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寒108 的个人文集   修改文集名字    文苑首页
 
楚寒文集
   
 
标 签  文集首页
主人:楚寒108



[加为好友]   [发送消息]

快速链接
搜索
  

好友文集

[原创] 五四的种子必将发芽
五四的种子必将发芽
                  ——“五四文学人物影像展征文比赛”获奖感言
●楚寒
        一夜的雨疏风骤过去了。在2009年6月16日的清晨,我收到一封电子邮件,电邮的主旨是“恭喜楚寒先生”。这六个字象是一组欢快的小精灵,在电脑的屏幕上对着我微笑。打开电邮,方知是台北《文讯》杂志社发过来的,落款是“五四工作小组”,通知我的文章荣获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和《文讯》规划的、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举办的“青春的飞扬,思想的萌发——五四文学人物征文比赛”的第三名,并与我商讨领取奖状、奖金和奖品的方式。
        文章能够获奖,我当然高兴。这让我觉得我的写作、我对五四的思考和精神追求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得到了回应和鼓励,尤其是台湾。作为一个海外飘零的客子,我对台湾这块土地有着很深的精神上的情感,无论是从法统、从“文化中国”的延续传承,还是作为民主政治最先落实、公民社会最高水准的华人地区来讲,台湾都让我格外爱之惜之。而这些台湾明显超越其他华人社会的特质,正是五四思想中的政治民主、科学理性、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等价值的可贵落实。今天可以这么说,幸有台湾,让我们在纪念五四90周年面对五四先贤时不至于太过愧疚。
        我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乃至晚清民初时局,尤其是那段思想文化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既有对这段近代民族史上的启蒙时代的探寻的兴趣,也有着“以史为鉴”的求索的兴趣,希望借着回望上个世纪之交中国思想文化领域转型期的历史片段,来审视华人世界在21世纪初的思想文化状态,乃至政治领域和民间社会的动态走向。在今年这个纪念五四的逢十年份,我早就有计划写一些文章,来抒发自己对五四的怀念、感慨和反思,有的已经完成并发表,有的还在构思当中。五月份的台海两岸朝野,均已举行了许多的五四纪念活动,从媒体上我得知台湾举办了五四座谈会、五四书信和五四藏书展,以及首创的五四故居导览,规模是历年之最。这令我非常向往,遗憾的是身在万里之外,无法前去亲身参与。这次台湾文学基金会和《文讯》规划的五四人物影像展系列活动之一的五四人物征文比赛,因为对作者没有地域上的限制,给了远隔重洋的我一个机会。
        我自然不想错过。当得知五四征文的消息时,我决定写一篇文章去参赛。在组委会展出的62位五四人物里面,几番思量,我选择了近年来自己重新阅读的宗白华先生。这位原北大哲学系教授在1980年代中国大陆“美学热”的社会氛围下曾经声名显赫,其作品也曾传诵一时,但近20多年来已逐渐被人们淡忘,在台湾恐怕知道的人也不多。作为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泰斗级人物,知道宗先生的人对他的印象是一位“美学老人”,其代表作也是他晚年完成并已成美学经典的《美学散步》。但在我的阅读认知里,五四时期尚且年轻的宗先生本人和他那个时段的几部作品更有魅力,也更让我喜爱,因着他那时散发出的“年少轻狂”,也因着他那时写出的“青春文体”。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开始了写作,题目订为——“宗白华的青春激情”。
        说宗氏“年少轻狂”,是因为他在五四时期参与这场文化运动时表现得激情四溢,全身心投入。他于1918年参加筹建“少年中国学会”,一个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全国性文化组织,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他还担任了《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主编,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说宗氏当时的作品是“青春文体”,是因为他在五四前后创作的几部作品,焕发出勃勃生气,让人读了热血沸腾。而在这些跳跃的文字背后支撑着的,是宗先生在五四时期竭力推崇的思想文化观,也就是他倡导的尚力尚动的“运动哲学观”、推介的勇猛精进的“浮士德精神”生命观、和“人生的光和爱和热的鼓吹者”的诗学观。
