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夫 的个人文集   修改文集名字    文苑首页
 
唐夫文集
   
 
标 签  文集首页
主人:唐夫



[加为好友]   [发送消息]

快速链接
搜索
  

好友文集

[转载] 叹息一声《再见,纸质书》
这可能是现代每一个喜欢写作的人的纠结心态描述。我也很纠结这话儿,想出书,又觉得已经没有可读价值了。人们都在一个小小的手机上读尽世界所有信息,谁还要拿本厚书随身,一柜子书陈列书橱呢?不是很傻的吗? ---唐夫
-------------------------------------------------------------------------------


再见,纸质书

  我想谁也不会否认,现在是纸质书的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了。

  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电子书的技术就已具备,早有人给纸质书发出病危通知书。只不过,谁也没想到这场革命会来得这么快。继2007年亚马逊推出电子阅读器Kindle,时至如今已经是第七代了。在这期间,我们目睹越来越多的好书印刷出版,纸质书的装帧越来越漂亮。但是,不是纸质书不争气,而是电子书太厉害。 Kindle创业团队核心成员之一的杰森·莫克斯基去年在其出版的《下一波数位化浪潮》中,就预言到2016年,全美国将有一半以上的人以电子书为主要阅读工具。这意味着,纸质书从此正式成为“非主流”。
  当然,我们必须感谢纸质书在过去数百年为全人类做出的贡献。自15世纪德国人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发明现代印刷术,可以批量生产的纸质书风行欧洲,推动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这场世纪大创业,被记录在《古腾堡革命》一书中。事实上,当时一系列催生现代印刷术的因素都已成熟,回看历史,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均跃跃欲试。出人意料的是,当时的古腾堡急需用钱,被逼无奈快马加鞭科技革新。在一些列的偶然下,才造就了丰功伟业。

  自那以后,纸质书就像脱离了母体的??孩子,开始茁壮成长。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土地上,又生根发芽成不同的果实。例如,纸质书在日本孕育出别样的风景。东京大学的西野嘉章教授所著的《装订考》,事无巨细地写了日本近代书籍装帧的前前后后,光是那篇代序《近代制书史略》就令人叹为观止。欧洲书籍和日本书籍不一样,如欧洲书籍喜欢以皮革作封面,但日本书籍则传承中华传统。所以,怎样将中、日、欧三方的精华融合,日本人可谓绞尽脑汁。

  纸质书还谱写过无数感人的故事,看过《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者都懂的。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二战之后,一位纽约女作家和一间伦敦旧书店的情缘。纸质书的背后,充满了温情脉脉。一本书从伦敦邮寄到纽约,打开信封的那一刻,或许是便捷的电子书永远无法取代的体验。更何况,由于缓慢的书信往来,书店店主与女作家之间建立起的细致入微的友谊,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人难以感受的。

  很多文青都无法接受纸质书即将消失的事实,并且为纸质书罗织了各种需要存在的理由。殊不知,如此的纠结,正是纸质书日渐式微的表现。纸质书的时代无论有多美好,都黄鹤一去不复返。有趣的是,最近十几年,我们目睹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电视、电影等等统统改变了形态,却未见人们有如同面对电子书一样的纠结。为什么在iPad上看电视可以接受,在Kindle上看书就不能接受呢?

  所以,最后我想怀着愉悦且如释重负的心情说一声:再见,纸质书!

  【简】《查令十字街84号》,(美国)海莲·汉芙着,陈建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5月

  【繁】《下一波数位化浪潮》,(美国)杰森·莫克斯基着,吴慕书译,台北:商周出版,2014年8月

  【繁】《古腾堡革命》,(美国)约翰·曼著,乐为良译,台北:商周出版,2004年

  【繁】《装订考》,(日本)西野嘉章著,王淑仪译,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3年12月

- See more at: http://tech.creaders.net/2015/01/10/1476541.html#sthash.CxOLtBMq.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