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荷春咏 的个人文集   修改文集名字    文苑首页
 
欣荷春咏文集
   
 
标 签  文集首页
主人:欣荷春咏



[加为好友]   [发送消息]

快速链接
搜索
  

好友文集

[转载]为什么莫言获奖后必须谈政治?
各位:

今天是瑞典传统的露西亚节。在白雪皑皑的寒冷冬日,各个学校有一队身穿白色长袍的女孩,腰缠红丝带,头戴烛灯,庄严而缓慢地列队走过教室,吟唱有关黑暗与光明的歌曲。

消息说莫言在瑞典过了这个节日,拿着800万瑞典克朗回中国了。他不再胡说八道,我们也就可以安宁。燕子来信说我“一个人死磕诺奖”,哈,一边上班一边死磕,我也累了。

英国BBC记者蒙克发了一篇《瑞典诺贝尔颁奖报道的背后故事》:http://www.bbc.co.uk/blogs/zhongwen/2012/12/post_56.html

蒙克在文中提到我:“……散场后茉莉接受媒体采访时,旁边有中国记者互相询问茉莉是什么人,可不可以采访她。我听到其中一位中国记者对另外一位记者说,“她是茉莉,采(访)了回去也没法用。”

记得我在莫言演讲之前散发文章,当时有中国记者约好散会后采访我,后来他们都无影无踪了,好像发现我是洪水猛兽。散会时只有一队香港记者守在门口,看见我从楼上下来,那些年轻的香港记者一齐欢呼——因为在这个貌似庄严的场合,他们找不到其他唱反调的人。


今天早上我接受台北中央广播电台记者黄娟的采访,因为有三、四十分钟时间,我们谈了好几个问题,其中一个有关“文学和政治”的问题,黄娟说我谈得比较好,所以我把有关这个问题的观点写下来,稍有增删。

记者的问题是:莫言认为他拿的是一个文学奖,不是政治奖,要求人们把他的政治立场和写作区别开。此外也有读者认为,不该拿政治问题去为难作家。你怎么看?


我的看法是,关于莫言文学与政治的争议,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问题。我认为,莫言必须在获奖后谈政治,理由如下:

第一,瑞典文中“litteratur”是指广义的文学,就如中国传统所说的“文史哲不分家”。1953年,英国首相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作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这部历史著作就是反纳粹反极权主义的政治性著作。可见这个奖是包括政治在内的,不是只指那种纯纯的文学。

第二,从诺贝尔的遗嘱看,他要求文学作品的“理想倾向”,就是要以人文主义战胜野蛮主义的。二十世纪最野蛮的两种极权主义,其中之一就是共产主义。所以,莫言必须反极权主义,才是符合标准的获奖者,才能称得上是“给人类带来最大福祉”。

第三,莫言的作品本身就充满政治,他的《天堂蒜薹之歌》的卷首,自己的题词就是:“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近了政治。”可见莫言自己也知道文学和政治难分难解。同时,莫言的作品里蕴含的一些反人文精神的因素,例如国家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渲染暴力和消极的宿命论,无不带有政治色彩。

第四,莫言必须面对的政治问题,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都要面对的。今天,中国人一打开互联网,就发现政治无时无刻不在干涉人民的日常生活,例如,网络防火墙、文字狱等,几乎没有中国人能够不受政治的干涉。因此,每个中国公民都应该为此抗争,去争取好的政治。

第五,获奖作家就成了公众人物,更有义务对社会公共事务发言。除非莫言拒绝领取这个奖项,否则他必须在获奖后谈政治问题。尤其是来自侵犯人权的专制国家,从道义上说,莫言无权拒绝谈政治。倒是你们台湾作家有了自由,现在可以不谈政治了。中国的现状就如布罗茨基所说:“文学必须干预政治,直到政治不再干预文学为止。”


茉莉

2 评论

  在中國,文學一直是政治的奴僕。莫言去了一趟瑞典,看似像做了一回主人,可回到中國,又得奴僕的幹活。

x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