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4-25  
SunMonTueWedThuFriSat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博客目录

我的日志

    2014-9-19   [转载] 拜伦之《唐·璜》和“蓝袜子女士”

    拜伦之《唐·璜》和“蓝袜子女士”——兼论英国“浪漫主义”经典解读中缺失的一环



    顾瑶


     
      内容提要:《唐·璜》由“叙事”和“杂议”两部分组成,从事拜伦研究的学者多倾向于突出“杂议”的主旨性而相对忽视了它与“叙事”的联系。而“蓝袜子女士”的频繁出现,将“叙事”和“杂议”联系起来,为《唐·璜》主题涵义提供新的阐释空间,这却为评论界所忽视。本文拟从“蓝袜子女士”现象入手,聚焦女性写作对当时英国公共话语的影响,将《唐·璜》中拜伦对“蓝袜子女士”的描述及评论,视为感受这种影响和冲击的个案,说明女作家淡出英国“浪漫主义”经典解读这一现象的虚假性。如果说杂议部分再现英国摄政王时期公共空间“女性化”特点,并言说诗人的不满,那么虚构的叙事则体现了拜伦重构贵族精神主体话语的努力。这种“努力”蕴含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厌恶和对人性异化的焦虑,这是理解《唐·璜》杂议与叙事关系的基础。

      关 键 词:《唐·璜》/“蓝袜子女士”/叙事与杂议

      “夹叙夹议”是拜伦《唐·璜》行文的特点。在这部包含十六支歌的长篇叙事诗中,“叙事”(narrative)和“杂议”或曰“旁白”(digression)基本上互为交织,交替并进。“叙事”部分主要围绕主人公唐·璜的洲际旅行展开,包含他在“东方”的爱情艳遇,军事冒险,同各色当权者的周旋;而“杂议”则从讥讽朝政,调侃民俗到对故土的回忆,可谓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叙事”和“杂议”并列存在,引发了丰富的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一方面使《唐·璜》成为互文性研究丰富的材料库,另一方面诗人自身的创作意图越发扑朔迷离,让人莫衷一是。不过,当下关于《唐·璜》的评论日益突出“杂议”的作用,例如杰罗米·麦甘(Je..

    [阅读全文]  2014-9-19 02:51 - 冬雪儿 - 793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诗苑


    2011-8-5   孙峻: 史诗《出埃及记》的叙述张力

    史诗《出埃及记》的叙述张力

    孙峻


      史诗产生于民族形成时期,叙述了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传说,它是民族意识觉醒的产物,是民族精神的结晶。钟敬文认为“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种规模比较宏大的古老作品。它用诗的语言,记叙各民族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所以,它是伴随着民族的历史一起生长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民族史诗,往往就是该民族在特定时期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

      史诗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文化典籍统一于特定的范例之中,并以此为基础在民族中一代代传诵。通过这些范例,诵者激发了受众的民族感情,形成了文化认同。这些范例构成了诵者与受众之间的张力。口传史诗的新发现和《圣经》文学的研究使《圣经》中史诗传诵的构型研究一步步深化。利兰•莱肯认为《圣经》中,伟大史诗《出埃及记》的讲述范例有主题、典型场景、英雄人物和超自然力量,这些范例共同构成了《出埃及记》的史诗张力。

      一、叙述范例之一:以游历为主题

      游历是史诗的主要故事型式,《吉尔伽美什》和《奥德赛》都是在异国他乡的游历。在游历中,两位部族首领经历了种种考验,接触了神祗,学会了矜持,对生命和自身都有了新的认识,找到了家的意义,领会了乌鲁克和伊萨卡的真正文明法则。

      史诗《出埃及记》则叙述了以色列人摆脱埃及人奴役,从世代居住的富饶地区歌珊前往应许之地,在荒野上游历的历史。以色列人的精神在艰苦环境下一次次受到考验,接受了神祗的法规。在摩西带领下游历是以色列人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观念,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和直线性。

      游历的民族性通过摩西的三次人口普查得以彰显。史诗《出埃及记》突显以色列的..

