨逸继《小王》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该篇小说描述了一名在中国农村出生的男子,在1989 年学潮之后东渡日本的理想与失落,在异国他乡十多年的生活体验与情感经历。

    日本芥川文学奖评委高树伸子表示,杨逸与上届候选作品的选材全然不同,但水平很高,且日语能力大有进步,无愧于芥川奖。作为日语文学作品,与其它候选作品相比有着压倒性的力度。

    44岁的杨逸出生于中国哈尔滨,1987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御茶水女子大学。她在日主要从事中文教师的工作,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为纪念日本已故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创立的芥川奖,旨在鼓励从事纯文学创作的文坛新人,是日本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文学大奖之一。被誉为日本文坛的“龙门”,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著名作家村上龙等都曾荣获该奖。该奖奖金为五十万日圆。

    [阅读全文]  2008-7-16 09:21 - xzhao2 - 133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7-14   画龙点睛和画蛇添足

    由于山楂树而引起的攻击在继续升级。除了辱骂之外还是只有辱骂。从“鄙视你”开始到“真无耻”“真可悲”,不能不促使我继续我的系列“为了长眠于山楂树下的老三”。

    我们一起来看引自“亦凡书库”的一段文字。附带说明一下,亦凡书库是我阅读到艾米作品的来源。在那里读到孙建新,后来又变作赵志刚。也在那里读到因为有了“当代小说”里的《山楂树之恋》然后列入“名家文选”的《十年忽悠》。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序言。

    序言

      一直都想写点自己的故事,但知道故事的男主角不会同意,所以一直没写,
    像他说的一样,一个故事,只有到它完结了的时候,才好写出来。故事故事,就
    是故旧的事嘛,没有成为过去,怎么算得上故事呢?

      人们写故事,写已经称为过去的事,可能是因为盖棺论定。对于一个人,只
    有等到他进了棺材了,我们才好评论他,给他下个结论,因为进棺材之前,他是
    可以变的,你今天下了结论,他明天又变了,使你的结论成了空话。

      所以写温柔的时候,就没有想到把艾米的故事写太多,潜意识里可能是不想
    让艾米的事成为“故事”。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选择从CAROL 的角度写,而不
    从艾米的角度写,是因为CAROL 的家庭更有故事可写,而且她本人爱得很真诚,
    很辛苦,也更值得一写。她的故事是CLEARCUT,爱或不爱,从什么时候开始爱,
    怎样爱,都是清清楚楚的,比较好写。

      艾米的故事就比较糊里糊涂了,很多事情在彼时彼地和在此时此地有完全不
    同的感受和理解,一个跨越十年的故事,写起来不是显得不连贯,就是显得详略
    不当。

      现在决定写,也没有划句号的意思,只要生命还在,就有希望。当然这个希
    望是什么,就连艾米自己也不知道了。不过艾米是个胆子大的人,行起事来不管
    不顾,所以什么可能都存在。

      虽然是写自己的故事,但我不想用第一人称,因为我跟他一样,写自己的东
    西时很干巴无味,宁愿象写别人的故事一样来写,..

    [阅读全文]  2008-7-14 09:23 - xzhao2 - 12282 查看 - 24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7-7   [转载] 土干: 介绍《海外优秀中篇小说选》

    介绍《海外优秀中篇小说选》

    土干


    出书了。

    现在只要有钱,谁都可以出书,是否卖得出去,另论。

    书的好处是没电也能读。我认识一个人,他感到世界太喧嚣,于是请了假,到一个乡村房屋静思三日。那里没电视,没电话,他只带了几本书。他说那样他可以听到自然和上帝的声音。

