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ain 的个人文集   修改文集名字    文苑首页
 
海雨文集
   
 
标 签  文集首页
主人:searain



[加为好友]   [发送消息]

快速链接
搜索
  

好友文集

胭脂井与血迹石的传说 - 南京掌故
胭脂井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玉树后庭花

历史上最著名的亡国之音,可能就是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在光照殿前造临春、结绮、望仙三座高阁。窗牖、壁带、悬楣、栏槛,皆用檀香木,又以金玉珠翠装饰。楼阁之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植以奇树,杂以花药。微风吹过,香闻数里,朝日初照,光映后庭。

后主宠妃张丽华居结绮阁,张丽华发长七尺,黑亮如漆,其光可鉴。丰姿丽容,美目盼兮,光采奕奕,照映左右。常常临阁梳妆,宫中遥望,飘若神仙。

玉树后庭花情景交融地叙述了这段故事,但陈后主,一国之君,吟出“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被视为不祥之兆,果然是一语成谶。

宫殿庭阁就在鸡笼山(鸡鸣寺所在〕和覆舟山(现在的九华山)之南,古称台城,现在东南大学所在地。古台城早已毁于兵火,后人将鸡鸣寺后西家大塘前的一段明城墙附会为台城。其实,那段不知所为何用的半截明城墙,是朱元璋筑城时变更城墙走向而废弃的。韦庄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就是登覆舟山时而赋。东南大学校园和宿舍区之间,有一条小河,珍珠河。据说,珍珠河是当年的宫中御河。陈后主携妃游河,妃子所佩珍珠失落坠河,陈后主为妃竭河取珠,此河故得名珍珠河。

陈后主就这样,每日里与嫔妃弦乐歌舞,和文人词臣诗赋唱和,快活逍遥。

而此时,隋已一统北方,虎视江南。陈后主笑对强敌:我有长江天险,金陵王气,其奈我何?

隋大军南下,先锋大将韩擒虎兵临城门,陈军败报迭至,宫中依然歌舞升平,犹唱玉树后庭花。杜牧诗云:“整整复斜斜,隋旗簇晚沙。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城破事急,陈后主携张孔二妃躲入景阳殿后的井中。隋兵追至,声言将以石坠井。陈后主无奈,与张孔二妃一同攀绳被隋兵拽出,张丽华脸上的胭脂蹭于井沿,后人附会传言,今以水洗之,井沿石上,胭脂犹红,故名,胭脂井,现存于鸡笼山下。景阳殿胭脂井与明故宫血迹石,同是历经风雨,留痕血红如故,诉说的却是不一样的往事。

史书说:隋晋王杨广下令斩贵妃张丽华,示众于青溪中桥。而陈后主则被押赴隋都,死后追赠大将军,封长城县公。野史却道,杨广向俘获张丽华的大将高颎,李渊索要张丽华,高颎,李渊担心张丽华“祸水”灭了陈,又将祸隋,于是诛杀张丽华。杨广心疼不已,“我不杀丽华,丽华却因我而死。”

后杨广陷害诛杀高颎,,又造童谣谶语“杨花落后李花开”危言李将代杨而有天下,逼李渊远走太原避祸。李渊其后据太原起兵,灭隋兴唐。杨广亦蹈灭国覆辙。正是,“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当金陵沉醉于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时,也还有清醒之人。乐昌公主与驸马徐德言预见亡国之日不远,于是将一面宝镜一摔为二,各执一半,以为离散后重逢之凭。相约每年正月十五,街市中卖镜相寻。国亡后,乐昌公主为隋宗室大将杨素所得。徐德言流落民间,正月十五,果然于街市中,见一老妇卖此半面宝镜,得知是杨素府上乐昌公主的佣人。乐昌公主知徐德言尚在人间,百感交集,以泪洗面。杨素问明原委,找到徐德言,交还乐昌公主,这就是破镜重圆的由来。

玉树后庭花就此成了亡国之音的代名,后人金陵怀古,浩叹追思这段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的六朝旧事,赋诗咏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参考文献

