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3-28  
SunMonTueWedThuFriSat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博客目录

我的日志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14  >>
    2010-8-30   高尔基:加那瓦洛夫

    加那瓦洛夫

    [俄] 高尔基


    我悠闲地在浏览着一张报纸,一个姓氏映入眼帘——加那瓦洛夫,引起了我的兴趣,便看了下列一则报道:“昨夜,现年40岁的小市民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加那瓦洛夫在本地监狱第三囚室炉子通风口处自缢身亡。死者因四处流浪而在布斯科夫被拘捕,而且被押送回乡。监狱反映说,该犯性情平和,不爱言语,总是沉思默想。狱医认为加那瓦洛夫自尽身亡系患忧郁症所致。”
     
     看完这则短讯,我想,没准我把这个心事重重的人厌世轻生的原因说得更明晰些,因为我了解他。而且我也不能对他的事避而不谈。他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在人一生中这种人并不多见。

      ……我18岁那年就结识了加那瓦洛夫。那当儿我在一个面包坊当面包师的“帮手”。面包师是“乐队”的一个士兵,他喝伏特加酒很厉害,老把面包团弄得一塌糊涂,一喝醉酒,就爱吹口哨,逮着什么东西就用手指在上面敲出各种不同的曲子,东西做坏了或是早上不能及时交货老板呵斥他时,他便会暴跳如雷,毫不留情地骂骂咧咧,而且总要当着老板的面炫耀自己的音乐天赋。

      “什么面团发久了!”他大声嚷嚷,噘起他那长长的火红色的胡子,两片厚嘴唇弄得吧嗒作响,不知怎么他的嘴唇总是湿乎乎的。——“什么面包皮烤过头了,什么面包没烤熟!我说你呀,真是活见鬼,你可真是个眼斜嘴歪的女妖!莫非我天生就是干这活的命!去你娘的这狗日的活计,老子是——音乐家!明白啦?我——曾经还替喝醉了的吹中音铜号的吹中音铜号来着。吹双簧管的进了局子——就由我来吹。吹短号的害病了——哪个能代他吹呢?我!金一嗒—郎—达—叽!你可是个—乡—乡巴佬,喀查普!来给老子结帐!

      老板是个脑满肠肥的人,长着一双杂色的眼睛和一副女人模样的脸,他晃动着肚子,用..

    [阅读全文]  2010-8-30 10:01 - 冬雪儿 - 987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29   大江健三郎:生的定义

    生的定义

    [日] 大江健三郎


    我现在正准备在世田谷市民大学讲演的讲演稿。主办单位指定的讲演内容是这样的:希望我把三年前在小樽召开的全北海道残疾儿童福利大会上讲的话继续讲下去。上次大会的讲演记录,业已以“为了和不可能‘亲切’相待的人斗争下去”为题出版发行了。于是我就把该文章重新读了一遍,考虑如何接着往下讲。(该文载《核之大火与“人的”呼声》一书,岩波书店出版。)

    正如“残疾儿和我”这一恰如其分的副标题所示,我在有残疾儿的父母们面前,讲了自己和生下来就头部缺损的儿子共同生活的经验。而且,我谈的问题重点在于,眼前似乎即将面临破坏整个世界的核威胁时代之下,同残疾儿共同生活的经验。

    现在的核状况,深刻的程度更严重了。凡是以世界的今天与明天的视野看待日常的人,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如果与此相联系回头看看·单·个家庭——也就是巨大的核威胁之下一个市民的家庭——无非是每天无可避免的老问题,即:拖着一身残疾的儿子如何成长,以及同他的发育复杂地纠缠在一起而屡屡出现的新困难,再加上如何战胜这些困难等等。因此,我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涌现继续上次讲演的想法。

    继续,这种说法总是浮现于我心头的话,中野重治战后写的第一部小说《五勺酒》中的一节里就有:“从什么写起好呢?写也写不完,说也说不尽的样子。结尾处打算加上‘此项待续’,然而如果忘记而漏掉,也请权当有它而读下去。”我也权作“此项待续”开始我的话题,但是我以为“此项待续”的话已将告终。

    儿子就在眼下的3月毕业于青鸟养护学校的高等部。这样,和学校之名沾边儿的缘就算断了。他的身高和体重都超过父亲,是条大汉子,和同班另一条更大的汉子是好朋友,他俩虽然各有不同的残疾,但是彼此身体状况不佳的时候,被周围吵闹得..

    [阅读全文]  2010-8-29 10:13 - 冬雪儿 - 1591 查看 - 1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28   舒尔茨:鳄鱼街

    鳄鱼街

    [波] 布鲁诺·舒尔茨


        我父亲在他的大办公桌的一个较低的抽屉里保存着一张我们这个城市的陈旧而美丽的地图。那是整整一捆对开的羊皮纸,原先用一条条亚麻连在一起,形成一幅巨大的、挂在墙上的地图,一幅鸟瞰的全景图。

        挂在墙上,这幅地图几乎把墙整个儿盖住了,展示了辽阔的蒂希米耶尼查河流域的面貌;这条河像一条起伏不定的淡金色缎带,弯弯曲曲地流过一个个宽阔的水塘和一片片沼泽地,流过向南面高起来的高地;起先高地的形势还平缓,接着河水流进越来越陡峭的山地,流进尽是圆滚滚的小山的、像棋盘似的后陵地带,那些小山越是靠近黄雾濛濛的地平线,就变得越是小,颜色越是淡。从那个越来越模糊的远方边缘上,城市屹立着,向地图的中心生长,起先是一大片没有差别的地区,一个街区和房屋的稠密的混合体,被一条条深谷似的街道分割开,在第一幅详图上,成为一群单独的房屋,通过双筒望远镜看,形貌被刻划得轮廓异常清晰。在地图的那个部分,那个雕版者集中心思刻出错综复杂、形开式式、密密麻麻的大街小巷,一溜溜轮廓分明的飞檐、柱顶过梁、拱门缘饰和壁柱,这些都被很迟的、有云的下午的深金色的光辉照亮着;那些角落和凹处都被泡在深褐色的阴影里。种种立方形和棱形的阴影使深谷似的街道显得千孔百疮,在这里半条街泡在暖色中,在那里房屋和房屋中间出现一个裂口。这些阴影用阴郁的、浪漫主义的明暗对照法夸张而和谐地安排了复杂的建筑物复调音乐。

        在那幅按照巴罗克全景画的风格画的地图上,鳄鱼街那个地区是一片闪光的空白,这通常是极区或是几乎一无所知的未勘探的国家的标记。只有几条街道用黑色的线条标出,街名是用简单的、没有装饰的印刷体印的,同其他地名的显赫字体不一样。制图人一定憎恨把这个地区包括在城..

    [阅读全文]  2010-8-28 08:22 - 冬雪儿 - 93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27   博尔赫斯:永生

    永生

    [阿根延]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所罗门说:普天之下并无新事。正如柏拉图阐述一切知识均为回忆;所罗门也有一句名言:一切新奇事物只是忘却。--- 弗朗西斯·培根①:《随笔》,58

      ①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被马克思誉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五十八篇短文组成的《随笔》。

      1929年6月上旬,土耳其伊兹密尔港的古董商约瑟夫·卡塔菲勒斯在伦敦给卢辛其公主看看蒲柏①翻译的《伊利亚特》小四开六卷本(1715—1720)。公主买了下来;接书时,同他交谈了几句。据说他是个干瘦憔悴的人,灰胡子,灰眼睛,面部线条特别模糊。他流利自如地说几种语言;说法语时很快会转成英语,又转成叫人捉摸不透的萨洛尼卡的西班牙语和澳门的葡萄牙语。10月份,公主听宙斯号轮船的一个乘客说,卡塔菲勒斯回伊兹密尔途中身死,葬在伊俄斯岛。《伊利亚特》最后一卷里发现了这份手稿。

      ①蒲柏(1688—1744),英国诗人,曾翻译古希腊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1715一1720)和《奥德赛(1725—1726)。

      原稿是用英文写的,夹有不少拉丁词语。现转载如下,文字没有任何变动。

      一

      据我记忆所及,我的艰辛是在百门之城底比斯开始的,那时候的皇帝是狄奥克莱西安诺①。我参加过最近的埃及战争,没有什么功勋,我是驻扎在红海之滨贝雷尼斯城的一个军团的执政官:热病和巫术撂倒了许多胸怀大志想驰骋沙场的人。毛里塔尼亚人被打败;反叛的城市被夷为平地,永远成为废墟;被征服的亚历山大城苦苦哀求恺撒发发慈悲,但是没有用;不出一年,各军团纷纷传来捷报,然而我连战神的面都没有见过。这种欠缺使..

    [阅读全文]  2010-8-27 10:30 - 冬雪儿 - 94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26   朱自清:背影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

    [阅读全文]  2010-8-26 09:34 - 冬雪儿 - 1128 查看 - 6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10-8-26   乔治·桑:冬天之美

    冬天之美

    [法] 乔治·桑


    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奢侈挥霍的季节,将巴黎当作狂欢的场所。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而且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在我国的大都市里,臭气熏天和冻结的烂泥几乎永无干燥之日,看见就令人恶心。在乡下,一片阳光或者刮几小时风就使空气变得清新,使地面干爽。可怜的城市工人对此十分了解,他们滞留在城市这个垃圾场里,实在是由于无可奈何。我们的富翁们所过的人为的、悖谬的生活,违背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英国人比较明智,他们到乡下别墅里去过冬。

    在巴黎,人们想象大自然有六个月毫无生机,可是小麦从秋天就开始发芽,而冬天惨淡的阳光——大家惯于这样描写它——是一年之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当太阳拨开云雾,当它在严冬傍晚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坠落时,人们几乎无法忍受它那令人眩目的光芒。即使在我们把严寒不恰当地称为温带的国家里,自然界万物永远不会除掉盛装和失去盎然的生机,广阔的麦田铺上了鲜艳的地毯,而天际低矮的太阳在上面投下了绿宝石的光辉。地面披上了美丽的苔藓。华丽的常春藤涂上了大理石般的鲜红和金色的斑纹。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瑰躲在雪层下面微笑。由于地势的起伏,由于偶然的机缘,还有其他几种花儿躲过严寒幸存下来,而随时使你感到意想不到的欢愉。虽然百灵鸟不见踪影,但有多少喧闹而美丽的鸟儿路过这儿,在河边栖息和休憩!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

    [阅读全文]  2010-8-26 09:26 - 冬雪儿 - 86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10-8-25   卢梭: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法] 让·雅克·卢梭

    为了到花园里看日出,我比太阳起得更早;如果这是一个晴天,我最殷切的期望是不要有信件或来访扰乱这一天的清宁。我用上午的时间做各种杂事。每件事都是我乐意完成的,因为这都不是非立即处理不可的急事,然后我匆忙用膳,为的是躲避那些不受欢迎的来访者,并且使自己有一个充裕的下午。即使最炎热的日子,在中午一时前我就顶着烈日带着芳夏特〔芳夏特〕卢梭养的一条狗的名字出发了。由于担心不速之客会使我不能脱身,我加紧了步伐。可是,一旦绕过一个拐角,我觉得自己得救了,就激动而愉快地松了口气,自言自语说:“今天下午我是自己的主宰了!”从此,我迈着平静的步伐,到树林中去寻觅一个荒野的角落,一个人迹不至因而没有任何奴役和统治印记的荒野的角落,一个我相信在我之前从未有人到过的幽静的角落,那儿不会有令人厌恶的第三者跑来横隔在大自然和我之间。那儿,大自然在我眼前展开一幅永远清新的华丽的图景。金色的燃料木、紫红的欧石南非常繁茂,给我深刻的印象,使我欣悦;我头上树木的宏伟、我四周灌木的纤丽、我脚下花草的惊人的纷繁使我目不暇接,不知道应该观赏还是赞叹;这么多美好的东西争相吸引我的注意力,使我眼花缭乱,使我在每件东西面前留连,从而助长我懒惰和爱空想的习气,使我常常想:“不,全身辉煌的所罗门也无法同它们当中任何一个相比。”  

    我的想像不会让如此美好的土地长久渺无人烟。我按自己的意愿在那儿立即安排了居民,我把舆论、偏见和所有虚假的感情远远驱走,使那些配享受如此佳境的人迁进这大自然的乐园。我将把他们组成一个亲切的社会,而我相信自己并非其中不相称的成员。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建造一个黄金的世纪,并用那些我经历过的给我留下甜美记忆的情景和我的心灵还在憧..