    我们出书了,不容易,磨难了两年。书名牛哄哄,其内容也牛。我姓土,按姓氏笔画排名第一;据说第二本书在酝酿中,其中一名作者姓“八”,我将屈居第二位了。

    现在说这第一本书,一共六位作者。

    第一位是土干,就是在下,定居英国,从事生物研究。《土城之歌》是自传体小说,有二十八位读者提了建议。我根据建议,删改了很多病句错字和段落。据评论,这篇是我最好的小说,特点是土得掉渣,通篇幽默,完全没有传统小说的框架,让读者含泪微笑,微笑含泪。我知道我的小说都很拙朴,我爱我的每一篇,它们都是我的孩子。《土》是浅褐色的。

    第二位是为力,定居加拿大,从事农业科研工作。《源》是篇想象飞扬的小说,女主人公同飞机一起坠落,掉到海上。惊险吧?可作者并没写得很惨烈,甚至有些田园景观,这是我所喜欢的。为力去的国家区域比较多,每到一个地区,她就学习当地的历史地理和花草。我喜爱她写的草虫篇,好级了。为力小说的特点是题材广泛,想象丰富。她的句子不安静,让我想起除夕的鞭炮。《源》是金黄色的。

    第三位是朱晓玲,就是冬雪儿,我叫她雪儿,雪儿居住中国,作家。我认识她,是从她的女人系列小说开始的。她笔下的女人真实普通卑微可怜愚蠢可悲。我以为没有怜悯和勇气是无法写这些悲剧的。写一部悲剧就经历一场悲哀,何况写十几个悲剧,那是一种历练了吧。《村官余老黑的戏剧人生》是我读过的唯一不太悲哀的小说,风趣幽默,是讲村里乡里县里的故事。老乡们说话特粗特牛,很党八股,很中国..

    [阅读全文]  2008-7-7 08:48 - xzhao2 - 2092 查看 - 14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7-4   究竟是谁摘取了静秋和老三的山楂果?

    在热心读者的追踪和挖掘下,《山楂树之恋》的真实人物背景地点等细节逐步地有所披露。这里面也不能忽略有关一些媒体特别是乡土媒体的大力报道和有关人士揭示真相的勇气和努力。

    于是,不是“友邦惊诧”而是艾米她惊诧莫名。不仅仅是矢口否认老三和静秋都不是真实存在,只是她用计算机码出来的文学形象,而且更为厉害更不通人情的是大骂那些热心人尤其是破口大骂媒体是为了争名夺利——借山楂树的光来炒作自己。

    艾米开宗明义地说山楂热已经过去,意思是说即使你们要炒作也无济于事。事实可是证明山楂热并没有过去。不但有走进山楂树的纪录片已经情景再现,而且有艾米她获邀担纲艺术总监的网络片即将问世。艾米还煞有介事地披露老三和静秋的进一步细节比如老三经常穿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等等。——可见她又一次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老三静秋确有其人,否则何必那么大声疾呼一定要这样一定不能那样呢?又怎么能够把老三喜欢穿啥都说得那么肯定,——违背了艺术总监的指令就是违反真实。

    同时再一次地证明了艾米是通过静秋才了解老三其人的。老三去世的时候,艾米黄颜才有多大?他们能对生活中的真实老三有那么详尽的记忆么?答案再次是否定的——他们只不过是静秋的代言人而已。

    可是,在山楂树之恋刚刚贴上网页时,艾米黄颜唯恐读者网友以为老三静秋只不过是小说家言是虚构的爱情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真实——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景真实的年代,甚至于连静秋家养狗养鸭养兔子都是不容怀疑的真实。

    完全可以肯定,没有这些不断的表示特别是广大网友读者对真实的确信无疑对生活中的老三静秋的爱,这颗网上栽培的“山楂树”不可能开得如此之灿烂。等到艾米的纪实体小说开花结果山楂满树的时候,这才有了网络小说中的脱颖而出,这才有了共和联动来洽谈签字出版。

    时过境迁,艾米完全忘了自己信誓旦旦的“真实”表态,艾米也完全忘了广大网友读者(不仅仅是那些艾园知傻的忠实粉丝)的热捧才有了..