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classic/chenshu/cshu07.html

古迹

-台城,珍珠河,胭脂井,鸡笼山,鸡鸣寺,覆舟山(九华山)。

血迹石

方孝孺浙江宁海人,明代大儒。朱元璋当年就极为看重方孝孺之大才,甚至于自己都舍不得用孝孺,说:“今非用孝孺时”,把孝孺留给了宝贝孙子,皇太孙,后来的建文帝。建文帝时,孝孺任文学博士。实际上是天子师,是建文帝的老师。

建文帝疑惧诸叔王兵权,用齐泰,黄子澄之策,仓促削籓,连废周、代、湘、齐、岷五王。建文帝四叔,燕王朱棣以除朝中奸臣齐泰,黄子澄之名,起兵造反,师名“靖难”。

野史曾言,朱元璋修好聚宝门(即中国现存之最大城门中华门),率诸王子登城,夸耀城门之坚,固若金汤。诸王子诺诺称是。朱棣却不以为然,认为,聚宝门正对雨花台,敌若攻据雨花台,而后,居高临下,聚宝门危哉。朱元璋大赞朱棣之识,赐与橘子褒奖。朱棣高高兴兴回到宫中,言及此事,其母劝其速速逃出京城。橘子乃“剥皮抽筋”后方可食之,朱棣才高而非太子太孙,朱元璋恐其将来有二心,必乱了朱家的江山,已经动了杀心。朱棣于是请求分封北方,从石头城的一条通往城外的小河(后人称之为燕王河)逃出,远离了京城是非之地。野史不足为凭,其实朱元璋颇为倚重朱棣,封其为燕王,统领重兵,为北方之屏障。但后来几百年间湘军,日军先后破城,却果然皆是先攻占雨花台而后居高临下攻破聚宝门。

燕王朱棣领兵南下之时,谋士姚广孝为孝孺求情,说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请燕王不要杀孝孺,杀了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燕王满口答应。

燕王率领能征惯战的燕北雄师南下,而建文帝依仗的齐泰,黄子澄不过是百无一用的书生,燕军势如破竹。孝孺忧心如焚,献离间计试图破燕。燕王朱棣喜爱小儿子胜过长子,孝孺和建文帝派人送信联络留守北京的燕王长子反燕,但燕王长子收信后,并不开启,派人将信转送燕王军中。孝孺计遂不成,未几,城破,建文帝自焚。

燕王礼待方孝孺,口称先生,请孝孺草写诏书昭告天下。欲借孝孺之笔,为篡位正名。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燕王大怒:“诏不草,灭汝九族!”,孝孺言到:“莫说九族,十族何妨!”。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孝孺慨然赴死,但是当其亲族在其面前一一就刑时,孝孺不禁泪如雨下,孝孺弟,孝友以丁令威学仙千年化鹤返乡的故事赋诗一章,与兄诀别:“吾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鹤,旅魂依旧到家山。”

燕王磔死方孝孺并杀方孝孺九族,及门人弟子,凑满十族。孝孺殉难之地,一说在午门内,即今之午朝门遗址内。“老南京相传明宫午朝门内丹墀上的血迹石,即为方孝孺颈血所溅而成,雨后看血迹石,血色鲜红欲滴,嗅之似犹有血腥味!”

孝孺的两位弟子,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和廖铭(大概是功臣之后,得以幸免于第十族之罪),将孝孺的遗骸葬于聚宝门外雨花台山上。

当时方氏一门十族数百人罹难。江南如今有一支少有的姓氏,“六”。据说当时有方氏子孙族人逃脱此难,改姓氏为“六”,终于延续了方孝孺的血脉。

如今几百年后,已是“城郭如故人民非”了。方孝孺的浩然气节却是流芳千古,千古流芳。

参考文献

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history/msqztyz/ms141.html


http://nh.cnnb.com.cn/gb/nhnews/weihua/lidan/userobject1ai1409.html

古迹

-石头城,燕王河,聚宝门,雨花台,明故宫,午朝门,血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