    [阅读全文]  2010-8-25 09:54 - 冬雪儿 - 82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10-8-24   屠格涅夫:门槛

    门槛

    [俄]屠格涅夫著/巴金译


    我看见一所大厦。正面一道窄门大开着,门里一片阴暗的浓雾。高高的门槛外面站着一个女郎……,一个俄罗斯女郎。  

      浓雾里吹着带雪的风,从那建筑的深处透出一股寒气,同时还有一个缓慢、重浊的声音问着:  

      “啊,你想跨进这门槛来作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  

      “我知道。”女郎这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  

      “我知道。”  

      “跟人们的疏远,完全的孤独?”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愿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不仅是你的敌人,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也都要给你这些痛苦、这些打击?”

      “是……就是他们给我这些,我也要忍受。”

      “好。你也准备着牺牲吗?”  

      “是。”

      “这是无名的牺牲,你会灭亡,甚至没有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尊崇地纪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怜惜。我也不要名声。”  

      “你甘心去犯罪?”  

      姑娘埋下了她的头。

    “我也甘心……去犯罪。”

      里面的声音停了一会儿。过后又说出这样的话:  

      “你知道将来在困苦中你会否认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以为你是白白地浪费了你的青春?”  

      “这一层我也知道。我只求你放我进去。”  

      “进来吧。”  

      女郎跨进了门槛。一幅厚帘子立刻放下来。”

      “傻瓜!”有人在后面嘲骂。  

      “一个圣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一声回答。

    [阅读全文]  2010-8-24 09:44 - 冬雪儿 - 81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10-8-24   雨果: 悼念乔治·桑

    悼念乔治·桑

    [法]维克多.雨果


    我哀悼一位逝去的女性,向一位不朽的女子致敬。  
      
    我以往热爱他,赞赏她,尊敬她;今天,在死亡的宁静肃穆中,我瞻仰她。  

      我称赞她,因为她的创造是伟大的,而且我感谢她,因为她的创造是美好的。我记忆犹新,有一天,我曾经给她写信说:“我感谢您心灵如此伟大。”  

      难道我们失去她了吗?  

      没有。  

      高大的形象不见了,但是并没有销声匿迹。远非如此,几乎可以说,这些形象发展了。它们变成了无形,却在另一种形式下变得清晰可见。这是崇高的变形。  

      人形有隐蔽作用,它遮住了真正神圣的面孔,这面孔就是思想。乔治·桑是一种思想;这思想如今离开了肉体,获得了自由;她辞世了,而思想却活着。  

      乔治·桑在我们的时代享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其他伟人都是男人,她却是伟大的女性。  

      本世纪以完成法国革命和开始人类革命为其法则;在这个世纪里,由于性别的平等属于人类平等的范围内,因此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妇女必须证明,她可以拥有我们男性的所有禀赋,而又不失去女性天使般的品质;强大有力而又始终温柔可爱。  

      乔治·桑就是这种证明。  

      既然有那么多的人给法国蒙上耻辱,就必须有人给它带来荣耀。乔治·桑将是我恶魔内的世纪和法国值得骄傲的人物之一。这个誉满全球的女性完美无缺。她像巴尔斯一样有一颗伟大的心灵,像巴尔扎克一样有伟大的头脑,像拉马丁一样有崇高的心胸。她身上有诗才。在加里波第创造了奇迹的时代,她写出了杰作。  

      用不着一一列举这些杰作。何必把大家记得的事再鹦鹉学舌一遍呢?标志这些杰作力量所在之特点的,是善良。乔治·桑是善良的。因此,她受到憎恨。受人赞美有个替身,就..

    [阅读全文]  2010-8-24 09:41 - 冬雪儿 - 993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10-8-23   亨利:包打听

    包打听

    [美]欧.亨利 / 潘明元译


      有两三件事我想弄明白。我才不管它神秘不神秘呢。因此,我开始去打听。

      我花了两个星期才弄清楚女人的衣箱里装了些什么。接着又开始打听为什么床垫要用双层。这种正儿八经的寻问一开始就遭到怀疑,因为听起来显得难以启齿。最后,我总算懂得了,床垫的双层结构是设计来减轻理床女人的重量的。我真愚蠢透顶,还要继续追问,为什么不作成同样大小的呢;对此,我可吃了闭门羹。

      出于求知的欲望,我急于要弄懂第三个问题,即“包打听”的性格特征。在我的头脑里,他的形象简直模糊得不能再模糊了。弄清任何事情之前,我们总得先有个具体概念,哪怕是个想象的概念也罢。现在,我的脑海中已经有了一幅约翰·多伊①的清晰画面,清晰得如同铭刻在钢板上一样。他的眼睛浅蓝,穿着棕色马甲和磨光了的黑色哔叽外套。他一直站在阳光下,口里嚼着东西;他不停地用拇指把小刀反复地一开一合。如果能找到一个更高级一点的人,我敢肯定,他将是一位高大而苍白的人,袖口露出蓝色的护腕;他老坐在那儿擦皮鞋,伴着滚木球小巷的轰隆声,周围全是绿松石。

      不过,当我在想象的画布上勾勒“包打听”,画布又变成了一片空白。我设想,他有一种可以折散的微笑(好似龇牙露齿的笑容),连接的袖口,就这个样儿。对此,我请教了一位新闻记者。

      “嗨,”他说,“‘包打听’界于流浪者和俱乐部成员之间,不完全是——呵,他适合于出席菲什②先生的招待会和私人拳击赛之间的场合。他不——呵,他既不属于莲花俱乐部,也不属于杰里·麦盖根马口铁工人学徒左钩杂烩协会。我真不知道该如何确切地描述他。哪里发生什么事,你就会在哪儿见到他。是的,他是一种类型的人。每天傍晚,他穿得整整齐齐,熟悉内情,对城里的警察和侍者直..

    [阅读全文]  2010-8-23 09:42 - 冬雪儿 - 98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22   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诗的意义(代前言)——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吕新雨

    http://yidian.org/view-thread-17451.html

    [阅读全文]  2010-8-22 08:47 - 冬雪儿 - 1964 查看 - 2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22   [转载] 《那边》的昆德拉走了

    《那边》的昆德拉走了

    夏茂盛


      8月17日,捷克著名诗人、作家和翻译家路德维克·昆德拉以90高龄病逝。噩耗传来,捷克文化界名流纷纷发表讲话,盛赞他对捷克文化的杰出贡献,称其逝世是使捷失去了“战后先锋派艺术家”的最后一位见证人,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路德维克·昆德拉1920年3月22日生于捷克布尔诺,是著名的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堂兄。青年时代的路德维克曾在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学习并在布尔诺马萨里克大学深造。在捷克,路德维克·昆德拉的名字总是同有些传奇色彩的“Ra小组”联系在一起。在被称为捷克“黑暗时代”的法西斯德国占领期间,激情满怀的昆德拉与朋友联袂创建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流派“Ra小组”。在这个小集团中,汇集了若干沉迷于先锋派,特别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取向的年轻诗人和画家。昆德拉在后来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我们首先以诗歌,以诗情画意过着历险的生活。我们有时整夜聚会辩论诗的意义,辩论超现实主义,辩论是否和如何才能用现代艺术改变世界、改变生活。

      二战后,昆德拉曾在杂志和报纸当过编辑。1968-1970年担任布尔诺马亨剧院的剧作家。此后,他以笔名翻译出版外国文学。他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德国、法国及保加利亚等国作家的作品,特别是德国作家的作品,原著作者包括汉斯·阿普、格奥尔·格特拉克尔、戈特弗里德·本恩、贝托尔特·布莱希特、阿尔弗雷德·顾彬等。作为史学家,昆德拉除了研究哈拉斯,主要还研究汉斯·阿普和布莱希特的达达主义。其作品不仅在捷克,在德语国家也具有较大影响。

      昆德拉以文会友,不仅与捷克文艺史上那些有影响的人物,诸如作家和画家卡雷尔·泰格、著名艺术家托燕或诗人弗朗蒂谢克·哈拉斯多有交往并成为好友,而且也同许多欧洲著..

    [阅读全文]  2010-8-22 08:31 - 冬雪儿 - 822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10-8-21   托尔斯泰:复活

    复活

    [俄] 列夫.托尔斯泰


    第一部

    《马太福音》第十八章第二十一节至第二十二节:“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么?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马太福音》第七章第三节:“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约翰福音》第八章第七节:“……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路加福音》第六章第四十节:“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



    尽管好几十万人聚居在一小块地方,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肆意把石头砸进地里,不让花草树木生长,尽管他们除尽刚出土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他们滥伐树木,驱逐鸟兽,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阳光和煦,青草又到处生长,不仅在林荫道上,而且在石板缝里。凡是青草没有锄尽的地方,都一片翠绿,生意盎然。桦树、杨树和稠李纷纷抽出芬芳的粘稠嫩叶,菩提树上鼓起一个个胀裂的新芽。寒鸦、麻雀和鸽子感到春天已经来临,都在欢乐地筑巢。就连苍蝇都被阳光照暖,夜墙脚下嘤嘤嗡嗡地骚动。花草树木也好,鸟雀昆虫也好,儿童也好,全都欢欢喜喜,生气蓬勃。唯独人,唯独成年人,却一直在自欺欺人,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春色迷人的早晨,不是上帝为造福众生所创造的人间的美,那种使万物趋向和平、协调、互爱的美;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统治别人的种种手段。

    就因为这个缘故,省监狱办公室官员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飞禽走兽和男女老幼都在享受的春色和欢乐,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昨天接到的那份编号盖印、写明案由的公文。公文指定今天,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以前..

    [阅读全文]  2010-8-21 00:38 - 冬雪儿 - 4533 查看 - 67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19   司汤达:血染风情

    血染风情

    [法] 司汤达 / 黄健崑译


      —— 一五八九年的故事

      这是一个西班牙诗人给这个故事取的名字。他将它改编成了悲剧。诗人的想象力借助一些装饰手法,想把修道院内部的悲惨画面修饰得美好一些,我却避免这样做。这种虚构在很多地方确能增加趣味,但我却忠于自己的创作宗旨,即让人了解十五世纪那些纯朴而多情的人。现代文明正是由那些人发展而来的。我把这个故事如实写出,不作任何修饰,读者只要稍稍费点力,便可去某主教区档案馆查阅。那里保存着各种原始文件和毕德蒙伯爵的有趣的记叙。

      在托斯卡纳的一座城市(我姑隐其名),一五八九年就有了一座阴森而宏伟的修道院,至今这座建筑物仍然存在。它那黑森森的围墙至少五十尺高,给整个街区罩上了一种阴暗的气氛;三面围墙临街。还有一面对着修道院的花园,一直延伸到城根。花园围墙较矮。这个修道院,我们叫它圣立巴拉达,只收大贵族家的女儿。一五八七年十月二十日,修道院内百钟齐鸣。对信徒们开放的教堂里,挂起了华贵的锦缎。锦缎四边饰着金灿灿的流苏。托斯卡纳新任大公菲底朗一世的情妇圣维热莉亚修女在头天晚上被任命为圣立巴拉达修道院院长。这一天城里主教在教士陪同下,去主持她的就职仪式。整个城市都沸腾了起来。圣立巴拉达修道院附近的街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菲底朗·德·美第奇红衣主教新近接替了兄长法朗索瓦的职位,但并没有脱去红衣主教的衣冠。他现年三十六岁,十一岁就被选为红衣主教。在这把显贵交椅上坐了二十五年。他的兄长法朗索瓦热恋着央佳·卡璞萝的风流韵事,至今仍为人们所熟悉。他的性格软弱,沉迷女色,在位期间干了种种荒唐事情。而菲底朗也有与兄长类似的弱点。他与献身给上帝的维热莉亚修女的恋爱在托斯卡纳也是众..