    [阅读全文]  2011-8-5 12:02 - 冬雪儿 - 88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诗苑


    2011-8-5   [转载] 穿越语词黑洞,回忆抵达身体——赫塔·穆勒的图文诗试解

    穿越语词黑洞,回忆抵达身体——赫塔·穆勒的图文诗试解

    作者不详 / 李双志译


    一、世界从一把剪刀开始

    是的,这不是用笔写下来或者用键盘逐字逐句敲出来的诗。剪刀和胶水才是“作案工具”。作者自己是如此来描述她创作这些图文诗的过程的:“它们对我来说也越来越成了文学手工活儿。我让自己做这样的实验,看我能不能做到,还能不能继续这么做。我从来没办法写一首诗,没办法就这么坐下去,用手拿起笔。但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当我把这些印刷出的字词剪下来搁在桌子上的时候,它们就飞到了一起,变成了一个故事。”

    的确,这里的每一个字,甚至有时候是单个的字母,都是从现有的杂志和报纸上剪下来的。这样一来,它们也就被拽出了原来那个或义正言辞或喧哗扰攘的媒体世界。它们身上原本被附加的种种意义关联也随之被剥离,仿佛是拿剪刀的人脱去了它们司空见惯的外壳,让它们以自己的肉身进入了一个似乎与现实完全隔离的异度空间。而那些时而浮在上方,时而镇在下端,有时居于一侧,有时又横插进来的图像也是用现成的照片或者图片剪出然后拼贴成的:有的只是简单形体的剪影,有的是两三个物象的穿插,也都完全与现实发生了分离,产生了各种匪夷所思的变形和组合。这个由文字和图像共同构成的世界,乍看上去已经是色彩斑斓而光怪陆离;如果仔细读去,那些剪贴出的文字描述的也是让人一时摸不清头脑的情景:非要让理发师理发的秃头,死而复生的邻居,行为乖谬而语言怪诞的父母,杂乱交织的动物、身体器官、机械物品和各种职业的人。我们仿佛又面对着一个爱丽丝漫游过的奇境:现实中的常规逻辑完全失灵;形体和空间都可以互相穿越和转换;一个个奇异的景象骤然出现,前后似乎毫无关联。然而,虽然爱丽丝也经历了种种让人心惊胆寒的凶险,但是她的历险终归是一个关于..

    [阅读全文]  2011-8-5 12:01 - 冬雪儿 - 84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诗苑


    2011-3-7   [转载] 博尔赫斯的庭院

    博尔赫斯的庭院——解读博尔赫斯的诗

    彭俊平


    如果人生是不倦的迷宫、一团混乱、一个梦,博尔赫斯诗中的庭院就是一曲乐音、一声细语,一个象征。
      
    博尔赫斯的庭院散落在常常吹着猛烈的东南风、在黄昏扬着细雨的南美洲,在随着岁月悄悄流逝却又永恒不灭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脚步所遇到的相识或不相识的街巷里,在沉重的黑铁的屏门后面。博尔赫斯的庭院在黎明震颤的瞬间,挣脱普遍而深邃的黑夜,显出没有轮廓的依稀的图象。在大白的天光里看上去反而惊愕又冰冷。鸽子的幽冥(希伯来人如此称呼傍晚的开始)赋予庭院温柔的特权,简朴的房舍呈露出真诚的平凡,有如一滴水的澄澈。

      博尔赫斯的庭院周边是蓝色的墙垣,每天清晨,阳光像窃贼一样爬上墙头。庭前是谦逊的矮柱与爱戏谑的门环,庭院的空地凉爽如大理石与花朵的会合,庭中的蓄水池里循环的水流,容纳着整个傍晚如水的清凉。常常,黄昏的细雨会把葡萄架上的葡萄洗得黑亮,如姑娘们深邃的眼眸,素馨花和忍冬香气在潮湿的暮色里弥漫盈庭,感召着迷失的灵魂。单层的房舍,谦卑而迷人,每一个舍间都象一架烛台,芸芸众生在烛台上燃烧着孤单的火焰。推门进去,空空的客厅里,“桃心花木的家具在锦缎的踌躇中继续着它们永远的交谈”,简朴的时钟散布着一种已经没有偶然也没有惊奇的时间。走出门道,庭外就是街了。