    [阅读全文]  2008-7-4 11:40 - xzhao2 - 3291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6-30   [转载]模拟口述:刘备“发家史”和曹操“成名史”

    文章来源:新闻午报

    《三国人物口述历史》一书采用一种诡异的“口述文体”,全书让三国历史人物“自说自话”,回顾评点自己的那段历史。用今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解构三国史,通过三国时代的世态百象来反观现实人生,插科打诨,不无趣味,这种文体是一个异类,但尊重历史却是作者的基点。

    刘备口述

    桃园兄弟投身“革命”记

    弃商从政

    汉灵帝的卖官政策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臣民群众要求管理国家、服务大众的心愿,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但毕竟这官位卖得并不便宜,还是让很多一心报考公务员的有志青年望门止步、唉声叹气。

    不过,我对这些事情不甚关心。在河北涿郡,我同张飞、关羽合资开了一家桃园商贸公司,专业经营生菜猪肉、草鞋凉席外加运输业务。论年纪,数我刘备最长,但论股本金,却是张飞最多,所以这名字目前他还排在第一位,法人代表是他。

    早些年,张飞卖猪肉一向生意兴隆,但这阵子却有些不妙:一是政府要求定点屠宰,报纸电视上天天都在讲“放心肉”,害得张飞生意大受影响;二是自然因素,东南亚流行口蹄疫,老百姓碰到猪肉还当是砒霜,纷纷吃素化斋改选绿色无公害食品。

    主业利润下降,商贸公司的业务要靠草鞋外加大板车就有些难了。所以我们三个人商量着弃商从政。

    冒充高干子弟

    对于从政,我个人从小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我最爱坐在村口的大桑树下想象着坐在皇帝的车上,为此,我的叔叔还以为我得了癔症,赏了我几个嘴巴子。前些天我从东城范老太太家顺手牵羊了一本垫床脚的破书,胡乱翻翻,发现东汉第四任皇帝汉景帝有个儿子叫刘胜,我记得我老娘从前好像说过我祖上也有个叫刘胜的,不晓得是不是同一个人。

    唉,我这个河北涿县楼桑村的普通青年,要考据出自己的王室贵胄的谱系实在有些勉为其难。但管他呢,这年头冒充京城高干子弟行骗的事还少吗?自己权且借用一回刘胜的名头,只不过鼓舞鼓舞两位合资人的士气,以期对企业改变经营方向达成共识。

    “两位兄弟..

    [阅读全文]  2008-6-30 12:21 - xzhao2 - 140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6-26   高阳先生笔下的“色戒”

    我最敬重的白话小说作家高阳先生并没有写过色戒,他写的是张爱玲《色戒》女主角王佳芝的原型。如果各位访客有兴趣,不妨把两者对照一下,文字的孰优孰劣立见高下。我想,这也是作为一个女作家并且是已负盛名的女作家沾光的地方。不管如何,女作家嘛,何况是美女作家,再何况是经过那么些年打磨最后终于抛出来的几乎可以说是收山之作,更何况是隐含了自家身世的代言?

    高阳先生著作等身,不及言他。但据说《粉墨春秋汪精卫》是他自认为最得意的一部历史小说。书里面洋洋沙洒洒地写了许许多多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这里不去说那男主角,只围绕着王佳芝原型巾帼英雄郑苹如展开叙述。

    从团结出版社05年11月第一版的第96页起,到第111页为止,是书中的第八章——红粉金戈。

    这一章写的是巾帼英雄郑苹如的身世,参加地下工作与谋刺丁默村失败的过程和原因,以及再蹈虎穴中计被害的全部经过。

    详细的精彩内容还是亲自阅读为妙。仅仅在此对某几点感到精彩中特别精彩的地方略作介绍。

    其一,郑苹如的决然“下海”居然是因她独蒙青睐的未来夫婿陈宝骅。其时家世显赫风度翩翩的陈宝骅为上海中统负责人,得知丁默村看上郑苹如后竟然主动建议她为他牺牲。正可谓为了事业抛弃得够可以的了。