    [阅读全文]  2010-8-19 09:24 - 冬雪儿 - 118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19   黑塞:荒原狼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院,不久逃离。原因是经学院教育不但扼杀智慧还戕害人性。逃离神学院后黑塞漫游各地,做过钟表匠、书店学徒……

    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西方一些黑塞研究家认为黑塞一生总是越来越深地沉浸于远离生活的梦幻王国之中,这和黑塞这一时期所汲取的精神文化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一系列的精神偶像逐渐帮助黑塞构成了他的美学世界观,这种美学观点就是黑塞日后许多著作的思想背景。后来人们称黑塞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黑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却都未获得公众承认。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问世,一下子轰动德国。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事写作。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克诺尔普》(1915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

    [阅读全文]  2010-8-19 08:40 - 冬雪儿 - 2396 查看 - 18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18   文坛上的拿破仑: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

    文坛上的拿破仑: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

    吴元迈


     巴尔扎克的梦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梦。巴尔扎克,这位用丰富的想象构筑了《人间喜剧》艺术大厦的文豪,更有着许许多多实现了的和没有实现的梦。1850年3月17日,巴尔扎克给朋友写道:“我既不曾有过幸福的青年时期,也不曾有过繁花盛开的春天,但是,我将会有最灿烂的夏季,最温暖的秋天。”此刻,他终于与追逐了多年的贵族遗孀成婚,可以摆脱他以前靠不停顿地写作一直还不掉的累累债务,并且有条件在较舒适的环境里专心从事艺术创造了。对于曾经健壮如牛、刚过五十的巴尔扎克说来,这似乎并非不切实际的幻想,不是一个遥远的梦。然而,五个月后,严酷的冬天过早地降临,巴尔扎克永远地倒下了。他对夏天的陶醉,对秋天的憧憬成了他最后一个美丽的梦,一个并不奢侈然而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命运施展它无情的法则,不但夺去了一位魁梧汉子的生命,而且使计划写一百五十部的《人间喜剧》永远地终止在九十六部。

      艰难而正确的抉择

      有的人成为著名作家仿佛命定的。比如雨果,既有得天独厚的才气,又有丰赡的家底,可以让他从容不迫地挥洒笔墨;比如莫泊桑,自小就得名师福楼拜的严格训练与精心栽培,顺理成章地迈向文坛。巴尔扎克没有那么幸运,他不出身富贵之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后盾;他也并非才子,不具备过人的禀赋。他之所以成为艺术大师,除了法国十九世纪上半叶这一卓具典型意义的时代为他提供了素材,除了艰辛的生活闯荡磨炼了他的才能以外,要当一名出人头地的作家这一坚定的信念的激励与鞭策,是他终于成功的奥秘所在。他死心踏地地要写作,这注定了他走着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这是一条多么正确的道路,假如没有这艰难而正确的抉择,对世界文坛将是怎..

    [阅读全文]  2010-8-18 09:19 - 冬雪儿 - 90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10-8-18   海明威:一个非洲故事

    一个非洲故事

    [美] 海明威 / 蔡慧译


      他在等月亮升起,手一直轻轻抚着基博,不让它出声,手里感觉到那一身狗毛都竖起来了。人和狗,都留心看着,留心听着,终于月亮探出头来了,给他们拖上了两道影子。他搂住了狗脖子,感觉到那狗在浑身打颤。夜籁都已悄然而止。他们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戴维起先也没有看见大象,直到那狗转过头来,身子简直都贴上他的皮肉了,他这才发觉。随即大象的影子就把他们整个儿罩住了,大象没有一点声息就走了过去,山那边有微风吹来,风里带来了一股象味。那气味很浓,是股陈年的酸臭,等大象走了过去,戴维才看清左边的那支象牙长得似乎都碰到地了。

      他们等了会儿,却再没有别的象过来,于是戴维就带着狗拔起脚来在月光下奔去。那狗紧跟在他的脚后,戴维只要脚下一停,那狗鼻子马上就一头撞在他的膝弯里。

      戴维非得再去把这头大公象看个清楚不可,跑到森林边上他们终于赶上了它。那大象是朝山那儿去的,迎着始终不断的轻微晚风一路缓缓而行。戴维离它也算得近了,大象的黑影又一次罩在他的身上了,陈年的酸臭也闻到了,可是右边的那一支象牙他就是看不到。他不敢带着狗再朝前靠近,就顺着风向把狗送回去,到一棵大树脚下按它蹲下,想使它领会这意思。他想这狗总该会留下吧,结果留下倒是留下了,可是等到戴维重又向那庞然大物赶去时,他感觉到潮呼呼的狗鼻子又在膝弯里撞了。

      他们一人一狗跟随大象,来到了一片林中空地上。大象到了那儿就站住了,把大耳朵直甩。它庞大的身躯是罩在树影里,可是头部该照得到月光吧。戴维就把手伸到背后,轻轻用手把狗的嘴巴给合上,然后屏住了气,侧身擦着迎面的晚风,悄悄转到右边,只有一边的面颊上才感到有风拂过。他就这样侧着身子,几乎是不留一丝空隙地紧贴着庞大的象..

    [阅读全文]  2010-8-18 08:50 - 冬雪儿 - 984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17   芥川龙之介:舞会

    舞会

    [日] 芥川龙之介 / 艾莲译

      一

      时当明治十九年①十一月三日晚,芳龄十七的名门小姐明子,和已见谢顶的父亲,一起登上鹿鸣馆的楼梯,参加今晚在这儿举行的舞会。明亮的瓦斯灯下,宽阔的楼梯两侧,是三道菊花园成的花篱,菊花大得像是人造的假花。最里层是淡红,中间深黄;前面雪白,白花瓣像流苏一样错落有致。菊篱的尽头,台阶上面的舞厅里,欢快的管弦乐声,仿佛是无法抑制的幸福的低吟,片刻不停地飘荡过来。

      ①即公元一八八六年。

      明子很早就学会法语,受过舞蹈训练,但正式参加舞会,今晚还是有生以来头一回。所以在马车里,回答父亲不时提出的问话,总是心不在焉。她心里七上八下,·也可以说,兴奋之中带点儿紧张。直到马车停在鹿鸣馆前,她已焦急地不知有多少次抬眼望向窗外,瞧着东京街头稀疏的灯火一闪而过。

      可是,刚进鹿鸣馆,就遇到一件事儿,倒让她忘了不安。楼梯上到一半,赶上一位中国高官。这位高官闪开肥胖的身躯,让他们父女先过,眼睛痴痴地望着明子。明子一身玫瑰色的礼服,显得娇艳欲滴。脖子上系了一条淡蓝色丝带,浓密的秀发里,仅别了一朵玫瑰花,散发出阵阵幽香——不用说,那夜,明子的丰姿,把文明开化后日本少女的美,展示得淋漓尽致,准是让那个拖着长辨子的中国高官看得目瞪口呆。这时,又有一位身着燕尾服,匆匆下楼的年轻日本人擦身而过,他下意识地回过头来,同样愕然地向明子背影投去一瞥。随即若有所思地用手理了一下白领带,从菊花丛中朝大门口匆匆走去。

      父女两人走上楼。在二层舞厅门前,蓄着半自络腮胡子的主人伯爵大人,胸前佩着几枚勋章,同一身路易十五时代装束的老伯爵夫人相并伫立,雍容高雅地迎接着宾客。伯爵看到明子时,那张老谋深算的脸上,刹那间掠过一丝毫无邪念..

    [阅读全文]  2010-8-17 10:58 - 冬雪儿 - 134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17   博尔赫斯:玫瑰角的汉子

    玫瑰角的汉子

    [阿根廷]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 王永年译

      献给恩里盖·阿莫林①

      既然问起已故的弗朗西斯科·雷亚尔,我就谈谈吧。这里不是他的地盘,他在北区瓜达卢佩湖和炮台一带比较吃得开,不过我认识他。我只跟他打过三次交道,三次都在同一个晚上,那晚的事我怎么都不会忘记,因为卢汉纳拉在我家过夜,罗森多·华雷斯离开了河镇,再也没有回来。你们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当然不会知道那个名字,不过打手罗森多·华雷斯是圣丽塔村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是玩刀子的好手,跟堂·尼古拉斯·帕雷德斯一起,帕雷德斯则是莫雷尔那一帮的。华雷斯逛妓院时总打扮得整整齐齐,一身深色的衣服,佩着银饰;男人和狗都尊敬他,女人们对他也另眼相看;谁都知道有两条人命坏在他手里;油光光的长头发上戴着一顶窄檐高帮呢帽;有人说他一帆风顺,给命运宠坏了。村里的年轻人模仿他的一举一动,连吐痰的架式也学他的。可是罗森多真有多少分量,那晚上叫我们掂着了。

      说来仿佛离谱,然而那个大不寻常的夜晚是这么开头的:一辆红轱辘的出租马车挤满了人,沿着两旁是砖窑和荒地的巷子,在软泥地上颠簸驶来。两个穿黑衣服的人不停地弹看吉他,喧闹招摇,赶车的甩着鞭子,哄赶在白花马前乱窜的野狗,一个裹着斗篷的人不声不响坐在中间,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牲口贩子弗朗西斯科·雷亚尔,这次来找人打架拼命。夜晚凉爽宜人;有两个人坐在马车揭开的皮篷顶上,好像乘坐一条海盗船似的。这只是一个头,还发生了许多事情,我们后来才知道。我们这些小伙子老早就聚在胡利亚舞厅里,那是高纳路和马尔多纳多河中间一个铁皮顶的大棚屋。门口那盏风化红灯的亮光和里面传出的喧哗,让人打老远就能辨出这个场所。胡利亚虽然不起眼,却很实惠,因为里面不缺乐师、好酒和带劲..

    [阅读全文]  2010-8-17 10:40 - 冬雪儿 - 1035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16   马克.吐温:我怎样编辑农业报

    我怎样编辑农业报

    [美] 马克.吐温 / 张友松译

      我把一个农业报的临时编辑工作担任了下来,正如一个惯居陆地的人驾驶一只船那样,并不是毫无顾虑的。但是我当时处境很窘,使得薪金成了我追求的目标。这个报纸的常任编辑要出外休假,我就接受了他所提出的条件,代理了他的职务。

      又有工作了,心里觉得非常舒服,我以孜孜不倦的兴致,整整干了一个星期。后来稿件付印,我怀着迫切的心情等待了一天,急于想看看我写的文章是否能引起什么注意。将近傍晚,我离开编辑室的时候,楼梯底下有一群大人和孩子以一致的动作向旁边闪避,给我让出路来,我听见他们之中有一两个人说:“这就是他!”这桩事情自然使我很高兴。第二天早上,我又发现类似的一群人在楼梯底下,另外还有些人,东一对西一个,到处在街上站着,在街道对面站着,很感兴趣地注视着我。我走近的时候,那一群人就分开向后退,我还听见一个人说,“你瞧他那双眼睛!”我假装没有看出我所引起的注意,可是内心却很得意,还准备写信给我的姑母叙述这种情况。我爬上那一道短短的楼梯,在走近门口时,听见一阵兴高采烈的声音和响亮的哈哈大笑。我把门打开,一眼瞟见两个乡下派头的青年人;他们看见我的时候,脸上都发白,显出害怕的样子,接着他们两人砰的一下子由窗户里冲了出去。我觉得有些诧异。

      大约过了半个钟头,有一位飘着长胡子的老先生走进来,他的面容很文雅,可是颇为严肃。我请他坐,他就坐下了。他似乎是心中有点什么事情。他把帽子取下来,放在地板上,然后从帽子里面取出一条红绸子手巾和一份我们的报纸。

      他把报纸放在膝头上,一面用手巾擦着眼镜,一面说道:“你就是新来的编辑吗?”