      一一是啊,那些街巷建构了一座迷宫。有时是城市西部边缘一条漫长、累人,在日落中忧伤的街,有时是城南那条对腐烂深信不疑的陋巷;有时是单调墙垣间可憎的道路,有时是朝向轻柔往音的路径;时而是模糊的恐怖与梦的走廊,时而是亲切得刻骨铭心的街道。但是,但是不论这些街道朝南、朝北、朝西,哪怕是再荒凉、颓丧的街角处,总有一堵蓝色的墙,一棵阴蔽的无花果树——一座庭院。布宜诺..

    [阅读全文]  2011-3-7 07:15 - 冬雪儿 - 998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诗苑


    2011-2-18   [转载] 把我的血给你

    把 我 的 血 给 你

    徐干



    把我的血给你,

    让你失血的身体

    能够再一次

    抵挡永远的寒冬。

    .
    在多年丢失的故事里

    看到了你的伤口,

    我每一个细胞

    都爆发出你的痛。

    .
    把我的细节给你

    我每一个血红素

    都倒映着

    你的身影。

    .
    那些被焚毁的赞美诗,

    那些强盗出没的路径,

    那些被暗杀的月亮

    那些被践踏的落红。

    .
    放心,纵然全世界

    都看不懂你的故事,

    我也要陪伴你走向

    最后一个单词。

    .
    握紧我的手,亲爱的

    看着我的眼睛,

    我们彼此搀扶,

    仰望那颗被枪扎伤的心灵。

    原载:神信仰探讨网

    [阅读全文]  2011-2-18 04:43 - 冬雪儿 - 884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诗苑


    2011-1-13   [转载] 诗人何为?

    诗 人 何 为?

    耶利米


    诗人何为?
    这是海德格尔的问句。

    这位现象学大师的后期学术活动开始转向关于诗的询问,他在对谢尔德林和特拉克尔的诠释中寻觅着诗的倩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世界广泛传播着他的一些言说,古老的汉语单词被海德格尔折叠成不同的风景,令阅读者大开眼界。海德格尔的哲思极为丰富,关于存在,关于存在者,关于时间,语言的空间在他脚下仿佛失去了真实的维度,他的跋涉令人眩晕。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学人都在模仿他思考的样式,那些异样的单词似乎也在书写着这个时代的深刻。在海德格尔播撒的种子里,能够深深地植根在我们语言中的并不太多,因此当一抹浅绿突然在我们的视网膜里绽开时,我们几乎忘记了脚下曾是一片思想的荒漠。我们欢呼我们理解了——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赠予这个世界的一个美丽词组。海德格尔说道,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我们齐声附和。这是被我们频繁引用的一句格言,从中学生作文到学者的论著,这个透明的陈述在当代中国呈现出方便面的质地。

    但是,何谓诗意的栖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样态?

    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中,我们是诗的国度,诗的韵律和意象滋润着我们的日子。那些浪漫和华丽的章节飘浮在历史的表层,覆盖着粗粝的情节。无论是曹孟德的对酒当歌,还是李太白的风花雪月,对于中国人来说,诗意的生活是大地上的歌谣,它在甜蜜中发酵。因此,诗,永远是口头的。诗人的尴尬就在于他对自我的出卖和背叛,他在意境的堆砌中,渐渐远离了诗的源头,他象天使一样歌吟,却象魔鬼那样活着。然而,这就是诗,这就是“诗意的栖居”,这就是我们的理解。我们在这样的天气里去触摸那个冰冷的词组,一切都变得摇晃不定。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飞翔的高度。不过海德格尔的本意是什么?难道“诗意的栖居”指向的是一..

