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 的个人文集   修改文集名字    文苑首页
 
文明的代价
   
 
标 签  文集首页
主人:杨林



[加为好友]   [发送消息]

快速链接
搜索
  

好友文集

善恶观之我见
刚来美国不久,在“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的一篇作文里,我谈了对善恶的看法。因为不是完全符合老师布置的主题,也许因为谈的话题不是一般人感兴趣的,也许还因为写得流畅,它被老师认定是抄来的(好在没有影响后来的成绩)。虽然那篇作文已经找不到了,我还记得大概写了些什么:一、如果“人之初,性本善”,那世间的恶从何而来?二、如果一个人会顾及别人的看法,他就算是好人。

虽然关于好人的看法过于简单,倒也与Scott Peck在《People of the Lie》里关于恶人的定义的第四点相呼应:1)把他的邪念施加予人(Projects his or her evils and sins onto others);2)用一个个的谎言来抬高自己(Maintains a high level of respectability and lies incessantly in order to do so);3)一贯行恶(Is consistent in his or her sins);4)不顾他人的看法(Is unable to think from other people's viewpoints)。当我读到这里,毛泽东、斯大林等共运头目的名字立刻从脑子里浮现出来。

既然有恶的存在,自然也有善的存在。对照恶人的定义,好人表现为良善、诚实、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在我对基督教还知之甚少时,我就对 Saint Francis的祈祷词【注】所震撼。那是我来美的第一年,在普通的百货店里卖的明信片上看到的,当晚我给国内一个好友的信里就把这段话抄了进去。 1994年,Green夫妇在意大利旅行时,儿子惨遭枪杀后,将其器官捐赠给七个分别等待移植的病人。这对我是个极大的冲击,使我对“善”有了全新的认识。

虽然Scott给出了恶人的定义,在现实中以此去判定恶人仍然有很多困难。原因之一是,一个大恶人身边通常会有很多帮凶或既得利益者,如果这些帮凶还掌握着权力,他们就会继续制造谎言和恶行,有些恶人至今还被供奉着就是明证。另一个原因是没有完全的圣人,比如每个成人或多或少都撒过谎,撒过多少谎才算“经常撒谎”?同理,行多少恶才算“一贯行恶”?

有些人因为“善”“恶”难以(科学地)定义,就干脆否定“善”“恶”的存在,认为人只是(动物性的)“性本私”而已。善恶与美丑一样,难以有一个令所有人信服的明确定义,却有一个被绝大多数认可的标准,C. S. Lewis称之为道德律(Moral Law)。比如每年的世界小姐、玛丽莲?梦露、巩俐等人,虽然不一定被每一个认为是最美的,但不会有几个人说她们是丑的。一个诚实、从不伤害别人的人,虽然不一定会被认为是最好的人,但也不会被人说成是坏人。

试图用人的思维来完全解释人的思维和情感,就好比试图提着自己的头发升往空中一样荒唐。而把人的一切行为都归为动物性,则是对自己的亵渎。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发现动物具有自省能力或“良心”。历史上一次次的大屠杀,乃至上世纪人类在“共产”名义下所犯的罪行,都不可能用动物性或“私” 来解释。上面所举的“善”“恶”两极在任何动物中都找不到丝毫的影子。

人都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没有天生的绝对的善人或恶人,只是有些人更善些,另一些人更恶些。大恶人是“较恶”的人在恶劣的气候里催生的恶魔;大善人是“较善”的人在良好的环境中促成的天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个弃恶扬善的环境里,人们的恶会受到抑制,善得以弘扬。即使一个“较恶”的人,也只得本分地做人,不敢过于放肆。所以在一个充满爱心、执法清明的社会里,犯罪率会很低。而在一个充满邪恶诡诈的环境里,人的恶会得以充分暴露,善则受到压制。一个较好的人,如果不幸落在一个恶劣的环境里,被迫做一些坏事,久而久之,他就会“良心泯灭”成为恶人;文革给人们提供一个充分表现恶的机会;《玫瑰坝》中的冯东明,范淑君等角色在扭曲的环境里既暴露了魔鬼的一面,也展示了天使的一面。

“普通”人在“正常”条件下一般愿意与“好人”相处,因为和好人合作可以省去一些猜疑和勾心斗角,工作效益更高,困难时容易得到帮助。一个普通人之所以没有成为恶人,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绝对的好人,而是他还没有机会,或者诱惑还不够大。“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人的自私和贪婪的本性,使任何人都不能给予太大的权力而不受监督。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将来也不会出现,一个圣明的君王。

【注】Saint Francis的祈祷词:
Lord, make me an instrument of Thy peace;
where there is hatred, let me sow love;
where there is injury, pardon;
where there is doubt, faith;
where there is despair, hope;
where there is darkness, light;
and where there is sadness, joy.
O Divine Master,
grant that I may not so much seek to be consoled as to console;
to be understood, as to understand;
to be loved, as to love;
for it is in giving that we receive,
it is in pardoning that we are pardoned,
and it is in dying that we are born to Eternal Life.

6 评论

杨林,看看你的头像,好不好笑?

我非常喜欢这一篇,你关于善恶的直觉符合心理学的分析。

银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