      我说是的。

      “你从前编过农业报吗?”

      “没有,”我说,“这..

    [阅读全文]  2010-8-16 11:05 - 冬雪儿 - 1124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16   卡夫卡:一只狗的研究

    一只狗的研究

    [奥] 卡夫卡 / 周新建译


    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啊,可从根本上看也没什么改变!当初我也生活在狗类当中,狗类所有的忧虑我也有,我只是狗类中的一条狗,当我现在将那些岁月重新唤到自己面前,当我回想起那些岁月并进一步观察时,我发现,在这里自古以来就有什么东西不对头,在这里有个小小的断裂处,在最令人起敬的民众集会中我会稍稍感到不适,甚至有时在最亲密的狗当中也是如此,不,不是有时,而是很频繁,只要看到一只我所喜欢的狗伙伴,只要看到以某种方式新见到的伙伴,就使我感到难堪,感到惊慌,感到束手无策,感到失望。我尽力安慰自己,凡是我告以实情的朋友们都帮助我,这样随后的一段时间就比较平静了,在这段时间里,虽然不乏那种意外,但我却能比较沉着冷静地对待它们,能比较沉着冷静地将它们接纳进生活。这段时间也许会使我悲伤疲倦,但它却使我从整体上来说真正在做狗,虽然我这条狗有些冷漠,拘谨,胆怯,精打细算。如果没有这种休养时期,我怎能活到我现在这把岁数,我怎能在观察我年轻时代的恐惧和忍受老年时期的恐惧时获得平静,我总能靠我那可悲的天资得出这些结论并依照它们生活。我承认我的天资很可悲,但为了表达得更谨慎些,我应该说它不十分出色。隐居荒野,孤独,仅仅从事一些毫无希望、但我却离不了的小研究,我就这样生活着,不过同时我也没有停止从远处观望我的人民,常常有些消息传到我这里,我也时不时地让他们了解一下我的情况。狗们对我怀着敬意,他们不理解我的生活方式,但却并不因此而讨厌我,就连那些年轻的狗,我时常看见他们在远处经过,他们是新的一代,我还能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他们的童年,就连他们也不会不恭恭敬敬地向我问好。
      
    不容忽视的是,尽管我有种种显而易见的怪僻,但根本没有变种..

    [阅读全文]  2010-8-16 10:48 - 冬雪儿 - 105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14   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作者简介:

    简.奥斯丁 (1775-1817) 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过着祥和、小康的乡居生活。兄弟姐妹共八人,奥斯丁排行第六。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只是九岁时,曾被送往姐姐的学校伴读。她的姐姐卡桑德拉是她毕生最好的朋友,然而奥斯丁的启蒙教育却更多得之于她的父亲。奥斯丁酷爱读书写作,还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便已开始以写作为乐事了。成年后奥斯丁随全家迁居多次。1817 年,奥斯丁已抱病在身,为了求医方便,最后一次举家再迁。然而在到了曼彻斯特后不过两个多月,她便去世了。死后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简·奥斯丁终身未嫁。逝世时仅为四十二岁。

    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几乎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修订改写。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是《理智与情感》(1811) 。《傲慢与偏见》(1813) 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加上她去世后出版的《诺桑觉寺》(1818) ,都写于十八世纪的九十年代,通常算是她的早期作品。而《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 、《爱玛》(1816) 与《劝导》(1818) 则写于十九世纪,算是后期作品。

    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当时 (十九世纪初) 流行夸张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已使人们所厌倦,奥斯丁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启清新之风,受到读者的欢迎。到二十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 (1810-1820) 最敏锐的观察者,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质量,..

    [阅读全文]  2010-8-14 09:07 - 冬雪儿 - 2311 查看 - 35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13   伍尔里奇:三点钟

    三点钟

    [美] 康奈尔·伍尔里奇


        她为自己签署了死亡执行令。他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这事不能怪他,她是咎由自取。他从没见过那个男人。他知道有这么一个男人,六个星期前他就知道了。一些蛛丝马迹告诉了他。有一天他回家,看见烟灰缸里有一只烟蒂,一头还是湿的,另一头还是烫的。他们家屋子前面的柏油路上有汽油滴,而他们并没有汽车。那也不可能是送货车,因此从这些汽油滴可以看出汽车在那里停了很久,一个小时或者更长。有一次他还亲眼看见过那辆汽车,当时他从两条街区之外的另一条路上的公共汽车上下来,看见远远的转角上停着一辆汽车,是一辆二手货的福特。他回家时,她常常是慌里慌张的,似乎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在说什么。

        他假装没看见这些事情;他,斯塔普,就是这么一种人,只要有可能藏匿,他从来不将自己的憎恨和怨气形诸于色。他在自己心灵的阴暗处培育这些憎恨的怨气。这是一种危险的人。

        如果他对自己坦诚的话,他应该承认,这个神秘的下午来访者只是他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早在抓到她任何把柄之前,他就朝思暮想地要除掉她,过去这几年里,他心里一直有个东西在催他杀,杀,杀。也许自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在医院里治疗震荡症。

        他没有任何寻常的借口。她没有私房钱,他没有为她买保险,他除掉她后得不到任何好处。他也没有别的女人来代替她。她没有与他唠叨、争吵过。她是个顺服的、讲求实际的妻子。但是他心里那个东西不断地嘟哝着杀,杀,杀。直到六个星期之前,他一直与之搏斗,将它强行压制下去,害怕和自我保存的因素多于良心上的自责。自从发现每天下午他不在家时,家里就会有个陌生的男人来看她之后,心里那股象九头蛇一样凶猛的杀气就被释放了出来,而且,他的心..

    [阅读全文]  2010-8-13 10:11 - 冬雪儿 - 1089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12   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上尉的女儿

    [俄] 普希金


      第01章 近卫军中士

      爱惜衣裳趁早,
      爱护名誉趁小。

      —— 谚语

      入了近卫军,明日当上尉。

      别那么办,让他当兵去打仗。

      俗话说得好:叫他先吃吃苦头再看……

      ……………………………………………

      可他的老子是谁呢?

      ——克尼什宁①

      我父亲安德列·彼得洛维奇·格里尼约夫年轻时在米尼赫伯爵②麾下服役,当上中校,于17××年退伍。从此他便在辛比尔斯克自己的田庄上住了下来,跟本地穷贵族的女儿阿芙多吉娅·华西里耶夫娜·I结婚。我们兄弟姊妹共有九个。他们很小就死了。

      ①克尼什宁(1742—1791),俄国诗人,这里的题词引自他的喜剧《吹牛家》。

      ②米尼赫,俄国元帅,1735—1739年指挥过对土耳其的战争。

      当我还在娘胎里的时候,便趁早登记加入谢苗诺夫团当上了一名中士。这件事多亏我家亲戚、近卫军少校E公爵的照顾,倘若我妈妈万一不幸生下一个女孩,那么,我爸爸就理当宣布那个尚未出世的中士已经死了,这件事也就告吹。在我求学结业之前,我便算个请长假的军人。那时我们的受业方式,跟现在可不一样,从五岁起,便把我交给马夫沙威里奇的手里,因为他不喝酒,故而开恩让他当我的管教人。在他的监督下,我十二岁便学会了认识俄罗斯文字,并能很在行地相狗。这时爸爸给我聘请了一位法国老师,波普勒先生。

      此人是跟够吃一年的橄榄油和葡萄酒一道从莫斯科订购来的。他来了,沙威里奇很不高兴。“谢天谢地!”沙威里奇自言自语发牢骚,“看起来,这孩子已经会洗脸、梳头、吃饭了。干吗乱花钱请个外国佬,似乎自己人不顶用了!”

      波普勒在他本国是个理发师,后来到普鲁士当兵,再往后便来到俄国..

    [阅读全文]  2010-8-12 08:48 - 冬雪儿 - 1420 查看 - 1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12   鲍特金:手杖上的刻痕(侦探小说)

    手杖上的刻痕

    [英] 马西阿斯·麦克杜奈尔·鲍特金 / 苏儒译

      一

      当他把那只用结实的小牛皮制成、内部分成两格的黑色小手提包挺起来,小心地放上紧挨着他的那个空座位时(车厢里是空荡荡的),他才算最后松了一口气。

      他把那只手提包提起来的时候,看得出是使了很大力气的。然而他是一个魁梧健壮的年轻人,可以说有点漂亮,头发和胡子是淡黄色的,圆脸,态度文静老实,但不大机灵。他那双淡蓝色的眼睛里带着一种紧张、担心的神色。这不奇怪,可怜的家伙!他正担着极大的风险呢。在那只不显眼的皮包里装着总值五千英镑的金子和钞票。他是鼎鼎大名的戈华—格兰特银行的一名小职员,正把这笔巨款从伦敦总行送往沿铁路线二百英里外的一处分行。

      经常运送金子的那位比他年岁大、也比他更有经验的职员,在临出发之前,突然莫名其妙地病倒了。

      银行经理要找个人代替。他说,“杰姆·潘劳克,他行。他个子够大的,随便谁想找他的麻烦,准会给他揍得脑袋搬家。”

      这样,这副重担就压到了杰姆。潘劳克身上。要是在英国抢购一场足球赛票,这位大个子会毫不畏缩地去对付任何人,但此刻他却象一个两岁的孩子那样害伯。一路上,直到这会儿,他那双警觉的眼睛和那只强壮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那只手提包。但是在这儿,在埃迪斯柯姆联轨站,他巳经把自己独个儿关进了一节头等车厢的单间,火车要行驶四十七英里才到下一个车站。

      因此,他舒了口气,轻松地耸了耸肩膀,放下心,靠在软座上,点着了烟斗,从口袋里取出一张体育报纸,很快地就专心读起国际橄榄球锦标赛的报道来,因为杰姆本人在最近的将来也有当上选手的希望。

      列车隆隆地开出车站,开始它顺溜的行程—在旷野中以每小时五十英里的速度前进。

      报纸仍然..

    [阅读全文]  2010-8-12 08:40 - 冬雪儿 - 97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11   柴特斯通:隐身人(侦探小说)

    隐身人

    [英] 柴特斯通


      寒冷的夜晚,天青云淡。坎登镇上两条街道的一角,一家糖果点心店亮着灯光。说得更准确点,是燃起一片焰火,烫金多彩的糖纸裹着各色糖果点心,在灯光下闪烁着无数发亮的小镜片。这些色彩缤纷的橱窗是街上一群孩子布置的。对年龄在10岁或12岁的小孩来说,这家店铺有莫大的吸引力、甚至某些成年人也倾心光顾。一位大约24岁年纪的年轻人目不转睛地盯着橱窗看。在他看来,这家糖果点心店是令人目眩的奇迹,不过,吸引他的不是巧克力,尽管他也喜欢吃巧克力。

      青年身材魁梧,体魄强健,长一头红褐色头发,脸孔表情坚毅而又有点冷漠无情。他腋下夹着一个装了不少画的纸夹,这些画他以合适的价格预售给出版商。尽管他作过报告反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然而,他那当过海军上将的叔父,依然以同情社会主义为由剥夺了他继承遗产的权利。这位年轻人叫约翰·特利布尔·恩古思。

      他走进糖果点心店,朝咖啡室走去,一边轻轻把帽子往上提了提,一边和年轻女堂倌打了个招呼。堂倌身穿黑衣裙,面庞黝黑,身材苗条,动作麻利。这位姑娘双颊绯红,眼睛炯炯有光,她等客人坐好,便走近他请他点食品。

      “请您给半便士白面包和一杯不加糖咖啡,”他说。没有等到姑娘走开,他又补充一句,“此外,我向您求婚。”

      黑脸蛋美人向他投来傲慢的一瞥,说道:

      “我可不喜欢这样的玩笑!”