    其二,郑苹如并非是像王佳芝那样完全是被动态参与,而是受作一番大事业被冒险活动刺激主动性地参与。这样的发展合乎逻辑,也就使得情节格外生动真实。

    其三,特别强调了郑苹如的风貌,而不是一个汤唯版的王佳芝。声明我是汤唯粉丝之一参加汤唯粉丝团,并非是说说汤唯她美不美的问题。但是,那个银幕上的王佳芝的卖相肯定不足以让丁默村(易先生)如此之倾倒。

    既然讲到色,那里面对郑苹如的描写非常可观。非常值得大谈特谈,尤其可以看出高阳先生笔力雄厚之处。

    作为中日混血儿的郑苹如天生尤物,每天骑在“三枪牌”跑车上撅起一个浑圆的屁股,惹得过往男士回头率高达百分百。这还不算,伪政府的新贵妇以..

    [阅读全文]  2008-6-26 10:36 - xzhao2 - 144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6-24   她为何要这许多马甲?

    通常,网络写手都喜欢使用网名。首先在网上自然有不必披露真名实姓的必要和允许。其次,各人有自己爱好的网名也是一种个性品位偏爱的反映。我曾经分析过一批西恩地网友的网名,有的分析得比较中肯有的却是连男女都猜错了——哈哈,聊博一笑。

    所以采用网名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如果网名多多那就成了习惯称呼的马甲便难免有一种其他的印象。总是由于某种原因才让一个人不断地变换身份吧,否则除了本来学名昵称小名雅号网名之外,何必要再来一串呢?甚至于连随便取的网名也不敢用采用匿名到头来再用一个“鄙视你”作为自称——岂不知恰恰鄙视了自己!

    每当网络写手成名之后,往往就自行披露或者有媒体或他人以种种方式披露真名实姓。因为到这个光景,不管是挖掘也好坦诚也好,都是该透露真相的时候了。

    网络好比江湖。一开始蒙面大侠是有道理的。一旦有了气候成为武林高手,再继续隐姓埋名就有问题。试想,哪一个正派的武林名宿是不敢报出万儿来的?即使江湖上人们习惯称呼他的大号,但是哪怕无名小卒都会知道这位高手名家姓甚名谁。

    比如冰心大家知道她是谢女士比如巴金人人知晓他是李先生,曹禺本名万家宝(有点俗气的名字难怪他不喜欢用),更有很多很多作家则是一上来就用学名告知于众的。

    曾经有过雪米莉现象。那时刚开始文化沙漠上除了伤痕文学之外冒出来港台刺激文字,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几个文人内中记得有四川籍的开始凑在一起写香港的种种警匪争斗黑道生涯。一下子就吸引了内地读者的眼球。从第一本《女带家》开始展现了一系列内地人不了解的新生活。作者表明是雪米莉,还特地注明(香港)字样以表示这个雪米莉是香港人。

    后来把戏拆穿,作者自行坦白是几个内地男子凑和在一起的杰作。采用雪米莉这个笔名是为了女作家的书好卖叫座,再加上香港字样更是为了畅销目的。好像有消息报道说是其中的始作俑者有过道歉,并且在足够的丛书接二连三地赚够银子之后退出江湖。

    就说旅美女作家六六吧。..