        宗氏作品中流露出的这三种文化观,旨在唤醒20世纪初传统中国的暮气沉沉,意图以朝气和热忱去建立强健的“少年中国”。90年之后,当时光来到21世纪初的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宗先生早已作古,可是他在五四时期鼓吹的这些文化观,恐怕还没有过时。因为五四思想在中华土地上几十年来进展缓慢,甚至遭到扼杀扭曲而残破不堪,此刻的中华民族仍然需要注入强健、昂扬和仁爱的文化因子。
        在我获奖的这个月,也是六四二十周年的纪念日。20年前的那场学生运动和民主运动,是五四精神在20世纪中华大地上最优秀的传承和展现,然而它却在坦克车的履带下惨遭断斫,酿成一幕民族悲剧。今年6月,世界各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包括台湾在内的华人社会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可是五四的起源地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大陆对这一20世纪全球重要事件依旧是沉寂一片,甚至风声鹤唳,整个社会对此噤口不语,唯恐避之不及,那些流血的喉咙和良知的声音只能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嘶哑发出。这种沉默的局面在某种程度上反衬出当今政局的沉闷、人心的冷漠,和思想文化界在抗争受挫后出现的普遍犬儒主义。这也表明,90年前五四时期开启的启蒙运动几经横遭阻断,至今未能完成,中国大陆现在需要的是重新或继续的启蒙,台湾需要的是在两岸交流开放后在思想启蒙上引领大陆的社情民意和发展路径。
        江山依旧在,人事却已非。我坐在自己的书桌前,看着窗外松树上的枝条被昨夜的暴风雨吹垮折断,枝叶在冷风中微微颤抖。我想起晚清龚自珍《已亥杂诗》里头最著名的那首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氏借此诗批判当时政局的毫无生气,并大声呼吁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去改变沉闷腐朽的观状,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龚氏故去80年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登场历史舞台,发出同样的时代最强音。五四90年后,我们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
        我想,依旧没能走出一百六十年来困局的中华民族,需要的仍然是这种“风雷”,这种“抖擞”,这种“青春激情”。
        最后感谢初审小组和决审委员对我作品的肯定好评,感谢主办单位行政院文建会、台北市政府、承办单位台北市文化局,规划执行单位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和文讯杂志社颁奖给我以及他们的辛勤工作,感谢就领奖事宜多次与我联络的文讯杂志执行主编蔡昀臻小姐,感谢颁奖人黄碧端女士和李永萍女士,感谢那些关心我的读者和朋友们。圣经上说,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我相信90年前的五四精神必将长久传扬世间,五四新文化运动播撒下的民主科学、自由人权的思想种子,在五四之后几代华人不懈的争取和精心的浇灌之下,必将有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民国九十八年八月三十日写于加州,刊于美东媒体。

2 评论

"无论是从法统、从“文化中国”的延续传承,还是作为民主政治最先落实、公民社会最高水准的华人地区来讲,台湾都让我格外爱之惜之。"
======================================================================

尽管陈水扁家族受贿事件让我对台湾的民主曾略感怀疑和失望,但这这件事的法律处理程序又于黑暗中显示了光明。台湾作为一个国家也好,作为一个国家的地区也罢,都是形式上的,或者都说是政客们玩的游戏。台湾的实质意义在于,她用行动告诉了每一个渴望民主的中国人关于一个倍受争论的悲观理论的荒谬,那就是中国人不可以搞民主,必须被人强行管制。

进一步推断,一个独裁的政府要想让一个民主的政府“归顺”于他,大概可以有两种手段。一,自己放弃独裁的既得利益,首先改革变成一个比台湾更加民主的政府,然后两岸民众表决台湾何去何从。二,独裁政府使用暴力征服。按目前中国政府的态度,哪种可能性更大自然不难看出。

老牛