      红褐发青年以少有的郑重其事的神情看了看她。

      “我向您起誓,这不是在开玩笑,”他说,“这是毫无疑问的,就像半便士白面包一样毫无疑问。这也决不会比面包更便宜,为此得付出代价……”

      黑脸蛋美女一双深色眼睛久久注视着他,想尽量听明白他的话。后来,她脸上终于掠过一丝微笑,坐到椅子上。

     ..

    [阅读全文]  2010-8-11 08:41 - 冬雪儿 - 94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10   伍尔里奇:谋杀的变更(侦探小说)

    谋杀的变更

    [美] 康奈尔·伍尔里奇


            芝加哥,黄昏,布赖恩斯·唐利维出门去拜访朋友费德·威廉姆斯。他郑重其事地穿上了深蓝色窄腰大衣,扣到眉毛这儿的圆顶礼帽,藏在腋窝下的点38手枪。这是一个刮大风的黄昏,这三样东西缺少任何一样特别是最后一样,他都可能染上感冒。

        他和费德相识多年。他们彼此都有许多作为好朋友所必须的品质;因此,带上点38手枪只是一种习惯,而不是防身。确切地说费德并不是他的教名。尽管别人都知道他会常时间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的绰号也不是因此而得到的.它借自于一种搏运气的赌博游戏,一种掷骰子的低级消遣,在这种游戏中,“费德”就是表示一个参赌者愿意跟别人下注——投入相同的数量——换句话说,也就是跟庄家下注。

        费德从来没有玩过掷骰子的游戏;他有更大更好的赚钱方法。他是个半专业的假证人,一块挡板,一个作案计划的筹划者。虽然由于巧妙地安排了时间、地点、背景,他收入可观,财源广进,但是他的业余性质是不可否认的;电话红号簿里找不到他的名字,他也没有挂牌开业。他必须认识你;你不可能随随便便地从街上走进他的办公室,搁下预付金,然后拿着用褐色纸头写好的天衣无缝的假证词走出去。过于频繁地出现在证人席里,帮助洗脱人们被“误”告的罪名,可能会使法官片刻之后就用怀疑的目光斜视费德一眼。

        但是费德的平均成功率始终不错,跟他谈妥一笔交易就好像一开始便购买了豁免权.这会儿,布赖恩斯·唐利维去找他,就是因为心里在筹划杀一个人。

        要是听到说这是谋杀。布赖恩斯会勃然大怒。在他看来这只是“清帐”。谋杀是对别人杀人的说法,而不是他的杀人。他已经杀了五六个人,在他看来,没有一次不是事出有因或是..

    [阅读全文]  2010-8-10 09:31 - 冬雪儿 - 1289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9   里齐:再看一眼(侦探小说)

    再看一眼

    [美] 杰克·里齐

      1.

      市长的儿子酒醉后驾驶汽车,让我给抓了起来,算我倒霉。

      密里肯队长在办公室里单独找我谈话。他勉强微笑着。

      “亨利,你干吗不辞职呢?”

      “不辞。”我斩钉截铁地说。

      “我干吗不开除你呢?”

      “因为咱俩都知道开除要经公安委员会审核,那里面有老百姓参加,会把事情闹得满城风雨的。”

      他听见“老百姓”这个字眼之后眨巴一下眼睛。“你干吗要干这种蠢事?”他又问了一声。“当时你已经下班。何况,你是负责调查凶杀案的。”

      “一个警察没有下班的时候。”

      “难道他没告诉你他是市长的儿子吗?”

      “他说了,可是谁都可以那么说啊”

      “你难道没查他的驾驶执照吗?”

      “当然查了,可是约翰逊是那么个普普通通的姓……”

      那天我休息,正巧从城里大图书馆出来开车回家,我注意到前面有一辆汽车在晃晃悠悠地行驶。我就按喇叭,小心靠拢它,晃了一下我的皮夹子和上面的徽章。那个司机神智还算清醒,就把车子靠便道停了下来。

      经过一番调查,我很快就肯定,他已经醉得走不了道啦。事实上,在我把他的汽车钥匙放进我的口袋,走到附近公用电话去喊一辆巡逻车来的时候,他却呼呼地睡着了。

      密里肯站起来。“跟我来,亨利。”

      我跟随他走进过道。我俩并排走了一段路,然后在“档案组”办公室门前停了下来,一道走了进去。

      大约有20来个穿便服的职员正在这间大屋子里埋头工作。

      “您是要调动我的工作吗?”我问道。

      密里肯继续朝前走。

      我们穿过了那间屋子,在这个部门另一头一扇没标字的门前停住。密里肯开了门锁,我们俩就走了进去。

      “这是干什么呀?”我问道。

      “你的新职..

    [阅读全文]  2010-8-9 09:27 - 冬雪儿 - 947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8   森村诚一:公寓凶音(侦探小说)

    作者介绍:

    森村诚一,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与高木彬光、江户川乱步、佐野洋、和横沟正史并称日本推理文坛五虎将。他不仅继承发展了松本清张社会派推理小说的特色,而且还在作品主题、人物塑造、故事构思、语言对话上独树一帜,成为七十年代最具影响的推理小说家。

    文学成就:森村诚一致力于创作社会派推理小说,于七十年代起先后写出了《虚幻的坟墓》(1970年)、《新干线杀人事件》(1970年)、《东京空港杀人案》(1971年)、《密闭山脉》(1971年)、《超高层饭店杀人案》(1971年)、《腐蚀》(1971年)、《日本阿尔卑斯杀人案》(1972年)、《铁筋畜舍》(1972年)、《异型白昼》(1972年)。《正午的诱拐》(1972年)、《星的故乡》(1972年)、《恶梦的设计者》(1973年)、《恐怖的骨骼》(1973年)、《通缉令》(1974年)、《黑魔术之女》(1974年)、《锁住的棺材》(1974年)。他每一年平均推出2至4部长篇推理小说,还写了大量的短篇推理小说,其作品多达100多部,主要作品还有《太阳黑点》、《恋情的报复》、《荒诞世界》、《催眠术杀人案》、《正义的谋杀》、《虚幻的旅行》、《“蔷薇蕾”的凋谢》、《空洞星云》。在 1975年至 1977年的三年中,他先后写出的系列推理小说《人性的证明》、《青春的证明》、《野性的证明》轰动文坛;另一组三部曲《黑十字架》、《白十字架》、《火十字架》,也获好评。

    摘编:网络

    [阅读全文]  2010-8-8 09:23 - 冬雪儿 - 1272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6   加德纳:空屋疑踪 (侦探小说)

    作者介绍:

    厄尔·斯坦利·加德纳(Erle Stanley Gardner,1889年7月17日-1970年3月11日),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侦探小说作家。

    加德纳,1889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莫尔登市,父亲为矿业工程师。他早年随父母到处旅行,曾在印第安纳州瓦尔帕莱索大学学习,中途辍学,不久去加里佛尼亚州定居,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打字员,1911年获该州律师资格,开始为穷苦的亚裔(包括中国人)和墨(西哥)裔人等出庭辩护。他一生同情没有亲朋好友而遭受诬告的人们,专门帮助无辜入狱的人,为他们仗义执言。他一方面从事律师工作,一方面开始为报刊撰稿,揭示美国法庭的内幕。直到1932年,他除了每周从事两天律师工作之外,每月均能写出20万字的作品。自《移花接木案件》(被译为《丝绒爪案件》(1933年)和《拗姑娘案件》(1933年))大获成功后,他就完全脱离了法律界,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来一共发表了85部梅森探案小说。他的第二套系列作品是以地方检察官道格拉斯·赛尔比为主人公的侦探小说。第三套系列作品写的是私人侦探库尔和法学家拉姆的神秘离奇的故事。他还写过有关加里福尼亚半岛和终审法庭等方面的非小说类作品。他一生写了146部著作,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以律师佩里·梅森为主人公的85部探案小说,每部均在美国销售百万余册,而这套小说全球总销量已超过三亿册。美国影视界自1957年把他的这些小说陆续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佩里·梅森》,由著名影星雷蒙德·布尔主演,一连放映达8年之久,更使梅森律师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摘编:百度百科

    [阅读全文]  2010-8-6 09:06 - 冬雪儿 - 1152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6   萨冈:你好,忧愁

    你好,忧愁

    [法] 弗朗索瓦兹.萨冈

    第一章
    这种感情以烦恼而又甘甜的滋味在我心头索绕不去,对于它,我犹豫不决,不知冠之以忧愁这个庄重而优美的名字是否合适。

    这是一种如此全面,如此利己的感觉,以至我几乎为它感到羞耻,而忧愁在我看来总显得可敬。我不熟悉这种感觉,不过我还熟悉烦恼,遗憾,还稍稍地感受过内疚。

    今日,有什么东西像一层轻柔的、使人难受的丝绸在我身上围拢,把我与别人隔开。

    那年夏天,我对岁。我非常快乐。“别人”指的是我父亲和他的情妇艾尔莎。这种情况可能显得虚假不实,我得立即解释几句才行。我父亲年方啊,却当了15年鳏夫。这是个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具有各种可能性的男人。两年前,我从寄宿学校出来时,不可能不明白他与一个女人一起生活。他每隔半年就换一个女人,我还没来得及接受,他就又换了一个!

    不过,他的勉力,这种新的安逸的生活,以及我的禀性使我很快就适应了这种情况。这是一个办事干练、对什么事都好奇,但很快又厌倦的轻浮男人。不过他讨女人喜欢。我一下就爱上了他,而且是深情地受着,因为他善良、慷慨、快活,对我充满了怜爱之情。我想象不出还有比他更好、更叫人愉快的朋友。入夏的头几天,他甚至好到这种地步,竟问我如果他目前的情妇艾尔莎陪我们去度假,会不会让我厌烦。我可只能支持他带艾尔莎去,因为我知道他需要女人,再说艾尔莎也不讨厌。这是个身材高大、头发棕红的女人,半像轻佻女人,半像上流社会的淑女。她在香榭丽舍大街的画室与酒吧间混事。她和蔼可亲,颇为朴实,并不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此外,我们父女俩因为出发度假非常高兴,不可能对什么事情提出异议。父亲在地中海海滨租下了一座极美的白色大别墅。还在6月份天气刚转热时,我们就渴望上那儿去住了。别墅孤零..

    [阅读全文]  2010-8-6 08:21 - 冬雪儿 - 1082 查看 - 13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5   比格斯:没有钥匙的房间(探案小说)

    作者介绍:

    厄尔·德尔·比格斯Earl Derr Biggers(1884年8月26日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沃伦-1933年4月5日美国加州帕萨迪纳)
     
    比格斯是罗伯特·J·比格斯(Robert J. Biggers)和艾玛·德尔·比格斯(Emma Derr Biggers)之子。他曾经就读于哈佛大学,1907年获得学士学位。从1908年到1912年,他在波士顿《旅行者》(Traveler)杂志担任专栏作家和剧评家。他的第一部舞台剧《如果你只是人》(If You're Only Human)于1912年搬上舞台,不过并不叫好。同年,他与埃莉诺·莱德(Eleanor Ladd)结婚,他们在1915年生下一子罗伯特·莱德·比格斯(Robert Ladd Biggers)。他的第一部小说《秃头旅馆的七把钥匙》(Seven Keys to Baldpate,1913)是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侦探小说,非常受欢迎,同年由乔治·M·科汉(George M. Cohan)改编成舞台剧,也是非成功。这部小说曾经五次搬上银幕。
      
    在接下来十一年里,比格斯成为了多产作家。除了大量为《星期六晚邮报》(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撰写的短篇小说以外,他还创作了两部中篇小说《爱情保险》(Love Insurance,1914)和《寻人启事栏》(The Agony Column,1916),一些罗曼史悬疑小说,几部舞台剧,总体也算差强人意。
      
    1925年,比格斯出版了第一部陈查理探案《没有钥匙的房间》(The House Without a Key),首先连载在《星期六晚邮报》上。1925年之后,比格斯几乎所有作品都是以陈查理为主角的,除了1926年的《五十支蜡烛》(Fifty Candles)。1933年,他因为心脏病去世。去世之后,短篇小说集《厄尔·德尔·比格斯讲的十个故..