    [阅读全文]  2011-1-13 09:18 - 冬雪儿 - 90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诗苑


    2010-11-16   [转载]在自然和自我中抒发浪漫主义情怀

    在自然和自我中抒发浪漫主义情怀

    林玉鹏


    西奥多·罗特克(Theodore Roethke,1908—1963)是20世纪美国诗歌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诗人。他的诗关注自然,关注自我。他用直觉、想象和激情写出的植物花卉诗不仅形象逼真,还具有精神特征;既有象征意义,又有很高的抒情性。他在温室中发现了整个自然的缩影,找到了探索精神和心理、意识和无意识以及寻求自我与自然和宇宙精神和谐统一的意象和象征。
     
     关于罗特克在文学传统上的归属,评论界有不同的观点。很多人认为他属于自白派,因为他的诗很少涉及社会题材,而是对自我特别关注。此外,与自白派诗人一样,他一生多次精神崩溃。但是,罗特克对内心的关注与自白派诗人不同。后者往往不是醉心于自己的自杀冲动就是沉溺于疯狂,或者钟情于暴露自己的隐私,而罗特克关注的是更有普遍意义的人的精神和潜意识。我们认为,罗特克本质上属于以爱默生和惠特曼为代表的美国浪漫主义传统。但是罗特克的浪漫主义又有其独特之处,就是他对自身、精神和心灵的特别关注。
      
      一
      
      在浪漫主义文学中,自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浪漫主义诗人往往讴歌自然的美和单纯、人和自然的和谐、大自然对人的精神启迪以及对道德的有益影响。英国的华斯华滋和美国的爱默生、惠特曼等就是典型代表。罗特克的浪漫主义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首先,罗特克的诗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他的第一本诗集《敞开的房屋》(1941)共有45首诗,其中有约15首直接描写自然或人与自然的关系,另有一些或间接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或用自然界比拟精神或意识。《晨光越来越亮》描写春天循着冬天的足迹悄然走来之后万物复苏、春满大地的景色:从早春融冰破裂声到灶头鸟与潺潺溪水唱和,直至封闭的..

    [阅读全文]  2010-11-16 09:39 - 冬雪儿 - 84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诗苑


    2010-11-3   [转载] 但丁及其《神曲》

    但丁及其《神曲》

    吴正仪

    中世纪的意大利分裂成许多小国,语言的统一遇到障碍。民族文学迟至13世纪才在各地区陆续诞生,以翁布里亚、西西里、托斯卡那地区的成就最为显著。诗歌比较繁荣,首先在巴勒莫产生西西里诗派,接着在托斯卡那地区出现影响更大的“温柔的新体”诗派,开始形成以托斯卡那方言为基础的意大利文学语言。但丁使用托斯卡那大区首府佛罗伦萨的方言写作,将大量生动活泼的民众口语加以改造和提炼,创造出标准化语言,至今仍是意大利语的基础,因此被称为意大利语之父。

        但丁·阿利盖里(1265—1321)是意大利从中古到文艺复兴的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没落小贵族家庭。少年时得到大学者拉尼丁尼的指导,博览群书,通晓各门类知识,成长为一个博学多才之士。但丁不仅潜心研究学问,而且积极投身政治斗争,加入医生和药剂师行会,坚定地站在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一边,亲身奔赴战场,出使外邦,还于1300年担任过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执政官。1302年被贵族政权驱逐出境,并判处终生流放。在流亡20年后客死腊万纳。他在流放期间到各地讲学和访友,有时寄居在一些城邦君主和宫廷里。广泛的交游,加深了他对现实的认识和对社会各阶层的了解,并将眼光扩展到意大利全国和整个基督教世界。

        但丁的第一部诗集《新生》(1283—1292)是纪念初恋情人之作。少年时代爱慕一名叫贝雅特丽齐的女子,写了一系列赞美她的抒情诗,1290年贝雅特丽齐病逝,他用散文将这些诗串连起来,连缀成一个叙述爱情过程的整体。这部作品共收31首抒情诗,其中25首是十四行诗。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恋..

    [阅读全文]  2010-11-3 09:09 - 冬雪儿 - 82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诗苑


Powered by © 20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