    [阅读全文]  2008-6-24 11:04 - xzhao2 - 246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6-17   [转载]推理大师新作《中国人》撼动欧洲文坛

    作者:亚思明  
    《中国人》封面 《中国人》封面

    欧洲首屈一指的推理大师贺宁•曼凯尔(Henning Mankell)新作《中国人》刚刚上架,就成为各大媒体的热评对象。小说一开头,就是一幕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画面:

    赫蒂斯瓦尔(瑞典)的郊外有一座村庄,村里有十余间房子,疏疏落落的,白雪覆顶。可是没有一丝烟从烟囱里冒出。警察在这里发现了18具血肉模糊的尸体,有些甚至遭到了肢解。显而易见,凶手以各个击破的手法连环作案,行动之快,手段之狠实属罕见。

    著有《韦兰德探案系列》(Wallander)的瑞典惊悚名家曼凯尔素有"悬念大师"之称。这一次,他以血洗山庄的屠杀规模从一开始就将刺激基调定得很高,随后的600页文字亦不失水准地充满张力,时刻牵动着读者的紧绷的神经。

    全球化时代的探案文学作品

    《中国人》显然并非一本通俗意义上的"侦探小说"。曼凯尔善于将人物命运放置于时代洪流之中,而在这股力道强大的激流冲刷之下,疑犯、警官纷纷退后到毫不起眼的二线位置,而将真正的历史舞台让位给久远的过去、遥远的异国。

    时间上溯到19世纪下半叶,故事情节渐渐在三个逃亡广东的亲生兄弟之间铺展开来。然而,无情现实很快就将他们异地求生、脱贫致富的美梦击得粉碎。不法黑帮将他们作为廉价苦力贩卖到北美,加入到修建铁路的劳工队伍之中,受尽来自欧洲--例如瑞典的白人工头的欺凌。最后,三兄弟只剩一人活着回到了中国。

    至于这段百年世仇与赫村血案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这成了女法官碧姬妲‧罗斯林的调查重点。这位来自赫尔辛堡的女子敏感、坚韧、机智,承受着不幸婚姻的负荷。罗斯林母亲的养父母也在这起案件中遇害,这更激励了她稽查真凶的决心。随着这起跨国大案的层层深入,罗斯林横穿整个瑞典,又相继追踪来到哥本哈根、北京、伦敦。部分章节甚至是以津巴布韦、莫桑比克为背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是一部全球..

    [阅读全文]  2008-6-17 07:16 - xzhao2 - 144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6-11   老三 pk 老大老二

    这题目一看就是“老土”。Pk虽然是不土的,但是说的是一对一,怎么能一对二呢?别着急,那是图省事。真的派克起来还是一对一的。不过一来题目中为节省字眼二来老三和老大老二派克的都是一回事,也就把他们放在一起了。

    老三和老大老二不是一家子。老大老二是亲弟兄。说到现在,不知道大家猜到了没有?这是我写好提纲的《山楂树》pk《闯关东》的篇首语。

    老三就是孙建新或是陈建新,不知道为啥艾米却不会发火骂人——明明有人篡改了老三的姓氏嘛。或者要叫做杨建新?!

    老大老二弟兄俩就是朱传文朱传武。

    恪守派克原则,一对一。我们就先来看老三和老大。

    老三被大众认为是纯情男子,许多女性粉丝觉得嫁人就要嫁老三。甚至于艾园还把老三和黄颜相提并论,似乎这世界上可爱的男儿不是老三便是黄颜。而现在老三死了三十二年,那就只剩下黄颜一个。无疑,艾米就成了世界上最最幸福的女人。

    老三的纯情与否,个人的定义不一样因此很难与谁谁谁去争论。但是,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我们就来看看朱传文。

    朱传文这个老大是个猥琐的家伙。不去评论展开他的其他方面也是主要方面的为人。这里要说的是他和未婚妻鲜儿从山东老家取陆路走往关东找父亲,和同样闯关东找父亲但是走预定水路的母亲弟弟相聚。

    那时候,穷人光靠两条腿。没有大车没有汽车没有火车,住的荒村野店破庙。一路行来有多少个夜晚男女独宿草垫冷坑山坳。但是,他和鲜儿就是恪守未婚夫妻那时候的规矩。这就是后来老大媳妇那文追问下说出来的传文鲜儿两人用一根草绳分隔两边做到不越轨不提前行动。

    老大和鲜儿那时候是未婚夫妻,只差迎亲上花轿。因为迎亲的小米中途被强盗抢走才导致娶亲不成。两人的关系只缺拜天地。其实一直是为双方家长认可——有父母之命有大媒冰人。

    老二和老大的情况不同,更加纯情。老二后来和鲜儿(没有成为他的大嫂)在山林相遇,同甘共苦又相互之间有救命之恩于是萌发感情。尤其是老二朱传武对鲜儿的感..