    [阅读全文]  2010-8-5 09:17 - 冬雪儿 - 1248 查看 - 7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4   克里斯蒂:原告的证人(侦探小说)

    原告的证人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梅亨先生扶正了他的夹鼻眼镜,用他特有的略微干燥的咳嗽清了清嗓子,然后,再看看坐在他对面的男人,那个被指控犯了故意杀人罪的男人。

    梅亨先生是一个小个子的男人,外表雅致整洁,不穿那些浮华的衣服,长着一双非常机敏而又锐利的灰眼睛。怎么看,他也绝对不会是一个傻瓜。而且,确切他说来,作为一个律师,梅亨先生具有非常高的声望。在他对他的委托人说话时,他的声音听起来干巴巴的,但是,绝对不是没带感情的。

    “我必须再次向你强调,你正处于非常严重的危险之中,因此保持绝对的但白,对你来说是最为必要的。”

    伦纳德·沃尔,本来一直用迷离的眼光盯着他前面空荡荡的墙壁,这时,他把目光转向了律师。

    “我知道,”他绝望地说道,“你一直对我这样说。但是,我似乎还没意识到,我被指控犯了杀人罪——杀人。而且,这是无耻小人才犯的罪名。”

    梅亨先生是一个理智的、不会感情用事的人。他再次咳嗽了一下,摘下他的夹鼻眼镜,仔细地擦了擦,再戴回到鼻子上面。然后,他说道:

    “是的,是的,是的。现在,我亲爱的沃尔先生,我们正打算尽一切努力使你摆脱罪名——而且,我们会成功的——我们会成功的。但是,我必须掌握所有的事实,我必须知道这个案件对你的不利程度有多大。接着,我们才能选择最好的防线。”

    这位年轻人仍然用那种迷离而又绝望的目光看着他。在梅亨先生看来,这个案件似乎是够倒霉的了,犯人的罪名看来肯定会成立。但是现在,第一次,他感到有点怀疑了。

    “你想我是有罪的,”伦纳德·沃尔用低沉的声音说道,“但是,可以对上帝保证,我发誓我没有犯罪!看起来,我非常的倒霉,我也知道。我就像是一个被法律网住的人一样——每一个网眼都紧紧地困住我,堵塞我要..

    [阅读全文]  2010-8-4 09:46 - 冬雪儿 - 1265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4   [转载] 略论玄学侦探小说的基本特征

    略论玄学侦探小说的基本特征——评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

    李琼


    内容提要: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是一部玄学侦探小说集,它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叙述模式方面,与传统侦探小说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拟结合奥斯特的这部作品,阐述玄学侦探小说的基本特征。

    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成名作《纽约三部曲》(1986)由三部小说构成:《玻璃城》、《鬼魂》和《幽室》。这部小说集在写成之时,曾17次遭到出版商的拒绝;但12年之后,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却将他的手稿与狄更斯、马克·吐温、纳博科夫等文学大师的作品摆在一起。这部小说集与奥斯特随后发表的几部作品一起被译成29种文字,横扫欧美各大畅销书榜,奥斯特也因此一跃成为美国当下最杰出的作家之一。①

    《纽约三部曲》(以下简称《三部曲》)虽然以侦探小说的面目问世,但它并不是传统的侦探小说,而是它的一个变体,或可称为玄学侦探小说(metaphysical detective story)。它借助传统侦探小说的通俗外衣,通过颠覆其主要程式,最终质疑了知识的可获性和语言的稳定性,再现出后现代社会中主体的分裂破碎。它其中所蕴涵的不确定、不可知的怀疑精神,让美国著名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赞叹它“充满艺术魅力”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它“让人倍感困惑”。② 本文拟结合这部被玄学侦探小说评论家誉为“顶级之作”③ 的作品,略述该文类的一些基本特征。

    对传统侦探小说的继承和颠覆

    侦探小说作为一个文类,一般被认为是发轫于美国作家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坡随后发表的《玛丽·罗热疑案》和《被窃的信》等短篇小说,树立了英美文学史上第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侦探形象迪潘。此后,侦探小说这一文类在英美作家柯南·道尔、C.K.切斯特顿..

    [阅读全文]  2010-8-4 09:37 - 冬雪儿 - 1631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3   司汤达:“岸边的圣.方济各”教堂

    “岸边的圣.方济各”教堂

    [法] 司汤达 / 李熊译

    阿利斯特和多伦特写过这个题材,于是艾拉斯特也想一试身手。

    九月三十日

    有一个意大利编年史作者记叙了一位罗马公主与一位法国人恋爱的详细经过,我把它翻译出来。

    事情发生在一七二六年,正是上世纪之初,当时罗马裙带风盛炽,由此而来的流弊恶习充斥全城。不过,罗马教廷却是空前兴盛。教皇贝诺阿八世(奥西尼)统领,或不如说他侄儿康彼巴索亲王以他的名义,掌管全国大大小小一切事务。外国人从四面八方涌向罗马。意大利的王公,仍然由新大陆的黄金充实家底的西班牙贵族也蜂拥而来。谁有钱有势,谁就凌驾于法律之上。无论本国人外国人,他们汇集一起,要作的事情就是逐风流,讲排场。

    教皇的两个侄媳妇,奥西尼伯爵夫人和康波巴索王妃,分享着伯父的威权和教廷的尊荣。即使在社会最上层,秀美的姿色也使她们出类拔萃。罗马人都亲切地说,奥西尼夫人快活潇洒、康波巴索王妃温柔虔诚。不过,生起气来,这个温柔的女人也会作雷霆之怒的。每天,两妯娌都进宫去觐见教皇,在那里会面,还经常去对方府上走走,表面看来关系融洽,其实处处都在较量:比相貌,比声誉,比财富。

    奥西尼伯爵夫人姿色略差一点,但轻佻、活泼、诡谲,引人注目。她有一些情人,照顾不过来,一天换一个。看到二百位宾客坐在她的沙龙里,听从她安排,这就是她的幸福。她很看不起康波巴索王妃。王妃和一个西班牙公爵好了三年,到处都出头露面,被人瞧见,最后却一道命令,让他二十四小时内离开罗马,否则处死。奥西尼夫人说:“把他赶走以后,我那漂亮的弟妇脸上再也没有了欢颜。最近几个月来,她尤其被烦闷,或者爱情折磨。而她那位夫君也不傻,在教皇伯父面前把这种烦闷说成是高度的虔诚,我料想这份虔诚会引她去西班..

    [阅读全文]  2010-8-3 08:46 - 冬雪儿 - 86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2   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

    作者简介:

    伊迪丝.华顿( Edith Wharton) 是纽约一个名门望族琼斯家的女儿,生于1862年,她在家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多次出国旅行。1885年她和一个比她大十三岁的有钱的波士顿人爱德华.华顿结了婚。此人性格虽好,但他们却很少共同之处,几年以后,爱德华患了精神病,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离婚,从此以后,伊迪丝长住巴黎,直到1937年去世。

    伊迪丝.华顿起初是为了排遣上流社会家庭生活的苦闷而开始写作的。她从1880年开始发表小说,1889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问世,获得了意外的成功。1905年长篇小说《快乐之家》出版,使她成了本世纪前二十年最受欢迎的美国作家。1920年出版的《纯真年代》为她获得了普利策奖。她一共写了十九部中长篇小说,出版过十一本短篇小说集,还有大量的非小说作品。

    [阅读全文]  2010-8-2 09:47 - 冬雪儿 - 1972 查看 - 3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8-1   歌德:狩猎

    狩猎

    [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浓重的秋雾直至清晨依然笼罩着侯爵府广阔的庭院,透过渐渐变得稀薄起来的雾霭,多多少少已经能够看到,全体出猎人员,或骑马,或徒步,正在乱纷纷地奔忙。近在咫尺可以发现,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着打猎前的准备:有的在放长马蹬,有的则在收紧马蹬,有的在相互传递猎枪和子弹袋,有的在挪正身上的獾皮背囊。这时节,拴在皮带上的一群猎狗早已按捺不住,它们焦急地狂吠着,使劲往前窜,险而把牵狗的人一起拖走;时不时会有一匹烈马,或由于烈性所驱使,或由于骑手马刺赐击的鼓舞,仰天长嘶,显得尤为骁勇骠悍,骑手本人大概也想借此显示自己呢,尽管天色还没大亮,却掩饰不住他们某种心高气傲的神情。然而大家都还得等候侯爵,他正依依不舍地与自己年青的妻子告别,而且延宕的时间确实太久了。

      他们燕尔新婚,却已经感受到情趣相投的幸福。两个人都性情好动,充满活力,一个对另一个的爱好和追求总是掬诚表示赞同。侯爵的父亲活到了这一时刻,并且利用这一时刻直言不讳地宣布:全体国民都应该同样勤勉度日,同样发挥作用,同样去创造,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法,先收获,再享受。

      这个主张到底成果如何,这几天即可见分晓,因为刚好这里正在筹集一次大集,它的规模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博览会。昨天侯爵带领妻子骑马来到集市广场,在拥挤不堪的货物堆中穿行游逛,使她耳闻目睹了山区与平原的人们如何在这里直接用货物进行交易,他知道利用现场让她注意到他管辖之地勤勉忙碌、繁荣升平的景象。

      这些日子,侯爵与他手下人谈论的话题无一例外,几乎全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尤其是与财政大臣在一起时,两个人一工作起来就没完没了。他的狩猎总监倒也没有忘记行使自己的权利,以他之见,在这大..

    [阅读全文]  2010-8-1 09:34 - 冬雪儿 - 1039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7-31   贝勒马尔、安托尼:双排扣西装(推理小说)

    双排扣西装

    [法] 皮埃尔·贝勒马尔、雅克·安托尼


      纽约市警察局试验室主任芬尼探长正在为一起案子犯愁:16年来,有个不知姓名的人一直在四处放置炸弹,而侦破工作一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他一筹莫展,于是决定求教于布鲁塞尔大夫。这倒是有些缘故的,芬尼探长持有法学精神病学学士文凭,而布鲁塞尔大夫,则是对罪犯的犯罪行为颇有研究的精神分析学家。

      一天下午,芬尼和两个警察携带着此案的全部卷宗来到布鲁塞尔大夫的诊所。这次研讨会议持续了四个小时,会议之后,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刑事侦破方法,成为侦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的内容披露以后,引起轰动,报界连篇累牍地刊载出评论文章,舆论界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但是,许多专家却投入了认真的研究工作。布鲁塞尔大夫后来出版了《犯罪精神分析学》一书,其中最重要的一章记载的就是这一案件。

      芬尼探长来到布鲁塞尔大夫诊所当然抱有希望,而他手下的两个警察对于精神分析学却是一窍不通。他们不耐烦听一个书生气十足的大夫分析刑事案件,两个人心不在焉,不时地相视一笑,或者发出几声厌倦的叹息。总之,他们时这种侦破手段的可行性根本不相信。我们知道,精神分析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解释精神学无力解释的行为。其研究对象是隐藏的精神活动及其异常现象。由于精神分析学的许多根据看不见,摸不着,使引起多数人的怀疑和反感。这两个警察就属于这种情况。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不明白精神分析学到底讲的是什么,或者。按照精神分析学大夫的说法,他们是害怕这种分析方法有朝一日也会施用到自己身上。

      布鲁塞尔心里明白,接待这几个来访者,举足轻重。他的诊断,既关系到他个人的声誉,也关系到他所从事的事业声誉。他于的这一行本来就经常叫人说..

    [阅读全文]  2010-7-31 09:17 - 冬雪儿 - 873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7-31   泰戈尔文集节选

    作者介绍:

    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1913年他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英文版,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著诗集有《故事诗集》(1900)《园丁集》(1913)《新月集》(1913)《采果集》《边缘集》(1938)《飞鸟集》(1916)《吉檀迦利》(1910)《爱者之礼物》《流萤集》(1928)《岐道》《生辰集》(1941);剧本有《牺牲及其他》《邮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环》;论文集有《生之实现》《人格》;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 《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在孟加拉文里,据印度人说:他的诗较英文写的尤为美丽,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所以爱他的原因了..

    [阅读全文]  2010-7-31 07:50 - 冬雪儿 - 3809 查看 - 41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10-7-30   霍桑:会预言的肖像

    会预言的肖像 ①

    [美] 纳撒尼尔·霍桑


      ① 本故事受斯图亚特的一件轶事启发,此事见载于邓拉普所著《艺术与设计史》一书。该书极为吸引读者大众,对画家们也饶有趣味。—— 作者注

      “这个画家了不得!”瓦尔特·卢德洛兴奋地大叫,“不但擅长自家的艺术行当,对所有别的学问样样精通。他跟马瑟博士用希伯来语谈话,又对博伊尔斯顿博士大谈解剖学。一句话,他跟咱们中间受过最好教育的人旗鼓相当。而且还是位温文尔雅的绅士——世界公民——对,是位真正的世界公民。除了咱们自己的森林地区而外,他说哪个国家的话就像哪个国家的人,他如今正打算周游世界咧。光这些还数不完我最佩服的地方。”

      “是么!”埃莉诺应道。她一直以女人的兴致倾听对这样一位男人的描述。“光这些就够让人五体投地的啦。”

      “那当然,”她情人道,“可是比起他适应形形色色人物的那份天才又算不得什么啦。所有男人——所有女人,埃莉诺——都能从这位了不起的画师镜子一般的身上找到他们自己的影子。不过,最最了不起的地方我还没说呢。”

      “得了吧,他要是还有比这些更了不起的地方,”埃莉诺大笑道,“波士顿对这位可怜的先生来说,可就成危险啦。你是在跟我说画师呢还是说巫士呀?”

      “老实说,”他回答,“这问题还可以比你想的更严肃哩。人们说他不但能画出人的相貌,还能画出人的脑筋和心思。他能抓住人家的秘密感想和情愫,把它们表现在画布上,就像一道阳光——或者对心灵阴暗的人来说,就像一道地狱之火,照在他们的画像上,这真是可怕的本事。”瓦尔特又说,热烈的语调也低沉下来,“我简直不敢坐下来让他画我。”

      “瓦尔特,你当真么?”埃莉诺问。

      “看在上帝份上,亲爱的埃莉诺,可别让他画下你现在这种表情,”她..

    [阅读全文]  2010-7-30 09:40 - 冬雪儿 - 83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7-30   聚斯金德:香水

    香水

    [德]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 李清华译


      第一章

      十八世纪,在法国曾出现过一个人。那时代人才辈出,也不乏天才和残暴的人物。此人便是最有天才和最残暴的人物之一。这儿要讲的就是这个人的故事。他名叫让一巴蒂斯特•格雷诺耶。与其他天才怪杰,例如德•萨德、圣鞠斯特、富歇、波拿巴的名字相反,他的名字今天已被人遗忘,这肯定不是因为格雷诺耶在自高自大、蔑视人类和残忍方面,简而言之,在不信神方面化这些更有名气的阴险人物略逊一筹,而是因为他的天才和他的野心仅仅局限在历史上没有留下痕迹的领域:气味的短暂的王国。
     
     在我们所说的那个时代,各个城市里始终弥漫着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臭气。街道散发出粪便的臭气,屋子后院散发着尿臭,楼梯间散发出腐朽的木材和老鼠的臭气,厨房弥漫着烂菜和羊油的臭味;不通风的房间散发着霉臭的尘土气味,卧室发出沾满油脂的床单、潮湿的羽绒被的臭味和夜壶的刺鼻的甜滋滋的似香非臭的气味。壁炉里散发出硫磺的臭气,制革厂里散发出苛性碱的气味,屠宰场里飘出血腥臭味。人散发出汗酸臭气和未洗的衣服的臭味,他们的嘴里呵出腐臭的牙齿的气味,他们的胃里嗝出洋葱汁的臭味;倘若这些人已不年轻,那么他们的身上就散发出陈年干酪、酸牛奶和肿瘤病的臭味。河水、广场和教堂臭气熏天,桥下和宫殿里臭不可闻。农民臭味像教土,手工作坊伙计臭味像师傅的老婆,整个贵族阶级都臭,甚至国王也散发出臭气,他臭得像猛兽,而王后具得像一只老母山羊,夏天和冬天都是如此。因为在十八世纪,细菌的破坏性活动尚未受到限制,人的任何活动,无论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生命的萌生和衰亡的表现,没有哪一样是不同臭味联系在一起的。

      当然,巴黎最臭,..

    [阅读全文]  2010-7-30 04:02 - 冬雪儿 - 1183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7-29   高尔基:沧落的人们

    沧落的人们

    [俄] 高尔基 / 戈仁权, 雪影译

      一

      这是一条通往城里的街,两边是破旧的小平房,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墙壁倾斜,窗框歪歪斜斜。这些住着人的房屋年久失修,房顶千疮百孔,用树皮做补钉,上面长满了层层绿苔。顶上,到处竖起一根根高杆,上面垒着鸟巢。城郊贫民窟那些可怜的植物,绿叶上积满灰尘的接骨木树和节节疤疤的白柳树,掩映着那些高杆。

      小屋的窗玻璃由于日久天长而变成暗绿色,用卑怯的骗子似的眼光互相看着。街道中央那条车道通向山坡,蜿蜓曲折,路上凹的坑被雨水冲得很深。四处推放着成堆的碎石和各种垃圾,上面杂草丛生,这都是水利工程的遗迹或者地基,原是当地居民造出来,用以抵挡从城里猛冲下来的雨水,却毫无用处。上边,山坡上,果园茂盛,一片苍翠,掩映着漂亮的石砌房屋。教堂的钟楼骄傲地直冲蓝天,金黄的十字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在雨天,这个城市把泥浆灌到这条进城的街上,旱天就在上面撒满尘土。所有那些难看的小屋像是被一个什么人有力的大手扫垃圾那样扫在一起,也从上边抛到此地来了。

      那些小屋遍布山坡,拔地而起,大半已是破烂不堪,样子虚弱多病,被阳光、尘土、雨水染成暗灰色,如朽木一般。

      街道的尽头,像是从城里抛到脚下来似的,耸立着一栋长长的两层楼房,是商人佩通尼科夫的房产,却无人继承,按顺序它已经排在尽头上,到了山脚下,再过去就是宽阔的原野,半俄里以外便是一道临河的陡岸了。

      这所古老的大房子跟邻近的房屋相比,外貌显得极为阴森。整栋房子东倒西歪,两排窗子没有一扇完好无损,破窗框上留下些破玻璃碎片,现出沼泽地死水那种暗绿色。

      窗户之间的墙壁上是道道裂痕,还有泥灰脱落后留下的黑斑,看上去好似时间用象..

    [阅读全文]  2010-7-29 10:42 - 冬雪儿 - 1097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7-28   聚斯金德:《香水》译者前言

    《香水》译者前言

    李清华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于一九四九年出生在联邦德国巴伐利业州施塔恩贝格湖畔钧阿姆巴赫,早年在慕尼黑和法国的埃克斯昂普罗旺斯攻读与研究中世纪史和近代史,后一度靠写电影分镜头剧本维持生活。他发表的处女作是剧本《低音提琴》。该剧于一九八一年九月在慕尼黑首次演出,后来许多剧院纷纷上演,其间被译成英语、法语、芬兰语、瑞典语、希伯来语、荷兰语和意大利语,为聚斯金德在文坛上赢得了声誉。一九八四年,聚斯全德完成厂他的第一部小说《香水》,出版后轰动了德语文坛。继《香水》之后,聚斯金德用古典主义的笔调创作了中篇小说《鸽子》。小说描写巴黎某家银行一个看门人单调枯燥的生活,一九八七年初第一版销量即高达十万册。据《明镜》周刊统计,《鸽子》与《香水》一道,自一九八七年四月起同属联邦德国严肃文学十本最佳畅销书之列,聚斯金德以此轰动了德语文坛。

    法国图尔大学教授阿兰·科尔班写了一部题为《致命的气体与花的芳香——气味的历史》的历史著作。他把法国的历史说成是无法形容的臭气史,把十八、十九世纪的巴黎视为欧洲各种污秽的都会。聚斯金德创作小说《香水》,想必受到了这本书的某些启发。

    小说《香水》出版前先从一九八四年十月起在《法兰克福总汇报》上连载,立即引起强烈反响。一九八五年初,该书由瑞士苏黎世的迪奥格内斯出版社出版,很快便成为联邦德国的头号畅销书。一九八七年初,《香水》由民主德国的人民和世界出版社翻印发行,不久即销售一空。据统计,该书至今已被译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芬兰语、希伯来语、日本语、加泰隆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等二十三种文字。一九八七年初在巴黎举行的书籍博览会期间:经过众多专家的评定,《香水》获得了十五份“古滕贝格奖”中唯一的一..

    [阅读全文]  2010-7-28 21:46 - 冬雪儿 - 94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7-28   普希金:书信小说

    书信小说

    [俄] 普希金

      一 丽莎致萨霞

      亲爱的萨辛卡:

      你一定很惊讶,我下乡去了。我这就赶忙开诚布公向你解释一下。寄人篱下一直令我痛苦。阿芙多齐亚·安得列耶夫娜自然把我跟她的侄女一视同仁地进行教育。但是,在她家里,我终归是个养女,你不能够想象,跟这“养女”称呼相关联的许许多多琐琐碎碎的屈辱。许多事情我得忍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与此同时,我的自尊心总常常发觉极细小的疏忽的影子。把我跟公爵小姐一视同仁看待这件事本身。对我就是个包袱。我跟她一道去参加舞会,打扮得一模一样,见到她脖子上不曾戴上珍珠项链,我黯然伤神了。我知道,她不戴项链仅仅是因为不要跟我有所不同。这种良苦的用心侮辱了我。我想,难道别人不会以为我这是妒忌或者象是娃娃式的小心眼吗?男人们跟我们交往,不管如何彬彬有礼,却时时刻刻刺伤我的自尊心。冷冰冰或者热呼呼,在我眼里都是对我不尊重。一言以蔽之,我是个极为不幸的生灵。我的心,本来是柔温敦厚的,却变得越来越冷酷无情。你留神过没有呢?凡是养女、远亲、陪伴女人等等出身的姑娘,大都成为下贱的奴婢或者是讨厌的怪物。怪物我倒是尊敬的,并真心原谅她们。

      大约三个礼拜前,我接到我可怜的祖母的一封信。她抱怨她太孤独了,叫我下乡去回到她的身边。我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好不容易请求阿芙多齐亚·安得列耶夫娜允许我离开,而我却必须保证冬天再回彼得堡。不过,我不打算履行自己的诺言。祖母非常高兴。她是无论如何没有料到我会回去的。她老泪纵横,深深感动了我。我由衷地爱她。她曾经在上流社会生活过,保留了许许多多当时殷勤亲切的风范。

      现在我到家了。我是一家之主——你不会相信,这给我带来多么真实的快乐。我马上习惯了农村生活。舍弃奢侈的享受,在我一点也..