    [阅读全文]  2008-6-11 09:49 - xzhao2 - 1376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6-6   什么是文学?

    这是一本书名,一本西方世界名著的名字。现在西风压倒东风,应该更正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名著才对。不该强调那个西方世界才是。

    作者萨特。他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多产作家以及公认的文艺理论家。萨特他著名的文艺批评理论是从存在主义出发以自由观来阐述创作和阅读的关系。

    萨特认为,作家写作是对自由的一种选择;而反过来,读者阅读某一部作品,同样也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他的结论是——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个慷慨大度的契约”。

    作者向别人的自由(即阅读的自由)发出呼吁和请求,而读者在自身的阅读中通过自身自由的展示(即阅读的选择)也展示了作家的自由。因此,阅读是在作者引导下的再创造(这是艾米她们痛恨的一个词,其实这个词所体现的现实客观存在)。

    文学整个创造过程是有作者与读者双方共同完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更大程度上作者是依赖于读者的。正如制造商如果没有顾客制片商如果没有观众便将一事无成至少是成就不够大(在作者身后才被世人认可当作别论——画界文学界音乐界有的是例子比如王小波)。

    因此,作者认为作品是自己创造的就有话语垄断权就有评介控制权既是愚蠢的想法也是不可能的任务。连得雄文诗词都有不同的解读连得名著如《红楼梦》那样都会见仁见智,一个没有多少作品完全靠别人的蓝本真正发家的作者就能禁止别人(哪怕是真正的老土读者)发表不同意见吗?

    作为一个作者应该记住的是读者是作者的上帝——正像顾客是商家的上帝一样。

    备注:这仅仅是拉开序幕,关于“艾米女士和‘老土’的分歧”将要开辟一个新的系列,敬请山楂迷老三迷们关注。

    [阅读全文]  2008-6-6 09:09 - xzhao2 - 140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8-6-3   来一个新点子

    文取心兄是我非常佩服的作家(这与我们同为上海人无关),没有机会好好欣赏他的画作但相信一定也能使我流连忘返。

    文兄的作品集由柯捷出版后曾在伊甸文苑呼吁大家购买。之后记得有感慨欲购者并不踊跃。我当时不准备购买以及不准备跟贴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有一个新点子。

    现在时机已临,就把这个新点子贴在这儿供网友参考。

    伊甸中篇已经璧华确认即将印毕寄出(刚通话,她为确保质量避免返工自己亲自动手——了不得,感激啊)。等我预定的那个合集到手,将在网上除了呼吁(不是在这儿呼吁,不必担心事要求购买)之外,特别在这儿(这一次是在这儿啦)呼吁交换新书。

    具体拿我所钦佩的文兄小说集来说,因为他不在中篇合集作者之内(其实他有的是好中篇)所以如果愿意,我提议以一本有我的小说在内的中篇合集交换他的一本自选集。

    依此类推,其他各位早就著作等身或者等半身的网友即可仿照那就有一个伊甸交换网络,哈哈,那可不乐乎其中矣。

    不必过多考虑厚薄差价。当然如果相差太多或者对于对方的东东不感冒那就作罢。反正是就像一个摆摊头的自由市场——只不过是物物交换变作了书书交换。

    各位意下如何?

    [阅读全文]  2008-6-3 11:32 - xzhao2 - 1481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Powered by © 20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