    [阅读全文]  2010-7-28 08:22 - 冬雪儿 - 85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7-28   克里斯蒂:灯(惊悚小说)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 梁源译


    毫无疑问,这是一间老房子,整个广场都是古老的,在教区里,人们经常会遇见像它那样不合时宜的威严而古老的东西。但是,19号给人的印象是古老中最古老的;它具有那种真正的家长似的庄严;它高耸着,是灰色中的最灰色,傲慢中的最傲慢,冰冷中的最冰冷。严肃,冷峻,以及带着那种所有房子在长时间内无人居住所特有的荒芜印记,它傲视着其他建筑物。

    在别的教区中,它肯定被自由地定义为“鬼屋”了,但是,韦敏斯特是一个不受鬼神欢迎的地方,在那里,鬼神很少被看作是可以尊敬的东西,除非是在“郡出身的贵族”的属地。所以,第19号从来没被认为是一栋鬼屋,但是,它仍然被荒置在那里,一年又一年,要么就废置,要么就出售。

    兰开斯特太太一边跟在滔滔不绝的房屋代理人身后往上走,一边用赞许的目光打量着这栋房子。那位代理人正用着一种引人发笑的态度,努力要把19号房子从他的手中卖出去。他把钥匙插了进去,一边继续着他那充满欣赏意味的介绍。

    “这栋房子已经废置多久了?”兰开斯特太太问道,非常唐突地打断了代理人滔滔不绝的话流。

    拉迪斯(拉迪斯·福普洛)先生变得有点儿惊慌失措。

    “呃——呃——有一段时间了。”他温和地说道。

    “我也觉得是这样。”兰开斯特太太冷冷地说道。

    朦胧的大厅里弥漫着一种阴森的气氛,看到这些,富有想象力的女人肯定会发起抖来,但是,这个女人恰好是一个卓越实干的人,她长着高高的个子,一双冷冷的蓝眼睛,漆黑的头发中掺杂了一两根白丝。

    她从房子的阁楼走到房子的地窖,并不时地提出一两个中肯的问题。审查结束后,她回到前面的房间里,看着下面的广场,用坚毅的态度直视着代理人。

    “这栋房子出了什么问题?”

    拉迪斯..

    [阅读全文]  2010-7-28 07:27 - 冬雪儿 - 844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7-27   莱辛:草原日出

    草原日出

    [英] 多丽丝·莱辛 / 余书娴 译


        那年冬天,每晚入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四点半!四点半!”直到确信脑袋已经紧紧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他脸朝着闹钟的方向,这样醒来后第一眼便能看到它。

        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骄傲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他尚且稚嫩的思想战胜了闹铃:它整夜警醒地数着时间过去,他却酣然大睡,毫无准备。他缱绻在被窝里,一边享受着最后一瞬温暖,一边玩转着一个想法:就躺这最后一秒吧!不过,他如此玩转只是为了证明这个想法其实是一个弱点,战胜它易如反掌,如同他每晚设闹钟只是为了醒来那一瞬骄傲。他伸了个懒腰,感觉肌肉更结实了,心想:我连自己的思想都能战胜!我更能控制身体的每一部分!

        他躺在床上,觉得温暖而奢华,两臂、两腿和十指都像随时听候吩咐的士兵!他欣喜地承认:他是心甘情愿睡这一觉的。因为他曾经连续三个晚上出去跑步,不眠不休,证明自己能挺住;然后工作一整天,甚至拒绝承认自己累了。现在,睡眠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位仆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这男孩全面舒展身躯:手掌抵着头边的墙壁,脚趾顶着床角。忽然,他弹跳而起,如鱼跃水面。冷啊,真冷啊!

        他穿衣服通常很迅速,试图在两小时后的日出前保持这夜间累积起来的温暖。但当他穿好上衣时,手指就已冻得麻木,连鞋子都提不起来了。怕吵醒父母,他只能赤脚了。他们可从来不知道他起得这么早。

        一跨出门槛,他就感到地面冰冷,脚底发凉,腿开始痛起来。现在可还是夜里啊:星星还在眨眼,树在身后静伫。他试图寻找天亮的迹象:石头边缘呈现灰白,或是那将升起红日的天空显现一丝光亮。但现在什么迹象也没有。他像一头警醒的小兽,蹑手蹑..

    [阅读全文]  2010-7-27 09:23 - 冬雪儿 - 943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7-26   山村美纱:血红的指甲(侦探小说)

    血红的指甲

    [日] 山村美纱

      1.

      入夜了,空气中仍残留着白天的温暖气息。虽说是已经到了春季,但已使人感到初夏的气昧飘荡在这夜空当中了。

      五月十日,凌晨两点。

      阿尾和大井两名警官,走出驻地,朝自己管辖的巡视地区走去。尽管在这个季节的深夜,外出巡逻时还略带寒意,但
    毕竟已是树枝上已开出少许嫩叶的季节了。

      今天的巡逻是令人心情舒畅的。

      京都市伏见区的桃山一带,建有许多宽大的宅院。

      许多名人和大户人家的住宅都在他们的巡视区域内。然而,每当他们看着这些占地约三百平方米、红漆大门、高墙围栏的住宅时,便令这两名住房窄小的警官羡慕不已。

      两人出来时,带了几根粉笔。这是为了给违章停车的汽车打标记用的。

      这一带的人家,大多数都有车库。由于是周末,有朋友聚会或是通宵达旦地打麻将,胡乱停车的现象便多了起来。

      今天又是星期六。

      上次出更时,他们便划了几处停车点。这次出更,如果再发现有违章停车的,就打算联系牵引车将其强行拉到停车场去。

      住宅街的深夜是寂静的。大街上几乎没有车辆往来了。

      大多数住户早已关闭了灯火。在不远的路边的一幢住宅楼二层的一个窗口,还亮着灯光。从里面不时地传出“哗啦哗啦”的洗麻将牌的声音。

      在夜深人静之时,这声音听起来格外响亮。

      他们两人也喜欢打麻将,听到这声音,两人像是手痒痒般地相互看了看,仿佛在说,“真过瘾呀!”大概是在赌钱吧。但这不是他们权限之内,因此也没心思往这上想。

      突然,那幢楼上的麻将声一下子停了,一个男子慌慌张张地从楼里跑了出来。他飞快地钻进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内,仓促地发动了汽车。这是一辆违反停车地点的汽车。这辆..

    [阅读全文]  2010-7-26 10:37 - 冬雪儿 - 938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7-26   卡尔维诺:通往蜘蛛巢的小路

    通往蜘蛛巢的小路

    [意] 伊塔罗.卡尔维诺

    作者序(第一部分)
    伊塔罗.卡尔维诺

    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除掉些许短篇小说不算,这本长篇小说几乎可以算是我的第一份写作成果。当我重读这部长篇小说时,此时的我作何感想呢?(注 1)这本书与其说是出于我自己不如说是出于时代的群体氛围、出于道德张力──至于作者是谁,并不重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了时刻,我们的世代在这种文学品味中指认自己。

    在那个时代,意大利的文学狂潮与其说是艺术事件,还不如说是肉体的事件、存在主义事件、群众事件。那时我们才经历了战争,我们年轻一辈的人(在大战时,我们太年轻,未能加入游击队)并不觉得失败、挫折、虚脱。恰好相反,我们是胜利者,才刚结束的战争驱动了我们,我们得天独厚拥有战争留下来的宝藏。然而,我们并非轻易乐观,也并不无端亢奋——事实正好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所持有的宝藏,是相信生命得以从伤痕重生的信念、是对诸多问题的通盘关切,甚至是我们足以熬过折磨绝望的内在能力——此外,我们还多具备了一些大胆的欢愉。许多事物就从这样的氛围中滋生出来——我处理最早的一批短篇小说以及第一本长篇小说的写作态度,也是当时的产物。

    时至今日,这种特色尢其触动我们:时代的音量比写作者发声来得强大,比仍未确定的个人式转音来得有力。当时的经验、大战与内战无人得以幸免,作者和读者都一概受苦过,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也就格外顺畅了。大家面对面,势均力敌,各有好多故事要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歧路、高潮与冒险;我们从彼此的嘴角摘下词语。重获说话的自由之后,我们立刻感受到叙述故事的热望:在恢复行驶的火车上,在塞满乘客、面粉袋、橄榄油桶的车厢中,每一位乘客都对陌生人述说似真半假的故事;..

    [阅读全文]  2010-7-26 09:09 - 冬雪儿 - 1348 查看 - 13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7-25   切斯特顿:带翅膀的匕首(侦探小说)

    带翅膀的匕首

    [英] G·K·切斯特顿 / 刘桂琼译


      在一生中的一段时间里,布朗神父发现如果他的手止不住地微微颤抖的话,他就很难将帽子挂在帽钩上。这种毛病的起源却是一件复杂案子的一个细节。然而在他繁忙的一生中,或许这个细节是他唯一记忆尤新的使他想起那整个案子的事。这件小事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十二月一个特别寒冷的早晨,当时警察局的法医博依恩博士派人来请这位神父。

      博依恩博士是个身材高大,皮肤浅黑的爱尔兰人,是那中到处都能找到的正在奋斗的爱尔兰人。他会面面俱到地讲述科学怀疑论、唯物主义、犬儒主义。然而除去他本国的传统宗教之外,他从未梦想过载任何方面提到宗教仪式。很难说清楚他的信仰是表面文章还是根深蒂固的信念。不过无论如何,当遇到有关这类问题时,他就会把布朗神父请来。

      他的欢迎词是:“我知道,我不敢肯定是否需要您,我什么也不能肯定。我如果说得出这是一件医生的、或是警察的、或是神父的案子,我就不得好死。”

      布朗神父说,“嗳,我想你既是医生又是警察,我似乎是那少数派。”

      医生说:“我承认您是政客们所说的负有特殊使命的少数派,我是说,您不仅干自己的本行,也为我们这一行干过一点事。但是很难说这件事是您的本行,或是我们的本行,或是精神病院长的本行。我们刚接到住在附近山上那所白房子里的房主带来的信,他因为害怕被谋杀而请求保护。也许最好把经过从头给你讲一下,因为据说这事是要发生的。”

      “在英格兰西部,有一个富有的地主名叫艾尔墨。他结婚很迟,后来生了三个儿子,他们是飞利浦,斯帝芬和阿诺德。而在他单身的日子里,由于想到会断子绝孙,他收了一个养子,叫约翰·斯特雷克。在他看来,这男孩聪明绝顶,前途无量。斯特..

    [阅读全文]  2010-7-25 09:39 - 冬雪儿 - 1035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7-25   马克.吐温:百万英镑

    百万英镑

    马克.吐温



    二十七岁那年,我正给旧金山的一个矿业经济人打工,把证券交易所的门槛摸得清清楚楚。我是只身混世界,除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身清白,就再也没什么可依靠的了;不过,这反倒让我脚踏实地,不做那没影儿的发财梦,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

    每到星期六下午股市收了盘,时间就全都是我自己的了,我喜欢弄条小船到海湾里去消磨这些时光。有一天我驶得远了点儿,漂到了茫茫大海上。正当夜幕降临,眼看就要没了盼头的时候,一艘开往伦敦的双桅帆船搭救了我。漫漫的旅途风狂雨暴,他们让我以工代票,干普通水手的活儿。到伦敦上岸的时候,我鹑衣百结,兜里只剩了一块钱。连吃带住,我用这一块钱顶了二十四个小时。再往后的二十四个小时里,我就饥肠辘辘,无处栖身了。

    第二天上午大约十点钟光景,我破衣烂衫,饿着肚子正沿波特兰大道往前蹭。这时候,一个保姆领着孩子路过,那孩子把手上刚咬了一口的大个儿甜梨扔进了下水道。不用说,我停了下来,满含欲望的眼光罩住了那个脏兮兮的宝物儿。我口水直淌,肚子里都伸出手来,全心全意地乞求这个宝贝儿。可是,只要我刚一动弹,想去拣梨,总有哪一双过路的火眼金睛明察秋毫。我自然又站得直直的,没事人一样,好像从来就没在那个烂梨身上打过主意。这出戏演了一回又一回,我就是得不着那个梨。我受尽煎熬t正打算放开胆量、撕破脸皮去抓梨的时候,我身后的一扇窗子打开了,一位先生从里面发话:

    “请到这儿来。”

    一个衣着华丽的仆人把我接了进去,领到一个豪华房间,里头坐着两位上了岁数的绅士。他们打发走仆人,让我坐下。他们刚刚吃了早餐,看着那些残羹剩饭,我简直透不过气来。有这些吃的东西在场,我无论如何也集中不了精力,可是人家没请我品尝,我也只好尽力忍着。

    这..

    [阅读全文]  2010-7-25 08:25 - 冬雪儿 - 1039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Powered by © 20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